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糖糖K
生活在香港的曾文通,
是一名颂钵演奏者,
每次演出一票难求。
他的演出非常特别:
欢迎听众在音乐会上睡觉。
因为这种音乐,十分“助眠”。
曾文通
颂钵,其实就是一种“碗”,
不同材质、音色各异,
敲打出的音乐十分极简,舒缓人心。
有人专门听它帮助自己深度睡眠,
更有听众感叹:
这个声音听一次,如睡十年。
点击视频,亲测试听。
自述 曾文通 编辑 莫竣威
我们的采访在曾文通的家里进行。他和太太住在香港大埔的梧桐寨村里。这里远离市区,群山环抱,空气格外清新。与我们印象当中那个车水马龙、高楼耸立的香港,似乎一点也没有关系。
曾文通的家
曾文通的家面积较小,但空间显得很大。客厅的陈设简单,甚至简陋: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个木柜,已是全部的家具,其他地方空空如也。
平时,他和太太习惯席地而坐,家里没有音响、电视:“我不需要电视机,因为我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看。” 文通指了指窗外,他最喜欢就是呆在阳台,看远处的群山。
曾文通的舞台设计作品
剧场是曾文通的另一个家。他在香港舞台剧界很有名气,作为舞台和服装设计师,曾参与200多部舞台剧的设计工作,并在2009年获得世界剧场设计大赛“舞台设计荣誉奖”。
机缘巧合下,他把自己的喜好——颂钵演奏,也带到了幕前。在香港,他的小型音乐会和工作坊,往往开票几分钟就爆满,甚至有听众等了两年,才有机会面对面地听他演奏。
一条摄制组在曾文通的家中,亲身体验了一次颂钵演奏。颂钵到了他的手里,似乎有一种魔力,每一次敲击,都能让人头脑舒缓,安静下来。当时就连正在工作的摄影师,也忍不住悄悄地闭上了眼睛。
以下是曾文通的自述。
吃透生活的苦后,发现颂钵
我和颂钵结缘,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妈妈。
她以前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爱旅行,爱下厨。但自从被确诊糖尿病后,20多年来,我是看着她从能走能站的人,变成需要坐轮椅,再到后来基本只能卧床。一切都历历在目。
之前我会帮她脚底按摩、舒缓病情,但后来因为她的身体、四肢开始肿胀,我一按她的脚,肌肉就会陷下去。
看到她很无力,我也很无力。我工作忙也不能常陪在她身边,心有愧疚。
直到2010年有一次,我在台湾策划一个演出,和一个老同学重遇,他把颂钵推荐给我。一听完,我整个人马上放松下来,不知不觉都在他家睡着了。这一觉,好像让我补回了10年来,我所缺失的睡眠一样。
我立马就爱上了这个声音,开始不断地去研究它。
当时我拿到美国耶鲁大学的奖学金,到纽约进修舞台艺术。大概有3万美金,让我去重新学习一些新东西。课余期间,我就跟随尼泊尔籍的颂钵大师Suren Shrestha学习。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方式。
课程完结后,我回到香港,第一个听众就是我妈妈。
当时她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卧床,对于许多长期病患者,最痛苦和煎熬的莫过于睡不着。我就尝试把刚学到的颂钵乐,敲给她听。
我拿着一个颂钵,在她旁边敲。第一次敲完后,我发现她的身体变得柔软,渐渐地能睡上一觉。
2011年,在妈妈离开前的最后阶段,我每次去探望她,都会随身带着颂钵。有时候我会在医院敲颂钵给她听,有时候会把她推到附近的公园,在那儿大家都不说话,听着风声和树叶摇曳的声音。两个人都很珍惜那一刻。
可以说是妈妈带我去认识颂钵的世界,也是她让我知道,这个声音能够帮助到别人。
颂钵:从食器到乐器
颂钵作为真正的乐器进行演奏,只有近二十年的时间。
所谓颂钵,两个字而已——食器。它原来是喜马拉雅地区的僧侣和居民,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不过颂钵成为乐器,也是人的天性使然。你看小时候我们在家吃饭,饭菜还没上,前面有碗、有筷子,会很自然地敲打几下,这时候的饭碗,也可以称为颂钵了。
颂钵的声音,我形容它是时间的延伸、空间的扩展。因为只要敲一下,它产生的声响和共振会延续很久。让听者好像被一个空间包围,“噔——”的声音,就像一条路,引你进入另一个环境。
因为大小、材质的关系,每一个颂钵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较大的颂钵,发出的声音较低沉,听者仿佛走进一个山洞,声音在你的身体周围环绕。头脑、肩膀能迅速放松下来,甚至可能听几分钟,慢慢就睡着了。
敲打一些小的颂钵,能发出高音。声音很集中,可以使听者提神,更加专注。加上听觉会影响视觉,进而影响整个头部共振,耳朵、眼睛、鼻子都会被唤醒。
演奏颂钵时,当你用粗暴方法敲打它,声音会变得很难听。但如果你轻轻地敲,它又会很“乖”地,将声音表达出来。掌握技法、懂得如何敲打它,声音才会悦耳。
曾文通在尼泊尔的沙弥学院
在纽约学习了基本功之后,我走遍了全世界:去法国、英国,在当地的博物馆,了解铜器的发展;去颂钵的发源地比如印度、尼泊尔一带,理解和学习颂钵文化;也去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钵。
