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小精灵
4月17日,《爱上你治愈我》(以下简称《治愈我》)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上线。初听剧名,本以为这仅是一个虐心又温暖的爱情故事,看后才知道,《治愈我》远不止如此,这更是一部气质独特又矛盾的剧作,它带有冷峻的善意与温柔的理性。
《治愈我》是由曹盾、程樯执导,窦骁、苗苗、彭冠英、王思思、金士杰、潘虹等主演的都市心理剧,这也是近年来唯一一部以精神科、心理治疗为创作素材的职场情感剧。该剧讲述了精神科医生颜书仁(窦骁饰)与心理医生孙树(苗苗饰)从8年前的意外分手到重逢、复合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翻看各大视频网站的剧集类型,从爱情到校园,从玄幻到悬疑,而《治愈我》的上线,终于让心理剧这一类型从此有了代表。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在纷扰喧嚣中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但在忙碌的同时,可能也常常忘了对垃圾情绪进行清理,对精神状态进行纠偏。
而《治愈我》,则通过对20多个真实事件的改编,将尖锐的社会问题全面呈现,对陷于现实边缘困境中的人们进行心灵的疗愈。
现实的嶙峋:受伤的鸵鸟低头不再有沙子
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子里,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对鸵鸟的误解,但在生活中,却不乏拥有“鸵鸟心态”的人。
现实生活为我们织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我们常常要面临或大或小的生存压力与尊严挑战,为了能够支撑自己继续前进,于是形成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比照着生活该有的轨迹,以免被这张网压得喘不过气。
但有一群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执着地做某一件事情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或者他们在编织着自己的网却是与现实的大网背道而驰的。当他们的轨迹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交织时,往往会受挫,在质疑现实的同时,他们自己织的网已经七零八落了,他们的精神认知被这个世界抛弃。没人懂他们,大家都在为生活忙碌,大家只会问你,为什么不赶快跟上?没人知道,你其实是生病了。
《治愈我》所关注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群。
王玲珑(高叶饰)是创业失败的老板,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剧中,她拿着关于“共享经济”的融资计划书,身无分文,到街上找她的自行车,看到有人破坏她的单车,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她痛惜地说,“这些曾经像是我的孩子,现在竟是这个城市的废品了。这些公共的东西,他们就想占为已有,占不成己有,就把它们毁掉……我一开始想的不是这样的,我想的是能够给大家提供便利……”
从小到大都很优秀,但一直得不到外界肯定的王玲珑,被这次的创业失败彻底击垮。她无数次将眼泪生生憋回去,因为妈妈说,那是无能的人才有的,所以她即便伤心,也不能表现出丝毫的软弱。她曾经得到融资几十个亿,但有过的荣耀与成就转眼就被忘记,摆在现实的只有两个字“失败”。
这不仅仅是对王玲珑心理的剖析与疗愈,也是对大众的警醒与拷问,在每个受伤心灵的背后,都有着冷冽的现实。
郑贤宇(刘潺饰)是一名直播网红,他患有躯体变形障碍。他“靠脸吃饭”,也靠脸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为了整容不惜让妈妈卖掉房子,但还不够,他无限放大自己身上的小缺点,觉得自己无比丑陋,一离开镜子就会变得恐慌……
郑贤宇自卑,他没有打通除了颜值变得更高以外,可以与世界产生联结的方向,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除了把脸变得更好,他无处可去了。但无论他再如何想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都逃不过直播时网友的一句吐槽,“整容还这么丑”。
剧中还有更多的案例,在父亲拳头教育下、受尽暴力思维灌输的杨飞(石云鹏饰);受到家暴对母亲诉苦,却被母亲责骂一定是自己犯了错,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文娟(李沁恩饰);自己的理想坚守与社会浮躁风气格格不入,而患上酒精成瘾障碍的梁啸天(林鹏饰)……
颜书仁与孙树的甜虐爱情与偶尔诙谐幽默的情节片段,并没有影响《治愈我》的剧情节奏,《治愈我》以高密度的情节输出,将这场个人诉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撕扯,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后剧情还将出现诸如偶像明星患抑郁症自杀、暴力倾向少年犯罪等有真实社会事件影子的故事。
当受伤的鸵鸟低头时,再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沙子,这些在精神上脱离大众的边缘人物再也找不到欺骗自己的理由,他们该如何生存?当这些掩埋的社会问题终于在阳光下件件摊开,裹挟我们生活的大网能不能变得松一些?
