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0

人大菲菲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打心理咨询师他会怎么说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lu酱求好运

已采纳

文/刘彩 昨天,我终于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电话,不管对方的反应是什么。 这个电话打还是不打?是一度纠结中……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做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更多,每周都会接待挺多的来访者。 按照心理咨询的流程,先是首次咨询;首次咨询以后,如果能达成咨询意向,再做心理咨询方案;心理咨询方案做好之后,签订知情同意书,开始心理咨询的旅程。咨询的频率是一周一次,严重的案例是一周两次。 很多的来访者在首次咨询后,有90%的来访者都会告诉我,他们愿意继续做咨询,让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方案。 等到快做第一次咨询的时候,他们会发来信息或者打来电话说: “孩子不愿意来了,等他愿意去了再去。”    “我最近太忙了,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刘老师,他爸爸不同意孩子做咨询。” “孩子说他自己可以处理,不想做咨询。” “我这一周好多了,我自己调整调整。” “刘老师,孩子这周愿意去上学了,表现还不错,我们就不去了咨询了。” “我们等寒假或者暑假再去咨询,现在孩子的学习太紧张了。” “孩子这周要去补习英语,英语老师调课了,不能去咨询了。” “孩子这周要去上数学课,课外班这周给他们测试,不能去咨询了。” ………… 这是我在咨询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当我知道他们的推辞以后,我的心理纠结的状态是:“我该不该跟他们说,他的孩子或者他自己需要来咨询了,如果不来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我又会想,如果我打了这个电话,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是想赚他们的钱,又显得我挺掉价的,怎么说我也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更何况少了一个两个案例也无所谓。”可是如果我不跟他说出我的判断,我又觉得自己不负责任。 以前,我会先保持我自己的风度,照顾我自己的面子,看到他们的推辞以后,我是这样回复的:“好,我知道了,祝福。” 12月我接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来做过首次心理咨询的,后来是因为“学习太紧张,等等再来做心理咨询的”,一等就是半年了。12月份,她的妈妈给打我电话,想再来做心理咨询,我才了解到:他被安徽省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症(中度),从9-12月上学也是有时去有时不去。妈妈很着急,让我无论如何帮帮她的孩子。 我内心的情绪是:早干啥去了,让你来咨询,你不来,说学习紧张,现在连学习都不能进行了,非要等到孩子严重了才想办法。 这是我内心的情绪,后来我理了理我自己的思路,他们不是专业的,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我也没有再打个电话坚持一下。诚恳地告诉他们:“孩子和这个家庭必须要做心理咨询了,就算不来我这做,也一定找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来做。” 前天有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2017年3月来做首次心理咨询的,这个孩子当时是因为讨厌老师,还跟老师打了架,跟家长对着干,拿刀子跟爸爸拼来做的心理咨询。后来是因为要参加中考,时间紧张,孩子不愿意来等没有来做心理咨询。 前天又来到工作室,原因是不想上学了,逃学跟社会上的混混在一起,去夜店等等,爸妈又想起来要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等他们走后,我想了很多,我应该不纠结这个电话打还是不打了,应该打。当他们推辞晚些做心理咨询,或者不愿意来的时候。我应该给他们打这个电话,告诉他们从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的,把我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至于他们如何选择,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如果我连说都不说,如果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是不错;如果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我也会很可惜的,有时也无能为力。 昨天又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个六年级的男孩子会拿女人的内衣内裤丝袜卫生巾放在自己的裤兜里或者房间里,在心理学上这个叫“恋物癖”。通过上周的首次咨询,我发现他的程度不是很严重,现在干预是最好的时候。今天要咨询了,昨天他的妈妈说:“等到暑假再来咨询,现在期末了,学习时间很紧张。” 我听到这个回复以后,立刻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跟她说了我的认识,见解和经验,具体如何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来决定。打完电话,我内心轻松了很多。 我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到我该做的那一份,其他的就随他了。我们需要真实的表达,而不是去想对方会怎么想。看来我需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刘彩,心理学,在路上………

打心理咨询师他会怎么说

204 评论(11)

臭臭的猪宝贝

没有什么规定的,职业道德,让患者放松,告诉他们一定会保密就行了

326 评论(10)

芳菲七月

这种规矩定下来就是让没多少钱的人遵守的。有钱的人直接会说我加钱,然后某心理咨询师就有时间有耐心来解答了。所以你想私下里求助,最好给钱,直接问多少钱一小时,还是多少钱一次。他也不会那么累的去想理由拒绝你。

107 评论(11)

