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池79
移情: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
何谓移情呢?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疼爱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行为残忍,抗挫能力差,不善于人际交往,对长辈不够尊重……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缺乏移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移情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研究表明:3-4岁的孩子便开始了移情能力,他们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取悦成人的欢心。
识别移情: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时作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心理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负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
正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是十分依恋、顺从.
天生萌妹
周一晚上的读书会,我们讨论了曾奇峰的精神分析第七章视频:移情和反移情。 曾奇峰举了几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移情和反移情”。 有一个例子是两位学心理咨询的学生,一位扮演来访者,一位扮演咨询师。在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沟通时,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讲述了自己早年被抛弃的事情,结果咨询师听到这里后,岔开了话题,没有让来访者继续讲述被抛弃的事情,事后回看录像,问扮演咨询师的学生,为什么他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弯和话题的转移呢?“咨询师”说是因为来访者的讲述让他回忆起了自己早年的经历,勾起了自己的痛苦回忆,因此他也不自知的就转离了这个话题,不愿继续就此谈论下去。 这个就是“咨询师的移情”:你的行为或事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过往的经历。 如果是这种情况,咨询师自己移情了,那么咨询师也许需要寻找督导对自己进行心理辅导,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第二个例子是有一次一个来访者在和咨询师进行咨询时,来访者的话语或者行为越来越让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瞧不起”的想法,就是特别的看不上这个来访者,很想赶他走,不想听他说下去的感受。这个就是“咨询师的反移情”, 这种被来访者勾起的情绪就是“反移情”。 来访者的这种特质或者以往的经历让他显得特别的卑微和让人瞧不起,而以往当他表现出这样的情形时,与他沟通的人通常会鄙视、言语侮辱或者行为攻击他。而他也习惯了那种模式。如果咨询师采用了类似模式(让他停止说话,赶走他等)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然后他就继续陷入惯有模式而不自知。如果咨询师看到了这一点,知道自己被对方”反移情",能够跳脱出来,采用不同于其他人对待来访者的行为(例如:把自己感知到的感受反馈给来访者、冷静地尊重地姿态继续听来访者叙说等),就有可能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看到解决之道。 当天我们深入讨论分析了这些问题后,我对“移情和反移情”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但也仅限头脑有印象而已,第二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让我更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有了具体的体会。 期末阶段,老师和学生都是最忙碌焦虑的个体。每天的复习、做练习,试卷讲评和过关是师生的主旋律。这不,今天我刚讲评了一套试卷,每道题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讲解,然后让学生订正好了后,到我地方过关。 轮到一位胖胖的男学生上来过关了,还没开始说话,他已经摆出一副苦瓜脸的样子,然后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或者说的都是错误的,虽然这些题刚讲过。看他这样子,气得我很想骂他一顿,马上赶他走,省得他浪费其它同学的时间。 还有一位女学生,一贯吊儿郎当的样子,当那位男学生在过关的时候,她就在旁边不停打岔:“ 老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怎么订正?老师,那个单词是不是这样写啊?”对她提的问题,我很想怼回去:“ 刚讲的时候,你在干嘛,不是都讲过吗,你还问什么,你在听课吗?” 或者干脆不理她。 当我有这样一些反应并且差点要那么做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反移情”的画面,我暂停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这两位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产生的感受,是我的反移情,是他们在“勾引”我讨厌他们,骂一顿或者怼回去,就达到了对方的目的,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也许平时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对待他们的错误或者所谓问题的,如果我用他们父母一样的方式对待他们,那我真的就被“勾引”到了,而他们却还是老样子。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平静下来,心也定了很多。面对那位苦瓜脸男生,我耐心告诉他怎么订正,让他当着我的面认真订正好,并且顺便讲解一下方法。当他单词不会背时,我让他用手指着一个一个读出来,不会读的地方教他读一下,最后发现慢慢的,对方也能听进去一些。面对那位吊儿郎当,似乎在没事找事的女生,我认真的回答她的提问,告诉她做哪里,做得对不对。她发现自讨没趣,后面就不问,自顾自的去做事了。 总归一句话:遇到事情时,看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升起的,观察它,感受它,让自己能定住,不被他人的气息带跑。
J家馍小T
