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36

學僧Young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周漫推荐的书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鸟2010

已采纳

MBTI划分了不同类型的人格,并建立的八维的模型去解释那些行为特征,然而,没有解释人格形成的原因。人格形成的原因大概有三点:(1)天生的因素;(2)早期的家庭关系;(3)巨大的变故和心理创伤。关于天生的因素。最明显的是同卵双胞胎在幼年时便表现出个性的不同。由于不可改变,不详细讨论。关于早期家庭关系。最开始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包括眼神的交流,对婴儿需求的及时回应,母亲的耐心和友善等等非常细枝末节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婴儿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两岁左右,幼儿开始更大的探索,这时候,父亲、兄弟姐妹们、宠物等等都会介入到幼儿的认知当中。到六七岁的时候,一个人的人格就基本定型了,他内心的安全感,心理的防御机制都已经建立。所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似乎有些悲观,但从人格的形成讲,确实如此。幼年时的这些体验、经历、认知会促使一个人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会慢慢沉淀到潜意识中,从而在日后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巨大变故和心理创伤。首先能想到的,是对“死亡”的理解。一个人第一次遇见死亡,无论是遇见了真实的死亡事件,还是通过理解“死亡”这个词语的含义,都是对内心世界的震撼。所以,在年幼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人格之前,最好不要真正理解死亡在生理学和哲学上的含义,如果年幼的孩子问及死亡,一定要编一个童话。然后是心爱之物的丧失,以及价值观、理想、希望等这些精神支柱的丧失。其实这也是另一种层面的“死亡”,也就是“不存在”了。如果对亲子关系、家庭环境以及人格形成感兴趣,推荐两本书:《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北京联合出版社《感情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前一本是一位国内的一线心理咨询师的作品,用很多实例解释了很多心理机制,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后一本是依据一项长达三十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写成的,从6周大开始,一直到30岁,追踪了七十多位人的成长经历。最后回到MBTI上来,为什么有些类型的人群,会有抑郁的倾向,有些类型的人会比较敏感,有些类型的人看上去过于热情和无私……如果做个长达三十年的跟踪研究,大概就会弄清楚,在良好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会是什么类型。当然,跟创伤性事件一样,也是会有治愈性事件的。此外,心灵也是有自愈能力和自毁能力的。所以,人生之初所经历虽然影响重大,但人格随着漫长的岁月和经历还是会有一定变化的。

心理咨询师周漫推荐的书

221 评论(11)

哼哼家的猫猫

心理学与生活 和普心一块看 然后看 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测量 统计 实验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114 评论(15)

谷穗的宝贝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259 评论(8)

chetcn0948

1.心理学与生活推荐理由:《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也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凡是你问心理学专业的童鞋推荐书籍,一般都绕不开这本书。2 人之初,性本色推荐理由:精选的性格色彩随笔,从武林到红楼,从情感到自白,从灵魂到真爱,信手拈来,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文字间,为大家拨云见日,开启一扇自知与知人的窗,走出一条自省和省人的路。3 少有人走的路推荐理由: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推荐理由: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亦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推荐理由: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他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广告等,并阐明背后的导火索,揭示出引发流行并保持势头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的引爆点,正是你想成为出色的父母、市场部经理、政策制定者和生意人的秘诀所在。

349 评论(8)

团子888888

《心理学与生活》 这本书全面详细,可以让没系统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初步了解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221 评论(14)

气球飞哇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主要是帮助人们成功实现和维系亲密关系,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生是悲催的。亲密关系的维系,尤其是长久的维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具有科学的理性的艺术。这本书兼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科学性是该书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照,艺术性是该书言语简明,一般的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读起来也几乎是没有障碍的。

全书开始先对潜意识相关的东西做了介绍,让读者清楚地抓住了本书的主旨,即本书关注的是人格中比较脆弱的一方面。该书作者很形象地将这个方面比作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是的,对于人的性格中比较脆弱的一面来说,人就如同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因为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所以人做出的反映相对刻板和幼稚,这种行为成为亲密关系最大的威胁。

