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2

妹喜儿lad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王小波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哈哈2974

已采纳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自称师承穆旦(查良铮)。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王小波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312 评论(13)

未央1895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249 评论(9)

祖国的砖。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255 评论(9)

光影碎片

给我以下影响

一、人生需要一场彻底的逃离享受安乐,趋利避害,一直是我们的本能。

但这样一种「本能选择」,必然会导致我们缺乏危机意识,提升自我的动力和意愿都在变弱,也就越容易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这好比在温水中待久了的青蛙,在舒适与享受中慢慢失去了生命力。那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就是尽量地对这种舒适保持警惕,甚至有时候要刻意地给自己寻找一种野生状态——勇于冒险、不贪安逸、接受挑战、敢于创新。这些成功者的通用要素,就是「人生」的底色。彻底的逃离来自内心对于目标人生的期望,你的期望有多大,出逃的勇气就有多大。坚守土地的大树给人安全感,但有时我们更愿意做一只不断飞离旧巢的青鸟,见识大山和海洋,以及追逐风的力量。二、理想和现实到底哪个更重要?

王小波

我们自嘲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对工作充满了无限遐想;单身时对未来的另一半有着不少浪漫的期待;年轻时囊中羞涩,对身边事业有成的中年人羡慕不已,但真的投入工作之后,体验到的是比学校更累的生活,情侣相处时间久了之后,日子不仅平淡,还多出了一份限制,等到了中年又遇到中年危机等等。理想就像彩票,未刮奖之前会沉浸在中几百万奖金的美丽生活的幻想喜悦中,开奖后的失落就是现实的本来样子。

王小波的少年之书

三、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现代社会,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家庭主妇,几乎人人都处在一种可见和不可见的束缚中,这也造成了个人情绪上的焦虑和内心的不自由。王小波在小说的开头就一语道破我们生活的本质:「领导」这个词自古有之,意味着权力、制度、文化等。在小说里,领导的力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296 评论(15)