《治愈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大众心理进行剖析,对社会话题进行撒网,挖掘出这一件件无人关注却又深埋已久的典型案例。让需要治愈的人们面对自我,也通过社会现象反思自我。
心理咨询师的温情:不做权威而做倾听者
心理疾病不像其他的病症,慢慢吃药就会变好。心理疗愈的过程更像是把自己的伤口亲手一次次撕开,再一次次试着缝合的过程。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这个过程中,唯一的伙伴。
《治愈我》的女主孙树就是一个“伙伴型”的心理咨询师。她面对患者时,不是教导与传授,不是命令与权威,告诉患者怎样是正确的选择,而是倾听与共情。
当郑贤宇笃定地说,“我这是前期的投资,没有前期的投资怎么会有后期的回报呢……你懂这个世界没有粉丝会有多失败吗?”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有自己执着相信的东西,他需要与这个世界对抗,所以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巩固新的逻辑链条。
这时孙树没有否定他的价值观,她也并不认为他的说法就一定是错误的,她只是问他,“你喜欢你自己吗?”郑贤宇沉默了。孙树继续说,“你可以追求你梦寐以求的成功,但消耗的是你的痛苦,换来别人的短暂围观,你认为这样值得吗……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的话,不会有任何一个(整容)医生会让你满意的”。
孙树作为心理咨询师,她是默默倾听对方的诉求,引导对方去看清真实的自己,不要追寻虚幻的假象,自我麻醉。而不是否定对方的行为,让对方走向别人认为正确的道路。
这是女主角孙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理性,这也是《治愈我》对大众的温柔。
《治愈我》给了每个人发言的权利,给了每个人打开自己内心的渠道。我们会听到郑贤宇说,“我的满意并不是说,我要整成什么样,而是我身边能有一群跟我一样的人,当我说到整容的时候,有人追问我的感受和细节,而不是像你们那样不理解不接受新鲜事物。”
《治愈我》也从来不给每一个心理问题的成因下定义,给任何一方面给予否定。当孙树认为王玲珑性格的成因与其病症的根源,来自于她强势的妈妈带给她的生长环境时,颜书仁立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躁郁症就只是原生家庭的错吗……王玲珑一直也放大了她母亲对她的影响。”孙树认为,这个影响在于幼儿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失败,导致的人格不独立。颜书仁则试着分析,是否会存在更复杂的原因。
《治愈我》中的观点往往对立存在,它提出每种可能性,不会全盘否定某种观点。《治愈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极为克制,是一种理性的写实风格,将社会问题与个人心理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可见,其对心理学的尊重,对挣扎在痛苦情绪中的人群的善意。
我们看到剧中的每位患者都有自己的心灵坚守,有自己的无奈,在自己的价值观上也有可取之处,情节密度虽然高,但并未妨碍每个角色都有着立体饱满的人性。同时,剧情也并没有利用大众对心理学的好奇,让每个故事走向滥情、狗血,都在心理咨询师帮助每位心理患者打开心扉后,恰到好处收尾。
这也让观众看清,不需对心理疾病产生偏见,也不用对自己的心理困惑产生抗拒,视为猛兽。你可以继续在现实里披荆斩棘,也请允许自己寻求帮助暂时抽离,重新看清自己的诉求。
同时,《治愈我》为每个专业名词都进行了字幕解析,如“束缚衣”“自知力”“家庭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躁狂症”“物质使用障碍”“习得性无助”等,为观众认真地科普了心理学。剧中人物的妆容服饰、场景风格、影像色调等也都以写实、理性为主,不以华丽或者压抑取胜,以免不必要的光环埋没表达的初衷。
《治愈我》带着温柔的理性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努力揭露现实,疗愈人心。这份执着与尊重,值得我们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文/申兑兑】
我们是MJ
【本节主题】支持与接纳【本节简介】 支持和接纳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它会给予我们力量,给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会去感受弥漫在书中人物间的那些温暖的支持和接纳,同时也会去了解支持的不同形式,以及接纳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感受别人给予的温暖,同时也向别人提供自己的支持与接纳。【你将听到】【思考作业】 在生活中你得到了来自哪些人的支持和接纳?这些支持和接纳帮助你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以及你又给别人提供了哪些支持呢?你曾经有过真正接纳一个人的经历吗? 1 大家好,我是吴立敏。上节课跟大家一起讨论了“禁锢和自由”这个议题,我们分析了书中人物所受到的禁锢,以及对自由渴望,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透过解读,将思考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自己受到了哪些禁锢,又渴望获得哪些自由。