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未来的未来
梦中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没有疑惑了。人都以为睡着了做梦,其实白天也是在梦中,只是人整天都在妄想纷飞,忙碌生存,自己浑然不觉而已。
果果麦片
阿弥陀佛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法这四念处中的“观法无我”的“我”,是主宰的意思。即说:六道轮回的这个我是无自性可言的,不恒定的,都是我们种种造作互换而成的暗态能量及业力的牵引而生成的,业因果报由因感果,所谓为善为恶逐景而生以此往复轮转,都是缘起而合缘灭而散,其性自空。没有主宰性自空,就如人不想死,可每个人都得死;动物不想被捕杀,可人类就要杀,买了一个漂亮水杯,可终归破碎....谁也主宰不了自己,谁也主宰不了谁!阿弥驼佛 地狱、天、修罗道众生,属化生,没有经历十月住胎,所以能忆起甚至观受自己的多生来的种种造作因果。乃至一些饿鬼道众生因没有我们这个阳性身体拖累,他们也是有一些业通的能力的。阿弥驼佛 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因无明而生起喜怒哀乐,即烦恼现即众生也!了缘宇宙真相,便不再执于我。因“无我”便能祛除无明断除烦恼回归一真法界。阿弥驼佛
许清池79
佛教中的造业是指做恶事的意思,同造孽。
业,是思想的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如果是善业,就会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词直接说明。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着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业力,无时无刻牵引着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足否改正。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着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着而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恶习惯的支配 。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必须避免自己“造业”。
扩展资料:
佛教伦理思想
是佛教有关道德理论、道德观念、伦理规范以及道德实践的教义学说。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和清规中。
其思想是在佛教氏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早期佛教注重个人的解脱,故其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偏重于个人的身心修养,以五戒(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不邪见)为基本道德信条,以求得阿罗汉果为其最高道德理想。
与众生同处,随机教化,称之为“菩萨行”以慈悲为道德原则,认为菩萨必须具有“大慈大悲怜悯众生,为解救苦难众生而甘愿下地狱的道德精神,以求成佛为最高道德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慧律法师: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 必须避免“造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伦理思想
天生萌妹
阿弥陀佛。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部经典看到的无我。既然看了,就应该看看高僧大德的解释。如果我们一眼就能完全看明白佛经,就不需要人讲经说法了。佛说无我,是指我们执着“我”这个像。实际原本只有自性,是无空无有的。完全做到无“我”,就找到了自性。就是佛。说是忆起前多少世,是修行的结果,不是记住,而是照见。想弄明白,还是学习吧,我也是才看了一下《金刚经》讲义,知道了一点点。举个简单例子,佛说万事万物都有感知能力。这个你能理解吗?江本胜博士是科学家,已经证明水能感知文字、音乐、思想。难理解吧,搜索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你会对科学与佛法有更进一层的认识。
J家馍小T
南无阿弥陀佛,一、我们有过无数的生生世世,那些地方也许是您生活过的地方;二、梦和其他万万物一样,都是心想生。您说您信佛,请问什么是佛?佛在哪里?哪么才是信佛?佛者觉悟之义,佛无处不在,觉悟的人生就是信佛的人生。 我的藏传佛教上师泽翁降参仁波切, 总是在我们弟子面前重复句话:“为什么你们看不见佛呢?!”上师一天要重复好多次,我们也在想为什么我们老看不见佛?您能看见佛吗? “境无美丑,关键是心”,禅宗有个公案,我们学习一下:《药山惟俨禅师》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师曰:「我祇图遮眼。」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师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药山惟俨禅师有一天却看起经典,于是他座下的禅众,就问道:「和尚平常不是不许人看经典吗?为什么你自己却在看经典呢?」禅师乃回答:「我虽看经典,用意却是为:将眼睛遮起来也。」「将眼遮起来」是什么意思呢?以众生都是随眼所见尘而分别取舍,而造业受报。故遮眼,即是不分别取舍、不心随相转。故真会看经典的,不是教我们更从文字相里,去分别、取舍;而是当从所说的道理来消除分别取舍之心。