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imoon
你好,你具有反社会人格倾向,是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导致的,通常表现的情况为:缺乏对诱惑的抵抗力,对善恶的判断自相矛盾,冲动性很强,自制力弱,思想极端,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以及藐视一切权威。这种情况建议尽快去做心理咨询。 补充回答:今天是难得的假日,原本不想再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所以也没做过多考虑就仓促回答了,后来想想这有些草率,让我有一些不安。所以我决定回来做一些补充,同时向你表示歉意,并改正错误认真解答。首先从你的自述中可以感到你父亲是一个严肃到有些刻板的人,这种人通常观念也很保守。虽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他远渡重洋,但也能想象的到西方文化及观念对他的冲击和影响,我想他是痛苦和寂寞的,只是你没有尝试去理解他。也正因为你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导致你不能理解传统中国式父亲的爱和关怀,对他们来讲,越喜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越发的对他们严厉,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他对你有很高的期待,甚至把你视为精神上的寄托,希望你将来能成为一个比他出色多的人物。想过他为什么一旦发现你身上的错误,就会毫不留情的训斥你吗?那是因为他对你太过关心,在帮助你分辨是非,难道这不是帮助你吗?遗憾的是,从小接受西方式教育的你并不能理解他为你做的一切,甚至让你产生他不爱你,厌恶你的感觉,并让你对你的父亲有恨意,但是这并不是你的错,只能说是老天开了一个恶意的玩笑,让一对互相关爱的父女在感情的道路上背道而驰。我知道你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并为此付出很多。从你掌握了多门语言以及你的多才多艺,还有你优秀的成绩,都是你从心底渴望得到你父亲的关怀及认同的证据,其实你的父亲一直认同你,他就是因为相信你的能力才不愿意夸奖你,他总希望你能做到更好,生怕他的夸奖使你骄傲,从此停滞不前。至于你过早的性生活,也许以西方人的观念来说并无太大的不妥,可是从传统的中国人的观念来说,这是一种很不道德,甚至可说有辱门风的事,我想你的父亲可能对此有一定的察觉,只是不舍得或者不敢向你求证罢了。最后再推测一下,你并不是渴望别人的爱,而是习惯性的用身体去拉拢别人,以此从别人那得到安全感,以及被关怀的感觉,也正因为你不懂得爱的含义,使你往往被贪图你身体的人欺骗,再对你厌倦后把你一脚踢开。所以我认为你应该试着去了解你父亲,跟他沟通,说一些你心底的感受,告诉他你的困惑。停止试图从别人那获得被爱感觉的想法吧,我想你自己也发觉了,你最需要的还是你父亲的爱。我是以一个传统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你与你父亲之间的问题,所以带有一些主观性及倾向性,如果方便的话你可以找当地的心理医生再聊聊这些事,毕竟你从小接受的西方教育,跟我的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我想以你的聪明才智在得到中西合璧的解答之后,完全有能力摆平这些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想听听我的看法,也可以发信息给我。祝你得到你希望得到的一切。 最后对你可能会产生疑虑的地方做一些解释。长期处于逆境或对生活环境感到不适应的人,通常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尤其你在童年时期,对复杂的情绪认知度不够。而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另一点就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我本身成长在单亲家庭中,我父亲对我的教育手段只有两种,训斥及棍棒。我一直被揍得很惨,小时对父亲也有一些怨恨,不过我的同学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也没觉得父亲做的有多过分,当然我还是其中比较惨的,因为当时其他的同学都有母亲从中劝解,我一直引此为憾。 