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2

zhinaltl33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边缘人格的心理咨询师是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臭臭花1

已采纳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馆」精华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大张旗鼓的离开其实都是试探,真正的离开是悄无声息的。从来扯着嗓门喊着要走的人,最后都是自己红着眼眶,捡起摔了一地的碎片。”

一吵架就说分手的人,大概没有把关系的结束当一回事。

在他们的内心, “分手” 除了试探,可能还是一种工具, 用来控制恋人的情感、达到自己的目的。

去年网上很火的“求生欲”,就是一种反向套路。

“求生”套路和努力,仿佛是在说:

“你要是不满足我的需求,我分分钟跟你分手!”

诚然,“求生欲”多数是一种调侃,但是面对一吵架就提分手的恋人,心累却是真实。

这其中固然有对方行为模式的原因,然而处在一段感情中,双方都有责任。

何以把感情谈成了这个模式?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到底是什么?

始终要记住的是, 感情的选择权,最终在我们自己手中。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问题详情)

为什么一吵架就说分手、删除、拉黑、改签名?

经常吵架,一吵架男朋友就说受够了,

要分手,删除我联系方式。

平时几乎是我主动找他,他也没有多少话和我讲。

我很怀疑他对我的感情。

大张旗鼓的离开,可能是种软控制,恋爱中的人,爱的只是想像中的对方。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西宝

想把生活 过成 诗

好像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恋人很矫情。

女生觉得自己的恋人总是不陪伴自己,男生觉得女生脾气太大不能惯着。

然后我们需要用一个方式来“发泄脾气”和“威胁对方”,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分手吧”。

除了矫情的恋人,“矫情”的朋友我们身边也不少见。翻一翻朋友圈,总有一些伤春悲秋的文字和图片。

我想, 对于敏感的他们来说,这些情绪都不是假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除了这些情绪之外, 他们更重要的在表达的是:

“来看看我吧,来关心关心我吧,来哄哄我吧,快像我想的那样做”。

就像一个“矫情”的人有情绪了一定要发说说,“矫情”的恋人有情绪了就一定要说分手。

如果说分手达不到他的目的,那么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拉黑、删除。

我不知道他这次是不是真的想分手,但是可能一百次他说分手,其中有八十次都不是真的想离开 ,更多的是希望“你看看我的情绪,你哄哄我吧,宠着我吧,变成我想要的那个样子吧”。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舒服呢?

因为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被强迫着变成另外的样子 ,所以当我们一次次被迫去首先求和,总是要主动找话题去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们 好像被控制了。

同时,或许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在希望着对方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就像你们 初见的时候,双方都在心里给对方做了做美好的设定。

然后我们 爱上了心里想象的那个对方。

他爱上了他想象里那个永远善解人意,永远温柔宽容的你;你爱上了你想象里那个每时每刻都能给你安全感,每时每刻都把你放在心尖上的 他。

只 是可能你们都不是对方想的那个样子。 当恋爱的激情褪去,我们都慢慢冷静下来之后,能不能看到对方真正的样子,双方能不能都试着去为对方改变,是恋爱能不能继续的关键。

最后, 或许对于楼主来说,重要的不是去辨认他还是不是爱我,其实我们也很难真正辨认清楚。

但我相信,如果没有爱,你们不会走到一起。

更重要的是,楼主应该试着去看, 我能不能拨开自己想象的迷雾,看到那个真实的他,我还愿意爱这样的一个他吗?

而他是否也愿意接受我的缺点,我的真实?

我和他是不是都愿意往双方共同的方向更迈进一步呢?

男友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情绪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刘莹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船不稳是因为舵手还小,小到只会情绪化的处理问题;

由于太小, 他是不是真想分手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不说他了,你呢?

他常常这样, 你怎么看你俩将来关系的发展?

另外注意到一个细节,平时几乎是你主动找他, 对于关系的断开你害怕吗?

感情的决定权最终在自己手中,这段经历或许能帮我们构建更稳定的自我。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小飞龙妈妈

二级咨询师

异地恋,的确很考验我们~

考验的重点似乎不在于性格之间的磨合、情感中间的互动和碰撞,而 在于双方是否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定的“内核”,那个内核叫【自我】。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 自己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和自我评价。

就是说,我可以在没有人在身边的情况下,没有其他人跟我建立链接的前提下,自己跟自己玩儿得也挺好。

这似乎是可以 长久维系异地恋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我们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我们只会用 哭、大哭、撕心裂肺地哭 来向养育者表达我们的诉求和需要。

这时,养育者可能会有 以下几种不同的反应:

由此对应的 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知分别是:

对我们可能的 影响 是:

因此,从概率上来说,多数人可能更多地会遇到第三种养育者的照料,于是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渐长大了。

我们会对对方,有一些不安,有一些试探,有一些怀疑,有一些不确定;

同时,我们还可能会有一些渴望,有一些希望,有一些不甘心,有一些等待着理想的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

你说我们疲惫吗?我们委屈吗?我们不幸吗?

