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莹剔透0702
Welcome to our school, Miss Chen. 两天前,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妈妈”陈老师明天要到咱们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给你们现场上儿童心理课了,孩子们听了之后,一个个表现的异常兴奋。 听到陈老师要来我们学校,同学们干活都很卖力,前一天,学校购买的图书柜、办公桌椅中午刚到,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要帮我安装、摆放,我扭不过孩子们的哀求,只好中午饭刚吃完,连锅都来不及洗,先安装了许老师的办公桌椅,并且还给她安了床,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量,而且大部分孩子还都是女生,但孩子们都没有觉得累,只因他们的陈老师要来,要来看望他们这群可爱、天真的孩子们。等到下午快放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还有图书柜没抬进去呢,把师生全部动员起来把图书柜抬进了教室,在我准备放学的档口,孩子们自发的组织起来,把所有放在桌子上的图书自发的整理入柜,整理完之后,他们还自我观赏了一番,感觉差不多了,才收拾好书包回家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内心久久的不能平静,我感觉所有的孩子都长大了,他们不再是父母怀抱中的雏鸟,他们也能为老师撑起一片天空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早晨我和刘老师兵分两路,刘老师到校看管孩子们,我去广场西口那里嘉天厦宾馆接上陈老师就赶紧往学校走,我怕刘老师一个人管不过来四个班的孩子们,其实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当我进入校门的那一刻,我诧异了,孩子们在没有老师的指引下,自发的将校园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热泪盈眶,我的学生们都长大了,懂事了。 当我载着陈老师踏入校门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都纷纷涌过来,敞开他们热情的怀抱来拥抱陈老师,嘴里还在不停地问候着陈老师:“陈老师好,陈老师好”,看见他们热情,激动的神情,我只好默默地走开了,把此时此刻留给他们,让他们尽情地欢呼,热情地招呼。 陈老师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去年项目找到陈老师,让她给下峡小学远程网络授课,陈老师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一年来,只要是没什么事,她都会准时出现在电脑屏幕的另一端,给孩子们讲解一些我们课堂上从未涉及过的知识,陈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经过一年的学习,孩子们有了明显的提升,就连平时上课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变得开朗了,话也多了,这要归功于陈老师对孩子们心理上的疏导。借助项目管理员伊伊要来平凉,陈老师也搭伙来了,来约见她在高原上的这群“网友”来了。 学区马主任听说给下峡小学上远程心理课的陈老师来了,放下手头的一切事物,亲自迎接陈老师,见到陈老师时,主任表现的很激动,拉着陈老师聊了好多好多,马主任办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他感觉陈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研究的很透彻,而且这也正是现在所有小学所缺失的一部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学区每个学校出一两个人趁此机会来学习学习,马主任让舍老师通知到每个学校,第二天一大早,学校就来了好多的老师,他们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学校,就是为了听陈老师的课。 陈老师她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听她的课,不感觉到乏味,倒让人感觉很亢奋,跟打了激素一样,孩子们个个异常活泼,从头至尾,所有的内容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孩子们都沉浸在游戏里,下课了,孩子们还拉着陈老师和他们玩游戏。等到课程全部结束之后,来听课的老师与陈老师探讨一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陈老师听得很认真,以一个专业的角度,帮我们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陈老师对于老师们抛给她的一个个“疑难杂症”,都是认真的倾听,然后做出专业的分析,顿时让我们茅塞顿开。 会后,老师们都回去了,陈老师和我们一块儿吃了中午饭,陈老师说她有一个遗憾,就是孩子们的小手没有画到一张纸上,她又找了几张纸,去和孩子们画手了,画完之后她让孩子们在手掌部位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分别这不一样的事,写完之后,这才安心的离开了教室。陈老师的工作态度,我自愧不如。 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到了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还缠着陈老师问东问西,舍不得回家,我说陈老师明天还会再来的,孩子们露着期盼恳求的眼神。当我的车开出校门口的一瞬,孩子们一个个都追着我的车子遍跑遍喊着:陈老师再见,陈老师再见……我转过头偷瞄陈老师,她的眼眶湿润了,她说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我赶紧岔开话题,问她晚上准备吃什么,她让我给她介绍平凉的美食,最后敲定牛肉面。可能中午刘老师爱人做的回民的蒸鸡太好吃了,吃得有点多了,牛肉面没吃完,她说她从那个牛肉面馆往出走时,感觉所有人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看到那么大一碗面,她怕她吃不完,就告诉拉面师傅让少放点面,我听了简直不敢相信,牛肉面本来就一筷头子的量,她还让少放点面,别人不看她才怪了! 就这样,陈老师一连吃了两天牛肉面,我问她是不是平凉别的东西不好吃,她说平凉的牛肉面特好吃,她在上海从来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听到她夸平凉牛肉面好吃,我又骄傲了一把。 一晃眼的功夫,陈老师要走了,她又要继续她的求学历程了,我们都舍不得陈老师,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有离别才会有相聚。陈老师走了,孩子们的心里不知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特压抑、特难受。愿陈老师一路顺风…… 虽然她远赴北京,但她的风趣幽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不过没关系,再过几天,我们又可以见面了…… Dear. Chen, I miss you,everybody miss you.
