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嫩的小豆芽
这问题挺奇妙的。按说一个人同时做两份工,没有什么不可以。类似地,假如你看到你的老师下班后做装卸工会有什么感觉?看到你的医生下班后做装修工又会是什么感觉?我猜想你可能会觉得:一段真诚、美好,专业的心理咨询关系似乎极大的变了味道。好像自己花了钱的心理咨询,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似乎跟你看到的这个工作一样,普通、平常甚至可能还有些低贱。那么,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我的心理问题是怎么好的?我到底有没有心理问题?
或许当你看到你的咨询师在装卸时,你所产生的愤怒、后悔的情绪,使你更接近你自己的内心。因为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心理困扰如此的平常,被如此平常的人和方法解决,并没有什么神奇的。这让你更需要直面生活中的其他苦恼,并且为这些苦恼负起自己的责任。话说精神分析师就不会让来访者看到和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这样会干扰咨询中的动力,干扰移情和反移情的工作。
你第二次焦虑症状明显减轻,第六次就强迫症明显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舒缓,社交恐惧舒缓。咨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咨询中,神经症。如此康复快速,让我想到矫正性情感反应,即因咨询师的参与及回应,暂时性的提升了访客的良好感觉。这个时期其实还是处于移情阶段。从题主的描述,很像是“理想化移情”,即对咨询师产生他是好的,我跟他在一起,我也是好的他是很了不起的,我能跟他一起,我也是特别的”等类似体验。
咨询师会有一种感觉“自己需要和访客想象中的样子一致,否则很可能发生理想化挫败。咨询师做了一些常人犯的错误,比如迟到、有某种缺点、不足的地方,都可能引发理想化失败。神经症人格的反应是可以接受和讨论的,自恋型人格则会生发暴怒、失望剧烈的情感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其“自体客体”体验产生了破灭。认识到咨询师是一个凡人,是需要经过理想化、理想化褪色、整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访客内化了有缺点、有优点、鲜活的“人”的客体,从而也开始允许自己不存在于幻想里,不对他人有过高的期待、过完美的要求,会从根本上变得快乐、轻松。也能表达自己和允许自己的不足。
出现这个情况,建议和你的咨询师去交流。他会给你一个准确的信息,万一你认错了人,这只是一个和他有点像的人呢?我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使真的是咨询师本人,你所有的感觉也可以跟他谈。这是咨询深入的时候,这些对你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也是深度疗愈的开始。咨询师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我认识很多咨询师都是有兼职/其他兴趣特长的。咨询师不能脱离社会体系,一味在咨询室中不利于咨询师的整体反身,时间久了会受到视野、人格发展的局限,反而是有一份参与社会的体验会更有利于咨询品质。我想,可能做个人类学者、哲学教授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但咨询师其实最重要的是需要健身和运动,因为长期的久坐和精神、心力的消耗很影响身心健康。
那既然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咨询师的私人生活总是让来访者失望和愤怒,只是或大或小而已。你想想看,咨询师也会挖鼻屎,买菜时也会为几块钱斤斤计较。咨询师的小孩也会厌学,咨询师也会离婚。类似的,我们看到自己的老师课后做苦力,看到我们的医生去做装修工,也未必会产生正性的情感,也许也会厌恶、鄙夷。对这些情感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珍视咨询室内发生的情感,认可自己的努力。也放下咨询室以外咨询师的身份。也许我们会更认可平庸、普通,甚至卑微人性当中的勇敢和光亮。
当然,如果你可以继续跟你的咨询师工作的话,就像其他知友回答的,你的愤怒、后悔对你的深度成长更有帮助。我认识一些兼职的咨询师,其中有个姐姐是卖铝合金门窗的。听起来是不是和“装卸工”差不多,和心理咨询没啥关系,让人不由自主的怀疑其专业性我在想,题主的咨询师是不是和那个姐姐的情况差不多。和有回答里提到的生活困难没什么关系,心理咨询只是兴趣爱好。那个姐姐和很多兼职咨询师一样,各大培训班都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为了理解和治疗家里的叛逆孩子或者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走上了这条路。
一开始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就继续往下走。考了证书,取得了资质,开了工作室。但是早就做熟了的主业并没有丢。想一想之前的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广告,一点门槛都不要,让多少人心动?现在知乎的提问里面还有很多人问想我不是说题主的咨询师不专业,也不是说认识的姐姐不专业,而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现状确实挺魔幻的。当心理咨询师要报什么班?哪个培训证书更权威结合起来想,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我还想起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讨论,就是《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师连诊断的权利都没有。