或许吧~但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处在一个【构建自我】的过程中 。以上这些,又何尝不是我们在构建属于我们的那个自我呢?

有些人足够幸运,他们可以在他们生命之初,就被构建的很好;

有些人足够不幸,他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将自我构建得很好。

而我们,或许就是那芸芸众生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大多数吧?

回到楼主的问题,你说你每次都是“主动找他”,而他“不止一次说分手”但“又分不掉”。

这是否可以理解为: 你们双方都很渴望爱,但却又害怕自己受伤害呢?

或许对你来说,在被第三种养育者养育时,ta温柔待你的几率大了一些;

或许对他来说,在被第三种养育者养育时,ta温柔待他的几率小了一些,于是他率先采取“主动放弃”的姿态,进而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

理解了以上这些,可能 分手还是不分,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你们两个人手中。

但无论怎样,或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我们才可以渐渐构建起那个相对稳定的“自我”吧?

变成那个 你来更棒,你走我也可以“自嗨” 的那类人吧?

男友可能是“焦虑型依恋”风格,或有一部分的边缘型人格特征。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ZHUQIANG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心理医师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异地恋男友很可能是“多虑型依恋模式”和边缘型人格。

金·巴塞洛缪认为 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

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 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

鲍尔比相信, 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 。

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 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

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 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英文称为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一种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特征。

1938年A·斯特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第一次采用“边缘性”这个术语。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提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至少需具备下述8种中的5种特征:

1)有冲动性地引起自我伤害的可能,如挥霍金钱,赌博或者自伤身体;

2)人际关系不稳定或过于紧张,贬低别人,为一己之私经常利用别人;

3)不适当的暴怒或缺乏对愤怒的控制;

4)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对性别认同,自我认同,选择职业等变化无常;

5)情感不稳定,如突然抑郁焦虑,激惹数小时或数日,随后又转为正常;你和男友之前已经有过吵架,他的表现也是很不稳定,对你也表现出不信任,体现了他情绪情感的不稳定。

认知学派同样承认边缘人格患者的童年早期存在创伤性环境。

但是认知学派的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并不是应激事件本身引起了边缘人格障碍。

而是创伤事件发生后,孩子处理它方式、个体气质、年龄、情境、孩子幼稚应对方式对照育者负性反应的强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边缘病理性,而边缘病理性 集中体现在患者的核心图式和核心认知。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 典型认知偏差是灾难化和两分思维 (dichotomous thinking),其核心信念有三大主题:

而边缘人格障碍者存在着 五个核心图式 :

被抛弃的孩子,愤怒/冲动的孩子,惩罚性父母,分离保护者,健康成人。

目前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型有十几种。

其中唯一得到最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是 辩证行为治疗 (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DBT)。

虽然对辩证行为治疗的RCT(随机对照实验)仍然存在着流行病学方法上的不足,但是目前仍然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仍然是边缘人格障碍的首选疗法。

药物治疗发现奥兰杂平(olanzapine)对边缘人格的冲动性有效果,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控制情绪障碍和冲动行为有效。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剩余的回答

人生答疑馆

你的心理学互助·成长社区

边缘人格的心理咨询师是

238 评论(13)