林佳(林巧洳)
常言道,“只要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人生,就会明白自己究竟适合走那一条道路。” 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独有的天赋和该走的路。芸芸众生之所以一生平淡平凡,不是不具备改变的潜力,而是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或是被恐惧遮蔽了前进的道路。
回首过往,小时候的“ 梦想 ”完成了吗?我猜多数人都没完成。后来活明白了才知道原因,原来那些“ 梦想 ”都是别人和社会的期许。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或许你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 懂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的路。 ”
你怎么看周遭?怎么看自己?人际关系关系如何?怎么过生活?怎么建立自信?……做做看,体会看看,你才会找到自己的天命道途。谁能真正完全地接纳自己生命中发生的一切,谁才真正开始站在创造未来的起跑点。
大多数人都想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很难如人愿。既然没法取得平衡,就要想办法取舍,把选择的东西展现到极致。我们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只有懂得取舍之道,才能让自己在几个专注的领域上开花结果。
庄子有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人的生命有限,知识却是浩瀚无涯的,以有限的人生追寻无限的知识,只会徒然无功。面对经营管理与人生的各种课题,我们常常觉得,有些道理如果能早点悟透会更好。 但人生却没有那么多“如果”,我们非得历练过些什么,才能懂得经典名言的深刻道理。
因此,人的一生会有许多面临选择的关键时间点,该不该放弃熟悉的行业转行?该不该辞职自行创业?要不要争取海外派遣或出国深造......每一个当下都会有自己该尽的责任、义务,以及该做的事情,也有现在能力所及、立即能做的事。但人会有所渴望,期待未来达成更多的目标,完成更多的理想,拥有更多美好的事物。
因为什么都想要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最终只会徒劳无功。 人生要进取,希望能够有所得,不过也别忘记一点,有得也必有失,失去的东西有时是无形的,往往一时之间难以察觉。无论是家庭、工作、夫妻、亲子、人际关系等,我们都不可能样样皆得。
唯有学会取舍,适当地割舍与退让,懂得选择什么才是必须紧握手中不可放弃的核心,我们才能不会在人生的“ 得失损益表 ”上严重失衡。 当你真正明白,我们的人生是一连串“取舍”与“选择”之中造就你是谁时,你就更懂得珍惜你的每一次“抉择”。
我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还没出社会之前,关注的焦点多在课业与升学。 那样的生活虽然有许多苦闷,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目标似乎很明确,反正周遭的大人都会跟我们说不要想太多,往那个目标冲就对了。于是,许多人就很“ 安心 ”地乖乖念书不想其他的事。
直到有一天,我们从学校毕业了、开始工作了,面对一个许多人都汲汲营营的世界,我们就开始焦虑了。 因为,在我们的面前,有那么多的路可以走,有那么多的选择要做。该选这个薪水高但比较无趣的工作,还是该选那个薪水低但感觉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该全心全意地在一家公司默默耕耘,抑或应该趁年轻多去几家公司历练增加经验?
