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Jing樺
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自己在政府机关工作。过了几年结婚生子,和老公谈不上感情有多么浓厚但是在她看来日子平淡安定。这样的平静被结婚七年后老公的一个离婚请求打破。对方给出的理由是我的朋友对他不够理解和体贴,这份婚姻让他感到厌倦,他要追求他的自由。没多久他成功的达成了离婚的目的,又过了没多久,他又重新组建了家庭。我的朋友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完全打乱了节奏,她有很多的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看似没有什么冲突,但前夫却对这份婚姻如此厌倦,她不知道是不是前夫在婚姻期间就已经出轨,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让这份婚姻无法维系,她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没有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我的朋友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和对过去的不断纠缠中孤独的过了很多年,因为走不出过去,她始终无法开始一段新的关系,而人也变得异常的敏感和悲观。 如果对照我的朋友,张幼仪可能完全活出了类似剧本的另一面。当年全心全意爱着徐志摩,上孝敬公婆,下照顾姑侄的张幼仪并没有换来徐志摩的爱与尊重,而是在她怀有身孕的时候就给了她一纸休书,要求结束夫妻关系。然而张幼仪并没有长久陷在自怨自艾中,她远走美国,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赤手空拳打下了一片天地,成就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更让人钦佩的是,她虽然和徐志摩已经离婚多年,但是在徐家家道中落之后始终在经济上照顾徐志摩的家人。 这样的两个例子让人不由得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人生的低谷,有的人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会浴火重生到达人生的又一个高度呢?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评判这个问题的话其实就是,不同心智模式决定了对待挫折的态度。拥有僵化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生是静止的,他们害怕失败和挑战因而就很容易停留在对过往的纠缠中。 而拥有弹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生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 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我们的自我也是在不断的成长的。因此在漫长的人生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帮助自我成长的契机。人生的完整就是终其一生,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望,但是如何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呢?《了不起的我》是我这些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一本关于自我成的心理学书籍。作者从行为的改变,思维的进化,关系的发展,走出人生瓶颈和绘制人生地图五个方面层层递进的分析了自我成长的方方面面,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带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场景, 同时引发对自己和未来的思考。 本书的作者陈海贤曾经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并在浙江大学任教,后来听从内心的召唤,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因为在心理咨询领域的杰出表现,他在得到讲述“自我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获得了几百万听众的欢迎。《了不起的我》是作者在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脱不花的鼓励下开发出来的一部帮助有上进心的人找到不断实现转变,不断突破自我的心理辅导类的书。一经出版,收到广泛的欢迎。 在这本书里,关于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每个人生转折点完成自我成长的跃迁作者给出了非常系统的分析以及非常实用的方法。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不是静止的,只有把自我放到改变的历程中,才能更好的认识自我和自我发展。 用变化的视角看,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 自我发展之打碎: 每个人都会经历结束-迷茫-重生的过程 结束: 当我们遇到人生的转折点的时候,我们要和经历的过往告别,我们要结束和过往的关联才可以更好的前进。我有一个朋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结束一段情感关系。她跟我分享她的心路历程的时候说,当她决定分手的时候她就决定和过去的一切脱离关系。她选择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城市,向他们所有的朋友宣布了他们关系的结束,完全放弃他们曾经一起规划的要出国留学的目标。选择在另一个城市完全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她说这样的 和环境,身份以及目标的脱离让她可以快速的开始了新的生活 。 迷茫: 生活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存的灯塔。然而在人生的转折处,陷入迷茫是非常正常的一种人生状态。因为在这个时候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有到来,我们被留在意义感的真空里,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去到哪里。我朋友小A,曾经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数字化转型专家,但是因为看到组织能力在企业转型的重要性,她决定带着自己在业务和数字化的经验转行到组织能力发展部门做能力发展建设。虽然愿望很美好,但是在刚转行的头六个月,她陷入了严重的迷茫期,因为新的技能还没有具备,旧的经验也没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让她在职场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让她高度怀疑自己的能力。 