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4

乐乐冰儿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萨姐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心海若冰

已采纳

萨姐出品

01

近日,看到孙俪发了一条微博,特别感动。

她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情绪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把问题尽早解决。

原来,是等等不开心,被孙俪注意到,还特意请来信任的老师帮忙观察等等不开心的原因,并解决孩子的问题。

老师通过和孩子聊天,和大人聊天,孩子们画画,最后发现等等的不开心是因为大人们不经意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公平的比较。

然后,老师引导孩子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和自己的过去比,化解了等等的心结。

看到孙俪这么细心,不禁为等等高兴,此生能够遇见这么好的妈妈。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这么幸运,在有情绪时,父母能够留意到并引导解决。

反而,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不以为然。

其实, 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02

忽视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有人说, 父母伤害孩子最厉害的行为不是打,不是骂,而是孩子在有情绪,需要帮助时,父母的全然不知。

那种被忽视、看不见的痛,才是最致命的伤。

在《麦田的守望者》里,主人公霍尔顿就是一个被家人忽视情绪的孩子,这也为他后来的种种不幸埋下了地雷。

霍尔顿有一个相亲相爱的弟弟艾里,但弟弟不幸患有白血病。在弟弟去世后,他的内心很痛苦,完全接受不了弟弟离去的事情。

于是,他常常会想小小年纪的艾里会在他的垒球手套的指头上、指缝里写诗。长着红头发的艾里会坐在高尔夫球场篱笆外面的自行车上看自己打球。

弟弟的离去对他打击特别大,他无法接受家人的安排。他也不理解为什么艾里死了之后家里人还能继续生活。

在他的心里,艾里是重要的,那么艾里对于家人也应该是重要的,可为什么其他人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呢。

他的这份痛,别人看不到就算了,可父母也看不到。

其实孩子的过激行为只是他的情绪,找不到出路,没有慰藉和接纳。

在身体虐待、 情感 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只以自我为中心评判孩子。那么,孩子就孤立无援了。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任何情绪变化,再细微,理应都会被敏感的父母所觉察。

那些不被看见的坏情绪,正在毁掉孩子。

03

看见孩子的情绪,是对孩子内心最好的滋养

心理学教授雪莉·盖博在研究家庭关系中总结出了4种常见的回应方式,从结果中才发现:

一个孩子的快乐、悲伤、茫然、恐慌、焦灼......能被父母看到并重视,是何其幸运!

看过一个新闻,心中焦虑又有一丝感动。

江苏连云港有一名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考了97分,回家后激动地跑到家里的监控前,向妈妈报喜分享自己的成果。

看到镜头那边没有回应的他,有些落寞,还不死心地多次回头看镜头,期待看到镜头那边能响起妈妈的声音。

可惜,妈妈没有及时回应他。

迟迟没有等到妈妈的回复,小男孩的喜悦和快乐全都消失了,失落地一个人坐在家里等妈妈。

其实是当时妈妈的手机没电了,错过了孩子第一时间的报喜,她万分自责。

张德芬说过:孩子天生就是最敏感的小雷达,父母表面上怎么说、怎么做,都不如让他们在能量层面、心理层面,感受到的东西来得有说服力。

给孩子内心最好的滋养,是看见他的情绪。

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的喜怒哀乐,比爱孩子更重要。

当父母读懂了孩子的情绪,那么他就会感觉到父母是真正地爱着自己,这样他也会更加敬重父母,愿意敞开心扉。

当父母和孩子产生了 情感 共鸣,就会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是最好的回应。

那种被看到、被理解的回应,让孩子的内心拥有了一股暖流,激励着他不断向前走。

04

马虎,来自宁夏,妈妈在他三个月大的时候,离开了家,爸爸常年在外,他从小跟着奶奶一起长大。

他的家中特别贫困,从小没有穿过新衣服,他穿的都是别人不要的旧衣服和烂鞋子。

虽然从小妈妈就把他丢下走了,但马虎并不恨妈妈,反而恨爸爸,他永远也忘不了,很久不见的爸爸,好不容易回家却带着一个女人和弟弟。并且在回家后的第二天,他们三个人出去玩,而马虎却饿了一整天。

缺少父母疼爱的他,从小就是一副古惑仔的模样,说自己有500个小弟,没有服过谁,谁看不惯自己就要打架,也从不听大人的管教,经常说出那种拼命的狠话“一人一个指头就放在这里,一刀全部下,你敢吗?”

