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91144868
人活着,无非是希望自己过着快乐和幸福的生活。而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能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当你爱一个人时,你也是希望她过得快乐和幸福,而只有她快乐幸福所以你才快乐幸福。所以当你觉得爱她时,你就已经决定了为她无条件付出甚至是牺牲,而只有当这种付出和牺牲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时,你的付出和牺牲才是有意义的,你付出的爱才能找到归宿。如果你的付出和牺牲不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和幸福,说明你根本就不了解对方,说明你根本就不懂得爱对方,说明你们根本就不适合在一起,而当你无论如何改变付出和牺牲的方式(也就是爱的方式)都不能令双方快乐和幸福时,说明你们根本就不适合相爱。此时,你们可以给对方的只有互相祝福了。因为祝福也是一种爱,当你对她的爱只剩下了祝福,那就是你们该放弃的时候了,那就好好的互相祝福吧,让你们最后的爱继续,让你们各自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 用心去感受吧。
西城桃乐蒂1126
你的这个问题是十分严肃的,若是真想回答得全面些也许会是比较难的。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和他们的世界观是有密切关系的。举例来说,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会认为人是为了赎罪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活着就是为了赎罪的。而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则会认为人活着是为了经历磨难后,可以修成正果,把自己度到极乐世界去的。说点高尚的,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会以奉献自己的毕生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活着的重要价值。说了那么多都是有信仰的人,那么普通人又是为了什么活着的呢。其实即使是普通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作人信条,只不过是没有上升到宗教或者主义那样的程度罢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举不胜举,或者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处境,都会对为什么要活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总的来说,人首先是动物的一种,具有动物求生的本能,同时人又是智慧动物,知道生命机会对于个体来讲是最为宝贵的,因此,即便是觉得生活乏味,或者活得艰难,甚至有些痛苦,但并不愿轻易放弃。另外,如果从决定论的角度来说的话,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努力求生的信念,或者说是习惯也罢,才会有今天这芸芸众生,否则的话,呵呵,也许人类已经不存在于地球上了也未可知。从细节上说,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活着的,首先当然是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呢,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更高的目标,追名逐利,高官厚禄啊什么的,总这是为了使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得到更大的满足而孜孜以求。而有些好像没有什么追求的人,只要生活过得去就觉得可以了,其实他的这种希望能够平淡生活的想法同样是一种追求,他同样地是为这种追求而活着的。最后,针对你的问题来一个反问,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为什么要轻易离开呢?人呆在这个世上难道一定需要什么理由吗?好象都未必吧。
小白兔256
【音频文稿】 1 大家好,这一期为你讲述的书是《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网上曾流传过一段“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接受《滚石》专访的视频,视频中马斯克哭了。埃隆•马斯克是何许人也?他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特斯拉汽车及支付工具PayPal的创始人,他完成了私人公司发射火箭的壮举,他造出了全世界最好的电动汽车,他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他是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可是,在访问中,马斯克在谈到特斯拉面临危机时,被权威人士,尤其是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极力否定和阻挠时,他的眼眶湿润了。“钢铁侠”马斯克,也不是无坚不摧的,在他的心底里,同样住着一个小孩,一个渴求关怀和爱护的小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小孩,不要急着掩饰自己的脆弱,不要否定自己的渴望。