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萝莉的春天
生死事大,能够感觉到你的内疚,尤其是在你的朋友去了之前两天,你还有和她联系。但是现在看来,最后一个电话由于你自己有事,并没有接,可能你心里面总是有一种希望:如果她死前两天的那个电话我接了,或许她便不会自杀。 正是这个期望一直在你心里,哪怕事情过去了已经有一个月,这个期望也仍然让你挂记着你的朋友,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朋友遭遇不测,更不希望他们离我们而去,所以这种事情一旦发生,我们会找种种理由,就像挽留一个客人一样试图挽留我们已经去了的朋友。举个例子,很多丧失了父母的孩子,会相信一些事。比如如果我没有淘气,那爸爸妈妈就不会走……这是人类共同的感情。是追忆,但这种追忆带来的自责却是不必要的……因为生死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所以,你也问到自己什么时候会好呢?这个好比较难做到,那就是接纳事实。接纳你控制不了别人的生死,只能尽量让自己过好的事实。说起来容易,接纳很难。我希望你能遇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在ta的帮助下逐步接纳自己,并且最终让死亡带给你的反思,成为动力,而非阻碍。
520mengcheng
心理咨询师主要是针对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和治疗的心理医师;心理治疗师则主要是针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的精神科太夫。仅仅是那种有个证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不难,就去应付那个考试吧!报考心理咨询师的最低要求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二、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三、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报考心理治疗师要求:医师本科毕业的工作满4年,硕士毕业的满2年。但那是个误人误己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则得花上至少五到十年吧,看破生死问题、人生问题、价值问题、婚姻问题、宗教问题、世俗问题、权威问题、官场问题、政治问题、关系问题等等等......所有人该有的你都体验过了,那你离那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也就不远了!
zcp1211小窝
当一个人问出“为什么我要好好活着”的时候,他们想要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可以支撑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们也根本不需要这些所谓的理由。 他们问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问:“我要怎样才能不痛苦的活着?” 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产生了较为强烈自杀意愿的人,都不是我们这些没有过自杀想法的“正常人”,通过向他们描绘在我们眼中的「美好」,就能够令他们找到活着的理由的。 因为有自杀意愿的人事实上并不能感受那些所谓的「美好」。 更确切的说,我们给那些有自杀意愿的人每一个“要好好活着”的理由,很可能在他们的理解里,只是又一条“世界好无聊,毫无意义”的佐证。 当我们给一个想自杀的人以“你要好好活着”的支持时,多数时候只是在缓解我们这些旁观者和安慰者的焦虑,而非真正的理解了这个人的内心和他的想法。 我们也无法体会,在我们的感受中平淡无奇的每一天的生活,在这些想自杀的人的感受中是何等的煎熬。 在某种程度上,「正常人」们对“必须要好好活着”、“生活中有很多美好事物”的强调,其实是对那些抑郁患者、有自杀想法的攻击。 他们仿佛在对一个盲人说:“这个女孩多美啊!你怎么看不到?” 对一个没有手的人说:“树叶很好看,为什么不去把它摘下来呢?” 而且,当一个人想到要自杀时,有一个理解的角度就是:这个人的自由意志快被现实压抑的要崩溃了,为了保持“自我”的「存在意义」,他需要通过自杀来对抗来自外界的压制。 “不自由,毋宁死!”就是这个涵义。 他问出“为什么我要好好活着”时,其实是有着一种「不屈」。 不是“为什么”我要好好活着,而是“凭什么”我要好好活着? 我可以选择生,也可以选择死,这是我的自由,凭什么你们这些人要对我指指点点,告诉我应该选什么,不该选什么? 你们越是要我选择生,我就越是要强烈的选择死,来证明我对你们的对抗,来证明你们控制不了我的自由!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告诉想要自杀的人世界很美好是对他们的一种攻击的另一个原因。 “为什么要好好活着”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马桶都是白色的?为什么爱因斯坦的名字叫爱因斯坦?为什么我家猫的颜色是白色的?”一样,它们都不是「问题」。 不是「问题」的意思是说它们一点儿都不重要,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关心这种无聊的问题,同时也没有必要关心这种问题。 正常人活着而不会想要自杀,从来就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多么的美好,而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要不要死的问题。 世界上丑恶的地方,丑恶的事情,痛苦的经历多了去了,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痛苦中挣扎,一辈子郁郁不得志,甚至那些生于战争年代的人他们的一生悲惨的难以想象。 