爱吃奶糖的鱼

当然可以了。不过一般都要钱的。可以找免费的社会救助的,那个不要钱。

354 评论(14)

乘风秋夜

哈。我认为是可以的

233 评论(10)

夭爻溔訞濘綸

一、封闭型提问尽量不要连用提问可以分为“封闭型提问”(closed question)和“开放型提问”(open-ended question)。封闭型的提问,对方只要用类似“是”或“不是”这样的词就可以回答。开放型提问则无法用一个词来加以回答。譬如问:“你早饭吃了吗?”这就是封闭型提问,因为只要用“吃了”或“没吃”就能回答了。假如问:“你早饭吃的是什么?”那就是开放型提问,因为在回答的时候,往往可以说上好几句话。在心理咨询的时候,通常的规则是,刚刚开始交谈的时候,可以先问一些封闭型的问题,然后逐渐过渡到用开放型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形成比较自然的交谈气氛。当然,封闭型的提问不能接连着用得太多,尤其当交谈的开始阶段已经过去时。假如封闭型提问接连用了三四次,很容易导致来访者形成一种对话格式:就等着咨询师提问,然后他(她)来回答,而且这种回答是不展开的,只是用一个词来应答,这很不利于心理咨询要求让来访者“打开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且,过多的封闭型提问还容易导致来访者产生责任转移的心理,他(她)总是被动地等着咨询师提问,等着咨询师来帮助解决问题。这非常不利于咨询效果,事实上也往往很容易引起来访者的阻抗情绪。