当我们能够正视自己内在的小孩,拥抱他,给他爱,我们就会从内心感到快乐和自由。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我们会因不完美饱受苦难,但我们的生命将由此茁壮成长,发光发亮。就如同经历了狂风骤雨洗礼后的天才马斯克,不但让特斯拉走得更远、更好,而且他正在实现“把人类送上火星,在不同星球生活”的伟大梦想。那么如何去认识不完美的自己?如何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在不完美中获得重生呢?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将会带领你走入内心,开启疗愈之路。本书作者周志建,心理咨商博士,拥有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是将“叙事治疗”大量运用在台湾心理临床治疗的先驱。他是“叙事私塾”创始人,也是“疗愈光”心理工作室主持人。为了帮助更多人,他出版了《故事的疗愈力量》《跟家庭的伤说再见》《把自己爱回来》等著作。而这在本书中,作者揭开自己的伤疤,勇敢地讲述了自己的不幸的童年和霸道自私的母亲,还分享了许多真实个案,他正是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疗愈着自己,同时也温暖和治愈了无数的读者。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就来学习这本《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直面自己的过去,去认识孤单的自己、需要被肯定的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接下来,就是治疗被背叛撕开的伤口,用宽恕和忏悔之心来爱自己。最后,利用外在的困境,了解真正的自己,从而获得新的转机,同时,不强求改变,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最终在不完美中,迎来更加美好的你。2 现在,就开始我们的故事疗愈之旅,这段旅程分成三段,第一段叫做:转身,认回不完美的自己。为什么要转身呢?我们先听一个奇幻故事《地海巫师》:年轻的巫师格得会一项最难的法术,就是把黑影、黑暗的力量召唤出来,然后再把它们收回去。没想到,有一次他的法术失灵了,被召唤出来的黑影,收不回去了。那个黑影不但每天如影随形地跟着格得,伤害他,迫害他,还幻化成他的样子,到处做坏事,害得格得到处被人追杀。而制服黑暗力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叫出它的名字。格得花了很多时间,就是找不出黑影的名字。终于,他被黑影逼到了悬崖边,格得绝望了,转身、面对着黑影,大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刹那间,黑影瞬间消失了。这是一个隐喻故事,就是告诉我们:黑影就是自己,转身面对自己,才能收服黑影。作者周博士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也正是帮助每个人勇敢地面对有如黑影的自己,与自己对话。接下来就让我们转身,面对这个黑影,认领回一个个不完美的自己吧!我们首先要认回的就是孤单的自己,只有认回生命里的孤单, 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巨著《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作者也讲述了自己童年的孤单。那时,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就把才四五岁大的作者一个人留在家里。他经常会坐在田埂边,对着天空发上几个小时呆。别人问他话,他也不回答,大家还以为他是个哑巴。孤单让作者早熟、懂事、不哭、不闹,安安静静地呆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孩子,妥妥的就是父母口中邻居家的孩子,那么听话、乖巧。父母因为生存问题,四处打工,对孩子的忽略,导致作者变得孤僻、自卑和压抑。即使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独立、坚强又能干,但他的内心仍有一个小男孩在渴望着爱,渴望被呵护、被关注、被满足。对这个小男孩来说,爱的奶水不足,以及对需求的压抑,使得他与别人产生断裂,导致他很不合群。不愿意回首过往,否认自己的孤单,这只会让自己更加孤单。作者用讲故事的方法,认回了自己,同时也疗愈了内在那个孤单的小孩。现在,我们转身,回到过去,承认曾经的孤单,在孤单中,你将靠近自己,这就是肯定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正式开启了疗愈之旅。认回了生命中的孤单后,接下来就去认回需要被肯定的自己,不再假装当“好人”。有一种被肯定和认同的方式,可能你也用过,那就是做“好人”。十年来,作者开了不少叙事工作坊和私塾,很多年轻人没钱,但又想参加,作者就给了很低很低的折扣,还分期付款,跟免费也没差多少了。可是结果,那些人却不懂珍惜,要么上课不认真,要么经常迟到,甚至有的人上了几次课后,索性就不来了。于是,作者开始反思,自己乐善好施背后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呢?这其实是“投射”行为。怎么说呢?因为作者过去是靠着勤工俭学才完成学业的,所以希望别人不用跟自己一样,要靠着节衣缩食、辛苦地赚学费,才能来上课。也就是说,作者想通过资助别人,“投射”去资助过去可怜的自己。这是作者想做好人的一个理由。