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1

太极武者NO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强需话术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贪吃的猫猫410

已采纳

你好,我是张滴滴,一名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用心理学美好生活。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有匹配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咨询师,他所习惯的咨询、治疗方式和流派,他的风格和个性特点,是不可能与所有来访者的情况匹配的,而这一点,是由来访者的感受所决定。 当然,初次来访的几项重点,做到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来访者产生安全感,促进良好的咨访关系。 其一、虽然我们有时候会使用面质的方式,但在咨询中,无论是咨询目标还是治疗方式上的分歧,都是要以尊重来访者需求为原则。 其二,良好的接纳和倾听是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不以自我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对方,做一个观察者,而不是批评家。 其三,在初次咨询时,清楚的向来访者说明咨询中的保密原则,也同样有利于倾诉中的安全感增加。 除了以上三点,我们说在咨询中可能会有移情的部份,正确看待移情(爱情类移情除外),也有利于良好的咨询关系。正移情可以让来访者对咨询师增加信任感,负移情有利于抓住来访者情绪,找到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实在匹配度不佳,及时转诊,也是为来访者负责,不担误进程的职业操守。 无条件接纳你,让你如沐春风,就像又回到童年一样:你是个任性的孩子,什么都可以说,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无拘无束,童言无忌。 本质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渴望被爱,时时刻刻需要被关注、被满足。所以你向咨询师投射了你受伤的“内在小孩”,咨询师接纳了你,向你投射了你“理想父母”,抚慰着你“内在小孩”的深层恐惧和缺乏安全感,通过回到童年的感觉,觉察自己的情绪,用爱去疗愈内在的恐惧,帮助“内在小孩”的成长,提升你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逐步走出痛苦的阴影。 具体来说: 1、双方建立良好的安全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核心,有是基石,没有这点,就没有一切。 2、尊重:平等、礼貌、信任、真诚、保护你的隐私、无条件接纳你。 3、热情:认真倾听你的内心。 4、真诚相待。 5、共情:体会你的内心世界,理解你的痛苦 6、积极关注:辩证、客观看待你。 我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大学毕业! 但是我觉得心理医生就好比是患者的内心!指望病人自己讲述不如你来引导他说!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觉得一名好的心理医生要做到观猜说慰! 观:眼神,脸色,心态,行为举止。 猜:经历,身世,感情,心结。 说:用“观猜”来引导话题。 慰: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抚慰心灵。 心病自然用心医!药物只是辅助手段!用你们内心的光明照亮患者内心的黑暗! 患者即便面对你们也很难打开心扉,打不开的心扉才是心病!如果都能主动给你诉说那说明他们压根就没病! 谢谢你的邀请! 老左心理工作室非常愿意回答你的提问。 心理咨询师做到哪点,你(来访者)才能信任他!才会诉说真情? 你的问题,我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 第一,我们知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与来访者形成心理意义之间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存在着心理深层次的互动,还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能够得到解决,可能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心理要素方面也会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 第二心理咨询师只有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来访者,把求助者当做一个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个人看待,完整的接纳他这个人;从 情感 情绪上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对他的关注与友爱,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会谈和倾听中;以真诚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来访者,不带假面具,不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从来访者的角度,而不是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参照框架去理解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能够感受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能让来访者感受到温暖、关怀、非评价性的态度,即心理咨询师传递出我愿意支持和帮助你、我重视你、我在意你的信息;不评判、不指责、不评价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来访者才能信任你,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曾经说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是来访者要不要心理咨询的基本条件;同样,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来访者才会把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倾诉。第一点能在两三分钟的陈述中找到你的根源,第二点,取得你的认可后,确定需要改变的方向,制订出疗愈方案。第三点,一个小时左右,至少一个心理卡点突破了,消失了。