他们很少见识到什么美好,但他们却依旧活着,依然痛苦的活了一辈子,而从来没有想过要主动终结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 因为活着对他们、对正常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活下去」这种信念,是根植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本能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不需要刻意,不需要努力,就已经拥有了这种认知:好好活下去。 不需要理由,不用为了追求什么美好,无需有什么意义,Just,活下去。 就像我们的手碰到火会立刻缩回来,这是我们的本能,不需要理由。没有人会问:“所有人都说碰到火要立刻把手缩回来,但为什么?” 如果真的有人问出这个问题的话我们根本不需要给他解释,什么手长时间被火灼烧会让我们手上,什么人体的反应系统之类的,这些解释根本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会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他不具备像我们一样碰到火马上就会缩回手的本能、或是感受到痛觉的本能、或者是他从根本上就已经完全的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了,我们给这种人的解释要么是他们无法理解的、要么是他们自身早就想到过但无法接受的。 所以我们给那些想要自杀的人说“世界有很多美好,值得你为之活下去”的时候,也和上面的例子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用一个比较讨巧的说法,就是这些人的“求生本能”已经被摧毁了。 摧毁他们求生本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些人的思维方式被改变了。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大于一切,以至于可以控制甚至是否定他们的求生本能。 一个想自杀的人从来都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美好,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在承受多少痛苦的。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且只在于——他们还没有彻底的对自己的人生放弃希望。 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没有彻底的放弃希望,所以才会绝望,才会认为自己无路可走,除了自杀,别无他途。 绝望的本质就是因为希望无法达成而产生才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彻底的放弃了希望会怎样? 不会是我们想象的这个人就完蛋了,颓废了,恰恰相反,这个人解放了。 《搏击俱乐部》有一句经典台词:“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事实上我非常建议任何有抑郁症或有自杀倾向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电影。) 一无所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将拥有一切。 你放弃了一切希望,你就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你已经一无所有了,你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东西了,那还能有什么好怕的?你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如果你不幸福,你想自杀,不是因为你太痛苦、太无助、你看不到世间的美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你对于「好好活着」这件事有着太强烈的执念,你无法容忍自己“活的不太好”“活的不够好”,所以你只好想去自杀。 很多有自杀念头的人认知中的“活着”,和其他人认知中的“活着”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他们可能迄今为止一直在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其实我可以只是纯粹的活着,纯粹的存在着。 他们对于“活着”这个概念的认知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所谓的活着有非常多的“潜台词”。 举个例子: 有的自杀者的「活着」的意思是:我要每个月赚两万块,送孩子去上最好的幼儿园,每周见我爸妈一次,每个月最少和老朋友们都联系一次。 在他的认知中这些事情都是“不得不”的:我和家人每个月的各项开支都很大,孩子必须要赢在起跑线上,我不见我爸妈他们会非常伤心,不联系我的朋友的话会显得我很无情。 虽然他极度厌恶自己的工作,他的伴侣也有很强的赚钱能力,他的孩子可以不上那么好的幼儿园,他非常恨自己父母过去对自己的一些伤害,他早就厌倦了那些所谓的“老朋友”。 但是他却丝毫感受不到。 我的意思不是说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压力,而是他丝毫感受不到「这些压力正是导致他痛苦、想自杀的核心原因」。 他根本无法相信自己可以卸下这些压力:我能怎么办?你叫我卸下压力说的倒轻松,我不工作我们全家人喝西北风吗?我孩子不上好学校以后怎么和别人竞争?我父母那么大年纪了我要气死他们吗?我和那谁谁谁十几年的交情说不联系就不联系了? 所以你看,有自杀倾向的人并不是对生活绝望了,而是强烈的对生活抱有很高的希望和要求。 “他就是死,也不能降低对自己的生活——更确切的说,是对他自己的要求。” 我想如果是没有自杀想法的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非常的心疼:是什么让那些自杀的人,如此极端、如此激烈的,将「他自己」彻底的忽视了呢? 是什么?