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胖的妩媚
育人育己。你好,我是姚萍。每天写一篇文章,分享我的观察和经验。这是第57篇原创文章。孩子的虚荣心从哪里来?孩子在幼儿期就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他们会用玩具、衣服、总之所有可以炫耀的东西,来博取眼球。所以孩子有点攀比心非常正常。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社交的本质是炫耀。所以儿童进入幼儿园,就是进入了小社会,就会有社交,也一样具有这种需求。攀比是虚荣的前身。既然适当的攀比是正常的,其实父母亲只需要注意,孩子不切实际的攀比。这样容易造成孩子比较强烈的虚荣心。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就会进行社交行为,心理就会有变化,家长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知道哪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虚荣心的行为吗?一、父母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1.父母不甘心人后,喜欢把牌子货堆砌在孩子身上,从而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2.家长经常给孩子说“我们家很有钱”的观念,是孩子虚荣和挥霍的基础,孩子也会模仿。3.家长“经常哭穷”,这也没钱那也没钱,总是让孩子很有匮乏感,也会引发孩子虚荣心。二、家长不懂得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便会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愿望来表达。家长为孩子购买品牌衣物时,不停暗示孩子:“这些是名贵的东西,爸妈爱你才舍得买给你的。”在食物上也是经常强调吃的东西,什么好吃,什么名贵之类的,挑剔食物,区别对待食物。父母的分别心,对孩子的价值观影响,让孩子往追求物质享受的方向发展。孩子最开始接触的社会人就是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如果父母分别心重,那么孩子走进学校和社会,再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自然就有了攀比心,自然产生了虚荣。三、父母的自卑心理。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担心孩子被人瞧不起。别人孩子有自己孩子也要有,往往超过自己的购买能力。父母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恶补心理”。讲得专业点 “用现在的行为去满足过去的心理需求”,这只是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这种补偿孩子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还小,理性思维还没有发育成熟的,不知道父母的购买力,无法克制自己。父母自身认识有限,无法合理引导孩子。孩子会对家长做出不合理的要求,长大以后也会学习父母的行为,恶性循环。孩子有了虚荣心,家长该怎么办?第一件事,我们要先接纳孩子的现状,给孩子适当的指导。我们知道虚荣心来源于攀比心,是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虚荣心本质上是希望获得他人认同甚至赞美的心理,这个出发点没错。孩子要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是这种心态需要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作为家长我们要告诉孩子。第一是争强好胜没错,但是没有争到第一也没关系。凡是尽自己的努力,其他的顺其自然。第二是对于争胜心特别强的孩子,要尽量帮他们淡化一下争胜心。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孩子要事事争先,其实是很累的。也不见得幸福。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做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第三就是家长可以用多鼓励的方式,来弱化别人对孩子的干扰,来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自身的优势,而不是永远活在比较中。第二件事是教给孩子避开别人的锋芒,展示最好的自我。家长可以教给孩子避开别人的优势,来直接把议题转移到自己的优势上来让孩子习惯于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而不是在跟别人的比较中获得优势,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所谓活出自己,就是这个意思。第三件事是主动帮助孩子建立一些心理优势。孩子的虚荣并不总是被动的,很多时候也是主动的,那来自他们内心的需要,这种不是在跟别人比较中产生的虚荣,家长尤其要尊重和支持。强调孩子自身的优势,相信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坚定孩子的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的长处,坚定自己的信念。这对于孩子非常重要,建立自尊和自信,对生活有美好的信念。第四件事是要清楚的判断孩子的虚荣度。孩子的虚荣是否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年纪可以接受的范围。有些虚荣超过了限度,就应该及时的进行教育。小的孩子可以通过故事视频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上了中学的孩子,则可以通过孩子交心、读书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今日话题:你认为虚荣心最大的害处是什么?作者简介:姚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和心理线上学习超过1000小时,拥有高中教师资格。混迹于各种宝妈群7年。热衷于思考和解决各类育儿和亲子问题。
一叶扁舟85
近期,天气逐渐转暖,一些地方连续发生中小学生溺水事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预警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迅速行动起来,以多种形式开展防溺水“六不”宣传,做好预防管理、安全教育、联防联控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效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防溺水“六不”是什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防范学生溺水事故的预警通知
近期,天气逐渐转暖,一些地方连续发生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迅速行动起来,结合当地水文、水情特点,按照预防溺水有关工作要求,做好预防管理、安全教育、联防联控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效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结合学生群体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溺水安全教育,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载体以多种形式开展防溺水“六不”宣传,介绍预防溺水安全常识,告知学生出现危险情况时的自救方式,提高学生的避险防灾、自救自护和智慧救援的能力。要确保防溺水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男学生、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使预防溺水常识生生尽知。
二、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聚焦风险防控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深入分析各类溺水事故发生的时段、地域、溺水原因等情况,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和预警,要通过事故警示,提示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玩耍的极端危险性,让学生主动远离危险水域,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要强化家长(委托监护人)对学生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要不断研究防溺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保证防溺水工作时时有人问、处处有人抓,努力从源头上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狠抓综合整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会同公安、水利、住建、安监、气象等部门组织力量切实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海滨、山塘、水库、江河湖泊、公园人工湖、工地积水形成的坑塘等重点区域的隐患排查和治理、监测、避险、预警等工作,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在危险路段及水域设置安全警示标牌,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做到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消除隐患。要积极调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基层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充分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协力建设防溺水工作风险管控和自查、自报、自改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完善、细化溺水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常备不懈,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高效开展救援及处置工作。
四、进一步抓好监督检查,拧紧责任链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防溺水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学校落实防溺水责任制度,协同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分片包干督查机制,对安全隐患通过通报、督办、函告、曝光等措施,建立定期会商、联合整治、相互函告等防溺水工作督查整治机制,形成隐患整治工作合力,切实拧紧安全责任链条。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健全溺水伤亡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准确掌握事故信息,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确保涉及学生溺水伤亡事故及时报告。对每一起学生溺水事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分析事故原因,查找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分清责任主体,强化失职渎职问责。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