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16

大V呀大V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有四五十岁的巨婴心理咨询师吗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七-279928530

已采纳

巨婴心理特点如下:1、巨婴要做成一件事儿时,往往会表现出誓不罢休的坚韧,但并非为了个人事业,并非是实现自我最大潜能,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2、巨婴特别爱翻老账。源自绝对不会承认自己错,如果一件事情当时没能想出客观理由,不能推到别人身上,多少年之后,也会想起来,因为这时候可以修改历史,以便为自己找到一个理由,证明自己当时确实没错。3、不要指望巨婴感恩。巨婴只会记住百分之一的没做到、没做好,同时会因此完全否定百分之九十九的做到、做好。比如你辛苦做了五六个菜为他过生日,他会因为其中一个菜咸了些,就会抱怨你存心想毁掉他的生日。4、不要主动对巨婴示好,如果并非恰巧满足了他的需求,抱怨会更厉害。比如借着一个节日你送了一款新手机,他会责怪你,“我现在的手机好好的,你就会浪费钱买这些没用的东西”。5、巨婴的认知和判断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他知道的,就认为别人也都知道。他不知道的,就以为别人也不知道。所以经常以为你知道,结果你恰巧不知道。这种事儿不是能靠推理能推得出的,跟你的智商无关,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但巨婴就是这么以为。

有四五十岁的巨婴心理咨询师吗

300 评论(10)

莫小小爱吃肉

巨婴心理,其实也可以用依恋理论作为解释。当我们处于孩提时代的时候,我们会依恋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开始对于依恋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孩童阶段,后来才慢慢拓展到成人阶段。因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成人阶段依恋心理还是会显露出来,这部分成年人,称之为“巨婴”。巨婴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他们习惯性的脱离现实,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生活,他们习惯性等待别人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习惯性把自己当做“独一无二”、“无所不能”的,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他们也没有办法承受挫折。巨婴心理的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家庭的溺爱因素这个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家里就一个小孩,所以父母亲人都将他捧在手心里,很容易就会让孩子从小有一个意识,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中心,大家都围着自己转,时间久了,很容易就会导致“巨婴病”。家庭的教育问题父母教育不当,也容易导致“巨婴病”。比如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会比较经常“打压”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一切给孩子包办,也很容易养成巨婴病。比如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你不准做……”、“你要做……”如果孩子出现忤逆心理,家长也会想办法打压,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凡是都需要听爸妈的。个体很难独立和自由有些巨婴,其实是很享受这一种状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成本也在增高,比如买房子的时候,还需要家里付首付之类的,孩子还没有办法完全独立、没有办法完全个体自由,他们需要依赖父母来获得一些更好的生存条件。所以一部分巨婴很享受或者有些愧疚的享受着这一切。

338 评论(13)

可爱多O

所谓“巨婴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后,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但心理机制依然停留在婴儿阶段,即这些人在心理活动层面上,仍就属于婴儿——巨大的婴儿。

“巨婴心理”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新闻中频现的所谓“妈宝男(女)”现象,即当前社会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选择终身伴侣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协助,更有甚者听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办,自己不是不闻不问就是优柔寡断丝毫没有主见。由于时下,“妈宝男(女)”群体庞大,因此又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广泛的关注和报道。在国内关于“巨婴心理”研究较早的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武志红先生,他也是国内颇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在其著作《巨婴国》中,阐述了巨婴心理的三个特征:病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我们也可以通过巨婴心理的表现形式对其形成因素,窥见一二。我认为导致巨婴心理的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病态共生。国内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行动层面往往是不独立的。因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们一直处于一共病态的共生状态。其实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国”是不分的,“家、国、天下”模式也广为强调,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同时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关于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国法家规。在此种家庭关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边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庭成员高度混合,融为一个整体。如今,虽然步入现代社会,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现代社会我国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时候的影子。子女从小开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无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视和督促甚至是包办中完成的,根本没有自己独立决定的权利和能力,而很多人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妥当的处理“相亲”这件尤其复杂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揽也是情理之中的。更进一步说,不仅文化层面给足了“巨婴心理”产生的土壤,法律层面亦是,毕竟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应。我国《民法通则》就规定,18周岁以下的孩子原则上属于未成年人,不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其从事与其有限的行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动时,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产生的责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担。我们知道我国结婚的法定年龄为:男性22周岁以上,女性20周岁以上。也就是说法律赋予子女独立的行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后,子女就要面临“相亲”事宜,所以此时应付不了,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依然选择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既然名为“巨婴心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从心理学层面予以分析。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在小时候,尤其是婴儿阶段所经历的事情对以后的人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我国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婴儿时期必然高度依赖父母,父母也不会允许他们有一点点的行为举止出乎自己的意外。在那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成长路途中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于孩子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形成了“全能自恋”的心理,即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父母在家庭中病态共生的模式下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而已,步入社会以后很容易幻灭,幻灭之后继而就是“偏执分裂”。用在相亲这件事上表现就是一次感情的失败,以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主动开始新的感情,而把一切交由父母全权处置。前文分析了“巨婴心理”产生的一些因素。诚然,“妈宝男(女)”现象属于典型的“巨婴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些将婚姻大事全权交由父母处置的青年男女属于典型的具有“巨婴心理”的人群,但根据武志红先生《巨婴国》中的阐述,我国社会存在庞大的带有“巨婴心理”的人群,绝不仅仅是上述群体可以涵盖或者诠释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警醒与深思。

220 评论(11)