重生: 在这六个月里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心理准备,知识储备和技能转换上。这样的准备让她意识到转换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对她来讲就是个人发展的一种重生,而这种 重生是结构重组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像玩游戏时候的通关打怪。你可能遇到不可理喻的老板,遇到勾心斗角的同事,但是所有外在显化的事物,其实都是内心认知的外化。你需要做的是对自己内在卡点的修炼和进化。心大了,事儿自然就变小了。 如果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 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那在打碎之后如何可以快速的重构呢,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自我发展之重构:做自己的英雄,讲好人生的故事 作者在书中提到,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了所有的英雄的故事后,总结出了一个英雄的一个普遍的内核: 所有的英雄都会经历启程,启蒙,和回归三个阶段 。而这三个阶段应对了人生重要转折的心理历程。 启程 :所有的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一定会收到命运的召唤,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召唤是化作磨难的外衣出现在在你面前。正如古语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不能也。尽管你会对这样的召唤充满恐惧和抗拒,但是如果你在内心有一团要成为自己的英雄的火苗,你终将上路。 启蒙: 当你启程后,就意味着你将走出你的舒适区,去面对一切带给你的不确定性。这个过程就是你不断认识自己,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天助自助者,我们会在这个旅程中找到我们的守护者,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故事的反派。因为所有的英雄都是要与恶龙战斗然后成为英雄的。 但是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很多时候,英雄并不是打败了恶龙,而是在和恶龙的斗争中战胜了的自我,他们发展出了新的视野,新的技能,新的思考方式,获得了新的智慧,因此能够转化恶龙或者与恶龙和睦相处,在智慧升腾了之后,很多时候你会意识到,并不是恶龙变了,而是你看到恶龙的角度变了,恶龙也就不再是恶龙。 回归 :当英雄完成了自我成就后,他的境界和心境会跃迁到下一个高度,他会生发出更大的能力和智慧,因此他会愿意成为其他人成长路上的守护者。这就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功成名的人愿意做志愿者的工作回馈社会。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建立发展的心智,把每一次的挫折,每一次的人生低谷看成一次自我发展的绝好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修为和品行。我们就可以加速一次次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那么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我们可以安然的离开,因为我们在不断的超越自己,把自己活成了自己人生故事里的英雄。
Cupnightsky
现在的时代已经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互联网,于是为很多在线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应运而生的就是知识付费。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愿意为知识付费,他们相信通过付费学习网课,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系统的课程,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能够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知识付费也是付费,付费就应该注意自己学到的知识是不是自己希望得到的价值。因此,选择一个好老师,选择一门经典的课程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知识付费的关口,一定要擦亮眼睛,才能找到那些好老师。
首先推荐的就是罗振宇老师。他可以说是国内知识付费的第一人了,他主导的得到APP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知识付费APP了,他主编的《罗辑思维》已经卖出了好几百万册。罗振宇的知识付费的主要用户是城市的白领人士,主要针对的痛点是他们的焦虑,根据他们的焦虑提出适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受到国内白领人士的欢迎。课程对于指导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选择学习一下。
另外要推荐的是薛兆丰老师,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一个在网络上卖《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达到几千万的老师,是知识付费界的标杆性人物之一。薛兆丰老师的课程非常具有普及性,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同时非常紧密的结合生活实际,可以说是帮助我们用经济学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
当然,其他的知识付费的著名老师还有简七理财、三公子等理财培训师,武志红、李松蔚等心理咨询师等,每个老师都是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无论选择谁,一定要注意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最合适的老师,最合适的课程,这样才是将知识付费作用发挥到最大。
MyronKiven