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这个人的自恋在早年成长环境中严重受挫,TA被自己早年的重要客体始终是当做一种「工具」来对待,而非是作为一个「人」来重视。 所以TA也没有把自己当“人”看,TA潜意识里也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工具:“我是满足爸妈要求的工具”,“我是考出一个好成绩的工具”,“我是让别人都看得起我的工具”。 作为“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这个工具的“作用”。 所以我们现在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前面的例子中,那个自杀者无法卸下自己的压力,因为在他的认知中,他的这些“赚钱、养家、让父母开心、让朋友称赞”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要让他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这些“作用”,这在他们的认知中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明白,这不是「牺牲」,不是说这个人为了家人和朋友宁愿去“牺牲”自己,这只是一种来自于这个人早年的「人道毁灭」。 他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死”了,现在在活动着的只是一具为了承担各种压力,为了照顾别人而存在着的行尸走肉。 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因为作为人的根基就是“自私”,没有“自私”,就没有个体的存在。 因为自私,所以好好活着,这是本能。不需要理由,也没有为什么。 一个人无私的程度越高,就代表他作为是群体和他人的「工具」的属性越强。这一点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反复提及过。 很多人就是在不知不觉间,被他们周遭的人变成了一个去满足和照顾别人需求的工具的。 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需要为这种奴隶身份而站起来反抗”。 他们骨子里会认为:作为“奴隶”去照顾、在乎、满足别人,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在于,要让他们意识到:人可以只是“纯粹”的活着,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你不需要为了活着而背负那么多东西。 赚不了很多钱,那就少花点;上不了好的学校,那就上差一点的;对父母有恨,那就不听他们的;觉得和朋友交往很累,那就断了关系。 没关系的,你不用背负那么多,你可以不用这么累,你可以的。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为什么你可以不用这么累?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怎样回答你:你都已经痛苦的想死了,那还有什么值得你顾虑的? 对于那些没有想过自杀的人来说,「活着」只是意味着单纯的存在的,不必有任何的附加项。最极端的说,我成为流浪汉,我一辈子都一个月只赚两千块钱,我去摆地摊等等,其实怎么样都可以活下去。 你的未来并不是只有:要么痛苦的活,要么轻松的死这两个选项。 你不是必须要背负这些,你不是“不得不”这样活着,你有选择,你一直,并且永远有选择。 人们之所以想要自杀,还有一个很重要、但是没怎么被重视过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原因。这个防御机制译作“心力内投”或“反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 关于这种防御机制其实很多人都见过或经历过: 一个孩子被另一个比他更强壮的孩子欺负时,这个孩子会非常的愤怒。但是他不敢去攻击比他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发疯般的拍打、撕咬、或者伤害自己。 这个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的意识中:“我”如果攻击“你”就会受到报复,于是,“我”把「我」想象成「你」,这样“我”在攻击「我」的时候不会受到报复,又在幻想层面攻击了“你”,从而令“我”感到平衡,愤怒得以释放。 很多人如果小时候总是被比他们更强大的对象伤害的话,那么他就很可能在无意识中使用这种防御机制来自我保护。 如果这种防御机制被使用的太多,就可能成为这个人无意识中总会使用的一种手段,然后他的攻击性就极有可能被彻底的“锁死”,就是无论他多愤怒、多激动,他的攻击性都只会指向自身。 我们生活中都有那些典型的“老好人”,他们从不生气,被欺负了也从不还击,脾气很好,我们提什么要求他们都会答应。 做老好人的一个代价可能就是会比较容易得一些“心身疾病”,长期自我攻击、自我防御,这种自我对抗的状态也会令一个人的身体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而容易得一些骨关节和脏器类的病症。 能量是守恒的,那些看似对欺负自己的人选择了隐忍、对伤害自己的父母选择了去“爱”他们、对苛刻的老板选择听从的人,他们的“恨”和“愤怒”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压抑而消失,而是始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通过各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释放攻击。 虽然在过程和实际结果上来看,这个人做的是在“伤害自己”的事,但在他的想象层面上,这些针对自己的伤害其实是指向那些欺负了他的人的。 这种“心力内投”的最高形式就是自杀。 他通过“自杀”,来在想象层面上杀死那些欺负他的人,从而最大限度、最畅快的获得一次报复的满足。 在我们谈了这么多之后,如果一直有自杀念头的你问我:“那我究竟要怎样才能好好地活着?不痛苦的活着?” 