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0

天津的明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维尼是男老师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进击的银酱

已采纳

小熊威尼 * 英文名称:Winnie the Pooh * 中文名称: 小熊维尼/维尼(大陆) 小熊维尼/维尼(台湾) 小熊维尼/维尼(香港) * 首次登场: 1966年 小熊维尼和蜂蜜树 (Winnie the Pooh and the Honey Tree) * 角色性格: 天真、单纯、诚实、乐观、助人为乐、体贴、贪吃、好奇 几乎人人都知道小熊维尼,生活在百亩森林里的他最喜欢吃蜂蜜啦,为了寻找蜂蜜,他甚至会想办法进入蜂窝!维尼最好的朋友是克里斯多夫罗宾,当然还有小猪!几乎所有百亩森林里的朋友都喜欢他!他纯真可爱,虽然有点儿笨拙但却非常善良。虽然他过着简单的生活,却时常有新奇的主意及独特的洞察力。有他在的场合,总是充满着欢乐!有着孩子独特的天真和好奇心,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想去百亩森林里寻找新鲜有趣的事。关心朋友、乐于助人,为忧伤的屹耳寻回遗失的尾巴。知道跟着蜜蜂走,就可以找到他最喜欢的食物-蜂蜜。不沈溺自责,凡事热心、凡事盼望、凡事有爱,他关心朋友们的心情,非常体贴,是大家公认的好朋友! 小熊维尼是原作者米尔恩(A. A. Milne)的儿子克里斯罗宾的布娃娃,那个布娃娃是米尔恩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故事中的小猪、跳跳虎、屹耳等故事中的角色都是他的布娃娃。 你知道吗? * 有一次维尼在瑞比家吃了好多蜂蜜把肚子胀大了,甚至无法从瑞比家的门口挤出去。 * 维尼高55厘米。(22英寸) * 2006年4月11日,在小熊维尼为期18个月的80周年庆典之中的一天,他成为了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第2308颗明星。 幕后制作 * 角色配音:最初给维尼英文配音的是迪士尼演员 Sterling Holloway,他同样给《小飞象》(Dumbo, 1941)中的 Messenger Stork 和 《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 1967)中的坏蛋蛇 Kaa 配音,并为1952年电影 Lambert the Sheepish Lion 解说。后来的配音演员有 Hal Smith 和 Jim Cummings 。 * 角色制作:小说原着作者 A. A. Milne;古典风格插画作者 E. H. Shepard 角色名言 * Hello, out there! Oh, I hope nobody answers. * Think... think... think... * The only reason for being a bee is to make honey. And the only reason for making honey is so I can eat it. * Oh, bother. * Winnie the Pooh: Is anybody at home? [no answer] Winnie the Pooh: What I said was, "Is anybody at home?" Rabbit: No. Winnie the Pooh: Bother. Isn't there anybody here at all? Rabbit: Nobody. Winnie the Pooh: Must be somebody there because somebody must have said "Nobody." * 1921年,一个叫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的小男孩在一岁生日时收到一只玩具熊。后来他为这只玩具熊找来一些小伙伴:屹耳、袋鼠妈妈和小豆、小猪、跳跳虎。 * 1924年,克里斯托弗和动物园里叫维尼的黑熊成了好朋友,他的爸爸米尔恩(Alan Alexandra Milne,或常被简称为 A. A. Milne,英国作家,1882-1956)因此获得灵感,以“小熊维尼”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故事书。 * 1925年12月24日,小熊维尼的故事第一次登上报纸《伦敦晚报》(London Evening News),第二天(圣诞节)BBC即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这个故事,结果大受欢迎!接着米尔恩写了两本故事书《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和《小熊维尼的小屋》(The House at Pooh Corner),并配上 E. H. Shepard 所做的插图发表。 * 1926年10月14日,小说《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第一次出版,立即大受欢迎,销量以百万计。后还被翻译为22种语言,当中包括拉丁文和波兰语。 * 1929年,A. A. Milne 把《小熊维尼》所有派生产品的权利卖给了美国人 Stephen Slesinger 。Slesinger 在1953年去世,遗产由其妻 Shirley Slesinger 继承。 * 1934年,20岁的黑熊 Winnie 死亡。