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5

彷徨爱情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消费者购买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多肉小西瓜

已采纳

心理咨询师,最近比较火热,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去考一个证书的,毕竟有证书了就有了从事这个职业的资格,相应的也可以为客户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获取客户的途径应该还是挺多的,除了常见的一些医院的心理咨询室,还有一些社区的心理咨询工作,还有在社会上一些有心理需求、需要安慰调节的社会人员,这些人员,都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标,也是获获取客户的渠道,从这些方面入手,就相应的要与医院、社区或者相应的机构来联系,获取相应的客户。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去广告媒体打广告,或者自己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线上获客或者线下地推,等等很多的获客渠道,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精准客户。

消费者购买心理咨询师

287 评论(13)

BACCHUS周伯通

我们每天的消费,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消费诱惑,免费体验、折扣促销、赠送礼品等等优惠消息铺天盖地,五花八门,叫人难辨真假,防不胜防,稍不留心就跳进商家的消费陷阱,花了冤枉钱,还受窝囊气。

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透过重重伪装看透本质,严防我们身边的这些消费陷阱。那么都有哪些消费陷阱呢,听我细细将来。

一、预存卡

预存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很多的健身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美容美发和洗浴业、摄影及扩印业、装饰装修服务业等。等你存完了卡,个别商家就会跑路,你的钱也就打水漂了。

二、手机优惠

手机收常常会收到一些打折信息、博彩、荐股、低价购物等等短消息,让消费者加入便能一起享受一些优惠活动,实际上进群只是第一步。一个群里90%的都是拖,你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买了,更不知道使用了以后是否有效果,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客户赚钱的截图,或者是商品使用后的一些评价,时间长了自己也被“洗脑”了,难免会自己参与其中,等发现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三、时令价陷阱

到餐厅吃饭。我们会看到海鲜、家禽、高价疏菜类,往往标时价,消费者不事前咨询,很容易掉进结账随意定价的陷阱。

四、优惠券陷阱

现在,有不少餐饮店为顾客提供“吃多少返多少”的代金券,但当下次顾客就餐出示代金券时,店方会以“这种券只能在一天中的某个时段使用”、“这种券只对特设的某些特价菜有用”等理由搪塞,并指着背后印好的“使用规则如有改动,恕不提前通知”、“本券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等字眼来解释,让顾客吃哑巴亏。

五、免费服务

生活中经常能在大街上遇到什么什么免费服务。经营者往往在消费者接受所谓“免费服务”后,又提出许多不公平的条件强迫消费者接受。“免费服务”实为陷阱诱饵。

六、义诊

不法之徒抓住消费者急需治疗疾病、渴求健康的心理,在商场小区举办所谓“义诊”活动,骗取消费者慷慨解囊。类似销售行为有可能演变成新的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

七、捆绑消费法

就是你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给你优惠,维修或者维护要到指定的地方去。常见的就是汽车的购买,购买时候给你打一定折扣,但是签订协议,以后汽车的修理或者维护到商家指定的店面去。最后商家不但把你打折的钱赚了回来,还赚了你更多的钱。

八、现场抽奖

一些商家会在现场设立抽奖活动,例如只要购物满200元就赠送一次免费抽奖的机会。但是抽完奖他就会告诉你,你可以花90元购买到我们原价150元的精美茶具。而这精美茶具,其实原价可能连80元都不到。一些爱贪便宜的人,看到这价格就心动了,头脑一热,也不管这东西需不需要,值不值这个价钱,商家说啥就是啥了,最后怎么花的冤枉钱都不知道。还是那句话,首先清楚自己的需求,不必要的东西,无论促销员怎样花言巧语鼓动人心,都要理性对待,仔细斟酌。

九、网购秒杀陷阱

花1元就可得一部手机,这是网购时代特有的产物。网上商城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吸引买家眼球,接着在同一时间让所有买家通过网络点击进行抢购,几乎几秒内就抢购一空,“秒杀”由此而来。这种秒杀活动,让许多人跃跃欲试。然而,天上怎能掉馅饼,有的秒杀刚一开始就结束,其实就是闹个人气,店员暗箱操作,把商品“给秒了”;有的卖家故意拖延不发货,就是盼着买家等得不耐烦主动申请退款;有时,秒杀成功却发现订单消失,然后你被告知系统出现故障,这是个误会……陷阱重重怎么做?

十、虚假广告

设置虚假降价或价格打折欺诈消费者,以推广所谓的新技术等进行欺骗,房地产开发商广告承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十一、健康讲座

我记得以前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某某名医开展健康讲座,很多的爷爷奶奶就会纷涌而至,进去之后先是发鸡蛋,之后就开始洗脑他们的产品多么好。很多的老年人最后就被骗买了几千块钱的产品。实际上这些产品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不说有没有功效,没准还会危及生命。

十二、折扣里的猫腻

我们注意到,商场折扣出售的物品,基本都是概不退换,这里面其实就潜藏着危险。商家有可能将滞销品、残次品拿来促销,以次充好,概不退换就是做贼心虚的一种表现。你发现质量问题要跟他们讲理,也基本没有胜算,因为最终解释权总是归商家所有,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根本没有一点办法。

151 评论(9)

平亮装潢小余

现在好多人都有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还是非常的吃香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定的精力考取的心理咨询师的话,在未来还是很有前途的。

162 评论(11)

