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5

nellie022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迟到的原因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可兒雲卿

已采纳

失约:第一次咨询开始前就需明白双方的义务和权力,如遇失约应该收取咨询费,让来访者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迟到:如果来访者事先告知则延长咨询时间,否则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结束该次咨询。

心理咨询师迟到的原因

269 评论(13)

终于改了名字

下面简述减少愤怒产生的三种途径。①降低期望、要求: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愤怒也是一样。我们对别人的期望和要求越高,愤怒起来越强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朋友会【翻脸不认人】;因为我们对朋友有更高的要求。在小事上我们对朋友更宽容,但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我们对朋友则做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你居然抢我女朋友!?亏我还比你当哥们!】以及【我以为你了解我,相信我。没想到你和别人一样!】对在家庭方面,相信多数人都有过成绩不理想,被父母责备的经历。你可曾见过父母责备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不好?没有吧。因为父母只会对自己的子女有这种【希望你成绩好】的期望。父母期望、要求越高,我等考砸后就越悲催。孩子对父母的要求高,也会产生愤怒。很多被娇惯的【小皇帝】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开始闹腾。因为长辈长期无条件的满足他的需求,使得习以为常。满足往往来的很快,这种孩子往往缺乏【耐心】,无法忍受等待的过程,进一步导致容易愤怒。比起【要求】,多抱点【给予】的心态,才是作为朋友、亲人的心态吧。不希望别人对你做过多要求,你也不要对别人做过多要求。希望别人照顾你,你也应该体谅别人。②善意、有耐心:如果一个人习惯用【是否吃亏】【胜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那他对自己的【损失】会很敏感,自然容易愤怒。对于别人的言行,倾向于怀疑其是否针对自己,也会导致易怒。当认为【他是故意的】,人会更容易愤怒。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能是【误会】【巧合】。对于一个人的判断,我们不必急于对另一个人下【判决】。多一点耐心,多一分善意,给自己和别人都留点余地。因为说不定别人对我有误会,因而对我有敌意,如果我跟他对抗,那误会就会【成真】。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不仅在对待他人时耐心重要,对待其他事物耐心也重要。【工作完成不了啊!烦躁!】【这个题目死活想不出来怎么做啊!烦躁!】【这尼玛队怎么排这么长啊!烦躁!】——多一点耐心,愤怒就不回来的这么快,来的这么强烈。③认识到愤怒产生的关键在于自己: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说明外界诱因,并不是人情绪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有些极端刺激,必然引起愤怒——莫名甩你一巴掌;遭遇抢劫;看见父母被殴打;你怒不怒?可是日常生活中,这种极端刺激出现的概率是很低的。上述两点,也都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处理愤怒。如果一个人认为【是你惹我的!】他的愤怒就【理直气壮】难以控制,因为愤怒对他来说是必然的、外界导致的。愤怒的人还可能问【你是在故意气我吗?】如果回答【是】,后果很严重……。认识不到愤怒由自己产生,还会使得人放弃控制愤怒。第二,题主的自制力看来还是不错的,至少你能控制不对人发怒。怒火强到可以摔手机,这不太妙,但也可能题主十分富裕,不以为然。对人发怒虽然不好,但表明态度和意见是必须的。如果为了“和气”而压抑,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你无法学会如何应对冲突,那你的愤怒就只能发泄到物品上。我想问:在发泄后,题主你是否能冷静处理好问题,或只是等着他“烟消云散”?另外,你还提到不擅长倾诉。请问你怎么看待倾诉?你是否有能信任的人?你能向人表达好你的感受和观点吗?在亲人朋友的关系中,愤怒也不少见。如果是主动的一方,占据优势的一方;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能够缓解你对他的愤怒。例如父母对子女,如果父母可以多体谅子女在学习上的困难、压力,对于不理想的成绩,就不会太愤怒。如果你和女朋友的约会,女朋友经常迟到,让你很愤怒。那你试着体谅作为女生而言,出门前需要更多准备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你的愤怒会减轻。如果是被动的一方,居于劣势的一方;对你而言【受委屈】的感受是愤怒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当对方先发怒的时候。同样是父母和子女的情景,孩子在被父母呵责后会认为【这太过分】。约会迟到的一方,如果受到另一方过多的责备,也会产生【我不过是迟到你要这么对我吗?】的感受。如果能向另一方传达自己的【苦衷】和【委屈】,愤怒也会得到减轻。这在化解事后的【积怨】上尤其重要。或许在愤怒当下,要求双方这么做,难度很高。但【善后】是必须的。一个引起愤怒的事件、情景,往往表示双方存在分歧或误会。如何发泄、处理、控制愤怒固然重要。可是如何不【积怨】使得愤怒越滚越大,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是个更重要的问题。处理愤怒的初衷,不是愤怒本身,而是为了我们彼此的生活、幸福、快乐。前文所述的主动、被动,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实际过程中,愤怒的任何一方都会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也都是被对方【触怒】的。这个过程颇为【辩证】。所以【体谅对方】和【表达自己】,对于任何一方都是重要的。问题是在交流过程中,有一点分别。例如前文所述的约会的例子。等待者的表述方式应该是:【我知道你迟到有原因,我也不应该对你发脾气,但我真的不能忍受在这里苦苦站了这么久。