瑞贝卡sl小姐

成年巨婴心理是一种心理病态,而该心理病症的主要成因是在幼儿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照顾而导致的心理缺失。成年巨婴心理时,觉知是最首要的。别谴责自己,慢慢地认识自己,并从中获得成长

180 评论(12)

笨笨猫Shirley

赞同认同武某的群体,家庭或情感都有不完美的经历,武的高明之处是在与利用求同的心理,把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经历,用个人至上的方式罗列一些似是而非的个例,以博得认可。同时必须说明的是,此人以此牟利。一百个不幸的遭遇,会有一百个不同的人生。这不能代表所有人生都是不幸的。为什么不拿幸福的人生来找到共性,去寻找未来属于自己的幸福,而是一味放大过去的缺失和不幸,那只会让简单的人陷入更痛苦的深渊。远离武某,有毒消极的作用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爆发,从更多层次的考量,武某的论调,说浅了哗众取宠,说深了是反社会,反人类。究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牟利。利用曝光率获得眼球,成为公众人物,并以此谋取极大的利益,成就自己的目的,却不顾及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破坏。心理强大有足够认知的人,不会受其所惑。相信有不少家庭和个人已经因其言辞论调陷入漩涡,痛苦不堪。弊大于利,被禁被封是必然能够传衍数千年的文明,绝对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浅见短识而失去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传播极其发达的今天,通过此种方式谋取利益的人绝对不只武某一家,就像早年炒作绿豆的张悟本之流,虽流派不同,本质类似,最终会被人类社会前进的浪潮淘汰。

135 评论(10)

时光穿梭地鱼

【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据悉,《巨婴国》下架之后,这本书已经被炒到了两百元一本啦。其实武志红在心理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评论说:“过去十年,民间对心理学的了解除了成功学、灵修和心灵鸡汤,就是武志红”。这样的评价很是耐人寻味。作为目前中国心理咨询界的领军人物,据了解,武志红的公众号粉丝已经超过60万人,10万+的阅读量是家常便饭。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字“贩毒”的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在《绞杀中产精英的五大新宗教:罗胖、咪蒙、吴晓波、凤姐、黄生》一文。不过,我并不十分赞同《绞杀》一文的五大新宗教的界定。因为,凤姐的粉丝,原先并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中产阶层,而是底层屌丝。如果增补一个中产阶层的新教主,那么小明认为应该是武志红。他用一个“巨婴论”分析国民心理、解读社会现象,其实跟用咪蒙思想武装头脑、罗辑思维指导学习、吴晓波体系运作投资,本质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曾经或现在的媒体人,这些圣(网)婴(红)们深谙此道并轻车熟路。他们最明白那些跟他们一样的中产阶层内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就是提供“知识”了解“真相”,其实只是提供一种感觉啦——获得了知识的感觉。因为,群众需要的不是真的“真相”,每个人心里早已有了自己所“需要”的真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情绪。圣(网)婴(红)思维的目的是在情绪上去撩拨、去煽动、去暗示,去催眠……因为要绕过读者的大脑,不能让他们分析、论证,不能让他们揭开深层次的真相。这就要抖机灵了。比如,从几年前的《为何家会伤人》,到最近的《巨婴》为主要载体,典型的拥护群体是豆瓣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这一派很火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非常强烈地刺激到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种情绪——愤怒。而这种愤怒在过去一直是被我们压抑的。当我们开始读发泄性的论调时,突然间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被点燃了。比如我们又一次回到了五岁时被怒斥甚至体罚的场景中……多年来被我们关在“小黑屋”的愤怒情绪重见天日,并疯狂地蔓延。愤怒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缺乏愤怒表达能力的人也是不正常的。但是,当受到煽动、暗示,且没有相关解决方案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喷薄而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个愤怒的情绪指向了我们的父母。这种消极的却被病毒式传播的论调,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危害不难想象,比如那些真正有心理障碍的人拒绝有效的治疗,反而是在童年、早期经历中寻找自己现有痛苦的根源。韩非的可信赏罚理论稍加解释: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等),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自觉去做某事。可以想象,如果宣传能够获得可信回报,那人们就会热衷宣传,如果追求真理没有可信的回报,追求真理之人就会减少。为什么抱怨社会、抱怨别人的文章和书籍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吹捧呢?一是因为自我弱小的人更容易被这种声音所吸引,所以他们的反应也更热烈,终于有教主替他们代言了嘛。二是自我负责做事的人哪有闲工夫扯淡,所以你也看不到他们去追捧谁,自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小明不支持、不鼓励大家学心理圈那些所谓的心理网红大咖的心理学毒鸡汤,因为他们传递的就是一种固化思考、极端思维。【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319 评论(11)

D20600531014

你可以选择学习美容。或者美发。纹绣。化妆。美甲。美睫。都是可以的。

298 评论(13)

想鱼的熊

链接:

武志红 心理学课程。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研究心理学超过25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年,累计咨询时间超过6000小时,出版过多部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学书籍。

课程亮点:心理学课围绕“自我意识”的13个大核心主题——命运:怎么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我:怎么正确认识并且坚持你自己?关系:怎么拿到解密一切关系的万能钥匙?动力: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思维:最能帮助你成长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身体:怎么从身体表现观察到心灵的变化?情感:怎么获得爱和付出爱?

课程目录:

无常(共13讲)

自由(共18讲)

现实(共25讲)

创造(共24讲)

空间(共25讲)

觉知(共31讲)

.....

32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