自己洗内衣,晚上会出去,回家晚,经常打电话,在自己的屋里不出去,过分在意穿着打扮,性感的衣服或内衣,以及很多行为都可以让你的家人有些了解,可能你自己没有发觉吧。你是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小看你的父母,他们绝对比你想象中聪明的多。而且我感到你对我说的话很抗拒,我想这不是因为我说的错的太离谱导致的,甚至有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你从交友方面来驳斥我,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动摇。回想上面说的话,可能我对性行为的方面说的对你有些过分,不过我也解释了,我只是以中国传统观念来说,西方人的观念和我们是不同的,通常这种事只要双方均未婚就无关于道德,只是基于需求,我接受这种观点,希望你不要误会。希望你冷静下来想一想,以你的能力不难明白,你发这个贴是因为你碰到一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一些建议,那么我建议你更多的是参考我们这些人给你的建议,而不是去试图驳斥。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通过大脑做出的判断不如你用脚做出的判断,这是你的自由,我无权干涉。
上海大徐
一句话,别把自己看成天下最可怜的人。潜意识里你给自己灌输太多不正确的认知,悲情意识就提升了,你的哭是因为你觉得自己苦,但是你的苦却未必是你自身真切的感受。有人缺钱,有人缺爱,有人缺健康。这都很正常,而你却以为经历这些的只有你自己,还是年纪太小。本来,我是打算针对你的病情分析的。看完下面这些热心人给你的建议,我才发现你其实并不想那么去开导自己。你哭,你极端,你抱怨,你恨,你孤傲,都是你把自己看得太高,太重要了。不懂得沟通,不懂得理解,不懂得体谅,完全以你个人为中心。年纪太小,懂得的少。生活能力又欠缺,可以理解你现在的那种困兽犹斗的纠结。你和同龄人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这说明你青春,你活力。生活太复杂,而你还经历太少,所以你愤青,你抱怨,这都是正常的。而这也是你开始成熟的标志。要相信,雨过才能天晴,永远不自暴自弃,你就能走出自己的艳阳天来。至于你的经历,或许,你最在意,最关心的人忽略了你的感受,但是那是他们不知道,你其实更加害怕家人知道你现在的这些经历,害怕受到严厉父亲的惩罚,你之所以抱怨,不过是掩盖一种不安。你急于得到认同,却无法摆脱那种想象,越是想就越是害怕,不知道暴风雨来临时,给如何面对。你身边人也都认为你是优秀的,骄傲的,不希望暴漏你的自卑给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使你不由自主的做出各种各样出格的事。可越是这样,你越加不安,越加急躁,越加的悲情绝望。有时候企图彻底看开,不在乎这些是是非非,但是至少你目前无法完全做到这些。而当你做到的时候,你也就麻木不仁了。你现在其实面临着选择,要么转入艰难但是很幸福的正常生活,要么堕落。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很多时候,给你提个醒,总比你盲目无助强很多。希望你可以看到这些留言。静心去体会。
happysky4496
我想,你之一切的一切皆是由你的家庭带来的。你认为你的父母不爱你,所以你才如此渴望被人疼爱。我并不具体了解你的家庭,但是我认为也许只是你的父母错误的表达了他们对你的爱,过于求全责备。你感到很受伤很无助,所以有缘有故的流泪。这种方式让你很反感,让你很无助。但是,希望你试着正面去与你的父母沟通,把想的事说出来,开诚布公,我觉得只是最便捷的解决办法。不过我估计实施起来不容易,你是一个隐藏了内心的人。这其实是你保守的一面。退一万步,你要学会这样去想,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他\她是死是活你老爸大概不会关心,求全责备也算是他对你的关心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渴望被爱,但也要学会等待,真爱是很宝贵的,哪会那么容易得到?为了你将来宝贵的东西,你不要盲目去找,只会让自己受伤。如你所述,你其实是很优秀的,相信你会找到。另外,开放不是无所谓,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他珍惜什么看重什么。祝你早日摆脱低落的情绪。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晚了点,祝你中秋快乐!