灯神的精灵

边缘性人格障碍中,有一种最为可怕。那就是,女巫类型。这是最为变态的一种。如果有一个女巫类型的妈妈,毫无疑问,那是人生灾难。 这个类型的人,会把内心压抑的愤怒和恐惧,投射给他人。最喜欢的就是欣赏别人恐惧和震惊的反应,而且,以此为乐。 她们一般不会在肉体上,残害孩子,只使用情感和语言暴力。她们在工作单位,与人社交,并不会表现出异常。除非被人威胁逼迫走入绝境。她们内心深藏的阴暗却有毁天灭地的能量。 普通的父母,不会去嘲讽,陷害,羞辱自己的孩子,还能为了拯救孩子牺牲自己,但女巫类型的却相反,他们很乐意牺牲孩子,拯救自己。 女巫类型的妈妈,很可能有一个充满敌意的童年,有嗜好虐待她的抚养者,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自我怨恨。她们会将她们的经历,在孩子身上重演,而且坚决认为自己是正当的。 被女巫类型养大的孩子,很可能在性生活上,有被虐倾向。因为,母亲或者父亲那不确定的怒火,让他们一直担忧不安,她们潜意识,想让性伴侣扮演父母的角色,对自己打一顿,这是唯一可以确认的安全感。 这类型的母亲,时而正常,时而狂躁。让孩子感到毁灭的,就是母亲的转变。她们给孩子发出的信息:你滚出我的生活;没有你我会更好;后悔生下你;你拖累了我。 女巫妈妈瞬间变脸的技能,十分可怕。 通常是因为,孩子可能在一些小事上,违背了母亲的意愿,表达了独立的思想;或者对母亲以外的人,表达了喜爱;对母亲的权威有轻忽;对母亲提出异议。 只要让女巫类型的母亲,感到了背叛,拒绝,和抛弃,那么,一个好妈妈一转脸,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充满邪恶的女巫。 一个心理咨询师,曾接待了这样一个女士。这个女士在谈话中,只要感觉到了违背,就开始大声嘶吼。连续2周后,咨询师认为手段已经用尽,但病情严重,无法有有效的治疗。一天,治疗师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遇见了这位女士,这位女士却表现的十分正常,友好,与人寒暄。 医生突然感到不寒而栗。这说明,专业人士与这样的人相处,仍然充满巨大的压力,瑟瑟发抖,可见他们的孩子,要承受多少? 女巫类型的母亲,发起怒火,大声嘶吼,情绪激动,对孩子格外的尖酸,苛刻,挖苦,甚至残酷。有时候,威胁,要杀掉孩子,或毁掉孩子。有时候,也会破坏财务,毁坏东西,殴打,撕咬,肢体方面非常好斗。 她们需要彻底控制孩子,通过虐待辱骂等,让孩子有屈服的恐惧。她们喜欢,组织起同盟,来一起攻击孩子,有时候是老公,有时候是其他子女。她们向同盟描述被攻击的孩子有多恶劣,甚至是品行不端。 她们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激动,让倾听者,相信她的控诉。被歪曲的事实,都是经过巧妙的算计的,不明真相的人,很难注意到这类母亲话语中的矛盾之处,因为她们情绪激动所以无法追问细节,因此真相很难挖掘。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弥漫着原始的,未经引导的,泛化的仇恨与攻击。 她们对分离,有着灭顶的恐慌,所以他们总想去融合一个生命,但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说最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孩子。 当她们,感觉到孩子抵御她的控制,或者是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就立刻会认为,孩子对自己生存构成了威胁。只要你不和我一伙,你就是和我作对。 她们乐意去贬损那些有力量的人,喜欢对方软弱,无能,一文不名的样子,这样可以降低威胁性。她们乐于看到别人的衰落,脆弱无力。她们也经常对孩子幸灾乐祸,通常那时候,感受是非常不错的。 女巫类型的母亲,喜欢从各个方面侵入孩子 ,打探孩子的隐私,或以各种借口,与成年的孩子住在一起。她们察觉别人的弱点能力极高,近乎神奇。她们密切的留意,恐惧,羞愧,内疚的迹象,并蓄意在孩子身上,激发这类似的感受,以便可以控制她们。 母亲会教导孩子,人生是一场接一场的战斗,绝对不能别人欺负了。要准备好去憎恨,去争斗,要不怕危险。持续不断的羞辱、贬低、暴力威胁和和去人格化,让孩子从小,就浸泡在敌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内化了。 成年后,孩子仍然在女巫妈妈的控制中。因为女巫的敌意一直存在,她们会蓄意因为一件极小的事,与孩子激发争吵,而且这种争吵是不稳定的,突然恶化的。 在争吵中,母亲会语调变得激动,傲慢,尖刻,内心变得冷酷。用最毒的语言利箭,射穿孩子的心。直到孩子被愧疚、羞耻、恐惧填满内心。 成年后的孩子的能力,对母亲是巨大的失去控制的威胁。许多咨询资料显示,女巫类型的母亲,会嫉妒女儿,经常在争吵中,大骂自己的女儿是荡妇,不知廉耻,是共有的特点。 节日里,对女巫的孩子来说,是最难熬的时间。通常这个时间,家庭成员都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或周末。但女巫的母亲,却不知何时会突然爆发,继而上演一场言语和情绪攻击的战争,将孩子撕成碎片。孩子总是要重复,受伤,溃败,独自舔舐伤口的过程。 孩子想要从女巫的妈妈身边逃开,逃脱,找回自由是非常难的。成年子女,经常会做集中营或者被敌人捉住捆绑虐待的梦。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依赖抚养者的。即便是母亲给的邪恶,威胁,和虐待,孩子依然会激发出合理化的假设。甚至会认为自己是应该的,有罪的,不断的寻求母亲的认可,以及潜意识,想去保护母亲。孩子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伤害母亲。 一个一个的伤口,都会结出厚厚的疤,持续覆盖旧有的。灵魂,早已在猛烈的言语攻击持续的羞辱贬低而沉入虚无的深渊。 Reviews  the  book: Understanding   the   Borderline   Mother : Helping Her Children Transcend  the  Intense, Unpredictable, and Volatile Relationship

18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