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6

铭钔釺唫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会谈自己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张伟妮妮

已采纳

不需要把所有想法都透露出来,心理咨询师需要保密患者信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安全,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客观和有效地提供服务。

心理咨询师会谈自己吗

280 评论(10)

国美京华城

心理咨询是一项比较敏感的工作,由于咨询者和咨询师之间会谈及一些隐私的问题,这就埋藏着纠纷的隐患,所以心理咨询师在工作时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这不但能为咨询者更好的服务,还能更好的保护自己,以下是心理咨询师在给别人做咨询时的注意事项。1、倾听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宽松和信任的情况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咨询师要能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去听,并适当的表示理解,不要有偏见,不做价值评价。2、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1).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2)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3、鼓励和重复技术鼓励,即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4、内容反应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5、情感反应与释义很接近,但有所区别,释义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6、具体化具体性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7、总结总结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通过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同时还要进行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询问,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咨询者,另外心理咨询师还要根据咨询者的精神状态和表述的内容做耐心的解答。

179 评论(13)

fengzhenpeng

你好,心理咨询师是需要考试的,你可以到当地的教育局咨询一下,或者是到网上查询,一般是有报考的网站的,或者你到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去咨询一下也可以的,祝你好运!

184 评论(12)

豆豆腐腐点

雷素敏中原焦点团队筑基班社会心理学部分学习笔记,第11课 爱情,婚姻与家庭 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影响我们情绪的,就那么几个重要的人,能与这几个人关系处好了,就会很幸福。       人生在世就会与其他人交流,也会相互影响,很多时候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与我们自己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往往是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做好了自己,与自己关系处好了,就能与别人融洽相处。呈现出来的就是平和、稳定。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定义: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有了心理上的联连就有关系,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多在事上磨,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接触会有一些感受,比如恋爱,或婚姻。彼此在一起,关注到对方的需求、在乎、感受,这些会带来联接。在关系中,人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你指责对方,批评对方,人际关系就不会太好,比如刀子嘴豆腐心之人。要学会说好话,考虑他人的感受。       特点:     1.个体性  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自己是否喜欢或愿意亲近。            自己喜欢的人就愿意交往,优先考虑自己喜欢的和想要的,愿意亲近的。如果看中对方的角色和地位,交往时间长了就会痛苦,就会有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找咨询师也是如此:和他在一起舒服吗?愿意亲近吗?        咨询师要修炼到内心稳定、外在平和。     2.直接性          没有直接接触,就够不成人际关系。想与人建立更好的关系,就要相处,相处了才知道怎么样,才可能建立亲密关系。                  多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时,不但要接纳更要欣赏孩子,理解孩子,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关系中,平衡最好,彼此感觉舒服。        女人要学会撒泼,还要学会撒娇,灵活把握,这样会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3.情感性            彼此间情感活动,主要特点            倾向: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          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理解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敏锐,能看透世事,但看透不说透,少说,有利于关系的建立。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喜好、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经济情况等,选择我们的交往对象,这就是定向阶段。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有共性特征,除了共性,还有个性特征,比如有的人喜欢开朗活泼的,有的人喜欢文静沉稳的。这与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是有关系的,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择偶观,可能选择的对象很像自己的家人,因为熟悉才感觉安全。对自己越了解,自己的定向就越准确。      通过学习,让自己有更多新的选择和新的模式,人生轨迹会有一些变化。       2.情感探索阶段        刚见面可能会有一些寒暄,试探,之后做出选择,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可能会放弃,是喜欢的,可能在一起。          在关系中,多关注不错的地方,多关注相对好的方面,关系在于经营。         3.情感交流阶段        交流更深入。 这个阶段会谈自己内心的想法,隐秘的事,不足与外人道的等都会说出来,然后感觉被理解,被信任。         4.稳定交往阶段          关系更进一步,感情越来越深,对对方接纳度越高。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理解、尊重对方,还要用心维护。         与孩子相处,多接纳,多理解,换位思考,少评判,孩子感觉安全和放松才会敞开心扉,跟你说内心的想法。孩子试图跟你说内心的想法,如果你不包容他,他会远离你,就像两个圆,越离越远,这就没法很好沟通和交流。如果接纳理解、尊重欣赏,就会关系更进一步,有更好的交流。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定义: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不足为外人道的一些事,愿意说给一个人听,说明你对他是信任的,感觉安全。我们可以跟他人更多自我暴露,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会敞开心扉向我们暴露很多。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     反黄金法则:希望别人能像我们对待他那样对待我们。