上周与几个曾一起学习的同学吃饭,其中一个小伙伴遇人问在座的女性,当初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老公结婚。 之所以逢人就问,是因为有一次,她的女儿带着男朋友回家见他们两口子,这位朋友一看这个男孩,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个男孩简直就是她老公的翻版。形象气质,性格特点等都与她老公非常相像。 这位朋友现在是从事心理学工作的,多少了解精神分析中提到的“恋父情结”。所以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想了解恋父情结在生活中对人们选择对象或伴侣究竟有多大影响。 在坐的一个小伙伴回答说 幸亏学了心理学,让这位朋友及时地放过了她的老公。 精神分析中将这种 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另一个与之类似的人身上的现象,称之为移情 ,它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 例如,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喜爱或仇视某个人物、事件、地点、东西或环境等。 就像这位朋友将其对父亲的情结投射到一个与其父亲很相似的男人身上,希望对这个男人进行改造,从而完成在父亲身上未了结的事件。这种把以往生活中对某人某物的感知和体验转移到新近相识的人身上的形象,就是典型的移情在生活中的表现。俗称恋父情结。 心理咨询中有一种技术叫共情。共情与移情完全不同。共情是感情移入,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行为。 而移情则是主观的认知或情绪体验,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强加于人的行为。 换言之,移情就是指个人将自己的内在情感转移到了他人身上而产生的积极(比如依恋)或消极(比如憎恨)体验。是对以往记忆的激活。也就是说,过法生活经历中的重要人际关系都会在现今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 心理咨询的时候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弗洛伊德曾说:“移情的出现,就好像一棵树的树干与树皮之间的新生层,由此就会有新组织的形成和树干的生长。” 而通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并运用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 由此,移情是咨询过程中的必要过渡,咨询师应鼓励来访者宣泄自己的移情压抑(如对父母亲或其重要他人的怨恨),以充分疏通自己的情结。 一般说来,来访者在宣泄情绪后感到放松,再经过咨询师的分析,获得新的领悟后,其心理症状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再现了以前生活中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若长期被压抑,无处释放,就会成为心理的纠结——“情结”。 而来访者把被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不但会获得心理平衡,也会帮助咨询师探寻其潜意识根源。 荣格认为,移情的出现,或者说由分析情境中所产生的移情,是的愈患者的关键,因为移情能带来情结的补偿。 移情不是什么 情不是恋情:因为移情有正向移情与负向移情之分,而恋情则纯是个人的正面的情绪体验。 移情不是共情:因为移情是很主观的,完全按照个人的偏好与偏见来行事;而共情则是客观的,尽量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力求获得思想共鸣。 移情不是同情:因为移情不是为了关心他人,而是在流露个人的情结或“末完成事情”;而同情则是为了关心流露了个人的爱心与责任心。 移情是什么 移情是“重温旧情”:就是说移情是对以往生活经历与人际关系的重温,无论这种体验是喜悦的还是伤感的,焦虑的还是轻松的。 移情是自我意识的盲点:就是说移情揭露了来访者个人觉察与成长的盲点,可给心理咨询提供探索的方向 移情是为了整合人格:就是说移情的发现与处理,是为了修通来访者以往生活经历中“未完成事情”的种种情结,以构建新的人格体系。
Lemonice柠檬冰
2018-12-22 最近在慢慢接触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对移情(transference)和反移情(counter transference)的有关概念,在这儿再理一理。 最初知道“移情”这个名词,是在《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课本上。移情在课本中是在第二章第七单元—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中讲的。第158页,克服和处理移情现象。 (1)移情 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移情通常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两种类型。 (2)正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情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3)负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负性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精神分析对移情的定义更广泛一些,有一句话是说:移情是人类唯一的情感,人类的一切情感均可以归结为移情。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而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反移情 首先,反移情绝对不是反对移情。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感情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被来访者诱导出来的感情,即反移情;还有一部分是咨询师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是咨询师本身就固有的部分引起的,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 精神分析认为第一个部分即反移情是治疗的关键。 但是第二部分,需要咨询师自己通过个人体验来解决。 百度百科说:反移情是咨询师把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来访者身上。 这一解释,让我对反移情的概念困惑了挺长时间,现在终于明白百度百科将反移情和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混淆在了一起。 反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咨询师能够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来访者在一起的感受,这个感受本身就是反移情。 解决了自己内心冲突的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在咨询室里面可以照见来访者的问题。来访者人格所散发出来的源信息,都会对咨询师制造影响,咨询师感受到以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返还给来访者,已达到治疗的目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