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zhuo1986052
李松蔚是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的水平。李松蔚学了15年心理学,是北大博士、心理学泰斗钱铭怡的高徒,还曾在清华大学执教,讲授心理性课程。就连在网络世界和各大社交平台中名言金句不断的心理学家武志红都自称是他的「粉丝」。
樽品爱榴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茜女士拥有美国纽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及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李博士现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茜女士专注于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帮助抑郁症患者、物质使用与成瘾者及其他有人际交往困难的人士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她曾接受国际著名心理学家Dr. Stanley L. Miler的培训,是国际认知治疗协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成员,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认知治疗和精神分析机构接受过培训。在过去十年中,李博士一直在中国从事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工作,并在北京安定医院和北京回龙观医院担任认知行为治疗的主任。
AlpacaZhou
成功学专家。李松蔚:普通学不是成功学的反义词,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也都可以追求成功。成功学的问题在于:他们宣称,每个人都能用这个方法成功,所以,如果你不成功,你有问题,你有错。普通学也不是在讲你必须普通,应该普通,而是你可以普通。两者的最大的差距是可以和必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就是个很普通的需求,这是他普通的一方面。问题是当我们暂时没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这一刻我该怎么活着?该怎么过好?这都是普通学讨论的话题。事实上,普通学比成功学更应该普及。因为当你讨论自己成不成功,那么就要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来标注。但你发现这个标志点是永远达不到的。你到了5楼还有15楼,到了15楼还有30楼。那么此刻的你,是成功还是失败?很难定义。人生的99%都在这个状态。这个状态,该怎么活?这就是普通学。谢谢仅供参考。
矮油没游
心静让人处在“是什么”的高度上——最高的“存在(Being)”。不是“做”的越多就越好,“是什么”决定“做什么”,“是什么”的能量决定“做事”的高明与高度,外在的“做”永远超不过内在的“是”。之所以要把心静放在“压倒性”的第一位,是因为只有保持心静,人才能“获得”处理好当下手头事务的最佳“讯息”,保持在一种由内心的“指引”不费力地指引自己、灵感“不打断”的生活流畅的状态。心理顾问李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国首批高级私人心理顾问百人计划、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李博士担任过心理沙龙主持、主讲、心灵成长团体负责人、“世界著名心灵导师英文原著导读会”主持人等。 李博士擅长于打通与融合现代西方心理学与传统东方智慧,从根源解决问题,致力于高端心理服务
二月的小桃子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爱好者、以及现在的从业者,还是很容易知道李松蔚的。知乎大V、北大博士、清华讲师,一堆头衔和文章,都会在互联网上看到李松蔚的踪迹。我开始心理咨询的系统学习时,比较注重地面课程,忽视了网络大V们。在2018年底北大陈仲庚基金会成立的现场,才第一次听到李松蔚的思想。觉得这个小我几岁的名门正派少侠,果然出手不凡。随后就追了李松蔚的一些网络课程,做了笔记。到现在9个多月过去,听完了所有能找到的李松蔚的网课和网络节目,总算是对李松蔚形成了一点可以言说的印象。李松蔚从小就是学霸,属于不上清北就是失败的人生,所以他果然考上了北大。数学可能是李松蔚的北大第一志愿,心理学是第二志愿。李松蔚说,数学是严谨的逻辑,他可以躲在数学里去考虑理论而不用跟人打交道。结果落选了数学专业,学了心理学,也许中国少了一位数学家,但是多了一位心理学家,这也许是更好的事情。听李松蔚、陈海贤、张春的《心理学你妹》,看李松蔚的师兄弟对他的点滴描述,会知道李松蔚果然是个学霸。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惊讶。惊讶的是,这是个有趣的学霸,是个能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插科打诨、给人戴高帽给人挖坑的学霸。这个学霸,很真实,与他在心理课程(毕竟我没真实体验过他的咨询,不好对咨询说感受)中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大相径庭,挺好,让我觉得真实。在心理课程里,李松蔚的表现是严谨、学术水平高;在心理节目和地面的心理体验项目中,他依旧保持着严谨,也有冷幽默,但是也会让部分人感觉冷得有点距离,无法依赖——当然,这也是他选择的适合自己的风格。作为李松蔚的后辈,我是认可这位老师的。唯一的“表达分歧”,在于我觉得李老师强调了太多的权利,太多的“可以怎么样”,以至于权利对应的责任,太多的“需要承担后果”,就被听众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虽然是听众的忽视,但是我觉得李老师作为讲者也是有责任的。按你胃,这只是个小分歧,而且李老师永远是李老师,我这辈子都追不上他的学术素养和经验积累。说完李老师的学术,我来说说他的商业尝试。作为85后,他的商业尝试很早并且很多。在他主讲和参与的节目中,他都保持了心理咨询理论和经验的高水准。有些项目没有进行下去,更多是市场的原因,老百姓们对心理咨询还处于叶公好龙的状态,“心理咨询很高大上,但是我不需要/对我没用/我没严重到那个程度/我找不到好的咨询师/我的亲人朋友需要……”李老师参与商业项目,都是已专家身份参与的。即,我不管你怎么剪辑、项目怎么运作,我只负责好我心理学的部分,商业部分我完全不参与。2018年底见到李老师,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透露着疲惫,他说要减少自己的项目。后来观察到,他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他作为合伙人的Momself的课程里面。对李老师做减法表示开心,李老师需要照顾好自己。同时,也对李老师在Momself的课程里面,依旧保持着5年前参与商业项目的风格表示遗憾,希望李老师在商业项目中争取多一点话语权,希望李老师能承担起产品经理的责任,负责项目盈亏。我觉得这不是勉为其难,而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商业运作的放手,会影响到心理学专业部分的体验和口碑。尽管李老师很清晰地区别了自己的自媒体与Momself,但是粉丝们是不会管这些的。粉丝们是会混淆这些,毕竟,这都在同一个互联网上。负责项目盈亏,是对合作方负责,让合作方能够把项目继续下去。同时,负责项目盈亏,更是对消费者负责,因为合作方为了盈利和宣传而做的妥协,真的伤害了许多消费者,从今年某项目的不退费、可以退费、要求留下的人签字声明不退费、再次招募新成员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项目运营方面的摇摆,看出心理业务专家不参与商业策划的弊端。该项目还剩下5个月的物理空间上的时间,但是对于上百位消费者来说,这个项目在其心里已经死了,已经不对该项目有期待了。这不算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个项目明年就没有了,像李老师做过的其它一些商业项目一样,结束了。区别在于,其它项目,李老师只是业务专家;这个项目,李老师一面是业务专家;一面是公司合伙人,是这个项目甚至是公司的负责人,哪怕是个不参与决策的负责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