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qixiaqi
高考对于中国大部分的考生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因为高考是通往各大名校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各大名校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概就是清华北大了吧,加入这样顶尖的大学学习是无数中国学子的梦想,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北大才子不顾父母劝解毅然选择出家的故事,大家对这一位北大才子的故事感兴趣吗?感兴趣的小伙伴现在在就紧跟小编的脚步探索这其中未知的奥秘吧。
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相信不用小编多说,大家都非常的清楚,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正活下来的并没有多少个,而能够拥有保送名额的学生几乎是天选之子,在某一领域一定有非常大的成就,才能够拥有,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天选之子,因为他的才华,北大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拥有北大的保送机会,在2006年的时候顺利的加入北京大学学习,他的名字叫柳智宇。
柳智宇从小到大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都倍像别人家的孩子,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参加过无数的比赛,包揽下无数荣誉与证书,他头脑机灵,学东西非常的快,在那么多领域里,最擅长的就是数学了,他对数学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状态,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影响,原来柳智宇的父亲是当地一名高中的物理老师,而他的母亲又是一位著名工程师,这两位的工作经常与数学打交道,在他们的影响下,柳智宇也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拥有超高数学天赋的柳智宇,在学校的时候就无数次被推选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他曾经两次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中夺得金牌,北大也发现了他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在未来一定会继续发光发热,就这样他获得了保送北大的机会。
加入北京大学的柳智宇也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拥有的荣誉而沾沾自喜,他依旧保持对学习保持热爱,在校的各科学习成绩都非常的优异,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禅学,就彻底无法自拔了,因为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再也没有往上路径了,他对数学的热情也由此消减了下来,他对禅学的热爱也由此开始,他在一开始也只是接触了禅学的理论研究,到后来就就慢慢融入相关的群体,进行实地活动,接触禅学之后的柳智宇发现他对禅学拥有对数学一般的激情与热爱。
不久之后他就选择了出家,真正投身于禅学事业,刚开始他的父母是极力反对的,但是儿子态度也非常的坚定,无可奈何父母只能顺从,十年过后,柳智宇决定出山普度众生,父母也表示非常的支持,就这样这一位北大才子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其实人生本来就不应该受任何限制,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了,普通人一样,北大才子也一样,看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龙宝宝lovyle
1977年10月底,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突然收到一封长达十页的举荐信。
这封信来自 江西冶金学院的教师倪霖, 他提到在江西赣州发现了一名天才少年,他的名字叫宁铂。从这之后,宁铂这个人,就以自己单薄的肉身,代表着一个“神童”时代的崛起与陨落。也就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代表着个人,而代表了整个时代。
杨角风谈神童系列文章之二:公认神童宁铂:是被“愚昧”害了的人,还是他“愚昧”了所有人?
一、
1976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仍属于动乱中,中国第一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特意给中科院写了一封信:
一年后,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在讲话中提到中国要想快速恢复经济,需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正是因为这个前提,才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封举荐信,方毅看到信后,也是特别重视,立马给中科大下了指示:
就这样,两位中科大的教授在10天后抵达赣州八中,开始了对宁铂的面试……
宁铂很厉害,按照当时的报道讲,他两岁就能背诵30多首诗词,三岁就能数到100,四岁就认识了400多个汉字,到九岁,甚至都能够探脉诊病了……
作为传奇人物,又是被冠以中国第一神童,获得官方认证的宁铂,自然也有很多人去分析他究竟“神奇”在哪里。有人说,宁铂之所以会在儿童时期表现优异,是因为他在六七岁的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因为生病,父母就给买了很多营养品,结果这些营养品中存在激素,导致宁铂发育较常人快,从而展现出了“神童”的特质。
但不管怎么说,属于宁铂的时代到了,他也即将引发全国人们对于“神童”的狂热追求。
二、
真正让宁铂声名远扬的,源自于1978年初的一张照片,一张他跟副总理方毅对弈的照片:
那一年,他受到了方毅的接见,作为天才,也只有这种风轻云淡的下棋模样,才配得上这张老少配的传世经典。
是啊,在随后的两场围棋对弈中,宁铂均轻轻松松获得胜利。在众多媒体的闪光灯下,迅速传遍全国,一时间引爆舆论,全国上下都在谈论这位来自江西的天才少年,这位天下第一神童。
在1978年高考重新放开的特殊时代,宁铂自然而然成了当年的代表人物,成了“天选之子”。
入学一年后的宁铂在各种压力下,冲父母发出过这么一句话,换别的父母,可能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宁铂的父母却不以为然,他们始终认为,宁铂就该活成大家希望的那样,哪怕泯灭了他的天性。
就这样,他带着全国人民的期望,跟其他二十来名同样表现优异的少年们,来到了中科大专门为他们设立的“少年班”,从此宁铂的名字,将长期跟“少年班”连接到了一起。
这些人的成功,也成功刺激了天下父母心,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兴起了“跳级热”,大家将压力传递给各自的子女同时,无形中也将压力转移到了这群神童身上。
是啊,他们要想躲过荧光灯的注视,实在是太难了,宁铂不过是在葡萄架下面看过书而已,结果中科大的这颗葡萄架就成了当年的网红打卡处。
三、
宁铂作为神童的名字达到 历史 上呼声最高点的时候,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时,倒不是因为他去参加了会议,而是因为大会召开第三天的一篇报道:
确实,上大学的第一年,宁铂生活得多姿多彩,倒不是因为学业上多么有成就,而是这个环境,他比较喜欢。 围棋、桥牌、诗社,都是他最爱的,再加上自带光环,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比如,那一年数学大师张广厚应邀到中科大做报告,当时整个少年班的同学全都去要签名去了,唯独宁铂没去。在场的老师见宁铂这种态度,还挺好奇,刻意问他为什么不去要签名?
结果宁铂却说,这个张广厚竟然没听过自己的名字,这让他很气愤,索性不去要签名。
其实,这并非全部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宁铂是神童,既然是神童,就得表现地与众不同,毕竟他是宁铂啊!
四、
然而多年之后,经历过太多事情之后,宁铂再回忆起那段时光,如实讲到:
同时,他也特意补充到:
是啊,当时教宁铂的老师就讲过,媒体接二连三地到来采访,导致这群神童们,根本无法安心读书。但又不能拒绝采访,毕竟当时他们身上所肩负着国家的希望,那就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正因如此,宁铂不再是活给自己,而是活给了这个时代。没有人关心宁铂的身心 健康 ,包括他的父母和老师,他们只希望宁铂能成为大家所希望的那样。
因为他是宁铂,连大学生之间正常的恋爱,他都只能压抑着,不敢表露出来,后来他的女同学张树新就回忆说:
因为性压抑长期得不到缓解,导致宁铂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这也是后来他要逃离少年班的原因之一。是的,进入少年班一年后,宁铂想逃了,因此在选专业的时候,他告诉班主任汪惠迪:
一方面,他确实想逃离这个环境,另一方面,当时这群神童们大都被安排到了物理系,而物理,恰恰是宁铂最不喜欢的学科。
五、
多年之后,宁铂回忆当年自己在赣州八中接受面试,从而入选“少年班”的场景:
即使面试的是数学,在三位候选人之中,宁铂也不是第一名。当年参加面试的一共是三个人,三人的年龄相差都不到一岁,其中 宁铂考了67分,排名第二。而另外两个同学,一个考了80分,另一个考了64分。
但真正入选的,只有一个宁铂,关于这个结果,其实宁铂也比较困惑,为什么当年选择了我?
入学中科大一年后,宁铂虽然数学成绩不错,但他并不想继续学。他最想学的其实是 医学、化学或天文学,甚至班主任老师,一度帮他申请了南京大学的天文学。
但是,科大怎么可能会放他走呢?
是啊,全中国的目光都在他身上,他怎么可以学天文呢,作为全国最聪明的学生,当然得选当时最热门的科学——物理啊!