二、开放型提问尽量不要用“为什么”问“为什么”是典型的开放型提问。但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着来访者问“为什么”,特别容易形成一种暗示,似乎咨询师在责备来访者的行为、想法和情绪,这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并且,许多来访者来尝试心理咨询,本来就想弄清一些为什么,咨询师还要对着他(她)问“为什么”,这就很容易导致来访者烦躁。那么,应该怎样问才比较合适呢?有两种方法可以代替问“为什么”。一种方法是问原因。譬如,来访者说:“我不想去学校。”咨询师问:“你说你不想去学校,可以说说原因吗?”另外还有一种方法等于问了“为什么”(确实,问“为什么”,来访者回复的可能性最无限制),但又可以避免问“为什么”的一些负面效果,那就是将来访者的话重复一遍,结尾语音用升调:“你说你不想去学校?”当然,有人曾经怀疑,万一咨询师这么问,来访者回答“是的,我就是不想去学校”那又怎么办。要知道,来访者假如这样回答的话,你即使问“为什么”,或者问“原因”,他(她)多半也是不会说的。而如果咨询师重复来访者的话,而且用升调结尾,可以表示咨询师是在关注他(她),倾听他(她),同感他(她),也体现了咨询师的一种素养。相比较而言,用这样的方式来代替问“为什么”,产生积极效果的可能性最高。三、善于运用积极暗示的语言来提问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咨询师会非常注意运用暗示技巧,提问过程也是如此。咨询师在提问的时候,应努力带着来访者进入一种积极心态的假设中。譬如来访者在陈述情况时提到了自己的外语学习成绩比较差。咨询师不应问:“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外语成绩这么差呢?”而应问:“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在外语上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呢?”假如来访者提到自己在人多的场合就不敢说话,咨询师不应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讲话呢?”而应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能自如表达呢?”两种提问,意思一模一样,但是提问者的专业素养一下子就反映得清清楚楚。“理想的成绩”、“自如的表达”,相比较“成绩差”、“不敢说话”,对人影响效果的区别相当明显。前者是指出了一种模式、一种目标,容易引起来访者形成一些积极的内心体验,后者只是聚焦了问题所在,定格了来访者的缺陷。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明确进取目标,而且一个人看着目标,远比看着缺陷更加容易改变自身。四、避免判断性提问,善用比较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往往用的是一个判断性陈述句,然后再加上一个无疑而问的句尾。譬如:“你爸爸妈妈是关心你,你这样发脾气应该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你说是不是”。这样的咨询问话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其中的道理来访者多半都是懂的,根本无法触动来访者的原有意识,也就无法使其发生真正的改变。有一个情绪很激动的初中男生来到心理咨询室,陈述自己非常恨自己的妹妹,简直想要杀了她。心理咨询师假如说:“作为一个哥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努力设法和妹妹搞好关系的呀,你说是不是呢?”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但是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这么说,效果只能是零。实际上那位心理咨询师不是用判断性提问,而是用比较性提问,慢慢地帮助来访者逐渐看清了自己。他在咨询过程中用了如下这些提问:“你说你恨你妹妹。恨一个人和不喜欢一个人,你觉得有区别吗?”“恨一个人和恨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你觉得有区别吗?”“你说你其实是不喜欢你妹妹和你待在一起,那么有没有什么时候你也是喜欢妹妹和你在一起的呢?”最终,那个男生的情绪慢慢地平息了下来。他心服口服地意识到,其实自己不是恨妹妹,只是有时候不喜欢妹妹。他虽然有时候不喜欢妹妹和他待在一起,但是其实也有很多时候还是很喜欢妹妹在自己身边的。心理咨询师的说话确实和普通教育者的说话有些不一样。五、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般咨询师不会为提问而提问,提问都是有目的的。咨询心理学界也概括了一些提问的分类,咨询师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有如下五类。1.例外型提问(exception question)。来访者假如说,爸爸不好,爸爸对他很凶。咨询师在表示听清楚了这个陈述之后,多半会就这个话题再反过去提问:“你说爸爸不好,爸爸很凶,这令你很难过。另外,我还想问一下,那么有没有你觉得爸爸好的时候?有没有爸爸能够和你好好说说话的时候?”这种例外型的提问有助于来访者从原来深陷的角度转移至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来看清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咨询师能够更加全面地看清来访者的问题及其相关因素。2.预想型提问(preconception question)。假如来访者表现有消极的思维反应习惯,“糟了糟了”、“完了完了”、“都是我不好”,或者遇事总习惯于作消极假设,“假如考不好怎么办呢”,“我肯定不行的”,这时候,咨询师就常常会用一些预想型提问,把来访者原来消极的先期假设换成积极的先期假设,引导来访者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感受,以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需要调整。咨询师会引导着提问:“假如你面临着考试,脑子里经常想着的是‘我肯定能考好’,‘我肯定能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感觉会怎样?试试看,仔细体会一下。感觉是不是有点不一样了?”相比较来访者原来习惯性想着“考不好怎么办”或“完了完了,肯定不行”时的状态,这时候咨询师常常会发现来访者的呼吸变得深沉了,脊背显得挺直了许多,整张脸也显得有些上扬了。有时候,需要弄清楚某件事情与来访者目前状况的关系,咨询师也会就那件事情用预想型问题来提问:“假如你通过了那场考试,今天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区别在哪里呢?”有可能那场考试其实与来访者的问题关系不大,也可能那场考试确实有影响。这样就能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弄明白,接下去是否要聚焦在那场考试上。3.奇迹型提问(miracle question)。假如来访者有什么顾虑,或者咨询师特别想启动来访者的大胆想象,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来访者,有些咨询师尤其是女性咨询师很喜欢用这种提问,“假如有奇迹会发生,你希望这个奇迹是什么”,“假如有一个仙女能够满足你三个愿望,你会提出哪三个愿望呢”。有的咨询师甚至为了更加容易产生效果,努力让来访者比较容易地进入面对此类提问所需要的想象,居然会在咨询场所备有“仙女”、“阿拉丁神灯”、或者“宝葫芦”等道具,在提问的时候,像模像样地举在来访者跟前,尽量让假设做到极致。4.打分提问(scaling question)。就是请来访者就自身的负性症状用分值(通常是0~10)的方式来评估描述。咨询师通常会这样问来访者:“假如你说的紧张焦虑用0到10来打分,现在,就是此刻,你会打多少分?”通常,这种打分评估请来访者描述的是即时的感觉,即在心理咨询的此时此刻的感觉。打分提问一般用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在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通常还会请来访者用打分的方式对自己的即时感觉再作一次评估,以衡量咨询的效果。假如咨询开始的时候打的是8分,将要结束的时候来访者打出来的是2分,咨询师就会对此作一个聚焦,指出甚至分析一下来访者的变化和进步,以使来访者(包括咨询师本人)对心理咨询抱有信心,也有助于增进咨访关系。5.转换型提问(different question)。例外型提问是就一个“点”的相反性质的提问。如果来访者陈述“爸爸不好”,咨询师会提问“爸爸有没有好的方面”。转换型提问是就“点”之间的转移来提问,咨询师不谈“爸爸”了,而是提问“那么你妈妈呢?”或者,也可以转移到来访者自身:“那么,你觉得自己对爸爸的态度是怎样的?”转换型提问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提问类型。当咨询师就某一个“点”的问题感到暂时无法取得什么进展的时候,就会先移开一下,在相关的其他“点”上进行聚焦,以推进整个咨询过程。

13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