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6

皇冠家具厂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青岛心理咨询师高女士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岚岛全屋定制

已采纳

这是李松蔚老师的新书,做为粉丝,当然是第一时间就买了。这是一本心理咨询案例集,这些案例其实在公众号里都看过了,再看一遍仍有启发。怎么关注的李松蔚老师忘记了,自从关注他就没停止看他的文章,为什么要看他呢?他文字很温柔,让人轻松。他的风格:无限的接纳(当然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他常说的话:怎么样都可以,快乐就是可以不快乐,接纳就是可以不接纳,完美就是可以不完美,你永远都有选择权,你 可以选择不改变,选择躺平,选择努力,选择混吃等死,选择天天向上,选择退学,选择读博,选择暴饮暴食,选择跟父母吵架,什么样的选择都可以,这是你的人生,你可以作主。在这样无限接纳的前提下,可不可试试这样的方法?然后提出“小小”的建议,在基本保持现有生活不变的前提下,给一个小小扰动,能有5%的改变就很好。每一个案例看似几百字短短的回复,其实蕴含了很多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看起来很轻松,其实没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根本做不到。妙就妙在 他并不用专业的术语,让咨询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多数案例咨询者都有反馈,当然咨询并不是100%成功,书中李老师有复盘,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还增加了干货:改变的工具箱。 公众号栏目就叫“反馈实验”,既是实验就可能成功也可能实败,所以他常常对咨询者说:“我不知道,我也没有办法帮你,你愿不愿试试这样做?”,虽然是北大的博士,在清华任过教,有十几年的咨询经验,他仍然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地方,有不擅长的领域。强调咨询者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治疗师。“系统论、家庭治治疗、扰动、改释、循环提问、认知、精神分析、悖论、投射、行为疗法”,跟着李老师学了好多新名词,可以显摆,同时也让我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甚至冒出要不也去学个心理咨询专业。 作为知名的心理咨询师,他并不爱说教,也不高高在上。大家有的恐惧、焦虑、拖延、社恐他也有,并且好不掩饰,对他的偶像极其崇拜,就象他的粉丝对他一样,他是个极其温暖的人。同时,他也很年轻,看封面介绍才知道他是85年的,跟我对面的同事一样大。 半天没说到正题。李松蔚老师公众号中的反馈实验有很多,这本书精选了44个,分了几类: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亲密关系等、人际关系”,说说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 1、想找工作又害怕工作压力。有一个咨询者因为工作压力大抑郁症发作,一年后病好了,想找工作又怕工作了再犯病,处于纠结商痛苦中,不采取任何行劝。李老师给的建议:每天写半小时简历,时间一到就停止,并把写的简历删除,这样坚持一周。写是为了增加效能感,减少没有行动的痛苦,删除简历就可以不用真的找工作。咨询者采纳建议并灵活运用,可以发简历但接面试电话,或去面试,但不去工作,不管结果怎样,扰动产生了,足够小,每天半小时写要删除的简历,反正要删除,不用有压力,随便写。只要有了“写”这个动作完成,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2、儿子退学。