武汉碧海蓝天

文坛素来喜欢造神,造得最为成功的当属鲁迅。其次有巴金、茅盾、老舍、沈从文、张爱玲……后来又出了王小波——一个“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的集“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等美誉于一体的文艺“大神”。 这位“大神”,身高八尺,面目猥亵,衣着邋遢,思想复杂。且不说其大作字里行间汪洋恣肆并气势骄人的penis描写,且不说其结构臃肿、节奏混乱缺乏连贯的叙事手法。单其满篇勾三股四弦五式的王二定理、动辄有板有眼仿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东冒一段罗素的晦涩哲言或西扯几句卡夫卡式的梦呓,就足令本人有种重归中学课堂、眼皮沉沉下坠的感受。 请原谅本人的才疏学浅,虽然本着认真、敬业带负责的态度研读了王氏小说整整两个星期,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是要讲究天分的。比如读书,比如读王小波的书,若没有孔雀胆般的眼珠子和天才们的脑瓜子,狠容易陷入进退维俗的境地——是进也俗,退也俗。我看王氏小说的水准很低俗。 前不久,某推崇王小波的才子哥哥说,他大爱王小波,因为王小波笔下的YY是一件快乐的事情。YY既可以促进生产力,也可以阻碍生产力,既可以让王小波成为圣斗士,也可以让他成为骑士。他问我能否理解YY的美感? 我说:就是古代那些写艳情小说的穷酸秀才总想不掏彩礼白捡个丞相家的白富美当媳妇呗。 某人让我分析得再深入点。 我说,就是古代那些写艳情小说的穷酸秀才总想把人类3分钟完成的做爱延长到3个时辰以上呗。 于是,某人就吐着泡泡怀着鄙夷整了一篇“先进性”解波论文来教育我。有道是:人生能有几多愁,恰似一腔狗血向东流……在其直白晓畅、深情宛然撒狗血成锦绣的语言作用下,愚钝的本人终于明白了,文坛本来是没有神的,只有造神的。造神的人多了,神也就层出不穷法力无边仙福永享寿与天齐了。 那么,请让我凝聚丹田真气,端起黑狗血盆,泼向造王小波为YY大神的团队们: 首先,从章法上说,凡打动人心的题材多为爱情。凡打动人心的爱情题材多为悲剧。 王小波另辟蹊径地创作出了一个个非典型性爱情还让读者乐不可支的幽默悲剧。如《黄金时代》。那个陈清扬,本身皮肤白,脸蛋好,学历高,身材苗条,乳房高耸,却在小说一开头就“祥林嫂”般逢人抱怨她素来行规蹈矩安分守己,不曾干过那等偷人之事,无奈人人污蔑她是“破鞋”。她一次次渴望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就连看上去最老实简单的王二都说了:“竟敢觉得自己是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然后舌绽莲花地向陈清扬提出了一个“伟大友谊”的阐述。再然后就把陈清扬忽悠到洒满月光的后山坡去实践那种连在一起好似海豚的“伟大友谊”了,陈清扬不但从这种始于寂寞类比诱奸的“伟大友谊”中获得了快乐,而且愈快乐愈放纵,还在写自首材料中坦然承认自己爱上了这种快乐。且到死不会改变。 这是多么新颖的创意,这是多么深邃的意蕴,这是多么大胆朴素而又妙趣横生的生活构思。看王小波对这种“伟大友谊”的实践描写,既非《牡丹亭》那般“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颠”那般的华丽缱绻,也非《白鹿原》那类张口一个“尻蛋子”,闭嘴一个“我想日你”的赤裸生猛。王小波是“行吟诗人”,他那句且随身行且随风吟且具倒挂的诗歌被文学男青年们长年津津乐道就可见一斑(“且”字是指男性生殖器的古字)。王小波除了诗化“且”具,还会典故化“且”具。比如他会将《笑林广记》里“肚皮以下,就是贫僧”信手拈到王二的下半身之间,形容王二那“一尺来长,红通通的,宛如剥了皮的兔子”的小和尚……此乃王小波在色情文字界实现的第二个超越。 王小波,是具有当代中国文学革命成就的王小波,是长期浸淫古典国学深层次颠覆常人套路的王小波,是继承卡夫卡的变形,传承昆德拉的戏谑,专门剑走偏锋颠覆正统主流的王小波,是勇气可嘉,才气逼人,特立独行,皮里阳秋,傲杀一大片文人墨客的王小波。 可是,王小波把笔下的文字变成镜子,生动照射出自己满腔的欲望,也引发出男性同感的愉悦,他到底写的也不是爱情啊! 什么是爱情? 爱情不是只有男女肉欲联盟的伟大友谊的。爱情需要相互吸引,相互了解,相互赏识,相互爱慕。除了那个电光火石之间的一见钟情,还要有花前月下两情缱绻的心灵共鸣。 王二面对陈清扬的时候,我看到更多的是荷尔蒙作用下蓬勃发作的激情,他初次见到陈清扬纠结自己是不是“破鞋”的时候,就直截了当地用“破鞋理论”暗示她得认命。甚至一本正经地向她建议举行一次性交。宛如阿Q在性欲煎熬之下对着吴妈大喊一声:内什么,我想和你睡觉!而陈清扬献身王二之后,王二再一次加深了原有的印象:“她来找我就是真正的破鞋行径。”对于陈清扬到底是个纯洁的女人还是个标准的荡妇,王二从未在乎过。他只是满足于身体很快乐。他嘲弄这种“伟大友谊”的真实性“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至于陈清扬对于王二的感情,我相信那是一个女人在孤独无依,受尽凌辱的背景下对于一个男人不得已而建立的依恋与依附。 所以她同意了王二对自己身体的予取予求,她顺从着组织继续以“斗破鞋”的名义把她捆绑完推到批斗会,她接纳了王二那句“人活着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的消极理论。她通过自暴自弃来缓和内心的痛苦,但是当她与王二在云南潮湿的空气中紧密结合的时候,王二紧贴地伏在她的身上,她却感到无比的寂寞,所以她总是冷冰冰的反应,冷冰冰的态度,冷冰冰的嘴唇。哪怕后来王二拦腰把她扛起来,当她不老实时在她屁股上给了狠狠的一巴掌,她也只是在虐恋状态下产生了快感,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爱上了王二。 陈清扬这种心态与李银河所推崇的虐恋理论是极为接近的:虐恋源于自我压抑,惧怕快感;它源于惧怕自由;它源于需要回归童年,因为儿时曾受到过心理创伤;它源于曾受过肉体伤害,这一伤害对身体有持续的影响;它源于天生的女性气质;它源于对爱和温暖有过多的需求;它源于害怕孤独;它源于不敢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因此攻击性转向了自身;它源于死的本能,像所有其他有机体所具有的趋向于消失和死亡的本能一样;它源于对某些人的报复,对社会的报复;它源于真正的性变态。 但是,虐恋算是爱情吗? 爱情是一种温暖人心、照亮人性,可以把人生变成纯粹辉光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爱情能够让你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爱情能够让你茶不思饭不想只渴望逆流直上,寻找水中央的伊人。爱情能够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一个人付出,为一个人奉献,为一个人轰轰烈烈为一个人离经叛道也为一个人低到尘埃里…… 总之,爱情能够让情侣之间除了产生耳鬓厮磨的快乐,也能得到精神领域无比契合的愉悦。爱情无论它的时限有多长,结局有多么苍凉,在它出现的时候,它带给人的是幸福。 可惜,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看不到爱情。我看到更多的是苦难,是一种在苦难中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自嘲与轻蔑强权的豪气。这也许是王小波对于人生的一种解读。他在用他YY的方式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帝国,逃避现实世界里的落魄不得志。却因他独特的叙述手法得到了门下文青弟子的赞颂与拥护。纵观网络论坛上横七竖八,支离破碎,拼凑堆砌,含糊其辞的解波评论,我不知道王小波之魂在天上看到,是否真的陶醉?还是早在意料? 王小波生前寂寞,死后荣光一片。只是若无李银河的大力运作,只是若无文坛好友的极力推荐,只是若无造神爱好者们的热力纪念,王小波,他的人和他的文,到底真有几人懂? 起码我没有读懂。我只是读懂了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那么的文采飞扬、诗情画意、幽默风趣而又真情实意…… 【注】本文创于2006年

26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