伦敦动物园特地为它建立纪念像,加拿大还发行了小熊维尼的纪念邮票。 * 1961年 Shirley Slesinger 授权华特迪士尼公司制作小熊维尼的动画片、连环画和其他商品。 * 1966年小熊维尼第一部迪士尼影片《小熊维尼与蜂蜜树》(Winnie the Pooh and the Honey Tree)发行。 * 1977年3月11日,迪士尼整合3部制作的小熊维尼动画短片形成《小熊维尼历险记》(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在美国上映。 * 1983年-1995年真人扮演的儿童电视节目《小熊维尼新乐园》(Welcome to Pooh Corner)在美国播出。 * 1988年电视动画系列剧《小熊维尼历险记》(The New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开始在美国播出,并且最终让小熊维尼风靡全球! * 2000年春《跳跳虎历险记》The Tigger Movie在美国等国家首映,这是小熊维尼第一个在电影院上映的“长篇电影”,此后,迪士尼又推出了《小猪大行动》、《小熊维尼:春天的百亩森林》、 《小熊维尼之长鼻怪大冒险》等作品。 * 全新玩偶结合3D的动画电视节目 《小熊维尼故事书》The Book of Pooh 通过 Playhouse 等在全球开始播出。 * 2003年12月28日开始,《小熊维尼历险记》电视动画系列每晚8点在CCTV-14播出,并举行“小熊维尼在中国”绘画大赛。 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和朋友们在好莱坞星光大道,2006年4月11日 * 2003 年公布的福布斯(Forbs)最有价值虚拟人物排行榜中,小熊维尼和伙伴们名列第一!(年创造财富59亿美元,第二名米老鼠和伙伴们47亿美元)而 2004年经过了米老鼠75周年的全球推广,米老鼠名列第一(59亿美元),小熊维尼仍然以年创造56亿美元的数量高居第二名,并足足比第三位高出几乎一倍。 * 2005年年末,全世界开始庆祝“小熊维尼与伙伴快乐历险80年”。 * 2006年4月11日,在小熊维尼为期18个月的80周年庆典之中的一天,维尼成为了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第2308颗明星。 [编辑] 早期的“小熊维尼”的创作 小熊维尼( Winnie the Pooh)的前身是一只玩具熊。 由英国作家 Alan Alexandra Milne (即上文提到的米尔恩,A. A. Milne)的妻子 Dorothy Milne 在1921年从伦敦一间著名店铺 “Harrods” 买入,作为送给他们儿子Christopher Robin (即是故事中的罗宾)的一岁生日礼物。 Winnie the Pooh 本名为 “Edward Bear”,初见于A. A. Milne 在1924所作的儿童诗,后才取名 Winnie the Pooh 。 名字中的 “Winnie” 来自一只伦敦动物园中的黑熊,而 “Pooh” 则来自 Robin 最喜爱的一只天鹅。 A. A. Milne 和 Christopher Robin 1925年,Milne一家由伦敦迁往 Sussex 的 Cotchford Farm ,邻近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而大部份小熊维尼的故事,便以这一带为背景,所以到今天,还有不少的小熊维尼迷远道而来这地,只为追寻一下小熊维尼从前的足迹! [编辑] 关于黑熊维尼 Winnie 名字来自伦敦动物园的一只黑熊 Winnie …… Christopher Robin 和他的玩具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拿大军队兽医、哈里·科里伯恩上尉在随军途中从猎人那里收养了一只失去母亲的小熊。之后,上尉将小熊带到英国,取名 Winnie 以纪念他的家乡。上尉一直把小熊养在身边,并教它表演,小熊深受士兵们的喜爱。后来,部队要开往法国前线,上尉把小熊送给了伦敦动物园,从此小熊变成了动物园里的明星。 1934年,20岁的 Winnie 死亡。伦敦动物园特地为它建立纪念像,加拿大还发行了 Winnie 的纪念邮票。 [编辑] 迪士尼的小熊维尼 华特迪士尼推出的小熊维尼卡通把这只小熊的受欢迎程度更推上一层楼。 1966年 Walt Disney Studio 首先推出了一部只有二十分钟的动画短片《小熊维尼与蜂蜜树》(Winnie the Pooh and the Honey Tree),之后又在1968年推出了《小熊维尼与大风吹》(Winnie the Pooh and the Blustery Day)和1971年《小熊维尼与跳跳虎》(Winnie the Pooh and Tigger Too),后再将这三套短片合为一长片《小熊维尼历险记》(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直至现在,仍深受人们喜爱。 >> 更多信息可访问 [ 小熊维尼作品列表 ] 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迪士尼版红衣小熊维尼,和昔日原本的小熊维尼(被称作 Classic Winnie the Pooh)的样子有点不同,原着的小熊维尼是由一位画家 Ernest Howard Shepard (常被简写成 . Shepard,1879-1976)所画,起初只是铅笔画,只有黑白二色,其他颜色是后来才加上去的。这些原着现收藏在伦敦维多利亚亚尔拔博物馆(London's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South Kensington)中。