我现在收藏的钵大概有1000个,自己常用的就100个。它们都是我从世界各地淘来的,铜钵、铁钵、铝钵、锡钵……材质、音色各异。
我收藏的大部分都是铜钵,之前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小店,我看到有一些钵是用锡做的,当时拿起就开始敲,噔、噔、噔,声音非常好。我记得店员都傻了眼,在他们眼中这只是一个装饰品,没想到还有人拿来作乐器。
有些钵的价格,也从几万至十几万不等。比如一些百年历史的古董钵,它的声音就像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家,我认为它音色独特,就是值这个价钱。
一场欢迎所有人睡觉的音乐会
演奏颂钵,以前更多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直到2012年才开始正式演出。
当时我在香港负责一个音乐剧的舞台设计,和剧中的音乐总监开会。他那天状态很紧绷,我便停下来,为他敲了一段颂钵,帮助他放松下。
听完后他说,“这个音乐是可以放到舞台上。”于是便邀请我,当音乐会的表演嘉宾,在剧中加入了颂钵的演奏环节,这是我第一次把颂钵演出带到幕前。
这七八年间,除了香港,我也去各地演出过:马来西亚、英国、秘鲁、北京、深圳、台湾。听过我演奏的人,有上万人了吧。
我的音乐会有一个特色,就是很欢迎大家睡觉。观众进来后,很快就安静下来。有一些人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个朦朦胧胧的状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徘徊,之后就渐渐睡着。有些人听了会哭、会流泪,就像是情绪的排毒。
曾文通与颂钵演奏者们
音乐会结束后,很多观众都说变得更精神了,可能是因为感官“垃圾”都被音乐清空了。还有人跟我说,这个声音听一次,好像睡了十年一样。
虽然有一些人把颂钵看成一种疗法,把敲击颂钵的人叫做“颂钵治疗师”,但我担不起这个称号。我就是一名颂钵的演奏者,如果我的音乐能给人带去平静,就满足了。
香港大埔梧桐寨村
生活是做减法
7年前,我和太太从香港市中心红磡,搬到现在的郊外大埔梧桐寨村。这里四面环山,离市区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附近的梧桐寨瀑布,30多米高,是香港最高的瀑布之一。我会经常一个人走45分钟的山路,到瀑布和溪边,敲打我的颂钵。
在这里演奏时,四周的环境会和我产生共鸣。别以为没有听众,其实很多蚂蚁、蜻蜓,都会停在石头上聆听。这里也给我创作上的灵感:鸟的叫声,蝴蝶拍动翅膀的动作,都对我有很大启发。
平时生活很简单,每天吃得清淡:一碗粥、一个馒头、一个番薯。我家也很“空旷”,没有沙发、没有电视、没有音响……因为我不需要它们。
我现在不出去社交,也很少用社交软件,要联系我就只能用电话和邮件。每一天专注在工作,以及颂钵的研究上。
现代人太容易焦虑,每天各种资讯不断地向你涌来,甚至让你很难拒绝接收。很多人可能去坐车,都不愿意看一下风景,还是继续盯着手机。也许每个人,每天最低限度都应该留5分钟给自己,放空、发呆,什么都不做,容许我们的脑袋清空一下。
我经常会比喻说,其实人的心就像颂钵一样。当里面有杂物的时候,声音就会刺耳。只有纯净的颂钵发出的声音,才能打动别人。
人也是一样。学会清减,生活才自在。
浩然真气
接触过后现代尤其是叙事和焦点的朋友,想必对吴熙娟 周志建 黄锦敦 林祺堂几位非常熟悉。他(她)们均来自宝岛台湾,授课风格迥异,或风趣幽默,或安稳沉静,但其共同特点就是高超的叙事和焦点水平,这些均源自他们20年以上的咨询实践和教学经验。我很幸运,在刚接触叙事,就遇到他(她),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林祺堂老师 与祺堂老师相识,只源于他的一句话――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咨询师。当时,处于困顿中的我,无意中收听了中育心理的一次5分多钟的焦点微课,由此我知道了焦点,并当即决定去呼和浩特参加由他主讲的短期焦点短期治疗课程。课上,祺堂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前来上课的同学。贴近――希望――能量――修行,焦点精髓就此被结构了。 “贴近”,源于叙事,这也是祺堂老师的焦点课程的独特之处。虽然焦点和叙事同属后现代,但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焦点,擅长短平快,直击人的心灵;叙事,强调慢炖,润物于细无声之中。祺堂老师将叙事的哲学观融入焦点短期,发展出不一样的焦点。 在内蒙这次课上,我从祺堂老师那里知道了“叙事”――他与黄锦敦老师8月份将在广州开设为期两年的叙事长程课。由此,我知道了叙事,时间是月。由此,我认识了叙事,走进了叙事课堂,并疯狂地爱上叙事。以下附上林老师的简单介绍: 林祺堂(中国台湾),临床心理谘商师,心灵魔法师。 