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la198501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论文摘 要: 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也是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效率,更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优势。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商讨、训练、引导等形式解决团体成员相似的心理困惑;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众多人员一起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由团体带来的动力学因素,其受益面和受益的人员较之个体咨询更广,能更有效率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3]。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 认知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强化了团体成员对积极的人际情感的认识。不仅一些特意安排的活动强化了成员对积极人际情感的注意,同时,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氛围以及一些特殊的规定(如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使团体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人际情感氛围,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更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系。 (2)团体心理辅导促使团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团体对于个人的'意义。在团体中自己能敞开心扉,能够在新环境中与不熟悉的人交流,在其他学校内的场合也能主动发言和与人沟通交流。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成员的自我开放水平和自我开放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团体成员在自我开放方面的提高对于改善其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3)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成员对自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于团体成员是有意义的。 (4)团体成员在认知方面提到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在冲突发生时怎样去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调适心理。 情感方面 (1)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自在感、自卑感、不信任感和抑郁都有所降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个人的孤独感、不安感都有所降低。 (2)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对学习、人际关系的自信心有所增强能更好地信赖他人,与人交往。 行为方面 (1)不少团体成员反映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并且能运用正确的认知方式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2)通过使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人际沟通技巧等,较好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效率 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3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的情感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使团体成员互相学习,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都得到直接的帮助 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成员可以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团体心理辅导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团体成员提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其他团体成员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圆满的处理。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度[5]。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花花洒洒洒