缺爱的童年带给马虎的,是深深的孤独,他经常会一个人在街上边走边唱: 妈妈,我想你。

心理学家林文采曾提出了一个概念: 心理营养。

她认为,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一样,人类生命之花的绽放,既需要充足的物质营养来保证基本的生命力之外,还需要被重视、被接纳、被认同的心理营养。

这些心理营养,是我们获取人生幸福感,不断追逐目标的最底层的代码。

没有父母的深爱,马虎的内心是不完整的,是缺爱的,也即缺乏足够的“心理营养”。

他开始变得眼中有光,心里有爱,做回了正常的孩子。

在训练场上,“师爷”充满血性,对孩子们说:“应该把你们训练成一匹狼”,但马虎却眼含泪光说:“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

马虎在不断变化,“师爷”也看出他的成长和改变。在教练和“师爷”的鼓励下,马虎逐渐走上了正轨,开始苦练棒球技术,形成了外放的风格。

努力练习的他,取得不错成绩,可以跟着棒球队参加职业棒球联赛,还能在小伙伴输掉比赛时,安慰道: 我们以后多的是机会。

有句话叫: 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即便是“坏孩子”,有了父母的及时救难,让孩子看到父母支持自己的力量,他也会变“太阳”。

优秀的父母,会做孩子的情绪处理导师。

共勉。

心理咨询师萨姐

308 评论(9)

rachelliu1

萨姐出品

01

前不久,逛论坛时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

宝妈说自己有一个乖儿子,特别地懂事。本来看着很羡慕,还在感慨这是“骗生儿子系列”。哪知,看到最后并不是这样。

整篇帖子更像是家庭亲子关系不健全的反面案例,只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我儿子从出生开始就烦他爸,基本只跟我亲,从来不理他爹!”

相信这位妈妈只是想要嘚瑟儿子跟自己亲,没别的意思。可谁知,就这样激怒了论坛里的各位直男,不少已经为人父的男性网友站出来,反怼她的自私行为可能毁了孩子一生。

诚然,孩子和自己亲是好事。

可妈妈沾沾自喜于儿子的偏爱时,却忽视了父子关系失衡带来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幼时受到良好照顾和关爱的孩子,长大后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都会有明显的优势。而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连妈妈也不可替代。

一个孩子90%的人生短板,皆源于父爱的缺席。

02

把孩子变成自己的“同盟”,是父母最大的错

爸爸的缺席似乎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常态,我们总认为父亲的缺席一定是他不作为,但有时并不是这样。

不是所有的不作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有很多的不作为是无可奈何的结果。这不仅有爸爸自身的问题,也有妈妈在 育儿 中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母子同盟”,就是那些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认同和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会通过下意识的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稳定。

正是这种有意无意地和孩子结盟,将孩子拉到自己的“身旁”,导致了父亲的缺位。

在电影《春潮》中纪明岚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纪明岚年轻时,为了改变命运,她几乎盯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和郭建波父亲谈恋爱,也因此而被关禁闭、写检讨,还因为未婚先孕,被检举揭发。最终换来了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但她终究没过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婚后不幸,她为了跟丈夫离婚,写了无数的检举信,甚至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同情和帮助,她在很多个夜晚,把女儿从梦中叫醒,去丈夫的领导面前哭诉,裹挟着孩子一起控告她的父亲。

对此,郭建波只能相信妈妈,不敢去爱爸爸,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

郭建波知道妈妈不喜欢爸爸,于是她把爸爸为她做的西游记人偶、书信和旧物,偷偷藏起来从不示人。

然而母亲还是要毁了它,不和郭建波打一声招呼就将它们付之一炬。

心理咨询师黄骐说:许多父母把孩子拉到自己的同盟中,只是一种转移。他们不愿去解决与另一半的问题,甚至不想面对另一半,于是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

在父爱缺席的家庭中,孩子往往过早的成熟,甚至会不自觉担起父亲的角色,来陪伴安慰伤心失意的母亲,面对母亲的恶言恶语,他往往会选择沉默、顺从,可心里却早已伤痕累累。

四十岁的郭建波,终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你每一次咒骂他,我就在心里憎恨你一次,你摧毁的不是一个家庭,不是父亲对我的爱,是母亲在我心里的形象。所以,无论你有多少难处和委屈,我都不会同情你。”

