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4

snowangeltan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玫瑾心理咨询师在线收听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想我是海啊

已采纳

用了两个多小时听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李老师用实际案例为我们讲解了犯罪心理规律、少年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和关爱的重要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时期和原因、家长如何应对现在孩子产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棘手的问题。       通过听课也让我更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有些方面很庆幸做的还比较合理,如:坚持自己带孩子,不让老人帮忙;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制定家庭规则。有些方面的确是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跟着“自以为是”走了,如:孩子需要的尽量满足,女孩要富养、娇气等,最终惯出了坏脾气、自私自利的习气。不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真的是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好多东西都是不可逆的。       李老师说的对,为人父母是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自我的,孩子的来临是让我们认识生命,从他们身上看我们自己的。如果不能完事、充实自我,怎么引导孩子,和他们沟通呢?现在孩子已经14岁了,他们的性格心理基本已经形成了,好多错过的东西,如安全感、性格的养成都不容易补回来了,但我们家长自身的学习、进取、探索、反思是可以继续进行的,而且在这个阶段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时机了,我们着重于自己的学习,和他们一起探讨,而不是管制、说教,他们还会有逆反吗?我是反问我自己的,我总是把这最关键的忘记了。如果我真的做到把自己的后半生学习好、规划好、思考明白了,我的孩子,她又何愁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人生价值呢。我一直是相信我孩子的,我经常和她爸爸分析,她比我和爸爸优秀多了,自信多了,心灵宽广多了,而我们只是对自己不信任罢了,总是不停干预她。这也许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在路上!       我们在这一阶段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认为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我们是知道的,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健康的心理最重要、健全的人格最重要,可我们还是焦虑,我们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的却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原因这次知道了,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就想让孩子替我们实现,他们也是独立的精神体,他们不愿意承担我们的梦想,人家有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还是很难做到。       2020年新年,在大面积的瘟疫病毒向我们袭来时,那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那么多亲人饱受煎熬,那么多同胞付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多人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我们会不会加深思考呢?会不会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自己,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会不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要把孩子带向哪里?我们如何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真的当成是最重要的。                                         初一八班                                         张育阁妈妈

李玫瑾心理咨询师在线收听

112 评论(12)

精品窗帘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枚瑾教授的专业虽然是犯罪心理学,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 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01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 李枚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 我们国家的一个情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的隔阂。而且孩子在青春期时,很难管教。 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 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 02少年儿童研究:您强调父母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实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如何看待呢? 李枚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没有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是有的,不是没有。 尽管保姆和妈妈同时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接触。如果孩子和保姆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妈妈在孩子心目当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祖父母带孩子,作为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不比妈妈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对孩子来说,姥姥几乎就等同于妈妈,因为妈妈和姥姥在情感和行为上都相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 如果奶奶和妈妈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两难选择,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因为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这种孩子到青春期时会有叛逆,他想回避两个女人之争。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 03少年儿童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实中很多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 李枚瑾:我们从专业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对很多同志说:你现在是处长,你不当,明天就有人干,没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不干,就没有人能替代,做母亲更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到孩子6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12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 所以,让老人带孩子,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带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体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岁,至少15岁以后再离开,就没有问题了。像有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跟着爷爷。 孩子8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觉得陌生。从环境到人,孩子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他就一个人外出闲逛,上网成瘾,走向犯罪道路。 04少年儿童研究:父母离婚是否就意味这孩子失去依恋对象? 李枚瑾:离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恋感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婚会让孩子内心矛盾冲突,回避恐惧。 当然,依恋只是一个起点,依恋是教育的资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恋父母,而父母没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烦。 05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枚瑾: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因为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父亲更多在社会当中,可能为人处事心胸更宽一些,不会那么啰嗦,具体细致。这些正好是和母亲形成互补。 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多需要父亲的影响。对父亲的依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6岁之前母亲最重要,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8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