我的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 去 他 妈 的 。 是的,去他妈的。 这就是答案,这就是你对于为什么活着的回答,就是去他妈的。 你可以现在说出来这四个字,就是现在说: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如果你周围没什么人,或者是你在一个很空旷的场所,你可以大声的喊出来: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是治疗自杀的良药,因为这四个字有三层功效: 第一,攻击性的外放。 如果一个有自杀念头的人能够领悟到他的攻击性其实一直是在指向自己的话,几乎在他获得领悟的这一瞬间、他可能立刻就会放弃想要自杀的念头。 语言符号的涵义是固定的,不管一个人是以勇敢的、怯懦的、富有攻击性的、还是带有歉意的说出这四个字,他的攻击性一定是在向外释放。 只要不把矛头指向自己,那就不会令对自己的不满累积到要自杀的程度。 第二,对压力的缓解、或对压力源的放弃。 「去他妈的」所反映出来的潜台词是:老子都他妈连死都不怕了,活着我都随时可以放弃,凭什么我要允许周遭这操蛋的一切如此压迫和伤害我? SO 去他妈的,去他妈的在你和你的压力源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即使你无法完全放弃那些压力源,你也有这道屏障在这里,可以不让你被它们压的崩溃。 第三,对自己的「解放」。 我在前面提到一些“心身疾病”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人的体态、体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思维方式等都和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有很直接的关系。 一个想自杀的人,他之前的人格结构可能是处于那种“被压弯了腰的”、“瑟缩的”状态,「去他妈的」是对周遭的一切的一种不屑的否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这个人的人格“挺直了腰板”,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解脱。 So、去他妈的工作,去他妈的上学,去他妈的考试,去他妈的要你买房买车,去他妈的嫌你没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去他妈的要你做个正常人,去他妈的嫌你胖,去他妈的一切!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当然,如果你读懂了这篇文章前面在说什么,你就能明白「去他妈的」这个“四字神咒”既是玩笑、也确实是“良药”。 因为这四个字的内涵本质上是在试图传递给你一种“正常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态度:无所屌谓,我不在乎。 (这个“不在乎”并不是说我们真的就完全不在乎,而是说生死的确很重要,但它们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在意,因为它们很大程度上并不受我们自己的控制,过度的在意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在浪费时间 。) “我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活着,当然也就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想要去死。” 在对生活和死亡秉持着一种更轻松和自在的态度之后你就能够意识到: 这是属于你的生命,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这是你将要拥有的一切,你最重要,你的感受最重要,不要说对不起,你不欠任何人的,你不想要的不想做的不开心的,统统——去他妈的。 This is the answer——不需要什么理由的活着。 后记: 我从去年起就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令我的文章,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到那些有着文章所针对的问题的人群。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结构和情绪上我都尝试着利用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些设计。 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感觉对你有所帮助,那说明我的小尝试终于起了一些成效。 但“自杀”这种问题毕竟不是小事,它不是仅靠一篇文章就能够起到多大影响的。最好还是去做心理咨询,有一个长程的咨询师的陪伴,我想不论怎样,最起码都能够令你更轻松一些。 我自己的意识层面并没有过特别强烈的自杀念头,但我一直很强烈的害怕自己“会想要自杀”,这说明我的潜意识里也许有着强烈的自杀冲动,但我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过。 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的“吝啬”,我总是想:只要活着,不管得到什么那可都是白白的赚到!可要是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要活下去,不能将他妈白捡的生意让给别人! 所以,也许你也不妨“吝啬”一些。 以上。 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
一心不二