这个咨询者是个上进的妈妈,儿子小学成绩很好,进入中学,开始叛逆,成绩下降,后来死活不上学,软硬不吃。李老师:我也没办法,就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试试不去说服儿子去 上学,跟儿子多创造一些美好时刻。放下改变的执念后,变化产生。 3、暴饮暴食,对于天天喊着要减肥的我,比较感兴趣,书里有三个案例: 睡前吃:一个咨询者是睡前总要吃很多东西,说是因为小时妈妈总要她吃。李老师的建议:该吃啥还趷 啥,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只把吃的分类,看哪些是自己想吃的,哪些是妈妈让她吃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改变了她的习惯。 只为了吃:一个姑娘体重不断上升,又控制不住大吃,吃完后悔自责。不停地吃不停地后悔。而且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就是吃吃吃,并没有体会到食物的美味。李老师给的扰动是:还照习惯吃,只是策划一次大餐,包括在什么地方,吃什么。结果怎样呢?试试看。练了正念,知道这是正念进食,有意识地清醒地吃。不是不要吃,是为了更好地吃。神奇的是,这个姑娘接到建议第二天,还没开始执行,从来不呕吐的人就呕吐了一次,这一呕吐把她吓了一跳,自己的胃里竟然装了这么多东西。李老师不认为是跟他的干预有关,但刘丹老师不这么看。 用生命去吃:和上一个姑娘不同,这个案例里的姑娘是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已经有严重的并发症,但她就是喜欢吃,喜欢吃甜食,用李老师的话就是用生命去吃。如果不让她吃,她就失去了活着的乐趣,生命的质量下降。看的我心惊胆战,这是多么爱吃的姑娘啊,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李老师没有为了救命不让她吃,接纳她美食比生命重要的生活理念,告诉她可以继续选择美食。只是可以试一试研制一些同样美味,适合糖尿病人吃的食物,同时找一些其他的人生兴趣。感觉这个姑娘要的不是建议,要的是接纳,是允许,是温暖。 4、一周只有一天想干活:不是只有我们普通人有拖延症,不想干活,学霸也同样有。咨询者是个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博士生拖延写论文的老多了),每周五要开会讨论成果,六天都在心里想要做,行动就是不执行,只有到周四才会着手。这种心态我们一般人都有过吧。李老师给的建议:你就接受自己 一周只有一天想干活的事实,利用好这一天,其余6天该干嘛干嘛,不用愧疚,因为这就是事实,接受事实,可以开心过6天。 5、讨好型人格:咨询者说她总是在讨好别人,工作中总为了讨好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李老师同样建议用的分类法:观察一样哪些事是别人让做自己也喜欢的事,哪些是别人让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也是这么一个简单动作,短时间效果不明显,时间拉长,效果突现,咨询者不仅学会了"say no",工作中得到了更多的赏识。 6、诈尸式育儿:一位女士说她丈夫属于“诈尸式育儿”,特征:“工作忙起来不闻不问,不工作的时间也是找朋一起玩,然后忽然想起来了就管一下孩子,平时不管,我管他又觉得我没管好。”“孩子对爸爸意见很大,经常顶嘴。父子关系就没有好的时候”。 李老师的建议:“你应该从他们父子俩的关系中抽身出来”。父子俩的关系只要不升级到暴力,你都不用管,享受属于你的闲暇。 这位女士刚开始看不懂李老师的建议,几天后仔细观察了父子间的相处,才明白,他们父子俩的关系,远比她一直以为的的亲密。她也明白了:虽然她吐槽的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夫妻关系,是她对婚姻关系的不满。 还有好多有趣的案例,说不定就有哪个是你也想问的,可以试试看。即使纯当八卦看,也很好玩,可以看到人生百态,看到这么多的人生不完美,你就可以放心了,哈哈。写这么长的读书笔记,也是难得,我是真粉,哈哈哈哈

