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9

三尺优姬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采访小孩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很多时候会想起

已采纳

现在,还有很多父母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言警句”来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可是, 这种教育理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古人的道理自然有古人的精髓所在。

可是时代是在不断更新变幻的,就像知识理论也是不断被推翻的。在我们新世纪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用“棍棒教育”了。因为这么严厉有伤害孩子的行为,虽然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对做错的事有一定的畏惧, 但是这样不仅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对孩子的身心 健康 都有很不利的影响,还会对孩子的肉体上造成一定的伤害。 所以,面对顽皮的孩子,我们应该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来抚养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打骂,这样只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我有个朋友陈女士,她素来严厉。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管是在学业方面还是在生活上和人际交往。以前在学校,陈女士可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

但是她不仅对自己要求严厉,对于他的儿子陈明也一样规定着高标准。如果不听话,也是实施“棍棒教育”。他的儿子因为长期被训斥,一直以来都很听话。学习、游泳、篮球样样都会。可是他本人却很 沉默寡言、安静甚至有时候有点自卑。

像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因为父母长期的严厉训斥,活成了一个压抑的不 健康 的甚至还有点自卑的小男孩。终于到了青春期,陈明开始 逃课、谈恋爱,不顾学业功课 , 开始学会顶撞父母 ,不再是以前那个听话的乖孩子了。

可能是陈女士对他的严厉教育导致压抑的陈明开始爆发。陈女士很后悔,也知道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说不该对陈明这么严厉,导致他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应该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陈女士很懊恼,可是真的就没办法了吗?各位是不是像陈女士一样这么教育孩子?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竹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如果打孩子所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假以时日可以恢复,那么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 不是时间能治愈 的。

“在平时门诊中,因为家长打骂而产生心理问题来就诊的孩子不在少数。”梅竹表示,长期被棍棒教育管教的孩子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撒谎

孩子通过撒谎躲避被打的方式,以后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也会下意识地撒谎形成完美的假象。 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不敢真诚待人、戴着假面具应付各种人还很可能没有真心朋友。不仅如此,和家长的沟通也变得困难。

2. 自卑懦弱

在父母的严厉训斥下,孩子就会变得 内心不认可自己 ,表面上虽然很压抑装的很乖、聪明并且听话,实际上内心的自己很自卑,没有自己的个性。

3. 叛逆

家长对孩子严厉的教育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创伤,压抑了很久的怒气用反抗叛逆来对抗家长,有些孩子还会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残。

4. 粗暴言行

孩子的 模仿能力很强, 如果父母用粗暴言行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长期受到家长打骂的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也只会用 暴力 解决。

5. 孤僻

有些家长打骂孩子会让孩子 产生自我怀疑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能力不够才会被打骂,表现出 沉默不主动沟通,不合群甚至容易被欺负。

6. 焦虑紧张

被打骂的孩子容易出现 神经紧绷,也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克制住内心的怒火,不能从单方面了解事情的情况。比如孩子在学校闯了祸,不能单方面想着老师怎么跟自己解释,回家直接大骂孩子一顿。这么做的做法是不行的,还要单方面跟孩子进行沟通,理清楚这件事情的由来。如果确实是孩子做错了,可以惩罚他一些形式上的惩罚。比如面壁思过、比如一星期不能玩电脑 游戏 、再比如游行计划取消,让他知道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孩子 不能当着学校老师或者亲戚朋友的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

如果孩子不听取家长的劝告,固执己见怎么办?如果在不触及法律、不突破道德底线、不威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试错未尝不是件好事。你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告诉孩子,如果这件事的后果产生了,必须自己承担。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能不犯错误,家长以平常心来看待,引导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总结归纳。

很多父母的感受是面对无理取闹或者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内心的怒火,各种“熊孩子”的无下限操作更是让父母们怒不可遏,于是一大堆负面情绪就发泄在孩子身上。

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一定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控制不住,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心情有点不好,能不能先离我远一点,让我一个人静一静。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

所以,父母在遇到孩子教育这方面的时候,应该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进行合理的沟通、合理的惩罚。

心理咨询师采访小孩

180 评论(11)