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历任台湾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心理谘商中心主任,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博士,游历各级学校、企业、心理咨询机构、海峡两岸二十年以上心理咨询与治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授课经验。 学术专长与兴趣――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治疗:叙事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督导:循环督导模式与自我统整。 隐喻治疗。 幽默在治疗中的应用。 (二)黄锦敦老师 如果说祺堂老师将我领到叙事门口,那么锦敦老师就是带我进入叙事这座神秘殿堂的人。 初见锦敦老师,是在开始的广州叙事长程课上。锦敦老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小辫子,好玩吧?性格上,锦敦与祺堂完全不同,但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举办叙事工作坊。用“温润如玉”来形容锦敦老师其人,是绝不未过的。不仅如此,二十几年的叙事实践经验,成就了他独特的叙事个人魅力。由此,锦敦老师拥有了一大批忠实铁粉,追随着他台湾、香港、大陆等地上课。 以下是锦敦老师的简介: 黄锦敦,生于1969年,叙事治疗取向训练讲师,台湾知名督导与心理咨询师。 喜欢创作,从木工,手作灯具,发展治疗性卡片,写书,带领工作坊到生小孩觉得都是美丽的作品。 喜欢旅行,在移动中感受安静,在变化中体会简单; 喜欢叙事治疗,近年来持续投入书籍与治疗性卡片的创作。 已出版作品包括: 书籍: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颗心长大》,《生命的神秘配方》,《最想说的话,被自己听见》,《三根棍子乱讲话第一辑(有声书)》 治疗性卡片: 《哇卡:叙事治疗独特结果问句卡》,《哇卡二:生命故事卡》,《悟卡:叙事治疗重组会员对话卡》,《热情渴望卡》,《亲职卡:亲职对话澄清卡》,《情绪对话卡》。 想必,锦敦老师的书,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 (三)周志建老师 周志建,被称为“叙事王子”,心理谘商博士。台湾叙事治疗推广先驱。20年资深谘商心理师。疗愈光工作室主持人。台湾「叙事私塾」主持人。「自由书写」推广人。资深叙事取向咨询专业督导。「故事的疗愈力量」、「拥抱不完美」、「把自己爱回来」故事疗愈畅销作家。 初见志建老师,是月北京志建老师工作坊。志建老师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与锦敦老师是好朋友。生活儒雅而精致,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这位大叔级的帅哥将自己活成了叙事,曾将自己的博客名字更新为“周叙事”(他说叫志建的人太多)。 他的叙事已走得很深,与锦敦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如今,他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发展出BEST身心疗愈(如若了解,请关注“叙事王子周志建”公众号)。如果你只是想疗愈自己,可直接参加他的工作坊;如果你想成为BEST疗愈师,我觉得还是应该有叙事基础的。我的同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如今,他的书也是很多读书会都会选用的书。想必,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或者正在读? (四)吴熙娟老师 熙娟老师作为叙事创始人迈克.怀特的嫡传弟子,将叙事从澳洲引进亚洲,如果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叙事。她是志建 锦敦 祺堂三位的老师,业内非常受人尊重。 初见熙娟老师,是月底熙娟老师长春叙事一阶工作坊。那真是一个温柔的人,也是把自己活成了叙事的人。以下是吴熙娟老师的简介:叙事大师吴熙琄博士 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华人弟子,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美国国家婚姻与家族治疗协会认证督导,美国哈佛大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 吴熙琄最早将叙事治疗引入台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多场叙事治疗工作坊,为亚洲咨询师进行培训为多部华语叙事著作进行导读。 (五)我与四位老师的合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