那么今天我们将来分享关于本书的最后一个议题——支持和接纳。为什么我会特意挑选这样的一个议题来跟大家分享呢?因为一个人无论长多大,都需要一个“安全基地”来安放自己的委屈、恐慌和挫败。所谓的安全基地在这里我主要指的是,那些会给你提供无条件支持和接纳的人或关系。其实无条件的支持和接纳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行为,它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鼓励,一句简单的问候,一种默默的关心,但是却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度。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温暖是什么?温暖就是在我哭泣时,旁边递过来的手帕;也是在我饥饿时,一碗热腾腾的面。”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议题的探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觉,自己身边的人,一直以来对自己默默的支持和接纳,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给予的温暖,同时,也让我们在生活中能更有意识地给他人提供自己的支持和接纳。那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分享,我们了解到了书中人物之间的竞争、嫉妒、孤独和禁锢,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人性中不太好的一面,但实际上,如果通读全本书,你就会感受到,其实人物间弥漫的更多是温暖的支持。首先,我们来看下布雷尔和弗洛伊德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那个时候,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还很年轻,但他和布雷尔之间已经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布雷尔作为一个名震维也纳的医生,他在医学上给了弗洛伊德很多的鞭策和指导,同时也很乐意跟弗洛伊德分享自己的典型案例。而每当布雷尔陷入困境时,弗洛伊德也会给予布雷尔很多的支持和建议,他们一起有边界地讨论尼采的病痛,一起讨论贝莎。弗洛伊德还帮助布雷尔解梦,甚至给布雷尔做催眠,帮助他打破所谓追求自由的幻想,找到内心深处对妻子的爱,帮他真正回归家庭。你想,布雷尔是有多信任弗洛伊德,才会放心让他做这些事,而弗洛伊德也没有让布雷尔失望,在这个过程中确实给到了他能给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这种来自朋友或知己的支持,在书中还讲到了很多,比如,莎乐美和尼采,我们知道,莎乐美最初找到布雷尔寻求帮助,是源于她对好朋友尼采的担忧,她先是花了不少心思说服布雷尔答应治疗尼采,然后又想方设法让尼采愿意找布雷尔求诊。虽然莎乐美和尼采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复杂,但这份对朋友的重视和背后默默的支持,不得不说,还是让人挺感动的。说完来自朋友的支持,我们再来看看亲人间的支持。玛蒂尔德作为布雷尔的妻子,不仅为布雷尔生了五个孩子,还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用心为布雷尔营造了一个温馨舒服的家。书中曾经几次细致地刻画过,玛蒂尔德为布雷尔准备餐食的情景:清晨的时光在布雷尔家中是一成不变的,街角的面包师父在六点钟送来刚出炉的面包卷,玛蒂尔德摆设餐桌,调制肉桂咖啡,并且放好松脆的三角形面包卷与甜奶油,还有蜜渍黑樱桃。读到这里,不知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家的那种温馨?在我看来,丰富的早餐里其实饱含着玛蒂尔德对布雷尔深厚的情感。所以在最后,布雷尔在催眠状态下也募然发现,自己最爱的女人就是自己的太太,自己再也找不到一个像她那样的女人。所以,他在醒来后,忍不住端详自己的妻子,并对她说:“我决定要娶你”,玛蒂尔德还以为自己的丈夫喝醉了,在胡言乱语。但只有布雷尔自己知道,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告白,是真正的想娶,而不是十四年前因为利益交换的娶。我想,玛蒂尔德能最终走进布雷尔的内心深处,跟她在日常生活中所给予的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和支持是有很大关系的。2 生活中,我们得到的支持可能来自不同的对象,比如,像刚刚说的,有来自朋友的支持,有来自爱人的支持等等,但是,除此之外,人际间支持其实也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我在这里大致归纳了三种:一种是现实的支持,一种是情感的支持,还有一种我管它叫深度的支持。1) 现实的支持所谓现实的支持,通常指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比如,你渴的要命的时候,有人给你递水过来,冻的要死的时候,有人给你送来棉衣。当然,这种支持也经常发生在挚友之间,我举两个明星的例子,因为明星大家都比较熟悉嘛。