精神分析层面,“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心理话题,该情结涵盖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的内心情感关系里众多复杂的关系冲突:爱与恨、好和坏、欲望与诱惑、安全与迫害、恐惧与成长、防御与进攻、胜利和内疚、亲密和分离等等配对的矛盾关系。 人本心理学奠基人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于1908年4月1日出生于曼哈顿,犹太人,在动机与人格方面的创见超越了学院派心理学的局限,跨入了管理和营销等领域,其思想对整个社会科学、实业界以及广泛的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月18号,我在复旦大学EMAP班听了张天布老师的课程授: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一天一晚12个小时的烧脑时间,听得我如痴如醉,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看了《马斯洛传》几面几个章节,我希望站在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角度,走进马斯洛大师的童年世界,带着以下二个问题?完成作业的同时,借机粗浅解读一下马大师。问题二:内敛、含蓄、羞涩并一定程度带有自卑感的问题小孩,最后成为世界级心理学大师,哪些因素对其童年心理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问题三:马斯洛的原生家庭是相当糟糕的,但是:马斯洛却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夫妻关系,他与贝莎结婚后一直白头到老。另外,还有关系不错的三位子女。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马斯洛的父亲,名叫塞缪尔.马斯洛,在其14岁时,基于政治时势原因,其独自从俄国基辅移民到纽约,是一名商人;孩提时代,马斯诺与其父亲感情上比较淡漠,每天,塞缪尔一大早就离开家,乘车到曼哈顿的工厂,下班后通常与其朋友聚会,直到儿子上床睡觉才回,周末偶尔带马斯洛到外面吃烤苹果或附近餐馆吃一些东西,除此之外,他很少关心孩子们日常生活,整天忙于工作,几乎很少有精力,甚至没有想到要与儿子建立亲密的感情。虽然是犹太人,塞缪尔对信仰比较冷淡,不像母亲罗斯那样狂热。塞缪尔不回家还有另外一个隐秘的原因:他对自己婚姻感到失望,尽可能在外面消耗时间,以避免在孩子们面前与妻子发生冲突,“为了孩子缘故”,在马斯诺读大学时,塞缪尔与罗斯才离婚。晚年后,马斯洛与父亲关系逐步改善,最后一起生活。 母亲名叫罗斯,是父亲塞缪尔的堂妹,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狂热,非常迷信的女人,经常为一些小过失,冲着孩子们说:上帝将严厉惩罚你!马斯诺对此非常反感,很多方面,与母亲相处非常不愉快,导致后面马斯诺的回忆中,对母亲评价言辞非常消极和负面,在马斯诺10多岁离开家,在罗斯的有生之年,他只去探望过几次,甚至母亲罗斯去世,他都没有去参加葬礼,如此强硬和绝对,马斯洛对自己母亲的反感,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马斯洛还有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其中一个妹妹婴儿期夭折,这个事情对马斯洛的打击也比较大,他觉得这个过错在他的母亲罗斯身上。 在后面马斯洛的回忆录中,关于他的家庭和他的母亲,写到过如下文字: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得精神病。——马斯洛 在我大约四五岁时,我开始检验她预言的各种事情,并且寻求关于这些事情的各种想法和观点。例如,她说,你如果做了这种或那种事情,上帝就要毁灭你。然而,我做了,上帝并没有毁灭我…我记得有一次她对我说,如果我从窗子里爬出去,就不会再长高了。但是,我爬出去了。后来,我量了自己的身高——当然,我一直在长,并且远远超过了原先刻下的记号。 ——马斯洛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非常不幸的,我的记忆中,它们似乎是黑暗和悲哀时期,我奇怪当时自己竟然能够毫无问题地承受。搜索我所有的记忆,找不到一丝欢乐的光芒......我的父亲误解我,任务我是一个白痴和傻瓜。也许,他对我很失望。 ——马斯洛 我对她的反应,以及所有的怨恨和反感不仅在于她的外在形象,而且在于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她的吝啬,她对这个世上的人缺乏爱心哪怕是自的丈夫和孩子,她的自恋,她对黑人的偏见,她的损人利己。任何人如果与她看法不同,她都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她对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缺乏亲人的关怀,她只有动物一样的自私的只顾自己的本能。我常常感到困惑,我的理想主义倾向,我对伦理的关注,我对人道主义、善良、爱、友谊和所有其他美好事物的珍视是从哪里来的。我确知它们并不是我所得到的母爱的直接结果。但是,我的生活哲学、创立理论的整个取向以及所有的研究,却都可以从憎恶和反感她所喜欢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 ——马斯洛 1、威尔.马斯洛 威尔是马斯洛堂哥,他们年龄差不多,大约在1917年,马斯洛10岁,一家搬到布鲁克林布朗斯维尔区杜蒙特大道961号时,威尔就住在附近。对于他来讲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他终于找到一个在情感和智力上相当的伙伴了。两年以后,他家又一次搬迁,这次是搬到福莱特布什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幸运的是,威尔家恰好也搬到了附近。与威尔在一起,马斯洛开始有了他的第一次真正的友谊。尽管他在性格上还是偏于孤独,然而他还是和威尔一起参加街区的体育活动。他们练习拳击打吊球,这是布鲁克林比较广泛的街头运动项目。由于他们的家都在一个网球场附近,这两个年轻人不久又成了劲头十足的网球运动爱好者。 1922年1月,马斯洛和威尔进入布鲁克林最好中学之一——男子高中读书,两个人的身高和容貌都差不多,他们很快变得形影不离,在学校高年级年刊上,他们俩个被称为“金粉双胞胎”。威尔天生自信、开朗乐观甚至有些粗犷在帮助马斯洛克服羞涩和孤独性格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周末和暑假里,威尔带头,他们经常合伙打工,在威尔带动下,马斯洛变成六一个劲头十足的网球爱好者,只要天气许可,他就同威尔以及其他朋友们一起打网球。他还打垒球、手球和吊球,参加中距离跑步,另外,他还是男子高中棒球队的场外队长。 2、表妹贝莎.古德曼(后来成为马斯洛一生中唯一的妻子,关系非常好,一生白头偕老)贝莎是马斯洛表妹,1922年3月从苏俄来到纽约,第一次见面时,她才13岁,马斯洛14岁。