想做好人的另一个理由,则是作者想通过施与别人恩惠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为了获得自我肯定。原来,作者内心里的那个小孩,希望被别人感激,透过别人的感激,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很重要的。回首过往,作者小时候家里穷,什么都缺,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匮乏,让他必须自食其力,必须打拼,才能换得生活和需求的满足,作者读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心理治疗师,出版了那么多本书,帮助了众多的读者,这一切成就让他活得很有尊严。可是,他的心底里仍旧驻留在过去的那个小孩,那个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那个我,其实一直想被肯定、被认同、被喜欢。即使现在作者已经功成名就了,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原先的压抑和束缚,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了。可是,深入剖析自己做好人的动机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潜意识里,还是想得到认可。作者通过反思,看到了内心深处那个想被肯定的小孩,认回了他。现在作者不会再通过做“好人”来获得肯定了。当有人想参加叙事工作坊,又付不出学费的时候,可以享受到某种程度的优惠折扣,以及分期付款,或者让学生来当自己助理的方式,抵扣学费。这样一来,既照顾到了学生的尊严,学生也会珍惜上课的机会。我们也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做过好人,或者不好意思拒绝帮忙,是不是希望由此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如果是的话,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认回这个想被肯定的小孩,然后你就挣脱了这道枷锁,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现在我们已经认回了生命里的孤单,认回了需要被肯定的自己,接下来,我们就来认回自己的独特性,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我们继续来听作者的故事,前面已经说了作者喜欢发“好人卡”,这回他又做好事了。作者平时住在台北,不过他在台中有一个漂亮舒适的房子,尤其值得赞叹的是那个十多平米的露台,种了很多植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作者有个朋友想离开父母,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开始自己的计划。作者很理解朋友的想法,于是主动邀请对方住到自己台中的家里。他想:反正自己一个月也就住几天,让朋友来住,既能帮到别人,自己的花花草草有人照顾,还能帮自己看家,何乐而不为呢?朋友住进来了,两个星期后,作者再回到台中的家后,发现花花草草没有浇水,地板也没有擦干净,这也就算了。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朋友会发出各种声音,还会晃过来,走过去,这让自己无法安静下来看书,而最不能忍的是,他发现自己被拘束了,不自在了。比如,得规规矩矩穿好衣服去厕所,洗澡需要锁了门等等。作者发现,原来自己需要独处,以及独立空间。这就是“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要看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理解它、尊重它、支持它。我们不需要做好人,为了满足别人,而委屈自己。不尊重自己独特性的后果,就是把自己搞得人累、心累,抑郁不快乐,最后变得讨厌自己。作者可不想看到这个后果,于是当作者打算回台北的时候,忐忑地告诉朋友,自己对独立空间的需求很大,希望对方住到下个月就离开。朋友表示理解,同意了,作者终于松了一口气。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吗?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要照顾好自己的需要和独特性,真实地接受自己。当我们把内在的独特小孩一个个认回来,就是代表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就会快乐。布芮尼·布朗教授在《不完美的礼物》中曾说:“活着,快乐比完美更重要。”3 现在我们已经认回了孤单着、需要被肯定和一个个独特的小孩,走完了疗愈之旅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阶段:疗愈,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都害怕受到伤害,可我们在跌跌撞撞的成长历程中,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值得庆幸的是,伤害并不是只有坏处,我们可以让新伤来觉知旧伤,用新伤疗愈旧伤。我们来听一个被伤害的故事,这回故事的主角不是作者了,而是他的一个来访者。这位来访者的丈夫精神出轨了,不过他与对方只是互有好感,并没发生性关系,而且马上就回归家庭了,还百般讨好自己的妻子,可是,这没用!这位女士就是打不开这个心结,过不去这个坎。她经常陷入歇斯底里的疯狂暴怒,不但乱发脾气,辱骂丈夫,还使用武力,对丈夫拳打脚踢。