小禾小影
首先,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为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制定了完美的计划:听一集ted演讲,阅读一章小说,复习昨天学习的日语课。可就是提不起劲开始做事,于是开始玩手机刷剧缓解忧虑的心情,一边又在自责自己不自律,又想到自己快要奔三了,还是一无所有…又一个玩手机玩到睡着,第二天上班迟到的一天。 是不是有点熟悉?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有时候沉湎于过去的错误、抉择、创伤无法脱身,我们还会为了未来触不可及的事情而焦虑,焦虑感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感觉马上就要失控了,但好像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怎么办? 作为一个计划一被打乱就要抓狂的严重“焦虑”患者(咱们这里说的焦虑不是病理性的,而是一般所说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急救》这本书刚好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头疼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澳大利亚知名心理咨询师、焦虑治疗专家,贝芙·艾斯贝特(Bev Aisbett),自己也曾有严重焦虑的经历,她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提供了30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让读者重获心灵自由。下面就结合我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里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01 你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其实你喜欢焦虑和糟糕的感觉 “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未来一片不明朗,一切都不可能再好起来了。” 我们以特定的模式去思考、和自己对话,特定的想法决定了我们感受到什么。 然而我们的大脑比较耿直,并不会区分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有偏差的,它只会乖乖地处理你告诉它的信息,然后一五一十地告诉你:你很糟糕,一切都不会好起来了。 这些话已经在脑子里盘旋好久了,这就是我们如何获得特定的感受的过程。 一件事发生,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事情的真实面貌,而是被我们的想法和观念过滤的那个版本。 我们可以把这些想法和观念想象成一个滤镜,我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皆来源于不同的滤镜。 所以想处理好自己的感受,得先控制自己的想法。 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都非常习惯于感到糟糕和焦虑。这种倾向会渐渐演变成一种心理习惯,久而久之,它会带给人一种奇异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当你反复沉浸在这些感觉中时,你一方面会觉得这种感受很熟悉,另一方面你在为焦虑喂养情绪能量。 2、学会与焦虑共存 当我们遇到焦虑情绪,我们经常会想法设法“消除”、“摆脱”焦虑,但往往这样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和我们产生的焦虑是共存的,如果丢掉焦虑,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将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剥离并丢弃”。 试图抵抗焦虑的这种做法,就像是一头大象向你冲过来,而你迎面而上。 而聪明的方法则是挪一步避开它,处理焦虑问题也是这样,“回避”,让它自然经过,等它耗尽能量,它自然会消失。 把焦虑当作你的内心世界向你传递的信号:内心世界已经失去平衡。 我们要做的是为焦虑留下部分空间,接纳它,允许它的存在,让它暂时待在那儿,直到我们想出解决之道。02 针对过去的焦虑治疗 1、注意你的语言 关于过去,最可怕的句式莫过于:我本应该…/ 我必须…它们陈述了很多可能性,诱惑着你不断沉湎于过去的事情,同时它们也暗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义务感,你总是觉得束手束脚。 想一想,“是什么让我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近距离地仔细观察任何一种正在驾驭(并摧毁)你生活的“义务感”,你往往会发现那个挥舞着“义务感”鞭子的正是你自己! 注意你自己的语言,如果它们经常以绝对的口吻说出来: ●我总是… ●我从不… ●没有人会… ●完全是…/绝对是… 这些语言非黑即白,死板僵硬,同时还夹杂了很多揣测、假设和猜想,你经常用这些话来说服自己承认一些你认为的事实,形成你固有的观念,从而获得某种感受。 那我们该怎么做?把自己从思维和语言的“绝对的事”中解救出来,选择灵活地思考,试着用以下灵活的语言替代绝对的口吻: ●可以/可能/也许 ●愿意 ●想要/不想要 ●更喜欢/不喜欢 ●宁愿不 ●对我而言 ●偶尔 2、你需要一天“病假”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能真正给予焦虑的空间和理解非常少,我们白天需要扮演好社会角色,下班后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我们被期望积极向上,乐观幸福,只是流露一点点焦虑的情绪,身边的人可能就觉得你这个人负能量爆棚,并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必须知道,一直保持幸福和快乐是不现实的,一直努力保持积极向上可能会让我们抓狂。我们独处“排毒”的时间少之又少,那我们就必须有自己创造出这样一段时间的觉悟。 健身圈里有一个说法叫cheat day,即欺骗日,每隔一个周期后的一天,可以不用节食放开吃。