主要有这么四种:第一种,不去讨论死亡,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第二种,怀疑死亡和治疗之间的关联,不愿触碰与治疗无关的话题;第三种,认为病人本来就己经很焦虑了,讨论死亡会引起更大的焦虑;第四种,认为讨论死亡很有必要,通过向死而生,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个人是完全赞成第四种态度的。 因为治疗是对个体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深层次的全面探索,既然死亡占有存在的中心位置,既然死亡和生命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我们怎么可能忽略死亡? 其实,除了死亡和亲人死亡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都可能让我们在日常治疗中谈到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比如衰老,身体变化,年龄阶段,显著的生命里程碑一一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空巢,退休,第三代的诞生等,还有报刊对于各种死亡事故的报道,此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噩梦里,也都包含着死亡的明显痕迹。 如何谈论死亡?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一种直接而平常的方式进行。我们可以通过获取求助者对死亡的经验史来获取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比如,他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他经历过谁的死亡?他对死亡持什么样的态度?他对死亡的态度是否发生过转变?等等。 对于伴有强烈死亡焦虑的病人,我们可以陪他对恐惧或焦虑进行细分,平静地询问在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中到底是什么最让人感到害怕,这些问题通常包括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对活着的亲人的担心、以及担心自己死后的生命和消亡,如果我们围绕这些做一些细分排解,可以很好地缓解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焦虑。 我记得我妈妈在走之前,我是第一次和妈妈平静地聊到了死亡。我记得我当时告诉她,生命就是一个不断的轮回,死亡既是与一部分亲人的分离,也是与另一部分亲人的团聚,就像我们活着的人,今天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玩,明天搬到另外的一个地方,就和另外的一群人在那个地方一起玩一样…… 这个解释我当时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我觉得它完全可以部分地缓解妈妈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后来,我听姐姐说,妈妈在走之前,有一天对她(姐姐)说,说外婆和大舅妈(都已去世)去接她(妈妈)了,外婆站在大门外,大舅妈来到她(妈妈)身旁,笑吟吟的。妈妈后来走的时候非常平静,悄无声息,完全看不出痛苦的模样,这多少与我和她对死亡的探讨有关。 谈论死亡,不仅能让一个人平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活出真实的自我,活出生命的价值,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里经常会包含这类信息。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是一个品性卑劣的地主,在痛苦中面临死亡,但是在生命结束之前,他突然意识到他的死亡之所以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得如此糟糕。他的这种洞见给他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伊凡.伊里奇最后的日子里,他活得平静而富有意义,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状态。 (关于死亡讨论的相关专题,未完待续)
blue-taste
你可以在网上帮她建个灵堂,维护的漂亮一点,放些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感到内疚时上去留个言,这样感觉会好一点。我有同样的经历,高二时,班上的生活委员自杀了,那时我手上还有刚问他借的BEYOND的一盘磁带;09年,最好的老哥那天一起出差回乌鲁木齐,晚上就死于非命,真的非常后悔没有劝住他第二天再回。这两次的经历都让我痛彻心扉,几近崩溃!不过,我不是还好好的活着吗?真的珍惜友情,就活得精彩些,权当是帮朋友活出一份精彩以告慰他在天之灵吧!
南宫亦忆
1、工作内容不同
心理治疗师主要是针对神经症,咨询师主要是针对一般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
2、工作场所不同
心理治疗师也称心理医生,顾名思义当然是在医院进行工作;而心理咨询师则大多都在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现在也已经有医院开始聘请心理咨询师了。
3、衣着形象不同
既然是心理医生,又是在医院工作,当然工作时间就得穿着医生的白大褂;而心理咨询师,则可以穿着自己日常的得体衣服即可。
4、教育背景和处方权不同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一般来讲侧重药物,比如医院里的精神科大夫大都没有耐心和你谈,他们喜欢直接开药;
而心理咨询是不会用精神类药物的,完全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疏通心理的障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咨询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治疗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