心理咨询师维尼是男老师吗

156 评论(10)

langlang0802

“孩子还小,性情不稳定,需要家长做规范和引导。”

“这个世界还不够友好,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过早地遭到伤害,如果无力保护孩子,可以选择规避伤害。”

“家长需要聪明地满足孩子需求,而不是盲目地顺从。”

这是《奇葩说》上正方TK在“男孩子想穿裙子上幼儿园,家长要不要阻止?”的论题中的论证观点。

而反方奇奇,自己就是这个论题中的孩子,从小到大,他的妈妈并没有特别阻止过他做什么事,这使得他觉得自己的童年很幸福。因此,他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不阻止,他说“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告诉孩子事情的利与弊,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冯骥才说:“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孩子的需求是否应该被满足,是选择性地满足,还是都满足?什么样的需求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不能满足?什么时候满足?”,相信很多家长都觉得很困惑,很难把握。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这本书中写道:“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教育就是无条件接纳和共情,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可以通过结果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顺应心理,是遵循孩子接受教育的心理规律,并不等同于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适当满足,适当拒绝;第二,先说好,再说不;第三,约定的执行要有弹性。”

这本书的作者维尼老师,原名胡春光,是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顺应心理家教法”创始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他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尤其擅长家庭教育心理领域。其所撰写的心理成长指导文章,累计访问量超过两千万次。代表作有《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顺应心理,轻松度过青春期》《内心的重建》。 同时,维尼老师自己也是一位一直践行“顺应心理”理论的父亲。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这本书汇集了维尼老师10年国内家庭心理咨询的经验和超300个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告诉我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和失控,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一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方式,激发孩子成长。

这本书畅销5年加印23次,“顺应心理”的理念曾让无数家庭的养育难题得以改善。教育专家刘称莲、儿童抽动症专家海夫人、儿童文学作家商晓娜等诚挚推荐。

成长的土壤:良好的亲子关系

“爱屋及乌”大家应该都听过,在心理学中,这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与自己比较好的人,即使他提出来的要求自己很难接受,也不会拒绝。

书中说,良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对于我们的要求、我们的批评,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良好的关系如何建立呢?书中说,主要从自身出发,第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和;第二就是放下执着,尊重和理解孩子。

关于管理情绪,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告诉我们,不同的认知将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希望自己有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就要挖掘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建立正确的认知。