很多人都不服气啊,很多精神科医生根本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培训,凭什么就能直接做心理治疗?很多的非医学出身的大咖都在反对这件事。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个规定吧。这个就是中国的现状,那些大咖,很多人经验丰富,当然有做诊断的能力。但是,半道出身的兼职咨询师太多了,经常在听案例汇报的时候发现那个来访者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而不少“用爱发电的咨询师”竟然亳无察觉。精神科医生的好处就是通常不会漏掉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高小果3
据我了解,学心理学的人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如下:咨询服务行业-心理咨询师本科学心理学的人大多数都没有从事本专业,只有小部分的人做了心理咨询师。因为心理咨询行业目前比较混乱,咨询师的素质层次不齐,而现在行业内的管理比较松散,咨询师的收入普遍偏低,所以流失率也比较高。心理咨询师又分全职和兼职两种。全职的一般资历比较深,他们会在各大心理平台挂牌,通过平台给自己介绍个案。有实力的全职咨询师也会自己开工作室,让来访者有个稳定的咨询场所。兼职的咨询师一般有全职的工作,他们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做心理咨询。这个工作对于他们只是一种收入的辅助,以及兴趣爱好的拓展。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兼职的。各行业-HR很多HR也要求有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他们与员工沟通,做招聘和团队建设的工作。我在读心理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HR出身。同样,很多读心理学的,去做了HR。EAP很多大公司会有EAP项目,也就是员工关爱项目,企业会通过EAP对员工做心理辅导。所以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会直接参与EAP的工作,通过心理学技巧去为员工做线上的心理疏导,但这种疏导与心理咨询不同,不可以计入咨询小时数。所以,有志于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会觉得EAP不能帮助他们更快地积累小时数,对个人执业不是很有帮助。培训/老师很多培训机构都需要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士,去给学员上心理学方面的课。我还看到一些学校也在招聘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做心理学方向的培训师,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目前这个行业还是蛮缺少能授课的心理学专家的。医生这个就非常专业了,一般本科到博士都是临床心理学专业,还需要考到医生的执照。他们会在医院的心理科或者各大精神卫生中心上班,是比心理咨询师更专业的人士。同时,要求也非常高。很多心理科医师还有留学的背景。以上就是我了解的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学心理学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你感兴趣,欢迎你加入心理学的世界。毕竟,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事情。当然,你也要考虑现实问题。祝你好运!我是做营销的心理学毕业的做HR,做企业管理,咨询师的多不过在我看来心理学不是个技术或收益,拿来直接找饭碗的。而是个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学科,涉及社会学科学哲学艺术,不过主流心理学是一个劲儿往科学上靠。PS:做心理咨询师是个需要大量积累,自我提升成长,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不容易的。
我的太阳0001
1、中小学校和各大高校:主要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以及教育工作。按2020年教育部1:4000配足学校心理教师的要求,心理教师缺口约有万。2、社区心理服务:根据2018年十部委发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知》 ,到2021年底,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到2030年,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90%以上,按每室至少一人计算,需要约80万专业人员。3、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比如说公安系统,监狱,戒毒所,劳教所等这些地方都是需要一定数量上的心理咨询师,大多数人都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才做出出格的事情,尤其是在监狱里面的人。4、医疗机构:医院或心理诊所需要心理健康指导和治疗的工作,即可为病人治疗,也可为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指导。5、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工作室、企业EAP心理咨询工作,都有需要兼职的心理咨询师,为需要的客户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赚取额外的收入。
顺其自然0012
大中专院校心理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师、大学生政治辅导员、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 ,教育机构科研工作者,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