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疗愈师,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认可呢? 做为一个咨询师要人格高尚,真诚,尊重、平等接待来访者。首先就要告知来访者咨询的保密原则,然后根据你观察的情况,选择一种适合对方的方式,进行构通,多倾听,适时共情回应,不评判,让来访者感觉到在你这里是安全的,放松的,是你引领来访者 探索 自己的内心,自己领悟,不是你去帮他分析问题。如果感觉你和对方确实不匹配,做到及时转介。 心理咨询师做到哪点?你才能信任他!才会诉说真情?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有关技术理论知识,遵循心理学有关设置规定,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业内叫来访者),消除症状,摆脱痛苦,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优化个新,完善人格的职业。 心理咨询师为了咨询达到预期效果,也学过很过交流,谈话,倾听,众多方法技巧,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但在实际接个案,做咨询的过程中,好很多时候感觉来访者不相信自己,不认可,终止咨询关系,很难做一个完整,达到预期效果,来访者康复的个案,非常苦恼,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心理咨询师要取得来访者的信任,不然来访者不会说出自己的经历,更不会积极配合,那怎么才能让来访者信任配合,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呢? 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包括失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机制,发作特点和规律,给出科学,能具体操作的方法,方案。来访者觉得你能懂他,能说到他的心里,他肯定会积极配合。 但确实有例外,现在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很认可咨询师,也能理解,觉得对,但就是不懂,不思考,所以效果不好,这种情况,把父母急的团团转,也无济于事。 作为心理咨询师,自己也接受过一些心理咨询,我的体验是: (1)专业,心理咨询师给我的感觉是专业的,在资质上受过良好的训练。 (2)人格,和谐的人格状态是能被感受到的,能给我舒服的感觉,创造安全的空间。都说舒服的感觉是情商高的表现,是向下兼容。 (3)真诚,尊重,而不高高在上的指责教导。 1.在跟心理咨询师见面前,请让其先提供他/她的本科专业是什么。 2.请其提供他自己的个人成长时长及被督导时长。通常各100个小时以上,才算合格。 3.职业受训背景,跟第一个不相同。这个主要是受训流派及相关经验。 4.见面后,看他/她有关特别提及伦理方面的注意事项。无伦理,莫咨询。 5.你个人对他/她的好感度。咨询师再资深专业,如果彼此不合缘,也会是无用功。 6.之后才是其他朋友说的共情、容纳这些。 首先要确认对方够不够格。其次才看优不优秀。 1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双向的滋养。 一次好的深度谈话,是受到对方邀请,并肩走进他的心灵花园做一次理性且又满怀 情感 。通过自己的敏锐、觉察、技术和语言与他人碰撞出一段有营养有深度的关系,在关系中改变他人,滋养自己。在这种深度谈话中,会收获到“心流”。当完全沉浸在一段深刻关系中,在陪伴对方踏入他心灵花园的一刻,略带紧张,诚惶诚恐,砥砺前行。然后,开始去体验一段人世间最微妙的 探索 之旅。深度交互的碰撞与感应,如琴瑟和鸣;人格 探索 的魅力与艰涩,如破土前的喷薄欲出。创造性的思维就出现在这适度的紧张和高度交互性的言语刺激之间,带来无以言表的美妙体验。碰撞产生的洞见,如蜻蜓振翅;交互产生的言语,如行云流水。兴奋和充实感随之产生,甚至会伴随有如高潮体验般的心悸和眩晕。 2心理咨询师是所有行业中最不能像专家的专家,因为在那一个小时里,不能有任何一秒钟是属于咨询师的表达,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对方想要的,哪怕他想要的就是沉默。在这种关系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先进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装有最柔软的安全防护,甚至装有很多反射镜可以帮对方看见死角,对方完全可以放心地靠着你,甚至有时可以忽略你的存在,才能轻松地去搭一座桥,那座桥能助他达到另一个自我高度。 3来访者通常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层的伤痛关系用语言清晰表述出来,所以他只能用行为让与他交往的人也感受同样的伤痛,以期寻求理解,这就是移情。这一切都在咨询关系中每时每刻潜意识得发生着。而所谓的一对一的深度帮助,就是通过咨询师的深刻觉察,意识到对方带给你或者他周围人的此类潜意识的移情行为和语言,然后帮助他表述出他的需要。改变,或许就从真正被看到需要的那一刻发生。 4长程的一对一咨询,很多时候更像和小孩子捉迷藏。你明知道小孩子藏在哪里,你还要不停地四处找,不能直接揪出他;你要假装在附近绕圈圈,制造出一些快要找到的紧张气氛,否则小孩子会觉得 游戏 玩得不痛不痒,还会无聊地大叫“我在这儿”。咨询的进程也是如此,心知肚明的核心问题,不见得一上来就直击目标,对方没做好准备,也不会接受。你要迂回,但又不能离题太远,让对方觉得你根本无法理解他。你要始终从各个维度一下一下地啄开他那个伤疤附近的硬壳,让他不至于疼到跑掉,却又始终有些异样的微痛感。当有一天他做好准备时,你要敏锐地感知到他那一丝丝想要被你击破核心的渴望,精准地拿下,让对方有一种快乐被俘的感觉。很多待人做事的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但是区别在于,说与不说,怎么说,何时说,说得让人接受,这就是专业人士和普通朋友的区别。 5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人格的赤诚交往。咨询师能够传递出对方在人格基底层需要的那些力量。比如无条件的爱,高品质的陪伴,稳定且有力量的关注。这些传递如果建立在技术上,可以拆分成“共情”术,“倾听”技术,“分析”技术等。虽然通过技术也可以传递,但对方接受到的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无懈可击,但也无动于衷。只有你活在那种状态中,活在自信,活在真诚,活在力量中,你才能真的传递至对方的人格层面。 6思想在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一深一浅之间总能自由与跳脱。咨询师陪伴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咨询者需要有思考的心智成长,同时也需要有 情感 的烟火生活。雅中带俗,可以资智,俗中带雅,可以处世。