人生突然之间有好多选择要做,但我们从来没有被好好教育过该怎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从小到大,选择什么学校、报读什么专业、参加什么比赛,我们常常都是由父母、师长帮我们做选择。而且,我们信任他们会帮自己做“ 最好的选择 ”,所以我们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如今离开学校、步入职场,面对这么多的选择要做,怎么办呢?
以前所依赖的父母、师长,因为我们出社会后专业跟职场环境,已经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但他们仍习惯要给我们在他们心中“ 最好的选择 ”。明明我们自己也知道那不是好选择,却得面对来自他们“ 善意的压力 ”。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选了,还要面对身边各种的无形压力。内心真是无比的焦虑、徬徨。
这种焦虑跟彷徨,都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培养“ 取舍的智慧 ”。这样的智慧该如何累积? 除了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去一点一滴累积外,我们还可以从别人的人生经验来帮助我们做反思、累积智慧。
有一位朋友问我,彼此个性完全不同的夫妻,当两个人都是职场上不可或缺的事业强人,累了一天回家后,究竟要为彼此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有和睦共处的一天? 工作与婚姻之间,真有可能得到平衡吗?
姗姐是我在一个沙龙上认识的企业高管,是一名有着15年经验的资深品牌经理。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脑中永远有着源源不断的新点子转着,停不下来的她非常缺乏耐心。有一回,姗姐刚忙完一个大型活动,回家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累得她一句怨言都不想说。晚间十一点多,大门发出钥匙插入转动的声响,她丈夫背着电脑包回到家。
一开门,姗姐劈头就对丈夫说:“不要以为十一点才到家就不用洗碗。”他丈夫也很有个性,酷酷地一句话也没回,直接放下背包,悻悻然走进厨房洗碗。二十分钟之后,蹦着一张脸,又是一句话也不说地走进浴室,洗完澡上床睡觉。那天晚上,他们两人一句话也没多说。
姗姐的丈夫个性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做起事来是慢条斯理,与姗姐的急性子是天差地远。他们两个人的生活步调,也是相隔甚远。姗姐认为家务应该一人一半,责任与义务各司其职,分清楚了才公平。她丈夫觉得家务应该是按彼此时间与能力彼此协调,但他说不过姗姐,也就一直依着她。 个性不同,他们相爱却相处得不是很开心。
姗姐每天六点准时下班,六点半接孩子,七点进厨房,七点半吃饭,九点半陪孩子睡觉,讲睡前故事,十点回到电脑桌前继续加班到十一点。忙碌的日子周而复始,早已疲惫不堪,她丈夫的工作也忙,职位也很高。 照理说,两个人的生活品质应该不错,但彼此在一起生活就是不开心。
闷到底的生活,不知道还要过多久。夫妻俩的关系紧蹦如棉绳,双方各执一端,再多施一分力,都会扯断这条绳索。两夫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紧绷的压力源。姗姐是虎妈,她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对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而她丈夫却对孩子的管教非常松散,还经常跟孩子一起打电玩。
夫妻俩经常吵架,姗姐因此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就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帮忙解惑。 这位心理咨询师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对她说,“人生是漫长的马拉松,不要叫你的孩子跑短跑,这样的话他会冲不过艰苦的人生道路,放手让你老公也加入吧!你不是说夫妻的责任与义务是一人一半吗?家事如此,孩子的教育也应该如此。因为有舍才会有得嘛!”
心理咨询师告诉姗姐,她丈夫擅长给孩子人生方向,带领孩子观察人生风景,藉由激发潜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而姗姐擅长逼出执行力,但这样却对孩子的人生目标根本没有帮助,应该大胆放手让丈夫带领。姗姐回去想了很久,发现以前自己跟孩子讨论事情总是吵架,孩子跟爸爸讨论事情却非常开心。 突然间,她理解到她跟丈夫之间的分歧出在哪里,当天晚上就决定做出改变。
一个月后,她丈夫觉得自己的家庭地位提升了,笑容多了起来。孩子觉得妈妈不再紧迫盯人,反而更能放松学习,家庭的氛围也变好了。姗姐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改变,三方都受惠。因为爱,姗姐愿意改变;更因为爱,姗姐对家庭的过度投入,不再是沉重的枷锁。
生命本无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幸福也不存在,除非你去创造。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因为爱,一切都变得可能,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产生大大的涟漪。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