也可以叫做一个奖励日,奖励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自律和坚持。 那么对于焦虑治疗,也应该有这样为所欲为的一天,给自己休个“病假”,在这一天里你可以: ●不带一丝愧疚地在痛苦里打滚,随心所欲做那个脾气古怪的人 ●尽情可怜自己,感觉一切都很糟糕 ●允许自己感到沮丧,而不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列一份详尽的清单,事无巨细,一件也不要忽略 ●悲伤、哭泣、怒吼,不管是什么感受和情绪,释放出来 《焦虑急救》的作者艾斯贝特将这一天称为“可怜日”,这一天你需要排除万难为自己留出独处空间,开启你的秘密“可怜派对”,你需要准备什么: ●日记或类似心情记录、生活日志 ●老照片 ●令你感到悲伤的音乐 ●令你感到悲伤的电影 ●你不应该吃的食物 ●纸巾 ●纸笔 我们可以把这一天看作是焦虑和负面情绪的“断舍离”,把一直堵塞在内心的陈旧情绪排出去,但也记住不要影响到别人。 坚持到最后,你会感觉到疲惫,然后感受到情绪的流动和净化。 我试着这样做了,整整一天,完全做我自己,把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过去让我后悔的事情统统写下来,尽情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丝毫不感到愧疚。 相信我,这种感觉太太太释放了,相当于一次心灵massage。03 针对未来的焦虑治疗 关于未来或未知的困难和危险,焦虑的咒语是:“如果…怎么办?” “如果他们都不喜欢我怎么办?” “如果我想换一份工作该怎么办?” “如果努力到最好还是失败了怎么办?” 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曾说,“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 应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正面回答,做好最坏打算,写下“可能会发生的最坏状况”,然后坚定地告诉自己:“今天,我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畅销书作者、效率研究者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在Ted演讲《你该认清的是你的恐惧而不是目标》中提到了一个“恐惧设置”(fear setting)的概念,他认为恐惧和目标一样,也是需要我们设定和仔细考量,一方面这样可以缓解焦虑感,一方面可以真正帮助我们明确如何抉择。 我们需要准备三张纸,分别写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下让你焦虑的想法或待定的事情,分别定义它们,写下你害怕做的原因以及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你应该如何补救。 第二部分:写下如果你做了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好处是什么。 第三部分:如果不作为继续焦虑下去,对你会有什么影响,从6个月、1年、3年这三个时间周期分别写下潜在的影响。如果你面对未知的事情第一反应是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焦虑就变成了你“正常”的心理反应,结果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通过恐惧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恐惧和焦虑的事情不再是模糊的、不可估量的,而是具体可感的、经过理性剖析的。 直面它、分析它,然后我们如何解决它? 首先不要抱怨这对你来说有多麻烦、多么困难,而是对自己说:“看看我是如何扭转局面的!” 写下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想法,一步步靠近目标。04 感受当下的力量 哈佛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正常人的脑袋里有47%的时间迷失在思考当中。 这样持续性的漫游让很多想法在我们的脑袋里绕来绕去,像一只充满恶意、攻击性极强的猴子,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 “我真是太蠢了”“我不够好”“没有人会接受这样的我”… 《焦虑急救》一书中提到,这在东方哲学里被称为:心猿或猴子思维(Mind monkey/monkey mind)。 维基百科这样解释心猿:这是一个佛学用语,含义是“心烦意乱的;坐立不安的;反复无常的;异想天开的;爱幻想的;变化多端的;困惑的;犹豫不决的;无法控制的”。 如何驯服内心的猴子?答案是练习活在当下。你可能会疑惑,活在当下需要练习?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都在活着吗? 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活着,但我们时常被各种各样的想法左右,不是在为过去的错误自责沮丧,就是在为未知的困难感到焦虑,我们真正聚焦在现在这一刻的感知力需要练习。 很多人都知道练习活在当下的最好方法是冥想,退后一步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的这一刻,但这里我想推荐大家一个看起来平常却有奇效的方法——列清单。 它的魔力在哪里呢? 1、无论你的焦虑、你的问题看起来多么庞大、不知如何下手,当你把它拆分为可以逐个处理的一个个小事项后,你会重拾掌控感和解决问题的信心,焦虑感变成了内心的背景音,不再对你构成干扰了。 2、列清单能让你快速集中注意力,事实上在你列清单、逐一解决事项的同时,你已经忘记了焦虑。 如果焦虑感非常强烈,那么尝试先列一张简单的清单,写下你今天要完成的事情,比如: ●做一顿早餐:水果+面包+牛奶 ●洗澡 ●搭配一套适合春天的衣服 ●打扫房间,整理书桌 … 让你的思绪停留在此时此刻,做好手头的这件事,接着做好下一件事。你会发现,当你认真聚焦于这些事情时,你的焦虑感减轻了。 当你的焦虑感减轻以后,列一份更进阶的清单,着重分配一些时间给让你真正改变的事情,比如: ●花2小时认真写一个影评/书评 ●整理一份想看的非虚构书单,并开始看第一本 ●做一组“晨间唤醒”瑜伽 … 如果还是感觉焦虑,把你烦恼的每件事列在一张清单上,并给自己安排一个不超过10分钟的烦恼时限,然后跟它们做个了结。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