她自己也知道这样很过分,可就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愤怒,于是来找作者咨询。想要消除愤怒,第一步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承认自己被背叛、承认自己很受伤、承认自己很生气,并且尽情发泄自己的怒气。只有如实地去面对自己的这些情绪,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反思:真正让我们受伤的源头是什么?这就是用新伤觉知旧伤。这位女士情绪如此激烈的根源,真的是因为丈夫有外遇吗?不见得,源头可能来自童年被抛弃和被背叛。这样孩子长大后,很没有安全感,对关系的依赖和期盼,也会比常人多很鑫,而且一旦身边的人忽视她、欺骗她,童年的伤痛,就会立刻被激发,同时引爆巨大的情绪反应。这位女士的经历就是如此,可谓是新伤加旧伤,层层重叠的痛,让这位女士彻底疯狂了。要知道,如果只是发泄怒火,不去追根溯源,不去认回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就不可能治愈自己,就会让这个伤痛,在下一个同类事件上,再次发作,反反复复,永远不能愈合。那怎么办呢?其实受伤也可以成为契机,让我们借由这一次的挫折、这一段痛苦,回到过去,重新看见那个深受重伤,又未及治疗的内在小孩,只要不逃避、勇敢面对,疗愈就会发生。这就是用新伤疗愈旧伤。在疗愈中,爱永远是最佳的身心良药。忏悔就是爱,爱是最大的疗愈。大家可以继续听故事,这回是作者的大姐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作者的母亲,由于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她自私、冷漠、倔强、不讲理的个性。大姐是家里被母亲伤得最重的一个。有一次,大姐终于发飙了,把心里对母亲的怨恨统统说了出来。神奇的是,年迈的母亲竟然跟大姐说:“对不起,原谅我。”此话一出,大姐累积了四十多年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一下子倾泻而出。这一场母女间的对话,因为母亲的忏悔,让年已半百的大姐从小受伤的灵魂得到了医治。这就是忏悔的力量,因为忏悔就是爱,而爱是最大的疗愈。忏悔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你有伤害过自己的孩子,不管是言语上或身体上,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都请你诚实面对自己的不完美,跟孩子勇敢地说出:对不起,请原谅我。如果你的父母一直没有说出:“我爱你”“对不起”,怎么办?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爱自己,代替父母跟自己说:“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爱你、谢谢你”。当我们成为自己内在小孩的好父母时,疗愈的作用就发挥了。一个人能做到最好的成长,应该是放过家庭,也放过自己。是的,就是那么神奇,这是经过作者和他众多的来访者验证过的,真实有效。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说:没有忏悔,就谈不上宽恕。我们说完了忏悔,现在就来说说宽恕。如果对方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要宽恕他吗?怎么宽恕呢?宽恕要从自己开始,先原谅自己“不能原谅”。这次要讲述的故事是作者的一个来访者,那个女孩子患了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原来她小时候曾经被家里的长辈性侵过,父母知道后,让她闭嘴,不能说出去。后来,母亲还带她去信教,教会的牧师用《圣经》里的话,教导她:“我们要宽恕我们的敌人”,希望她忘记这样严重的伤害,宽恕那个恶人。结果呢,忘了吗?告诉你,绝对不可能的!情绪过不去,理性就出不来。当我们妄图用理性的“教条”或“道理”让自己宽恕对方时,心头的怒火、绝望就会被压抑,压抑住的愤怒不会消失不见,而是钻进我们身体的细胞里,伺机攻击你。尤其是愤怒和悲伤的情绪,当这股负能量不能从被宣泄出去,我们会越来越不快乐,就会生病。隔离情绪、关闭情绪,就等于把自己囚禁在一座幽深的枯井里,不见天日。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开天牢,让情绪重见天日。首先把自己心头的怨恨和伤痛,毫无保留地倾倒出来。你可以哭诉、可以大叫、可以咒骂,甚至可以对着枕头来一顿猛捶,当情绪全部宣泄后,才能开始尝试着去宽恕。宽恕是大爱,必须从自己开始。我们不需要急着原谅,就算做不到原谅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先去“原谅自己的不能原谅”。迈出“宽恕”这一步,是需要时间的,是自动发生的,而不是靠头脑去命令、去指挥的。那要怎么宽恕呢?当有人伤害你,痛苦发生了,你就与痛苦在一起,进入伤痛,体验痛苦,不要急着逃开,给痛苦一点时间,时间到了,痛苦自然会转化,宽恕之心就会油然而生,疗愈自然也就发生了。宽恕是救赎的最终法门,但是,在宽恕别人之前,请对自己宽容一些,多爱自己一些,先去做一件事:原谅自己不能原谅。当你宽恕了自己,那么你才能真正的宽恕别人,因为你拥有了宽恕之心,才能给别人你的宽恕,你无法给别人你没有的东西啊。4 我们现在走完了疗愈之旅的第二阶段,用“疗伤、忏悔和宽恕”拥抱了自己的内在小孩,现在我们立即进入最关键的第三阶段:改变,在不完美中重获新生。我们都听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困境有时是个契机,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从外在发生的事,转向内心,去看见自我,从而触发生命新的转机。