因此,有学校领导特意跟他讲:
因为中科大不放人,也让宁铂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作为神童,自己并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从此之后,他也再没有提过转学的事。
但糟糕的分数还是暴露了一切,这也让宁铂很痛苦,于是就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宁铂给父母写信,说自己就是一条被摔死的活鱼。
六、
多年之后,宁铂的父亲回忆当时自己的选择:
是啊,或许父母已经习惯了荧光灯下被过度修饰过的宁铂,而忘记了他本来的面目。就像很多家长自己吹过的牛,因为儿女没能帮他实现,从而对子女越看越不顺眼一样。
同样,宁铂也很痛苦,理想在现实面前被击了个粉碎,他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偏差,从自负变成了自卑。甚至开始变得“神神叨叨”起来,不再下棋和打牌,仍念念不忘天文学,并对星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毕竟承认自己的自卑,也是需要勇气的。宁铂一度为了掩饰这种自卑,而特意展现出更加自负的表现,比如课堂上故意刁难质疑老师,故意对同学们表现出匪夷所思的表情等等。
但越这样做,自己越痛苦,等到后来,他开始逃避,跟父母都不再交流了,这扇窗户一旦关闭,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再到后来,他开始自毁形象,将自己弄了个光头,每次拍照时,也是姗姗来迟,最后一个躲在角落里,他甚至开始逃避荧光灯。
等到他本科毕业,还被留在了中科大任教,甚至被人冠上了“19岁的全国最年轻的讲师”称号,但他自己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
当然,他也报考过三次研究生,但每到关键时刻都放弃了,他还是下不了决心承认自己不是天才。
七、
多年之后,针对宁铂考研这件事,更熟悉他的班主任老师汪惠迪提到:
这之后的宁铂,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坠落,他所研究的中医、内丹、气功、瑜伽、占卜、命相、风水等等,也跟以科学严谨著称的科大,越行越远。
宁铂也不是没有逃走过,婚后的他因为跟妻子对教育观念的意见不同,他选择了逃离。那时候已经改革开放,深圳那边一片欣欣向荣,他想去那里教书,结果因为没有受邀电报,还被关到收容所好几天。
后来,他将自己生活的不幸,归咎于“神童教育”上面,为此他还在《实话实说》节目中,跟众多专家面对面辩论。
其实那期节目很敏感,连小崔都曾一度控制不了现场,反应激烈的宁铂一改刚出场时颓废的表情,大肆抨击“神童教育”:
在节目现场,几个专家也是针锋相对,有反对“神童教育”的,自然也有支持这种教育的。事实上,从中科大这么多届少年班毕业生中,也是有很多成才的,其比例并不低于普通班,比如:
这些人,都是出自少年班!
八、
在节目中,宁铂终于承认了,自己并不是“神童”:
这也是宁铂最后一次在媒体上公开亮相,几年后,他从朋友那里获得了一本 《六祖坛经》,让他如获至宝,同时也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2002年他第一次出家,后来又被中科大的人给弄回去了,一年后他再次义无反顾奔赴五台山,这一次中科大的人没有再将他弄回去。
这个举动彻底将人们从“神童梦”中打醒,人们在“伤仲永”的同时,不禁有些感慨,当然,最痛苦的还是他的父母,为此宁铂也坦白: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到,宁铂这个人意志不够坚定,稍遇挫折就转而遁入逃避的幻境。亏他还是一个大学生,却只知道读死书,没有一点科学素养,别人传播一点封建迷信的东西,他就信以为真。
对于宁铂这种出家为僧,况且还是曾经少年班的“神童”,本该有着幸福的前程,却没想到自甘堕落,成为废材,陷入了愚昧迷信的境地。
这不仅是愚昧,更是愚蠢,这就是一个被“愚昧”害了的人,末了,还要补上一句话,我们都应该:
发出这类感慨的人并不在少数,一方面是对宁铂的惋惜,另一方面也是对“神童教育”的再一次抨击。
九、
但我认为,宁铂并非是被“愚昧”的人,而是他“愚昧”了我们!