青岛心理咨询师高女士

347 评论(10)

耀眼的小日

李克富先生,是我的心理学老师。想写他,是我从初级研修作业时就有的愿望。 迟迟不敢动笔,因为高山仰止于老师的人格、学识、境界和情怀。 如果不是因为要完成作业,恐怕也还是动不了笔,总感觉没准备好。 当明白怕写不好是自恋后,才放过自己。好与不好,老师就在那里,不偏不倚。好与不好,本就不是我来定义。 想通这些,指端便轻松起来。 几年前,跟张鏴女士交流,她这样评价老师:师父是个宝藏。 师父,好生羡慕!宝藏,倾国倾城的财富呀!那时想,如果我能够有机会称老师声“师父”,心里该有多美! 那时的老师是年经事纬罗列出来、被标签了的: “老师是宝藏”这句话,我便牢牢记住了,印象深刻,因为惊奇,就想验证。 当然,记住的是评价,不是我自身的体会。那时只是远远地跟随老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学习零星心理学知识。机缘巧合的是去年十月份,鼓起勇气报名参加老师“2018新阳光初级研修“班,开始跟着老师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三个月结束后,一鼓作气又报名参加目前仍在读的“2019新阳光中级研修”班。 这才有机会时时体会、步步印证“师父是宝藏”这句话。真是越来越清晰,当越来越被坐实时,内心感受到的是震撼。 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人原本是可以成为文学大师的呀!” 在讲心理现象中的感觉—听觉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老师信手拈来苏轼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还告诉我们,早在苏轼之前,唐朝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听嘉陵江声》: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为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 讲到这里,老师并没有满足于专业知识传授,而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琴声美妙与嘈杂既不来自琴本身也不来自弹琴的手指,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 这是老师对“心理是脑的机能”解释,而非说明。解释与说明之区别在于解释是理解之后的个人创造。是 made in,而非made of。 再看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的解读。 老师有位盲人朋友姓丁,多年不见的一天,突接丁老师电话,请老师为其新书作序并声称自己在海南。海南,那可是老师向往的地方,多次要去未果的啊,盲人朋友是怎么去的呢?老师内心感慨,脑海翻腾着彭端淑在《为学》中讲的故事: 老师总结到:不同的世界,同样的精彩。这解释,是不是不按套路出牌?这样的出其不意课堂上比比皆是,比如:“一个人不能理解另一个人只有一个原因”,话音打住、一顿,大家好奇心被吊起,眼光聚焦齐刷刷射向老师,“因为你不是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有没有?有时为了讲课效果,简直语不惊人死不休,随手摘几句:心理咨询,有效大于正确!颠覆常识又有道理。当虔诚的学生拿着这尚方宝剑到处宣扬炫耀时,老师开始敲黑板:注意!注意!这句话的前题是: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别搞错了,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再比如:幸福和快乐是我们所追求的,而痛苦和不幸呢?是幸福和快乐所必需的;地上本没有路,学员刚本能地顺口接下半句,老师却说出“革命的道路是在革命的过程中找到的”!这些“差异”往往将人激的一愣一愣的,愕然的同时,或共鸣、或醍醐灌顶,更多7情景是引起学员思考,这时老师的目的便也达到。所以,每堂课,三小时总也听不够且没过瘾就过去了。所以,泰安的学员,每周日,乘动车从泰安赶来;平度的我跟阿呆同学,每周日,清晨六点多就已经在去往青岛听课的路上,风雨无阻,累而不苦,痛并快乐。只为这三小时的面授、亲耳聆听。正如老师引用过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话说一天老师跟师母聊天,问:有调查说,婚姻中,再怎么好的夫妻一辈子下来都曾有过掐死对方50次、离婚200次的冲动,你怎么看呢?师母是这样回答:岂止50次、200次,是100次,400次!(数字如果有误,是我记不确切),课堂上,老师这样说时,掩饰不住那份“真勇士敢于直面淋漓鲜血”现实的骄傲!这不禁让人想起曾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乔羽老爷子,主持人问夫妻恩爱一辈子,有什么秘诀?乔老答:忍!忍!镜头推进切换,老太太出现,答到:我忍,我忍无可忍!多么有趣又可爱! 当年,青岛电视台情感类节目《情感驿站》,特邀老师做嘉宾。录制现场,一搏杀岛城化妆品商场大战而风生水起的富婆,愣是不接主持人设计好的话题,冷不丁冒出辛辣语言,惊世骇俗,亏得老师的滔滔宏论将其“降服”。结果,翌日,富婆电话打给电视台询问,李老师一小时咨询费怎么个算法。工作人员怕给老师惹麻烦,狠狠地报出高价以阻止富婆纠缠。孰料,富婆毫不犹豫,霸气冲天,竟要“包”老师一天!当然,是心理咨询(此处该有表情包)。 生活中,老师的事业就是他最大的爱好。事业与他已浑然一体,心理学元素流淌在他血液里、嵌进他骨骼中,揉进他肌肉里。他曾描述自己:当年成为一名执业心理医生,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源头的那一刹那是极其激动的,仿佛一个远方流浪游子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精神家园。 他认为神秘是无需解释的,因为神秘源于无知。他喜欢逛寺庙或者道观。但是面对各种泥塑,从来不跪求赦罪免灾,更不会为了前程捐什么香火钱。因为“我心里清楚,自己尽管也干过见不得人的事,甚至坏事,但按照朴素良心衡量,达不到伤天害理程度,至多被老婆骂几句,被领导批评几句,或被同事背后嘀咕几句,就已经抵消我的罪过了。”瞧,有趣又接地气!可是,他又相信玄妙和神秘。他说,神秘是一个假名,它只不过是一种超越我们(当下)能够理解的存在。 在“’猫间’没有车来车往”这篇文章里,老师晨练回来,遇见一只被车撞、且伤势严重的猫,一群人在围观,小猫二个月大小“我知道这么大的猫就像个七、八岁的孩子,是极为好动又不知危险的。口中留着鼻血,边抽搐便有气无力地叫着,大小便都失禁了…,突然,感到内心最柔软部分被人用力戳了一下,我义无反顾蹲下,用手翻翻看,真的奄奄一息了,我的手触及时,它连本能的防卫都没有。