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5

薇宝儿52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陈琼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饕餮江江

已采纳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 了望塔也以另一种方式喻示着组织的无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种上帝的视线,将每个人的生活一览无余。对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而对老迟来讲,却是他行使权力、塑造威严的权杖,他可以在麦克风前为所欲为,用自己的声音笼罩着整个农场。影片就是从这样一种角度,揭示出那个年代个人与体制的紧张而又微妙关系。 与两个父亲比较起来。影片对知青群像的刻画又要显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这个知青群像里仍有一个最后死于非命的小根宝,带给人一种深刻的触动。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种最为绝望的生存状态。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与小根 宝的悲剧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事实上在当年的知青当中,像潘志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为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但是历史却跟这群热血青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社会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性转折的时候,他过去许下的诺言立刻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时候,是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还是顺应历史的大潮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两难问题是他们在那样一个历史关头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留下还是离开?是遵守自己对老迟的承诺,还是以毁约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终选择了留在农场。对于这种选择,也许有人觉得他不太识时务,也许有人觉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动。可是,他毕竟坚守了自己的信仰,饯行了自己的承诺。你尽可以说他是一个荒唐时代的牺牲品,但至少与今天大量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相比,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为健康许多。

心理咨询师陈琼

283 评论(12)

桃紅梨白

​在我老家,有一条河,周围的麦田全靠它来灌溉,记忆中的这条河很宽很大。后来上学参加工作一直在外,有天回老家,忽然很想去看看这条河,一个人晃悠着就走到了河边。 可是当到了河边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记忆中的那条大河,映在眼前的只是一条又窄又小又浅的土沟,和记忆中的差别太大了。后来才明白河还是那条河,我已经不是小时候的我。 年幼的我因为没有见过宽大深邃的河,所以那条故乡的河才会被我当成大河。 其实人也一样,当你年幼无知的时候,任何一个在你面前故作玄虚的人,都可能让你误认为他是优秀的人,可只有当你见过世面,见过了真正优秀的人时,才会意识到当初卖弄的那个人,连优秀的边都沾不上。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位读者的来信,一个刚刚年满22岁的女大学生被已婚男人给“套路”的故事。看完了女生的来信后我发现,已婚男人“撩人”的套路,不外乎这几个,中一个就要远离。 一: 伪装自己成功,成熟体贴的形象 陈琼是就信中的那个22岁的女大学生,从小就是一个乖乖女,暑假回家的时候,在飞机上遇到了王宇,因为行程较远,两人又是邻座,就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 得知陈琼快要实习的时候,王宇还承诺陈琼可以到自己的公司试一试,一路上也是对她照顾有加,下飞机时两人加了微信,王宇帮陈琼打了车,看着她上了车才回去。 这一路上王宇成功人士的言谈举止,成熟和体贴的行为,都让陈琼颇有好感。 只是当时的陈琼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这个已婚男人的陷阱里了。 ​二: 假装婚姻不幸,把自己包装成婚姻里的受害者 暑假在家比较无聊,收到王宇的消息后,陈琼总是礼貌性回复,可一来二去的两人聊的就多了一起来,聊天中,王宇的温柔和幽默让陈琼觉得他和身边的男生都不一样。 聊得深入之后王宇告诉陈琼,他结过婚,但是并不是他的本意,是被父母压迫的,自己并不爱那个女人。而且创业的时候,日子过得比较苦,女人和他离婚了,他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来。 他告诉陈琼以后只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善良且有情义的人共度余生。 不谙世事的陈琼,被这个已婚男人漏洞百出的故事打动了,因为这样的男人深谙“撩”一个小白兔的女生,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完美形象,婚姻里的受害者的形象,都会让她们心生怜意,圣母心泛滥。 ​三:故作深情,趁机表白,抓住女人的心 开学之后两人还保持着联系,一天晚上,王宇突然向她表白,他告诉陈琼在飞机上就被她吸引了,这段时间了解之后感觉陈琼会是那个可以和自己共度余生的人,希望能给他一个机会。 思考了很久的陈琼拒绝了王宇,因为王宇比她大10多岁,还离过婚,陈琼觉得两人差距太大,但王宇表示一定不会放弃她,一定会娶她。 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陈琼很快就被王宇打动了,她答应王宇先做男女朋友处处看。 沉浸在恋爱里的陈琼永远也想不到等待自己会是什么,一个傍晚,寝室里突然闯入了几个女人,凶恶的询问谁是陈琼,接下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想得到,一时间关于陈琼的流言蜚语传遍的整个校园。 原来王宇根本没有离婚,更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他已经有了一个2岁的女儿,这次来学校的就是王宇的老婆。 这样的打击让陈琼崩溃要看心理医生,不得已只能办了退学,一个正值美好年岁的女生几乎被这件事给毁了。 ​当年那个没有见过大山大河的我,以为家乡的土河足够大,如今这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儿以为飞机上的男人足够优秀,一步步走入他的套路中,归根到底都是见识太浅,眼界太窄,经历又少。 心疼这个22岁的女生同时,更想告诉更多的女生,一个已婚男人想要“撩人”的时候用的往往是这三个套路,伪装成功,假装受害,故作深情。你要有分辨事情的能力,能看清自己的虚荣,能看透坏人的嘴脸,及时远离才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 ​END. 今日话题: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男人,女人不能交往?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272 评论(12)

百变珠珠侠may

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来电:我的孩子上初中以来一直有厌学情绪,进入初三后情况更加严重。上周因头发太长不符合学校规定,老师叫他理发后就不去学校上课了,无论我们如何做工作他都无动于衷。作为家长的我们,现在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恐慌,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 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陈琼老师回答: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孩子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家长的漠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歧视,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欲望,生活中又无法受到理解关心,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就形成了学习无价值,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好,我是“差生”等观念,这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就有了厌学情结。 孩子厌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厌学后家长们竟然不知如何面对,甚至根本不清楚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家长们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而学校老师又与学生沟通不顺畅,对学生的批评方法过于简单。 孩子目前的状况,家长最好与老师沟通,找到不愿去上学的真正问题所在,必要时对孩子做出合理解释,并恳请老师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理解老师,让孩子转变对学校的看法,这样他厌学的念头会自动消失。 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不要生硬地指责和要求。同时,要及时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有可能的话,隔段时间到学校与老师多交流,多了解孩子初三阶段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家长要多配合老师。在家多与孩子交流,多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此外,适当放低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正确引导孩子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在适度的压力下努力学习。 给家长的心灵药方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学习;多与老师交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做到有的放矢。

119 评论(15)

a田艳恒

心理咨询师:发现身边人有自杀倾向,这6招比药物镇定更有效!家庭或家人或重要他人,发生重大变故或死亡。 (二) 三托: 1、托人:突然向亲友嘱咐、要求或委托,加强对某人的照...心理咨询师陈琼1评论2018年12月30日

11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