书中介绍了三个特别实用的认知思维,即“坏事变好事”“没什么,很正常”“顺其自然”。

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本来打算去春游的,可忽然下起了雨,去不了了,用“坏事变好事”这个思维来调整情绪,就可以这样想:自己是不是很久没有安安静静地在家看书了,去不了春游,刚好可以边听雨边看书。

孩子这次考试考砸了,用“没什么,很正常”来调整:既然是学习,总会有掌握得不够牢靠的知识,成绩起起伏伏很正常的,还能在错误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没什么。

重复教了好几遍,孩子也努力地学,还是学不会,用“顺其自然”来调整: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孩子努力了,慢慢领悟,顺其自然好了。

对于放下执着,尊重和理解孩子,书中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要了解教育的初心,那就是让孩子幸福。好的习惯、好的成绩、优秀只是孩子通往幸福途中的工具而已,好点或差点并不会决定孩子的幸福,这样我们就会放下对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执着,放下对优秀和成绩的执着,以幸福为出发点去期待孩子优秀。

接着,我们要理解孩子,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不以己推人”。

就是说,以自我为参照点,自己不能忍受或喜欢的言语和行为,就要以己及人,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同样,我们又要注意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比如,对于“磨蹭”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所谓的“磨蹭”只不过是孩子的节奏与我们的不同而已。。

只有建立正确的认知,真正地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打造孩子 健康 成长的土壤。

成长力量的激发:顺应心理,有效沟通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一来就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行人为了抵御寒风,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就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就是“南风效应”,南风运用的就是顺应心理原则。

王尔德曾说过:“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学会顺应孩子的心理去养育,孩子心情愉快,幸福,自然会知道爱自己,爱别人。”

那么,如何顺应孩子心理呢?

书中说到,一是无条件接纳和共情,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比如对于记忆力一般的孩子,背诵课文就比较困难,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播放课文录音,慢慢地听熟了,自然就背下来了。如果一味地批评和责骂,孩子背不下来不说,可能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通过结果来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觉得不需要复习,就让他尝试一下,成绩考得不好,他自然就知道复习的用处了,下次也就配合了。

那是不是孩子提的什么要求都要顺应和满足呢?作者说,顺应心理,是遵循孩子接受教育的心理规律,并不等同于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适当满足,适当拒绝。相信孩子要求都有合理之处,但是过度就不好了,比如,薯片、方便面、冰淇淋、可乐等属于“垃圾食品”,不可多用,但是适当满足一下也没有大的关系。

第二个原则,先说好,再说不。先顺应孩子的要求,适度满足,再和孩子约定,把要求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比如,孩子想看会儿球赛,可以适当满足,只是要求不要睡得太晚。

第三个原则,约定的执行要有弹性。我们需要有所节制,但偶尔的放纵和随性也是必要的,比如,和孩子约定看半个小时的电视,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动画片还没结束,如果硬把电视关了,孩子肯定不高兴,甚至哭闹,那就弹性一点,让孩子再看几分钟,或者把节目看完再关,孩子就很配合地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成长是孩子自己才能做的事情,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是激发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而如何激发,就是顺应孩子,有效沟通。

浇水施肥:适度帮助度难关

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排解或解决,那么,这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适度帮助了。

当孩子不会表达自己,容易发脾气、哭闹,我们需要帮助他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的鼓励和帮助,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需要我们理解、接纳,帮他平稳度过。

如何帮助呢?书中说到,对于情绪、性格及青春期等问题,我们可以先接纳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再顺应孩子心理,引导孩子运用三个认知思维,循序渐进,逐步调节。

而对于学习方面的问题,先接纳孩子的学习现状,给予鼓励和具体的辅助,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树立信心,产生兴趣,最后逐渐放手。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他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限,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奇葩说》的这个论题,最后正方胜出,但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对错取决于个人的理解角度。而教育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不同的孩子存在不同理解和接受方式,适用于这个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孩子,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需要用心感悟,顺应自己孩子的心理和发展速度,让他最终长成自己本来的模样。

30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