马斯诺十分敬重贝莎的母亲,认为她是一个温和、富于幽默感的人,善于安排家里生活,还有一种天生具有的艺术鉴赏能力,这一点马斯洛特别欣赏。在青少年时期,马斯洛从来不和其他同龄女孩交往,贝莎是唯一例外。1927年6月,马斯洛20岁了,感觉到贝莎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下定决心和她发展进一步感情,但马斯洛十分害羞,不敢随便邀请她出去约会,不敢大胆表达自己感情,在贝莎姐姐的帮助下,羞涩中他终于打破了沉默,向贝莎表达了爱恋之意。不可思议的是,贝莎竟然没有拒绝的接受了马斯洛,这对马斯洛的自我认知和形象了巨大影响,他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是成年了,“被一个异性接受了,和她在一起,感到极度幸福和愉快”。这期间,很多人极力反对这对堂兄妹的结合,包括:马斯洛父母和堂哥威尔。1928年12月31日,马斯洛21岁,贝莎20岁,他们在直系亲属面前,这对表兄妹举行了结婚仪式。 3、塞巴斯蒂安.利特尔 塞巴斯蒂安.利特尔是马斯洛高中物理老师,上高中的时候,受塞巴斯蒂安的影响,马斯洛第一次接触到厄普顿.利特尔的书,由此触发了马斯洛对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潜在的兴趣,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 1932年1月,马斯洛在日记中写道: 我记得我是怎样开始思考研究的,它是从读男子高中时开始的。当时,塞巴斯蒂安.利特尔先生在物理实验室里提到利特尔写的《拜金主义》。他大声的为我和维尔朗读书中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妓女的部。我感到吃惊,甚至有些震动,因为那时我在这方面的思想还比较拘谨慎,而一个老师谈这样的事是很不寻常的......我记不得是为了什么,但我和威尔把《拜金主义》从图书馆中借了出来......从那以后,我开始读辛克莱写的每一本书,此外,我还看一些有关冒险、棒球和大学生活的书籍。 4、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 1927年9月,马斯洛在市力大学重新开始他的学业,文化哲学老师指定他们读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的《社会风俗》一书,这是一本被马斯洛看成是“珠穆朗玛峰式”的著作。它影响了马斯洛的一生。 马斯洛后来回忆里写到:这就是我们的教授在这个学期第一节课就告诫我们的:“如果你们读了这本书,你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你不会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说的没有错”。 5、约翰.B.华生 1928年夏天,马斯洛的哲学老师约翰.特纳与其谈关于他的职业选择规划,并向他推荐了一批心理学书籍,其中一本《1925年的心理学》论文集,里面约翰.B.华生的三篇文章,马斯洛感到深深受震动,华生是美国行为心理学创始人,从此以后,马斯洛把对行为心理学的这次发现看成一个转折点,对他选择心理学作为职业起到决定性作用。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理性欢跃的时刻,当时他正坐在第42大街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他回忆道: 真正使我感到兴奋的是华生的文章......在令人激动的时刻里,我突然看到了在我前面展现的一种科学心理学的前景,一种能够带来真正进步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规划。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勤奋工作和权力以赴。 正常的心理发展是走出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如果陷于其中不能突围,心理就会在内心纠结中不能自拔,个人能量会在纠结冲突中被慢慢消耗,一个人就不可能建设性或创造性的发挥作用,而成为莫名其妙的失败者。一个成熟的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能够结束一个人内心的孩子、父亲、母亲三个人形成的关系,也能够解释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渴望、抑制、欲罢不能、爱恨交织等等。在复杂感觉中找到平衡点,是俄狄浦斯期每个正常人要完成的任务。 客观来讲,马斯洛的童年生活环境,应该说是非常糟糕的了,不借助外界的力量,马斯洛很难走出俄狄浦斯冲突。我的理解,马斯洛非常幸运,虽然其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都不清晰,三角里面的两条边都不完整。但是堂哥威尔和表妹贝莎的出现,成为其修复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重要的理想的共情客体。 堂哥威尔的出现,让马斯洛人生第一次拥有了真正友谊,走出自我封闭小世界,融进学校、融入社会、爱上体育运动,在其人生关键十字路口,选择了一条上积极正向的阳光大道。另外,父亲虽然经常缺位,在教育上还是非常支持马斯洛的,不管马斯洛做什么决定,专业选择、学校选择、兴趣爱好,父亲都是毫无保留的选择支持堂哥威尔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来讲,威尔和其父亲共同承担了其俄狄浦斯三角中,其中一条边的职能角色责任。。 很遗憾,马斯洛和母亲罗斯的矛盾,到最后都没有化解,这个问题,估计有很多后来者会揪住这一点不放,大作文章。我的观点:贝莎的出现,或多或少承担了俄狄浦斯三角中另外一条边的职能责任,心理层面上没有让马斯洛走入死胡同。马斯洛对罗斯和罗斯母亲的评价都非常高,婚姻上马斯洛是幸福的,罗斯是其一生唯一的妻子,两人相爱一生,白头偕老。人非圣人,马斯洛到最后都没有选择原谅其母亲,撇开其他角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恰恰说明其思考上的成熟和行为的果断,心理上来说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俄狄浦斯三角了。 塞巴斯蒂安.利特尔,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约翰.B.华生,这几位重量级的教授,是影响马斯洛思想启蒙,确定职业选择方向的重要人物。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