我们继续听作者的一位来访者的故事。这位女士的丈夫也是有了外遇,她每次跟作者谈到丈夫,就特别生气。等到她的愤怒情绪发泄得差不多了后,作者问:“如果你先生的背叛,是从你内心发生的,你会怎么解释这件事?”这位女士想了很久之后,忽然掉下了眼泪,她说:“其实是我自己先背叛自己的。”原来,她在结婚前,有两个男人在追求她,虽然她更喜欢另一位,但那位没有经济基础,所以,她选择了现在的老公。结婚后,她一切以家庭为重,把工作外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家里。结果她越来越不快乐,抱怨越来越多,跟老公吵架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这位女士想明白了,原来是自己先背叛了自己的,然后才是老公背叛了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了,那么别人怎么会爱自己呢?是的,所有外在的发生,都是从我们内在开始的,向内看,就会发现,答案原来就在自己的身上。那么怎么解决呢?就是转向,把关注点从外在的困境,转移到内在的自己。就跟这位女士一样,她在反思后,看见了自己,发现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么接下来,她的内心就会有所决定,然后采取行动,生命的转机由此展开。记住,别怕,困境不是要困住我们,它是要帮我们打破包裹自己的硬壳,让我们得以破茧重生。人生之路就是这样,磕磕绊绊,烦恼不断,你越想要改变,越是改变不了。当我们不再强求改变,以无为的心态,去接纳生命时,生命就会发生改变。这次要说的是作者在书里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饱受精神方面问题困扰,他周围每个人都要求他做出改变。他尽了最大的努力,都改不了。而他最要好的朋友也坚决要求他改变自己。他很苦恼,也很无力,就像被困在陷阱里的猎物一样。直到有一天,另一个朋友跟他说:不要改变,我爱你现在这个样子。这句话,让他一下子轻松了下来,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然后,突然间,他改变了。生命就是这样无法用意志、用头脑来操控,当你越想改变,就越改变不了,人也会变得越加紧张、身体和内心都会下意识的反抗改变。这时,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像故事里的那个人一样,找个人爱自己。不过,找别人,怎么都不如自己来的靠谱。所以,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就去觉知自己、跟内在的小孩发生联结,爱自己,接受自己就是这个样子,让自己放松下来了。这时,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了。改变就会顺应你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作者还推荐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无为”。这里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淡泊清静,一切皆以平常心视之。这种无为,可以让我们聆听内心的声音,可以让我们以放松的心态,去迎接困境与挫折,去接纳生命中的痛苦与悲伤。就这样,一个美好的你,在不完美中获得了新生。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回顾,那就是如何认回不完美的自己?又该怎么疗愈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去改变,从而获得新生?我们的这个故事疗愈之旅一共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认回了生命中的孤单、需要被肯定的自己,以及自己的独特性,这些都是自己内在小孩的多处伤口,当我们转身直面了自己的痛处,就是开始了自己的治愈之旅。在第二阶段,我们再次承受了背叛的痛,并借由新伤去觉知旧伤,用新伤疗愈自己的旧伤。同时,我们把忏悔的力量,经由爱传递出去,疗愈自己。我们还学会了正确的宽恕方法,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宽恕先从自己出发,原谅自己的“不能原谅”。经过疗愈,内在的小孩慢慢地健康起来了。在第三阶段,我们从外在困境转向了内在,去看见自我,去发掘问题的根源,为自己创造出新的转机。而且我们也学会了不再强求改变,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人生,去接纳生命中的变幻与无常。于是,不完美的你重拾自信和快乐,开启崭新的美好人生。你也许很成功,人也开朗,身体也不错,可是在你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却可能与你表现出来的不同,可能很健康,也可能饱受创伤,却无法发声,还一直被你忽略着、压抑着、幽禁着。作者通过说故事的方法,让我们认识到内心小孩的感受很重要,这将决定你这辈子是否快乐,快乐比完美更重要。让我们拥抱内在的小孩,给他爱和温暖,让自己在不完美中,越来越快乐!好了,《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读完以后,你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或者见解,都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与书友们一同讨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的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撰稿人:阅深工作室 主播:烨磊
