•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6

80年代之后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法国儿童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芬琳漆厦门站

已采纳

心理咨询师们做过一个调查:“你最不满意自己孩子的是什么?”

结果,很多家长的第一个答案就是: 磨蹭 。

的确,如果你为人父母,你家里一定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

1.起床问题

7点叫醒他,结果这孩子8点才起床。气得你想在他睡懒觉的时候当头一盆冷水泼下去。

2.吃饭问题

看过一位32岁母亲的抱怨:“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

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

虽然我也知道这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3.做作业问题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很火,专门讨论父母陪孩子做作业的各种心酸:

有家长吐槽自己孩子一晚上只做5道选择题,马上得到一大波回复:

类似问题,层出不穷。

爹妈气得要上心脏支架,但娃的磨蹭病却依旧顽疾难除。怎么办?孩子磨蹭这事,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孩子越催越磨

你需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1. 问:孩子真的天生磨蹭吗?

答:是的,这是人的本性。

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提到:

大人对时间有概念,但孩子没有。在年幼的大脑中,时间是抽象缥缈的陌生名词。

人类幼崽所有的行动参考的标准,就是自己的节奏。

处于顺序执行状态的他们,对于时间天生是“惰性感知”。脑子里想的是我做完了这件事,再做下一件事。如果中途被别的事情吸引,那这件事就是“我想做的下一件事”。

父母喋喋不休催促的“快快快”,对他们来说只是空洞的语气词。

他们缺乏对时间的知觉体验,不懂5分钟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半小时有多长,而“马上要迟到了”,马上到底是多久以后?因为上次妈妈说这句话时,后来并没有发生迟到这件事,又或者,迟到了也没什么后果。

所以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要求他5分钟做完一件事,这个要求有点“无理”,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5分钟有多长。

科学家和儿科医生通过研究,总结出来的儿童生理节律显示:

孩子看似磨蹭,只是因为他们缺乏时间概念。

让孩子按照成长节奏,一步步感受“时间”,感受有秩序的做事规律,是帮助孩子摆脱磨蹭,学会时间管理不可或缺的过程。

2. 问:多催催,孩子就会快起来?

答:错,越催越磨蹭。

我们时常嫌弃孩子磨蹭,但这到底是孩子太慢,还是家长太快了?

认真观察,会发现大部分时候,是家长在用成人的节奏要求孩子。

但马不停蹄的世界是属于大人的,孩子的世界里——

这些大人厌恶的“多动症+拖延症”,看似琐碎烦人,却是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感受生活,建立生活规律的过程。

Laura Markham博士说——

大人尚且有拖延症,孩子更不例外。

拖延是一种本能,要么是因为任务过程很困难,要么是因为结果很糟糕而不愿意面对。

就像工作和家务会让你觉得疲惫和抗拒,所以你会用刷手机、玩 游戏 、喝奶茶、吃零食这些漂浮在表面没有压力的事情,让自己有一种“我在掌控,我在选择”的感觉。

同样,对于即将要做又不太想做的事情,孩子是在用这一系列小动作来让自己心理得到过渡,一点点接受,就像赛跑前的深呼吸,让自己有勇气缓慢抬脚,踏进新领域。而时间感、秩序感,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在孩子心里逐步建立,巩固。

幼儿磨蹭的真正原因,科学家用生物学角度给出了解释——

所以说,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孩子的步子比较小,走得比较慢,比较碎,偶尔还会原地踏步转一圈。如果家长不管不顾孩子的发育特点,总像赶驴子般要求孩子跟上成人的脚步,越俎代庖,强行阻断他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最大的可能,是养出两类孩子:过分依赖型 or 自我反叛型。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

所以,想让孩子快,家长先得自己慢下来。上帝让你带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牵着TA,但别拖着TA。

父母若想提醒孩子注意时间,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不必一直催促孩子。

1. 将“赶快”变成“我希望”

比如:赶快,我们还要去下一个地方。 变成:我希望我们能在半个小时后到下一个地方,我们车程有15分钟,所以现在差不多要去停车场了。

2. 给孩子提供选择

比如:如果我们 10 分钟内就能出门,我们看电影就不会迟到。如果不能,要么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么只能明天再看了。

3. 直接提醒孩子行动太慢的后果,但是这种提醒最好能够让孩子自己去想后果

比如:如果今天你 10 点还没有到培训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的后果。

对于已经能够认识时间的孩子,也可以直接用时钟或者手表提醒他,让他看看时间。

4. 如果还能进一步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按时完成该做的事情,会更好

引导性的提问可以是这样的:

你有没有想过,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在 7:10 就出门?

其实当父母不再把孩子磨蹭的状态当成问题时,自己狂躁和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

当父母负面情绪减少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冷静,他们的负面情绪也会减少。

孩子不再被负面情绪影响,他们自己的行动就会更有效率。

他们也更容易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就像前边提到的,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们催他,唬他,责备他,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可我们忽视了孩子像蜗牛一样,已经尽了全力。

当我们放慢脚步,我们发现孩子的内心是善良的,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身上有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那我们不妨耐心一点,用心地感受孩子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

法国儿童心理咨询师

132 评论(15)

尛嘴亂吃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的聊天,这一点希望你在心理上加以更正。咨询师通过对你资料的了解找到心理问题所在,进而通过使用心理咨询的技术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咨询师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清楚,那是神仙,不是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有一个了解后再去做咨询,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效果。

26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