很多人都知道,郑爽和马天宇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那么有一次郑爽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到一件让她很感动的事情,她之前在上海买房,但是还差一些钱,马天宇得知以后,二话不说就把钱转给她,转完以后还又幽默又实在地回应说,搞得我家好像有矿一样,其实都已经把家底掏空了。还有,在很多年前,屠红刚还很年轻的时候,他正在追一个女孩,想买辆车,但是同样手里钱不够,于是好朋友那英就把攒的三万块全都借给了他。那么这些都属于现实的支持,它可以帮助人度过现实的难关,解决当下即刻的需求,这种支持是多样而复杂的,有的也许来自亲朋,有的来自社会,有的甚至是来自陌生人。但这种现实支持的下面,蕴含的都是人际间温暖的情感传递。2) 情感的支持那么第二类常见的支持是情感支持,情感支持里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看见对方的情绪,或者说自己的情绪能够被对方所理解。人其实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见,当自己感觉到被看见的时候,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激活。但是,在生活中,当我们遭受某些挫折,内心很难过时,身边的人通常是这样激励我们的:“你行的,你是坚强的,一切都会过去的”等等。你知道对方是好意,想尽快帮我们走出来,但是实际上每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内心其实很失望,或者毫无波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情绪没有真正被看见,所以对方提供的就不是有效的情感支持。除此之外,有效的情感支持还要做到包容对方的情绪。心理学家比昂提出了“容器”这个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去容纳另一个人的情绪,接住TA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当我们能够去感受TA的感受,承受住TA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那么,这对TA来说,就是一种难得的情感支持了。还有,情感支持也包括和对方探讨和给予鼓励。当然这个探讨是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的,而不是干喊口号。如果两个人可以真诚地谈一谈自己的困扰和感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指责、不控制,只是更多地去发现和理解对方的心理需要,以及看看自己有没有办法可以满足TA的需要,或者向对方提出,自己可能需要哪方面的帮助等等,这些都是情感支持很重要的部分。有效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一个人度过某个脆弱的阶段,因为当一个人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感到被支持时,自己就有复原的力量,就能够更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3) 深度的支持第三种支持是深度的支持。什么是深度的支持呢?这其实是一种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感觉,比如,在书中,像尼采和布雷尔之间,他们就给彼此提供了深度的支持,他们两个人的思维能够同频,在某个点上可能会互相碰撞、冲击,但又不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反而更多的是互相启发和成长。普通的支持有时候也许会给人一些高低之分,比如,你有一个需求,你需要被支持,那你无形中可能就站在了需求者的位置,而支持者就处于在帮助者的位置,这在我们的感觉上,会有一种好像帮助者总是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深度的支持则是更加平等,彼此更能够深深的被看见,语言可以直击对方的盲点,但关系并不会因此而破裂。所谓灵魂深处的相遇,便是如此啊。八年前,宋丹丹在微博上转发过一段话,这段话说的是,如果有一天,六十年婚龄的父母说他们要离婚,在美国的女儿宣布她是同性恋,老公告诉我他得了艾滋病,儿子抱回了他的私生子。那一天,我依然会拉着他们的手,搂住他们的肩,对他们说,我还在这儿,因为我是真的爱你,所以你有真自由,人生很短,你的人生你做主。这段话发出来以后,底下就有很多网友留言说,连老公得艾滋病也能接受吗?这也太扯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段话透过语言的表层意思,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接纳的态度。3 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如果一个人被接纳,完全的接纳,而且这种接纳中没有评判,只有共情与了解,这个人就能够直接面对他自己,发展出撤除防御心与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所以,接纳是人际关系沟通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关系能否保持和谐的基础。