碧落的海
人,活着为了什么? 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作家余华在其小说《活着》的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作为生物,求生是其自然本能;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 活着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曾几何时,煎熬中苦撑度日的我们,在不经意间已是雨过天晴,当初那似乎致命的阴霾全都化作了虚无。此时,你就会暗自庆幸“我还活着”!经历过死亡的洗礼,才知道活着有多么可贵!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语人生。 人,只是自然界暂时存在的一个生命而已,与其它生命不同的是,这种生命有意识,有感情,它能够意识到生与死,当死亡真正临近时,它会对生愈加留恋。 人活着的时候,其实不应该忌讳议论死。因为,人自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走向死亡。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终点。有人说,生命不过是一场坟地里的盛宴,吃罢,喝罢,死亡就微笑着翩翩飞临。没有对死的畏惧,哪有对生的热望呢? 人生在世,谁都想过上好日子。然而,所谓的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只能源于自己内心的感觉,而并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很多时候,物质的锈蚀反倒让人失去了体检幸福的触觉。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在我们的周围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物质上的富裕反而招致精神上的贫困。”活着有太多的诱惑,我们很容易在眼花缭乱中迷失自己。 我们活在这世上,不可能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很多想要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丛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株小草。只要你保持了自己的本色,生命同样绚丽夺目。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绝美的风景吗?一壶浊酒,几碟小菜,瓜棚豆下,鸡鸣狗叫,儿欢女绕,岂不也是非常快乐吗?只有平凡简单,未必就是志向不高。许多时候,这远远超出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有时候,放弃未必意味着失去,或许只是挥别了曾经的错误。 生活本身是很平凡的,其实,幸福也是很平凡的。“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柏拉图如是说。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是存在的阳光,关键是,只有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只有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间的美好。想到了尼采的一句话:生命敢于承受生命的无意义而不低落消沉,这就是生命的骄傲。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是 对生命的感悟却因人而异。 生命是一个有限的过程。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我赞同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想法,人生是一种向死的存在,人生观即人死观。我认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一般会具有比较明显的生命意识,懂得用生命意识去看待人生,看待我们这个人文环境,看待整个自然界和宇宙。 春来秋去,光阴倐忽,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尽头。今天活蹦乱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终将归于平淡。人世间的一切繁荣浮华,都不过是一场梦,所有的爱恨,最终都会像樱花飘落,繁华而后忧伤。 生命是如此仓促,总是遗憾太多。 在生命的时间轴里,我们匆匆来,匆匆去,其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过程远比结果快乐。 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也为别人活着;不为自己活着,也为自己活着。 活着的理由有很多,为了这些理由,我们还活着。 活着的时候,不知我们能否真正体验到生命本身的安详与真诚 善良,和美好? 人 活着为什么?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话题。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