龙发集团

当万千心理健康从业者费尽心力的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力图达成大众群体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和科学认知之时。 不良商家却在不遗余力的给心理咨询师抹黑,不断强化着大众群体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 “分手复合、离婚复婚,手把手教学,只需几千元 ,情感挽回大师 就可以帮你解决一切情感问题 。” 某情感挽回机构打出了如上的广告语。野蛮生长的 " 情感挽回大师 " 正在迅速填补人们对这一行业的需求。 然而此类情感挽回服务是否真的有用? 那些报名缴费的情感受害者 是否真的交了智商税? 起底情感咨询骗术 在微信上一个某公众号为情感挽回服务明码标价。该账号简介称,打造的一对一情感服务平台。 专业情感导师帮您感情修复、恋爱挽回、走出失恋、婚姻修复、小三劝退、追求脱单、爱人出轨、离婚危机。 对方表示,建议专业的情感导师做一次一对一的指导沟通,导师会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两人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到用户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升感情浓度的方向性建议, 而大师多为“心理咨询师”。 套餐价格为 600 元,时长为一小时。 该情感顾问称: " 我们这边导师的挽回成功率在 ,只要你根据导师的指导和听取导师的意见,基本上都是没什么问题。" 在经过前期情感顾问一套话术的诱导下,不少咨询者认为花 600 元便可以挽回情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该 600 元的费用仅仅服务一个小时, 一旦用户支付这笔费用,便陷入了 " 情感大师 " 的套路之中。 后期,如若无法解决问题对方便会向用户推出价格更高 的套餐。 诱导用户高额缴费,服务无效拒绝退款从初次免费咨询到首次低价收费再到二次三次高价收费 ,利用当事人期待挽回感情的迫切心理,通过不断诱导的方式让用户交钱,最后实际效果往往可想而知。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情感挽回可以看到, 超过 500 条投诉案例 ,而用户反馈的也基本都是效果差,服务期间被骗钱,拒不退款之类的问题。 上述平台除了提供以情感挽回服务外,还出售有大量的情感课程, 例如: 男女沟通秘籍:27 个策略,让男人想听你说话 别让焦虑拖垮你 13 节课学会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从 " 勾引 " 到上钩,从暧昧到结果—— 9 大法则让爱情婚姻顺风顺水 上述课程标价从 39 元到 69 元不等。此外,不少课程配套讲师的介绍显示为国家一级婚姻咨询师。 然而事实上, 早在 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就取消了婚姻家庭咨询师 。 政府出击 打击情感挽回骗局 近日,上海警方侦破一起新型 " 情感挽回 " 诈骗案。犯罪团伙打着专业情感咨询机构的旗号,假扮心理咨询师,利用话术诱骗感情受挫人群购买所谓的 " 情感挽回服务 ",从而骗取被害人大量钱财。 截至目前,上海警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 69 名,初步查实,涉及全国各地的案件 500 余起,涉案金额 700 余万元。 牛牛(化名)向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报案,称自己为了挽回与女友的感情, 被一家名为“实花教育咨询”的情感咨询机构诈骗万余元。 牛牛称,2020年7月其与女友的感情出现问题,为了挽回这段感情,牛牛上网搜寻情感挽回技巧。很快,他就被一条“一对一私人定制,百分百挽回爱情”的广告语所吸引,并添加了该机构的微信进行咨询。 “情感挽回大师”们的聊天记录对方详细了解了牛牛的基本情况后,承诺只需提供前女友相关个人信息,便会安排专属“情感专家”对前女友进行交流劝导,帮助牛牛修复感情。 牛牛立即交纳了 3280元的咨询费 ,并与对方签订了电子合同。该机构遂安排“情感专家”对牛牛开展情感辅导,并称与其前女友已经取得了联系。 随后,该机构“专家”先后以“发现其前女友已有新男友,需要进一步工作引导”、“其前女友已动摇,需联系现男友结束感情”等理由, 要求牛牛转账支付3万余元 。 直至2021年4月,牛牛也未与其前女友成功复合,联系该机构没有明确答复后,牛牛意识到被骗后报警。 诈骗团伙使用的手机警方调查发现, 与牛牛联系的“心理咨询师”并未取得国家相关从业资质 ,而该机构也从未与牛牛前女友取得联系。并且牛牛尝试情感挽回期间,其前女友已经结婚。 可以看到的是,如今所谓的情感大师只不过是以情感挽回为由,利用消费者的急迫心理达成骗取钱财的目的。 这个新闻让真正扎扎实实学习、践行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们泪目了: 这个令人糟心的行业乱象终于有人管管了! 正规的心理咨询收费范围绝大部分也就在300-2000之间,你是有什么想不开,把钱送给这些声称自己无所不能的骗子啊? 而骗子们之所以借用“心理咨询师”的名义,无非是利用大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知之甚少,故意扭曲夸大宣传,把心理学变成了“读心术”、“潜意识操控”之类的手段,宣传 、操作手法猛如虎。 想把妹帮你把到妹,想撩汉帮你撩到汉,想挽回旧爱让你破镜重圆,想打小三儿让你无往不利,人心似乎就在股掌之间,世间又没有妖术,除了骗子谁敢下这种保证? 可是,总是有人愿意相信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全能的人可以帮自己解决难题,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很难想象,在感情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又遭遇骗局,当事人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熙桓心理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网络上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甚至有人希望达到一招致胜的效果。这让不余遗力科普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我们不禁痛心。 希望大家都可以消除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误解,真正科学地运用心理学了解自己、帮助自己。

25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