心理咨询师的强需话术

228 评论(11)

会舞蹈的兔子

哲学本源 中国天地人系统论、西方分开研究、 世界的本源精神的、物质的, 老子研究规律(道) 咨询师有倾向性,但是不要让它影响到自己的咨询。 东西方心理咨询的区别: 中国(打坐、练气功顿悟)自己了解自己的方式,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西方(主客体分离,咨询共情,一个人可以了解一个人)共情和同理心是真的吗,我们真的能完全了解一个人吗? 拉康、比昂:不在心理咨询中对来访者做分析 罗杰斯反对精神分析,认为人性本善。改革了新的咨询技术,总结你的话而不是我的话。 现代技术的革新:只管问问题,能够提出启发来访者的问题,不再给来访者答案。鼓励来访者自己分享,对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附议。 心理咨询的话术 哲学的地三个问题:价值问题 中国儒释道可以放到一起,拜别人也不丢自己的信仰(生存哲学,到哪个庙拜哪个神)兼容并蓄。 西方只能信他们的神 来访者想解决实际问题,相信世界是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要表达。 做咨询需要弄明白,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系统观:相信 中国重视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西方:相信自我,自我心理学,要有边界 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西方就没有孝顺这个概念。 人格独立(待商讨)            社会独立性(更重要 咨询师本身也是一个治疗工具,你自己是什么流派很重要:个人的文化倾向性。 学好心理咨询需要:头:文化与哲学、中间:各流派的理论技术、尾:话术(语言)三方面缺一不可。 心理咨询师尤其北上广,参加的培训太多了,我国培训缺少哲学与文化,临床与实践。 个案化的东西 做心理咨询东西方差异:中国的我们希望给建议,你告诉我怎么用。 中国人为什么不适合西方的咨询模式:西方理念,认为来访者的问题一定要表达出来。来访者反复提到的问题,很重要。 例如:来访者每次来都问,您有名片吗。 咨询师可以这样回应: 情绪死亡:肉体没有死,但是精神上已经死亡了。 功能:家庭功能,丈夫的功能,妻子的功能每个人的功能不能丧失也不能越界。 功能丧失造成家庭功能失调。 哲学、人文 人的自然功能丧失,西方人被异化 现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很多孩子 出现    辍学现象  、社会退缩现象,  社会回避现象    这其实是青少年存在感的危机表现。 存在感的唯一证据:考试成绩好,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青少年就没有办法在其他方面展示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所以产生就会存在危机。 工业革命不断把人异化的结果,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不是中国特有的。 电影推荐《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 现在的孩子出现问题就是存在感危机,当一个人  把成绩当成唯一的价值  ,自然属性被剥离了,假如成绩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时候,互联网虚拟世界把同伴,虚拟链接进一步剥离了现代人的自然属性。作为心理工作者:人文、哲学要过关 人格优秀:有大量的时间和同龄人在一起做想做的事。 过去孩子缺少陪伴,现在同龄人只能在互联网交朋友,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存在主义哲学看:存在感危机,做好咨询需要我们对心理学之外对人的理解,对人精神世界的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对来访者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关键是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马克思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影响) 现在人在工业革命时期不断的被异化为机器,在互联网时代被异化为神经元。 从社会角度去看,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精神分析的语言技巧,语言是载体,每个流派都有其特有的问话技巧, 心理咨询师话术: 人本: 家庭治疗: 精神分析: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来访者人格发育水平,人格中自卑与自恋的水平) 你怎么看待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来访者移情状态) 后现代:你有没有为你的头疼做过什么努力?曾经有有没有效的经验呀?那时候做了什么? 冰山图: 隐喻 也是潜意识的材料,我们可以问来访者:刚刚的话让你想到什么? 生活中谁还有这样的想法(弄清楚来访者的认同) 除了他,你还对哪些人有这样的想法。(行为有没有泛化) 偶然一次战胜了失眠。(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 当时发生了什么?(问细节,具体化技术) 这件事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常见但说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避免阻抗→降低防御水平,语言委婉 1.您怎么看,某某事情可能对您的影响? 2.这件事情发生后,可能对您造成一些影响,您怎么看呢? 3.这件事发生之后,我想我知道您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吗?您怎么看这一点呢? 你怎么看我怎么看你?(他评和自评) 你怎么看待谁谁谁?你怎么看待你自己?某某某是怎么看待你的?你的父母是怎么看待你的? 是什么让你暂时不去学校呢?你希望爸爸妈妈为你做些什么?你希望我为你做些什么?(支持性心理咨询,给来访者建立背景依靠)我相信你做这样的选择一定有你的理由的,那是什么呢? 好的事情:可以好奇、感兴趣 坏事好奇会引起来访者反感,窥探。我们可以这样回应:我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有关心的感觉) 症状外化:画情绪,画身体(头疼...)、 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你的头疼是因为什么什么? 经历了那么多,你是怎么熬过来的?不要轻易用“熬”先问: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来访者不一定认为经历不好) 目前状态下,做些什么是绝对没有错的? 在你的工作中有没有比较擅长的,比较喜欢的? 尽量不说复杂句。 关于这件事,我还想了解更多,能不能再多说一点? 此时此地的技术,现实感减弱时用: 我现在听到... 我现在看到... 10个(增强来访者现实感的检验性) 从咨询开始到现在,你有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你的生活中,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改变? 你怎么看你这段时间的努力,(才能继续说那些支持性的语言:虽然成绩没考好,但是你已经很努力了) 常用语言总结一下,通读全书。

35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