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克
两个教授特点如下:1、尚恩教授是一位善于挖掘孩子内心的心理教授,他的性格是真诚、热情、善于沟通、乐于助人。2、数学教授是一位自卑、不会观察学生心灵的教授,在清洁工的威尔解出题目,他介绍高端的工作给威尔,但是他只关注成绩,没有关注心灵,所以威尔远离他。

WHMooooooooo
《心灵捕手》这部电影是我第二次看,带着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我更多的看懂了这部电影。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威尔和尚恩教授尔的第一次谈话中,威尔看到了教授房间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小画,画面是一个人在惊涛骇浪中划着小船。 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挺惊讶的,因为在昨天写给自己的信里,自己描绘的那副靠向真实自我的画面与电影里的那副小画惊人地相似。 原来,即使特质各不一样,在所有勇敢找寻真实自我的人的身上,都有相同的感受。 这幅画形象地展现了我们生而为人,内心的小船要在惊涛骇浪中不断体验的过程。 今天的晨间导读,船长理清了这三天学习内容的底层逻辑,第一天是理清问题的根源是找寻真实的自我,第二天放眼未来,拉大尺度看自我的形成过程。 第三天的关键词是体验,与这个词相反的一个词是“防御”。 《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威尔从关闭心门、防御、攻击性走向了敞开心扉、温暖和平静。 最开始和威尔谈话的几个心理咨询师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冷静、克制、带着他们一贯专业的面具面对威尔,用一种简单地、流程式、符号式的态度对待他。 威尔在他们眼中是“心理有问题的”“孤儿”“有暴力倾向”等等这些标签。 这样的评判其实就是关系中的一堵墙,威尔选择的依然是强烈的防御自我。 我们关闭心门,最大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在这一点上,我不能赞同更多,如果可以,我宁愿不和这个世界来往,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是多么安全。 如果真的这样做,我们失去的是对整个世界的体验,而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无疑是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了。 尚恩教授对威尔说了一句话:你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事,但发掘的方式只有自己去尝试。 只有我们勇敢地去尝试、去体验,把自己扔到惊涛骇浪中,丢在令自己不安全的种种境遇中,我们才会发现与以往生活截然不同的东西,我们才能由此自我更新,这种自我更新就是成长,这种自我更新就是个人的形成过程。 我回忆起自己生命中所有里程碑式的蜕变,都是在自己勇敢体验以后。 在影片中,我还深深了解到,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过程其实更多地是把自己也置身再惊涛骇浪中,他和治疗者一起创造未来的可能性。让对方打开心门的关键,是自己首先要主动把最真实的自我感受袒露出来,让对方知道,他是安全的,被接纳的。 尚恩教授告诉了威尔自我的真实感受,他对威尔说,我不会根据看了《雾都孤儿》就来评定你作为孤儿的感受,你不是一个简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这一次重要谈话,让两个人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在看《个人形成论》时,这句话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我也第一次比较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在说什么。 它意味着,我们不是要成为任何一个别人,我们只会成为我们自己。 威尔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发掘他的教授希望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投身在学术上,而尚恩教授却认为,威尔他有成为他自己的自由和权力。 威尔在一次谈话中问教授,你因为要和太太约会,而错过了那么精彩的棒球比赛,你不后悔吗? 教授说,也许我们会为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感到遗憾,但不做另一件事,我们会真正后悔。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已经能对自己的感受负起责任。 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内心自由的人该有的面对人生的态度吧。
宇过天晴……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学家(第6个)见面时,却是后者的心灵率先被触动了。一个经常打架的天才,意味着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有博学的特点,粗制滥造的观点无法打动他们,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场一边倒的交锋一样,注定一般电影中的常识背景与本影片不在一个层次和范围。心理学家的强大就在于当自身的情绪伤痕被触动时,能回以同样强大的反击……河边的对话,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明主角的弱点——缺乏情感体验的深度。对于没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财富去征服他们;对于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诱惑他们;但对于恃才傲物的家伙们,不会卷入常人小小的虚荣所依附的逻辑。一旦情感产生认同,人就像扑火的蛾子,心理学家则继续镇静地控制着主动。他首先把对话控制在一个较为严肃的背景中(针对主角所评论的那幅画),指明主角只是个伤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后继续讲那些笑里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逻辑有问题,重要的不是天赋(威尔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时间所谈论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并未被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所发现,当其他人按照常识在跟威尔谈条件时,心理学家就只是让威尔“看到他”(告诉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肤浅的文字面)而已。第4次会面之前,威尔的现实已经发生了呃许多变故,他继续贬低他人的情感(还有与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问题),只是因为他本来拥有的内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经输不起了(接受意味着付出和责任)。心理学家指出威尔的问题在于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选择低贱而是因为恐惧的驱使而不断做出自我破坏的行为。第5次会面之前,威尔的好友一番真话震撼了威尔。教授和心理学家正在为往日积习争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这次会面,心理学家终于抓住威尔的脆弱,引导他原谅了自己的懦弱。一开始他们谈到两人都有的受虐经历,最后威尔说到分手的事,心理学家立即洞察到威尔沉默之中的伤感,知道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时机。一句句“这不是你的错”不断地撞击威尔最后的心理防线,寒冰终于从内部融化。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尔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围人的苦恼,但当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让他人感到了幸福。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也关系到周围人的梦想。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