就像《让子弹飞》的电影所展现的那样,在我们不清楚状况的时候,不如让子弹多飞一会儿,看看它究竟落到什么地方。
是的,活了这么多年,宁铂这是第一次活给自己看,而且不用去解释为什么。
我杨角风也曾经有一段时间住在了小庙中,那段时间,刚辞掉了化工厂的工作,专心搞自媒体。又赶上自己的几个胡说八道系列,杨角风谈西游、杨角风谈雍正,杨角风谈大明等都完结了。一时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俨然有了一种抑郁的感觉。
也正是在那个时间,回老家参加小舅子婚礼,认识了一位大师,越聊越投机,索性去庙里小住了几天。
确实,在那里能获得难得的平静,大师说得对,佛学其实是一门哲学,是心理学,是文学。我们很多人会钻进死胡同出不来,这时候就需要人来开导一下,想明白了,也就出来了。
但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拜佛确实属于迷信,不提倡,所以具体细节就不细谈了,总之几天后我回家了,同样,十几年后,宁铂也“回家”了。
这一次他不再去讲科学,而开始在佛学院讲佛学,同时他还有着第二种身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至于他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我想,或许他本来想自己医一下自己,但后来发现,或许自己还可以医一下其他有着同样困扰的人。
虽然对他的争议还在持续,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支持,在某乎上有个问题,问怎么评价宁铂出家又还俗,并做了心理咨询师?
十、
底下的几个回答,无一不在支持他,比如:
当我们在评价宁铂是否被愚昧“愚昧”了时,也需要好好想想,是不是我们固有的观念“愚昧”了我们,让我们误会了他呢?
确实,当年的他太小,还不懂得如何委婉地表示拒绝,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以他的聪明才智,或许在天文学等领域上,更能发挥作用。
但如今的心理学加佛学,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呢?
有人讲,是宁铂的出家,让他扯掉了“第一神童”的遮羞布,而他的还俗,我认为恰恰是他重新扯回了那块布。
毕竟,即使他年岁已大,即使他身态已发福,即使他放弃了他的少年班专业,但终归是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光,这种光,是自信的。
我想,这已经足够了,就像是那条被摔的活鱼,这一刻,才涅槃重生,找到了属于他的海洋。
其次,从这一点上讲,他确实是个神童!
糊涂妞呀
文·段宏刚
人生苦短,怎么活得自由、洒脱和快乐?完全是个人的事,按理说,他人没有权利去干涉。
关于人生观,在主流的评价体系里,一个人活着不光要为自己,而且要顾及亲朋好友,乃至整个 社会 的感受。只有以“入世”的心态,积极地融入整个 社会 ,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 社会 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贡献,那么,他才不枉此生,人生就是圆满的,也是有价值的。
一个人如果抛弃名利和地位,无视世俗生活里物质欲望的束缚,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以“出世”的姿态去活,每天粗茶淡饭,与大自然为伴,只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淡然,这样活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一定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另类”。
对80后柳智宇来说,他就是父母、朋友、同学、同事眼中的另类,以他的条件和资历,他完全可以在世俗生活里名利双收,受人敬仰,但是,他在人生的辉煌时刻,却头也不回地选择在凤凰岭龙泉寺出家,从数学天才摇身一变成为“贤宇法师”,把8年大好时光用在了长斋礼佛上。
最终,他的理想破灭,在现实的召唤下,他不得不选择下山,重新回到红尘之中。
柳智宇1988年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物理老师,母亲是工程师,受父母的熏陶,他自小对“数理化”十分感兴趣,当其他小朋友都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乐趣时,他则一个人闭门不出,乐此不疲地钻研数理化知识。
这份认真劲很快在考试成绩上得到体现,以至于他在每次的数理化考试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满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的前途大有可期。
高中时代,柳智宇的天分更加完美地释放出来。
那是在2005年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里,柳智宇一鸣惊人,给中国队捧回一枚金牌,从此,年仅17岁的柳智宇成为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
2006年,柳智宇再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再次折桂。北京大学数学系看到这样的好苗子后,毫不犹豫地把他招入校内。2007年9月,柳智宇正式成为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有两个著名的学生社团,一个是“北大耕读社”,另一个是“北大禅学社”,都是学子们自发建立的,前者主要以研究传统文化为主,后者以研究佛学为主,这两个社团里数学系和哲学系的学生特别多。
在社员们的眼里,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完全填满精神的空虚,人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读书,依靠钻研“儒释道”传统文化,才能满足精神的追求。
入学不久,柳智宇就被两个社团所吸引,很快加入其中,后来他做了社长。