然而本书的亮点就是逐一剖析这些危害亲密关系的因素的出现或形成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比如,书本中对阿斯伯格和抑郁症等特殊人群的一些建议,诸如陪伴和情感支持就是很有意义的。在面对这些具有某种容易使人受伤的独特的心理的人群时,人们应当给他们发挥的机会,从而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之后逐步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自我的不断校正来实现转变。从而让他们的生活回归正轨,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人生乐趣。本书作者并不是纯粹地理论说教,对应的,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并加以分析。正是这种方式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心理学著作,这种讲述的方式使得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极大受益。专业读者获得是一些间接经验,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临床操作的宝贵财富。普通读者也能够借由这些理论尽早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避免情况的恶化。

威胁亲密关系的因素有可能是代际传承的,而这些因素在未经意识到之前,被根植在孩童的内心深处,成为日后影响幸福生活的潜在威胁。如离婚的父母会让孩子从小缺失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态度又会影响孩子对孩子的孩子的态度,这些无疑都是不利于亲密关系的维护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不能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这毫无疑问是悲剧的,本书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因为许多问题或许是历来都未被意识到的,比如传统的观念认为赞誉孩童会使得孩童骄傲放纵,这种观念的不断传承使得孩童出现内在的自卑,从而助推了抑郁的高发。

诚然,有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比如在贫穷的时代,将自己的孩子送给他人,这固然会造成孩童的心理阴影和对周遭环境的不信任不自信,从而在内心深处存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在现当代,这样的现象就很少有了,因为人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孩子去换得一家人的生存或生活了。

书本最后提到经历过痛苦的迁就或迁就的苦痛之后,人们的亲密关系就会得以维护。如何度过那段人生中的必经苦痛或者说让个人内在的小孩得到成长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本书的一些列回答就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亲密关系指南。今日的诸多家庭问题,诸如夫妻关系问题和孩童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的解决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解决和改善的方法。

本周阅读的是《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心理咨询师看的一本书。它说道,人类的心灵恰如一座冰山,小小的一角显露在外,庞大的部分却隐藏在未知的神秘中。呈现出来的痛苦,无论愤怒、委屈、恐惧抑或是悲伤,或许你从来都不曾知道,它们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

书中说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是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

这本书我觉得读起来很难受,很想曾经看过得一本《卡耐基大全》,都是和我们讲述一个道理,然后举一些案例来论证它。但是问题在于它给出的这个道理或者看法读者已经赞成了,那这样看来,这本书是不是已经没有写出来得必要了呢?作者显然是将自己得一个经历或者找他求助咨询的案例写在了这本书当中,但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就显得很苍白无力,就像呼吁也只有呼吁。

作者将目前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一些反应一步步归结为童年的遭遇,在我这里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的票数。哪怕我们岁数再大,我们的内心中依然会有一个小孩,它可能再继续否定你自己的本身,或者带走你的一些自信心。就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童年时期是在我舅舅家度过的,父母不在身边。我舅舅是小学老师,同时也教我课程,负责我的学业教育。他是一个很严苛的人,生起气来很恐怖,周一到周五是不许我看电视的.,晚上七点就得回房间睡觉,考试考的不好或者其他令他不满意的事情还会打骂我。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对我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是因为他的严苛,我才会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因为没有电视可看,只有看书。但与此同时,读后感也给我的心灵上带来了一定的创伤,我从一个活泼的小朋友变成了一个沉默内向的人,我不愿意去与其他人交流,我更愿意把事情放在心底。更不愿意去与我舅舅或者长辈沟通,因为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我害怕自己又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挨骂挨打。不巧的是我的初中高中班主任也是很严历的一个人,所以到了现在,我都不是很愿意和长辈们去沟通,也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们交流,这是我所认识到的自己的缺点。我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来看这本书,可能会更有共鸣一些吧!

说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追着不放。今天一位同学说的很好,她说爱的对立面其实不是恨,而是漠然,就是你内心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的反应的状态。我想想也是,恨是带有感情的,说明还在意,而漠然是真的没有感情了。说到创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愈,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夏目友人帐》这部动漫的原因。我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世界都是温暖的,就想夏目里面说的:“我想称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

9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