于是僧再问:「那我也来学和尚,以看经典而来遮眼,这可以吗?」师曰:「你若学我,以看经典而图遮眼。我看不只遮不住,恐怕连牛皮都会被你看穿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未真见性开悟,则分别取舍的习气,还是非常顽强的。故虽嘴巴讲不要分别、不要取舍,但一碰到境界,就又被拐走了。所以即使用牛皮绑住,牛皮还将被穿透。 在大圆满的境界里没有不圆满:当有人在行善或处顺境,当知行善之人或顺境是上师的幻化,告诉自己这是上师在度化自己,要持善修行,但要无住生心;当有人有作恶或处逆境,当知作恶之人或逆境也是上师的幻化,告诉自己这是上师在度化自己,要止恶观心,不能让毫分嗔恨心之心生起,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嗔恨心、恼害心,有就要忏悔业障,在佛菩萨的境界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佛菩萨,都是度化我们成佛的对境,当对境中显化出善恶时,其实这是我们心的显现,心清净了都是佛菩萨,都是成佛的阶梯,这就是在藏传佛教中成佛的甚深诀窍,以下是达真堪布的开示,愿您心开意解、法喜充满: 达真堪布:毎时每刻都是解脱的机会 时间不是修行的障碍,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工作生活都是修行的对境,我们必须要把日常的生活、工作变成修行,走路的时候修行了吗?坐车的时候修行了吗?没有吧?都错过了吧?每分每秒都是机会,但是我们都错过了!哪个不是修行的对境?万事万物都在给我们表法,都在给我们机会,就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认识和觉受。 在任何境界中,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因果报应;无论何种对境,都是虚幻无常的,都是应该的,没有不应该的,都是正常的,没有不正常的,当因果、无常、轮回的正见成为一种自然的心境,一切都是很正常的,一切都能心平气和了,这才是解脱,这才是佛的智慧。 每时每刻都有让我们解脱的机会,每一刹那都有让我们成就的可能,只有佛法融入相续、修行融入生活,才是真学佛、真修行,佛法要实修实证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世出世间的一切都会很圆满,那是不可思议的。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去找这些感觉、境界。感觉好也好,不好也好;有好的境界也好,有不好的境界也好;有感应也好,没有感应也好,这都无所谓,不重要。重要的是按次第学修。 达真堪布:如何判断自己所修的是不是正法 你所修的法是正法还是邪法,就看自己相续中的这些烦恼和习气。在你自己的相续中,这些烦恼和习气有没有转变?如果有转变,你所修的法就是正法。但是,即使你学得再多,修得再好,你的烦恼没有减少,习气没有好转,那你修的法也不是正法。正法是什么?能够对治烦恼,对治习气,这就是正法。 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成就,也要观察自己的烦恼和习气。烦恼比以前少了,贪嗔痴慢疑比以前少了,不好的习气比以前轻了,性格比以前柔和了,这就说明你修行上有进步了,有成就了。 佛法是内法,一定要向内收,要学会反闻闻自性,当您真能了了分明,却无所分别的时候,学佛才有法味,愿您心开意解、法喜充满。 观察好自己的相续,别看什么感觉、境界、出现什么景象,这都是修行过程中很正常的,不用害怕,也不要高兴。出现好的境界,就高兴、去执着,这是一种障碍;出现不好的境界,就害怕、去执着,这也是一种障碍。一定要把心放平,不要执着这些。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会有些坎坷和磨难,这都是正常的,不用畏惧。智慧是在人和事当中磨练出来的,没有磨难和坎坷,不可能增长智慧。
Lemonice柠檬冰
佛法教导我们自净其意,断恶修善,空掉我执,法执,最后把空也空掉,无得亦无无得。无我是需要自己从佛法的教导中,契入生活实践中慢慢体会的。我执带来的只是烦恼,当看淡我执,则能够体会到那种心灵的清净,烦恼会大幅减少。这不会有错的。这也是末学的体验,烦恼皆来自于自私自利,来自于我执。所谓的我,其实是无明把无量无边的心性束缚到一个有形之中,摆脱我执,将解脱这种束缚。末学觉得可以这样比喻,有我执就相当于把海水装进瓶子里,去掉我执则相当于把海水重新释放出来到海洋中。当我们的神识摆脱了束缚,这并不妨碍我们回忆起以前海水被装在瓶子中的记忆,当然这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其它瓶子中的海水。如果没有去掉我执,则瓶子中的海水永远无法重新释放到海洋中,而只能够从这个瓶子转移到那个瓶子,不断转移在不同样式的瓶子中,这就是轮回了。无我指的是去掉我执,回归到本源心性,我确实是不存在的,只有执着于分别心才会区分你和我。现实中,你也可以体会到“我”的变化,例如,曾经在饭桌上喝酒的“我”与小时候经常尿床的“我”,这两个“我”都是我体验过的,但是哪个又是真实的我呢?佛陀所阐述的是真实不虚的,“我”是抓不住的,但是每个人都试图抓住“我”,且以“我”来占有这个占有那个。实际上,“我”并不存在,“我”只是妄念,只是我们往昔无量生生世世中执着“我”,即使知道这是妄念,也无法摆脱。这也是佛教导我们修行戒定慧的缘故。不从断恶修善做起,不从禅定自心做起,不从日常生活中反省自心熄灭贪嗔痴慢疑,是无法升起智慧,是无法摆脱我执的,是无法从轮回中解脱的。我本来是没有的,我是妄念,修行就是为了不住妄念,不执著我,当我念彻底清净了,自然就契合到无我的状态了,这时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受用。以上是末学的一点点体会,要达到无我确实很难,首先连这种观点都难以认同,可见要认识到无我是多么的困难。建议楼主坚持学佛10年,且把佛陀的教诲应用到生活中,自然就可以慢慢体会到无我的深刻意蕴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