一个母亲,从未担心过自己的不当言行会对女儿的身心带来多大的伤害。她要的只是女儿对父亲的恐惧与疏离,让女儿成为自己的“同盟”,彻底孤立和伤害那个男人。

一个不被真正爱着的小孩,最后会意识到自己也无法真正去爱他的父母。

亲子之间,曾经是如此毫无怜悯地互相伤害着。

03

父爱不缺席,成长不留遗憾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被父爱包围着的童年,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大的底气。

而 没有父爱包围过的童年,人生就失去了这种底气,甚至会陷入“诅咒”中 。

日本有部电影《漫长的告别》,影片中的两个女儿,就是在父爱缺失中长大的,在她们成年后却都有了自己的苦恼。

大女儿在结婚后移居美国,经受了与丈夫的分居,儿子的早恋和逃学。可这一切痛苦除了隐忍,毫无办法,也无法诉说。小女儿虽然30多岁,但感情和事业一直无法顺遂,人生一片迷茫。

两个女儿对父亲甚至没有什么记忆,本以为这辈子都会和父亲是疏离的状态,却在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发生了转机。

在父亲人生最后7年里,有了用心的陪伴,也让父女之间敞开了心扉,女儿寻回了遗失已久的父爱。

当失意的女儿和失去记忆认不出自己的爸爸诉说心事时,爸爸关切地摸了摸女儿的头说:遇到不顺利的事,呸一声就没事了。

听完爸爸的话,女儿顿时豁然开朗。 就像有一束光一样,照进了她的心里,让她找到了方向。

尽管随着父亲的病情加重,忘记的事情越来越多,但他始终记得一个地方,那就是游乐场。只因为在女儿小时候,父亲曾在雨天给女儿在游乐场送过雨伞。

看到这一幕,女儿们特别动容,才明白原来父亲是如此爱她们。

虽然这份父爱缺失了很久,但它依然到了,父亲用最后的生命为女儿们弥补上了,也撑起了她们的未来。

两个女儿的烦恼都得到了改善,大女儿婚姻状况发生了转机,小女儿的事业和感情也顺遂起来。

澳大利亚的医学系教授罗宾森,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书中写道: “没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行为认知能力;这些孩子成年后,普遍会遭受到缺乏自信、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困扰。”

父母要深知这一点,因为孩子的成长没有办法重来。

让爸爸不缺席,不仅是爸爸的责任,也需要妈妈的相助,让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的爱包围着,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不产生缺口,拥有美满快乐的人生。

要知道最好的爱,永远都藏在陪伴里。

04

父母保持同频,孩子更幸福

不久前,黄圣依和杨子因为教育观念不同,而发生分歧登上了热搜。

起初是因为黄圣依给大儿子安迪安排了网课,但他不想去,心里抵抗又不敢说,让爸爸安抚了很久。

之后,夫妻二人聊起来孩子的教育,紧接着黄圣依就给杨子看了给安迪的课表。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外,安迪的课余时间被众多兴趣班塞得满满当当:钢琴、架子鼓、高尔夫、编程……

就连杨子都说孩子放假更忙,并问黄圣依:要是你爸妈给你排这么一个终年无休的课表,你头大不大?

谁知黄圣依竟然说:不头大,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啊。

杨子听完虽无奈,但还是坚持为安迪减负,并追问儿子现在的安排辛苦嘛。在得到安迪说有一点辛苦后,一家人坐一起商量,最后夫妻二人达成共识,减少了安迪的课程。

将课表修改成:每天只上一种兴趣班,先试行3个月,语文、数学是主科,常态化,必须达标。剩余的兴趣爱好,就像架子鼓、高尔夫、钢琴等这些,找专业老师来考察孩子的天赋,如果适合,那就继续保留。

安迪看到爸爸妈妈达成的共识,给自己减少的课程,他的脸上瞬间露出了微笑。

父母双方能够保持同频,既不让孩子为难,也能让孩子觉得父母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和他地位平等,认同尊重他的特性,从而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中很重要,对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在养育孩子上,如果父母同频,有相同的理念,孩子会快乐许多。

孩子面前,夫妻能够互相补台,孩子就不必站队。

在这种家庭生活的孩子,不论他面对何种情况,始终觉得有父母为自己撑底,这份积蓄的能量,成为他向前奔跑的底气。

父母保持同频,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这才是养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11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