我捡了个塑料袋,右手提着它,左手提着早餐,回家了………”,最终小猫得以康复,回归自然,与老师“相濡以沫,相眗于湿,莫如相忘于江湖”了。 烟火气离不开吃,这是人活着第一需要。老师尤喜红烧肉,还管不住嘴。前两年,老师专注于“禅修”,每天练一小时“双盘”,有过那么段儿时间,老师的身板硬朗干练了许多,整个面貌神清气爽。而现在呢,肚腩,又见肚腩。 有多么深情温暖就有多么深刻犀利。现摘几句老师语录供读者您“批判”:批判不同于批评,批判—最高程度的尊重;一切的阅读,都是误读;一个人理解不了另一个人,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你不是他;你之所以感觉别人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跪着;失眠,是因为你太想睡;责任,是一种能力!老师曾说,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心理学的父亲。听老师讲课,一句话都不浪费,全是金句。不是心理学知识就是哲学原理,或者人文情怀。仰望星空,脚踩大地,常常“发思古之幽情”,而并不“吟伤今之离恨”。去内蒙讲课,在草原上,他通过“见”古人之所见于今之所“见”的不同,“清晰地看到了正徐徐流淌的时间”。 草原上,老师并没见到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原见牛羊”,也没见到老舍先生眼中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也体会不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但正是透过见前人之所不见,才体会到赫拉克里特的“人是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惟其如此,老师说理解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且坚信孔子与赫拉克利特同样与自己一样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同时,老师便不再认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点:在外部世界中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因为在那里我们看不到物体在时间中的延续,只能看见物体在空间中的伸展;相反,在我们的内在心理世界中,只有时间没有空间……”。 同样说“时间”,儿女情长时老师形容“时间是难以言说的思念”。此话缘起于一位老者的咨询。老人已白发苍苍,每年有一段时间数着天数过,直到女儿回家,与著名心理治疗师罗洛.梅在《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描述两相对比,老人的心理年龄处于什么阶段清晰可见: 1岁孩子生活在当下,3岁孩子认识到一天有规律的时序,4岁的孩子产生了“今天”的概念,5岁的孩子产生了昨天和明天的概念,8岁的时候,儿童开始按星期计算时间,其中每一个似乎都那么漫长。 15岁时候时间单位变成月,在大约20岁时候时间单位是年,而40岁的人则开始按几年和几十年来计算时间。 还是时间,面对一位因失去母亲几欲自杀的姑娘,老师说:时间会改变一切。几年后邂逅,姑娘已经是一位企业白领,重复了老师当年的那句话。姑娘的重复,又让老师感叹看到了时间流逝,并感叹康德的那句“时间是人的感觉的先天形式,人把它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中。”借助于这种投射机制,老师又看到了时间。 是的,又看到了。 “存在就是被感知”、“知识就是权利”、“政治就是权利”等等,这些哲学名言被老师用来解释后现代心理学的“建构”理念,非常精妙,让人豁然开朗。“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建构出来的”,来访者听到这自带疗愈功能的话,立马将心理问题的“原罪”减去大半。 称老师是心理学“家”,我一点不认为自己是在奉承。如果你不理解,那是因为在这点上我的眼光比你看的远。 老师语重心长叮嘱我们:一定要记住,要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所有好了的求助者,都与你无关,所有咨询坏了的都是你的责任;一个好的咨询师从来不说我治疗好了多少有心理问题的人,只说自己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分享过程和经验;咨询师从不知道自己说了正确的话,但永远要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咨询师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比知道该做什么更重要。这是咨询师对自己的要求,一定要记住。 一次参加“催眠分享”会,当马春树博士总结说“大家所说的效果只是催眠的副作用!”老师对此大加赞赏,“此话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把催眠的科学本质说尽了。”“并以现场演示的直观方式扯下了那些哗众取宠者挂着的羊头、揭露出卖着的其实是狗肉。”中级研修即将结束,两届的学习,让我有完满的感觉。老师的授课在东西方文化、哲学、心理学与学员之间,建起了时空上穷碧落的连结。似是一副图画,完美自洽,丰饶而精巧。因其意义宏大、内容广袤令我们仰视。跟着老师,进行着一次次的灵魂洗礼。井底蛙、三季人、朝菌蟪蛄的比喻,无疑也在提醒我们学员“盲人摸象”、“小马过河”现象的存在。也许我们永远脱离不了这思维的陷阱,但不断觉知的本身,就已经走在脱离陷阱的路上,不是么? 局限于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这里只选取了几个维度“解读”老师。老师于我无疑是本字典,内涵浩渺无穷。他讲课的每句话都是科学艺术人文的纵联横联和互联,最终落脚于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读者会发现文中大段大段引用老师原文,没办法,老师语言太精彩,我说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字,只能引用,于我是一遍遍原汁原味的学习,老师还说,学习始于模仿。 我时常遗憾自己年龄,难免会有挫败感,感叹今生不会有机会达到老师水平。然而,更多的时候脑中浮现出的是胡适先生那句话: 管他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7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