那到底什么是接纳呢?其实,说到底,接纳的核心就是我们常喊的那几个字: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的意思就是:我爱你,没有任何条件,不是因为你聪明、漂亮、可爱、听话而爱你,而仅仅是因为你是你,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原因。这句话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实际上却没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不仅做不到,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现象反而是,假借爱的名义,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所以,如果一个人能被人无条件地爱,那绝对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在这里我想说一下的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接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咨询师做到了真正的接纳,才会让来访者的情绪安放在咨空间里。所以,当咨询师一旦进入咨询的状态,就需要放下自带的三观帽子,以及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用一种全然清零与包容的心态面对来访者,你可以不认同,但是要接纳,这是作为一名咨询师的职业要求、更是职业操守。同时,咨询师的接纳不是被动选择,而是一种主动选择。在关系中,当你能够接纳来访者时,就意味着我们放下了防御和成见,而这种善意是可以被对方敏锐的感知到的。这在书中也有很强烈的体现,如果你细致地读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本精彩的心理治疗小说,其实穿插了非常多的咨询情景,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关于心理咨询的饕餮大餐,从两个人的初始访谈,到目标确立,建立联盟,再到中间各种疗法的尝试。其中如何做到全然接纳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挖的一个内容。在本书的最后,布雷尔和尼采的对话,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接纳的力量。当从来不哭泣的尼采留下眼泪之后,布雷尔温和地为他打气,并问尼采,如果你的泪水有声音,它们会说些什么?尼采说,它们会说,终于自由了,以往我从没有流过眼泪,四十年困在一潭死水当中,我以前是多么想要逃出来啊!但是无路可逃,直到你这位维也纳医生打开了腐朽的大门为止。尼采之所以能够打开封锁已经的心门,释放自己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这中间离不开布雷尔对他的全然的接纳,人只有当自己感到被理解、被接纳时,才能逐渐放下防备,种下信任的种子,打开情感的闸门。当两个人都治愈了自己内心的绝望之后,布雷尔真诚的邀请尼采留下来,但是尼采拒绝了,他说,我的宿命是在孤寂遥远的彼端去追寻真理。但是你也不要低估了咱们这份友情的价值,是你让我有了选择权。虽然我将一直保持孤独,但这和以前的孤独是一个美妙的差别,我会选择我的命运,并且热爱它。于是,两人分别向对方张开双臂。每当看到这里,我都会忍不住深深的感动,不知你的感受如何呢?后来,布雷尔回到了他的办公室,回到了助理和等候他的病人身边。此后他继续愉快地行医了三十多年。与此同时,尼采也独自一个人往南旅行到意大利,前往一个会合点,与一位名叫查拉图斯特拉的波斯预言家碰头。孕育了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这样的情景,这样的画面,不知道大家没有感受到一种沉贵的厚重感?虽然彼此的方向和命运不同,但是彼此接纳、彼此祝福、隽永留长、永存心间。最后,我想借用电影《无问西东》的一段台词来结束我们整本书的讲解: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会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却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即,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都会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溢出来的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亲爱的伙伴们,不知道你是否整日在奔波、忙碌,生活是否已经变成一个传送带,拉扯着你机械性地运转,如果是,在此我邀请你停一停,读一本慰藉灵魂的书,去感受感受生命的真实,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好,《当尼采哭泣》这本书我们就先解读到这里,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和倾听!我们下本书见!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