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腾讯视频上的一档对话类节目,叫做 《十三邀》 ,简介上写着:寻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请求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这个节目,是许知远对时代做的思考。我看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便决定观看一下这个看起来挺有深度的节目。 第一集是许知远采访罗振宇,之前我对罗振宇这个人的看法,第一次知道这么个人,是他的逻辑思维,后来又出了得到,仅此而已。之后因为《奇葩说》,了解了一部分的罗振宇。我觉得他是个纯粹的商人,比较功利,略带虚伪,但是还是很佩服他一直坚持他每天的60秒输出内容。在节目开头,许知远说出了一段自白,也是做《十三邀》的初心:1、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么你对世界,就根本没有看待方式。 2、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 我是一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 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 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 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3、可能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让我非常兴奋又疲倦的时代,兴奋和疲倦的来源都是相似的。 这么多层出不穷的新的事物,全球的各种信息碎片,不同时代、不同空间,都同时向你涌过来,然后你不知道如何消化,所有这一切。 在采访前,许知远与三位年轻人交流了一下,这三位对罗振宇的评价: 1、罗振宇的粉丝,大部分是 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 。 2、我觉得他是 很有知识含量的一个网红 。 3、是很有知识含量,但是好像 很能忽悠人 的样子。 在采访期间,我整理了罗振宇对许知远问题的一些回答: 1、在这个时代, 认知是人之间的唯一壁垒 。 2、我就干一件事,就是把成本用足,让大家的知识视野急速扩张。 3、我不管干什么,我一定要把自己这张胖脸露出来,将来可能会有机会的。 4、整个行业的价值,在往人身上转。百家讲坛,去掉易中天和于丹,那个节目什么都不是了。《实话实说》,小崔走了以后,这个栏目的收视率是断崖式的下滑。所有的事情都在告诉我,一个警醒的信号,就是 这个行业的价值,已经不着落在组织身上,而是着落在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 。 5、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理解就是, 公开自虐 。 6、这个时代可能,我们这种人存在的价值,也许就在于, 不断使用全身力气,去打破一些人的信息茧房。 7、知识第一次喂养了我,就是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8、这个世界,其实我们在追逐效率,其中就包括,提升自己体验,丰富自己知识的效率,而互联网,就是解决这个空间问题,它让你在一个地方,足不出户,可以高效率地体验。 效率就是这个宇宙的总法则 。 9、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以死人的方式来实现的,觉得 信息负载过重 的这一代人,你会死,你死了就没有这个抱怨了,然后新生的那一代,他从小就在这个环境里长,没有这个抱怨。 在节目中,许知远总结了罗振宇为什么成为罗振宇: 1、狗屎运 2、野心 3、不犯懒、不犯浑、不犯倔 在节目中,许知远对罗振宇的评价是: 1、我录节目是很随机的,可能今天下午想起来,就录一下,可能我三四天都没有兴趣就不录了。但罗振宇做到了,几乎 每天都会坚持,像时钟一样精确 ,这种对自己是不是一个 巨大的折磨 ,有时候我也不免同情他。 2、他是一个卖胶囊的人,他 把知识放在胶囊里面 ,速效救心丸,然后你就吃下去。 3、有时他为了拼命地捍卫自己新的商人的姿态,来说出一些故作的狠话;一个是他可能那个内心, 安静的自我 ,曾经被杜兰特、《离骚》点亮的那个自我;和那个渴望进入更大的商业游戏中的那个 野心勃勃的自我 ,仍然要 在彼此间继续地争斗下去 。而这种斗争,也像是这个时代的某种缩影每人心中可能都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力量。他像一个焦虑时代的心理按摩师一样,做一种精神的按摩。 在看完这期节目后,虽然对罗振宇这个人没有什么改观,但是得到APP还是很不错的产品,里面的讲师们,比如万维钢,武志红,薛兆丰,真的很棒,这些北大或者留美的牛人的课程,推荐大家多去听听,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反感罗振宇就抵制这个应用。还有节目中提到的威尔杜兰特的 《哲学的故事》, 有兴趣的朋友,推荐去搜索看一下。如果找不到,可以私信我要这本书的电子版,我看到会回复的。
周某某先生
罗胖在央视混的并不如意,这点在罗胖的逻辑思维节目中可以听到端倪,大意是央视出的力多挣得钱少,罗胖从央视出来后是如何火到今天的地步的呢?
罗胖最开始是在优酷的自频道开启了一档栏目,名字叫逻辑思维,每周五一更,基本内容是罗胖读书给你听,罗胖死磕自己,给大家伙儿带来知识,内容涉及到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在第一季中,罗胖基本是以读书人的身份来讲内容的,以新奇的观点和逻辑重述书本,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季为罗胖吸引了不少的铁粉,也有了一些粉丝圈,到了第二季,逻辑思维粉丝暴增,罗胖就开始以创业者身份自居了,除了延续第一季节目的读书内容之外,明显有了布道的意思,如宣传“U盘思维”、“挣钱是世界上最体面的事”等,到后面罗胖组织了一些社群并以创业者自居,为创业者打call,同时罗胖也进行了部分的商业试水,如开通逻辑思维微信店铺、天猫店铺,发行一些逻辑思维推荐的书,售价普遍较贵,到这里,罗胖已经尝到了甜头了,当时逻辑思维公众号订阅人数达到六百多万,社群发达,粉丝经济也经营的很好。于是罗胖继续了搞事情之旅,第一次尝试在水立方进行时间的朋友跨年直播:时间的朋友,节目获得空前成功,这也意味着知识付费时代的正式到来,后面罗胖停止了逻辑思维视频节目的更新,开创了《得到APP》,依靠着自己经营的粉丝和社群,得到APP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之后的得到APP更是吸引了很多大咖专家的入驻,让得到APP成为知识付费时代的明星产品,罗胖也正式走上封神之路;罗胖封神之后,也成了半个网红,朋友圈也能经常看到他,中间还和Papi酱搞了一次广告拍卖,虽然后面不了了之,却也说明了罗胖的号召力。
罗胖成功的抓住了知识付费的风口,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智商税,达到今天的高度,确实有自己的能力和眼光,虽然我已经不是很喜欢他的节目了,但是还是感谢老罗曾经带给我的惊艳。
罗振宇是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得到App创始人。2012年底,罗振宇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2015年12月,罗振宇作为创始人,推出知识服务App: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所以,火就成了必然
觉得如果把”不确定”的角度(或者说个体看法)进行”确定化”普世价值包装形式的表达,大概其间的“势差”就是商业利润空间了吧?问题在于这可能需要无穷无尽似是而非“新概念,新名词”的支撑,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个人希望可能创新出的“整体性焦虑”不是一种另类的“养寇自重”商业模式吧?因为没有人知道”心理层面”的东西一旦上升到”生理层面”,会是怎样一种”副作用”表象,继续聊传统意义上的“人类进化”是否合适????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