即我对你好,你必须要对我好。所以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对待别人好时,就不要听别人更多的心事,否则他会愤怒,要注意边界。            心理咨询时,对陌生人愿意更多自我暴露,因为不认识,感觉安全,所以孩子不愿意找爸爸妈妈认识的咨询师做咨询。                    男士更愿意向女士自我暴露,如果他说婚姻不幸福,就要警惕。     女士更愿意向同性自我暴露。     特点: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注意:不能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需要)     程度:由浅到深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基础是彼此相互重视与支持            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不喜欢的人,往往也不喜欢我们。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关系是相互的,在亲密关系中,不要有应该之心,否则会导致矛盾和冲突,付出时不要相差太多。            向爱情账户里存钱,比如爱人做了饭,要表示感谢,这也是一种连接,节日、纪念日相互送礼物等。       很多的关系与接纳和欣赏有关,看到他的难得、不易、付出、优势,做得相对较好的地方,换位理解。所以,要不断觉察自己,修炼自己,能面对各种人。       2.交换性原则(礼尚往来)            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期待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根据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有人说,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实际上就是相互支持,是一种合作关系。        在婚姻关系里,都有彼此看重和在乎的东西,要比翼齐飞,达到相对的平衡。如果迷茫的时候,回到当初,想想曾经自己最看重的地方,最在乎的东西。在系统里,一方的改变会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也是为了达到系统的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好人都会说我好)          人都喜欢“展示自己”,以证明自我优越性。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如果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孩子会远离你,或者摔门而出,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保护。这会让人感觉自己还行,还可以,才会有幸福感,才有自尊和自信,才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人人都自恋,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不要以为很多人在意你。          要学会说好话,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他人,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       4.平等性原则(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咨询师不是上帝,求助者才是他自己的上帝!          咨询是服务于生活的,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            越好的关系越平等,会感觉安全,被尊重,关系才能长期维持。       五、人际关系类型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提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接触、交往、相容)与双亲交往程度导致: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社会行为。            主要他人与自己交往少,就会造成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是指与人连接的愿望很强烈,适中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无条件接纳和包容,随着孩子成长,要适时放手,让他与同伴有更多接触,达到理想社会行为。            一个人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支配需要(控制、被控制):有要求,又有自由。            人的幸福源于别人对我们有期待,完成了这些期待才感觉幸福,有价值。对孩子要有期待,同时也要给孩子自由。          情感需要(爱人、被爱):得到爱的程度导致: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理想个人行为。              低个人行为对他人没有爱的需求,超个人行为会黏着他人,希望别人给自己更多的爱。太多太少都不好。       2.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问题。       3.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三种需要+两种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取向。       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主动情感式:主动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的影响       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会行为,疏远有距离;            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与注意;          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       支配需要            对儿童既要求又给一定自由,民主式        过分控制、专制式,易独断独行/拒绝支配/焦虑过重。       情感需要          得不到爱,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          溺爱环境,高个人行为,强烈寻求爱。        适当关心爱护,理想个人行为,不受宠若惊,能恰当对待自己。       6.群体整合原则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在关系中,刚开始更多的是包容,关系好了会有控制,慢慢地就会产生情感。       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不接纳,不欣赏就包容不了,感情就不会好,你对对方的控制,他无法接受,群体就会解体。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一、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的肯定形式。       1.分类:  亲和(亲近合群)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2.影响喜欢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机会多,熟悉,易吸引(儿童友谊)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刺猬关系)。     太多太少都不好,要注意度,适中最好,有边界,特别是和孩子的关系。     2)相似性  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更重要。     父母也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孩子(刘邦喜欢刘如意)     3)互补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需要(美女豪门,外在差异极大的夫妇)      社会角色(律师,心理咨询师)    人格(内向,外向,房谋杜断)    互补,吸引力最大    恋爱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成绩好的女孩可能喜欢成绩不好的男孩,这就是互补。       4)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  2022-5-25  22:30

8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