“耕读社”的首任社长、北大2002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文庆,不求任何回报,在社团一直干到大学毕业,把4年心血无偿奉献给了社团。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硕士毕业后,邓文庆没有去工作,而是义无反顾地来到凤凰岭龙泉寺剃度出家。
这件事对柳智宇的触动极大,让他心中逐渐滋生了脱离“苦海”的愿望。此时,柳智宇认为: 芸芸众生在世俗生活里,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诱惑,诱惑就像无底洞一样难以填满,人们被诱惑驱使着,很难做真正的自己。唯有离开,生命之花才能绽放出原本的芬芳。
实际上,早在上初中时,柳智宇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跟别人不一样,只不过被他优秀的学习成绩,以及内向温和的性格,一直掩埋着。
上初二时,柳智宇在《观功念恩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孔老师,孟老师啊,教教弟子吧。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愿冷漠、孤独、伤害离我们远去,愿善良、仁慈、忠诚、智慧的光辉遍洒人间。
写完后,他把这段话发给了当时的语文老师周文涛,老师看他年纪轻轻,并没有在意。
到大学时,离开了父母的管教,周围没有人再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必须那样做,再加上心智逐渐成熟,以及对佛学发自内心的喜爱,柳智宇茅塞顿开: 与其在世俗生活里苦苦挣扎,还不如自由自在地放飞心灵,这样才不枉此生。
原来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拿满分,又按照老师和父母的意愿去参加奥数竞赛,争取冠军,都不是他内心喜欢做的。而现在,他要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2011年夏,也就是柳智宇即将从北大毕业之际,做出了让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去凤凰岭下的龙泉寺削发为僧,告别柳智宇的身份。
临别时,他对同窗好友说:世间会少了一个柳智宇学长,却会多了一个佛家大师。
柳智宇由于在北大期间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将要毕业时,麻省理工学院以每年7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给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他参加完毕业典礼后即刻动身,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但是,出家的计划在柳智宇内心早已定型,他什么也不管不顾,只想成为佛门中人。
母亲得知柳智宇要出家,顿时伤心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差点昏死过去,她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会做出这样叛逆的决定。
为了培养儿子成才,他们这20多年来付出的心血和金钱不计其数,况且,儿子已经成为 社会 精英和国家栋梁,将来前程似锦,怎么能够说出家就出家了呢?她怎么也想不明白!
柳智宇的父亲和母亲立即动身,从湖北赶到北京凤凰岭山脚下的龙泉寺,多次试图劝儿子回头,得到的却是儿子的置若罔闻,最终,只能放手。
7月25日,柳智宇正式剃度出家,取法号为“贤宇法师”。
出家期间,柳智宇每天的活动都在寺院里进行,每天清晨4点起床,4点半上早殿,然后读书和劳动。11点吃饭,打坐午休后,13点半起来继续劳动或读书。16点半上晚殿,接着上课。21点二十分打板后,各自回到床铺休息,迎接第二天的生活。
出家的日子在按部就班中走过,但是,以“普度众生”为最高目标的柳智宇逐渐发现:自己对佛门的认识太肤浅了、太理想化了,寺庙里的规矩之多,等级之森严,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跟俗世生活没有什么两样,让他有一种“心中神圣的东西被玷污了”的感觉。
然而,他始终坚信清者自清,也认定“只有佛教才是自己唯一的归宿”。于是,他更加用功地钻研佛学。
直到有一天,一名对子女教育伤透脑筋的母亲,把柳智宇拦下来,请求他为她解答困惑。
柳智宇跟这位母亲长谈一小时,却没有解决她的问题。临走时,这位母亲对柳智宇流露出失望和不屑的表情。柳智宇无地自容,只能对她说:一个僧人的成长周期至少需要五年。
柳智宇心有余而力不足,拒绝了她。拒绝之后,他又陷入了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太决绝了?我做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在柳智宇的心里,一直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然而,众生需要他时,他却什么也做不好。这是一种多大的讽刺?
从2017年开始,柳智宇开始接触心理学,他决定学好心理学,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7年底,在母亲的资助下,柳智宇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执照。接着,又在网上开通了一项“佛系心理咨询”。仅仅在第一天,就有四个人前来咨询他。
“看来需求量太大了,我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柳智宇说完这句话,一个新想法立刻在他心中产生了。
他要再次调整人生方向,走出佛门,以入世的姿态,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困惑,这才是一条“普度众生”的人生大道。
于是,在2018年3月下旬,出家8年之久的柳智宇终于想好下山的路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