这不是针对你,而是就事论事。】而迟到者的表述方式是:【我知道迟到是我的错。但我不认为你应该这样对我发脾气。我以后会慢慢改掉迟到的问题,可是我希望你也不要在因此对我大发脾气】。愤怒是一个信号,表示你遇见了不希望产生的事情。所以问题的本质就是【解决事情】,而不是【发泄愤怒】。只想对别人发泄情绪,这是本末倒置的。当然我们生活中和有些人的关系,可能永远都不能达到一个真正满意的程度。尤其是和长辈。但我们能做到尽量不让它变得太糟糕。在改善一段关系中,双方都需要改变和让步。(为什么和长辈的关系更难改善,因为时代差异、年龄大的人更难改变观念和习惯)愤怒即使有效,它也是有副作用的。比如,父母对子女成绩不满意而发怒。即便孩子不因此怨恨父母,而是【反省】自己、用功学习,他很可能变得【自责】【自卑】,这对孩子的人格成长非常不利。而对朋友、对恋人的愤怒,就更难产生什么有益的效果。他们不是你亲人,可以选择离开你。因为畏惧愤怒而做出的行为改变,不是有益的,也不是长久之计。第三,来点实际的。你必须先了解自己为什么愤怒。无法言语表达出来的愤怒会让人更愤怒。(想想看你解释不清楚一个想法时会有多懊恼)要表达好,就得了解透彻。你可以通过日记等方式记录分析。发泄可以通过找个人少的地方大叫,做运动等等(对空气挥拳都可以。弄个沙包在家是个好选择。)愤怒发生时,调节呼吸。知乎上有个问题,问如何缓解紧张,里面的放松肌肉控制呼吸法也适用于缓解愤怒。我们把愤怒成为【生气】,发泄愤怒就是【出气】;因为愤怒和呼吸有密切的关系。愤怒让人有言语和肢体暴力的冲动。无论是大声骂人,还是动手打人;都是增加呼气吸气量的活动。可见呼吸和愤怒之间的密切关系。具体方式,可以查询有关资料,这里不熬述。最后。上述的都是针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普通、粗浅的解析。真正心理学上,愤怒有更多值得讨论和商讨的地方。但考虑到,题主所问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有两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①会因为愤怒而伤害自己的身体。(似乎女性比较常见)②会因为愤怒而对亲人朋友施加暴力(包括语言上的暴力)如果是这两种情况,请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为这往往代表你的人格、行为、情绪存在很多问题。只要愤怒对于你自己或者别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麻烦,这都不是上述方式可以解决的,需要专业、细致的去处理。再次强调。我上面所说的方法和原则,适用范围有限。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才靠谱,由于题主并没有透漏太多细节,我也只能从最宽泛的角度论述。就比如前文举得约会迟到的案例。很可能迟到一方,是借迟到来试探另一方,或发泄对另一方的不满,或只是他长期养成的坏习惯。每一种可能对应的都是不同的关系。等待一方的愤怒,也可能是对其他问题的发泄,或者是本身性格上的问题。补充一下。以下内容跟如何处理愤怒基本没关系。什么是愤怒?【当个体遭受到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而感到自己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表现的极端情绪体验】——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考研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对于这个定义,其实【强烈刺激】是一个很主观的因素,并没有绝对标准。但是【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则是引发愤怒的必要条件。“愤怒”的感受在生理上是很明显的:呼吸心跳加快,可能伴随肾上腺素分泌,肌肉紧张蓄力,表情变化(如皱眉,咬牙)。比较轻度的愤怒,感觉是:“心口有气。”这大概就是我们也把“愤怒”称作“生气”的原因。“愤怒”的通常会使人产生语言上的、肢体上的暴力冲动。会使人会另一方的语言、动作更为敏感。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敏感度的提高显然使得人的反应速度变快了。呼吸心跳加快,使得体内代谢效率加快能够产生更多能量,肌肉紧张蓄力使得人做出的动作可以更快,更有力。这些过程,在应对肢体上的冲突的时候都使得人【战斗力】提升。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这种愤怒的情绪,是有利于个体处理肢体冲突的,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或者打倒目标。所以这种情绪的可能,就被进化保存下来,遗传给下一代。人在受伤的时候,更容易愤怒。相信大家生活中都有这种体验:无意中撞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的痛。在那一瞬间,我们很容易产生“愤怒”的感觉。尽管没有“敌人”的存在。所以愤怒既是准确【迎接战斗】的状态,也是【受到伤害】时候的反应。比起言语,肢体上的伤害更容易引起强烈快速的愤怒。这个不难理解。有人打了你一拳,另一个人骂了你一句;哪一个共容易让你愤怒呢?显然是打人的一方。有趣的是,一般的肢体冲突引起的愤怒,不一定就比非肢体冲突引起的愤怒持久。所谓【不打不相识】,但从没有听过【不骂不相识】。因为有些肢体的冲突不持久,而且往往当下就发泄出来,所以消散也快。它是短暂冲突的情景。但非肢体冲突,往往涉及人格、尊严、价值观、利益等问题。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很多文化中的用词,都反映出了,我们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保护意识,强于对身体的保护。这并不是说身体不如人格尊严重要。而是作为社会动物,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人的注意的转向了其他社会性需求。保护自己身体,只需要一段时间内的警惕。保护自己尊严、财产、维护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却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虽然短时间内强度未必比得上肢体冲突。但也有例外,所谓【义愤填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都是无关自己身体安全,而是社会性需求而激起的极端愤怒。无论是那一种原因激起的愤怒,愤怒都的确能起到【提高战斗力】的作用。

28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