小小千寻小尼玛

走进棉花糖 情商训练师专访:王寒冰 冰冰姐姐 ■ 从事儿童教育工作5年 ■ 少儿心理咨询师 ■ 儿童情商训练师 纯正而温婉的为人作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六年,曾结业于法国克劳德肖德尔精神分析督导班,坚信爱可以照亮一切,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感染心灵的爱的艺术。擅长亲子关系咨询,少儿心理辅导、女性个人成长等。 六年来始终立志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彼此融合与修正,做出具有中国味道的情商教育事业。让每一个孩子与家庭都能在当代多元文化的熏陶下,走向心灵与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同时,信奉“爱可以疗愈一切”,而情商就是爱的艺术。工作即做人,把做人当做一生的事业,去成就众望所归的情商艺术。 谈及从事情商家庭教育事业的初衷,王寒冰老师如是说道: 自己最初从事情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父辈科学育儿理念的缺失。时至今日,从事情商教育的目的,是因为自身已经拥有给予爱的能量,所以不再局限于满足自我需要,而是希望能将更多的爱给予他人。 曾经,听闻一个心理老师说:“如果你施舍一个乞讨者,是因为你心疼曾经很无助的自己,那么这份给予,并不是出于对乞丐的关心与爱。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是因为心疼自己而施舍乞丐,这才是对于一个乞丐的真实链接,与走出自我的体现! 秉持这样的信念,王寒冰老师慕名来到棉花糖,也被很多孩子亲切地称之为“冰冰姐姐”。 对于未来,她期待情商家庭教育能以崭新的面貌、深厚的文化内涵、丰盛与独有的味道为底蕴,来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市场需要。 在她看来,上过最走心的一堂儿童课,是关于 「害羞情绪」 的。课上,孩子们通过上台演讲,体验演讲时的感觉与身体、心理发生的变化。 之后,王寒冰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总结害羞的原因: 1、担心别人觉得自己表现不好,不认可自己,不喜欢自己或者嘲笑自己。 2、不够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表演好。 3、不合理的期待,比如:我一定要做到最好,或者必须拿第一名。 了解影响我们害羞的因素后,下一步就是推翻这些想法。当想法发生改变时,害羞情绪就会得到相应的缓解。 1、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如果有人不喜欢我,也不代表我不好,我不优秀 2、全然的相信自己,给自己“我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3、对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与期待,发挥出本有的水平。 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们也同样收获满满。家长们通过课后沟通,了解到自己的心理世界和孩子也是一样的。可以说,对情绪的调整来自于对情绪的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这个情绪背后自己的想法,是调整情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王寒冰老师也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考取了少儿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专业背景知识的加持下,她可以更细致地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情商日记分享 01 记得有一次,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上了一个小时的体验课。玩了三个体验游戏,也尝试和他进行沟通交流,倾听、理解和同理。体验课结束后,孩子告诉我,这是他有生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我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看似平凡的交流,却是孩子心目中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之后我和他说,“谢谢你能如此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你聊天我也感到非常开心。”之后,我们互换了联系方式。我也告诉他,如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 这件事情之所以对我触动很大,是因为它让我更直观且深入地看到:一个不被家庭支持与理解的少年,对于快乐的渴望竟是如此简单,却又重重受阻。他的愿望非常小,却很难有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让他如愿体验到平等交流的接纳感与归属感。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身为一名儿童情商训练师,希望自己可以将“共情”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给予孩子多一点关怀。 02 我的孩子现在两岁半,昨天早上和他的对话非常有寓意,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我:舅舅昨天晚上打电话,说要送你一个礼物,你想要玩具吗? 孩子:不想。 我: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不想要玩具了。 我:那你想要书吗?可以让舅舅给你买书。 孩子:我不想要书,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书了。 我:哈哈,你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你想要好吃的吗? 孩子:刚开始说不想,后想了想说,想要吃的。 我: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家里没有吃的(平时考虑到避免上火与营养的优先,很少买零食) 爸爸:宝贝,我们家有吃的,今天爸爸妈妈就去给你买很多很多好吃的好吗? 孩子:好的! 通过与孩子的这番对话,我幡然醒悟,觉察到在吃东西方面的不够开放,已经让年仅2岁半的孩子产生对零食的匮乏,打算做出相应的调整。 情商总结 小时候缺什么,长大以后就会拼了命地去填补什么。合理的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孩子就不会从外界获取。就像孩子说的那样,“家里已经很多了”、“我不需要再从别人那里获得了”。这时候,他与别人的关系会更加真实且平等。 所以在童年时期,给予特别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值得被爱,是至关重要的。待他长大后,会以更加成熟与从容的方式获取爱,而非以婴儿时期所求无度的方式来寻找与获得。 在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孩子,有着如此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我认知力,让我可以很快的捕捉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疏忽。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我希望有一天听到:“我不需要别人给我买吃的,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好吃的了。” 等有一天他长大了,我期待仍然可以听到一句话:“我不需要一味的从别人那里获得(或者因为没有得到而愤愤不平),因为爸爸妈妈已经给了我很多,我很知足。” 我想,这也是独立人格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记得从孩子的行为背后,洞察他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吧! 如果我们自己是那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小孩儿”,那么请去了解自己缺失的部分是什么,追求某个东西的背后,是否存在对于缺失部分的补偿。 长大后,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为生命注入更多的色彩。只是,不要一直被“缺失的东西”牵着鼻子走,而自己又浑然不知。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在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寻找与获得。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从原生家庭中获取所有,这便是生命为我们存留的未完成的课题。生命中所缺失的部分,一定是个“礼物”,只是现在还不知道好在哪里。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感谢自身所拥有的一切,是我们待修炼的功课。通过一次次修炼,使生命更加圆满,何乐而不为? 讲师寄语 对孩子说: “世界和我爱着你”,爱一直在,不管以怎样的形式。 对父母说: 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成长的永不放弃,对于内在成长完整探索的意识,是给到孩子与自己最好的礼物。“真正的成熟并非世故与圆滑,而是具有成长的能力。” 不管当下的问题有多难,只要想成长,总能找到助你一臂之力的资源。但不管找到怎样的资源,成长的主人仍然是你自己。 所以,加油、成长,并相信自己本身已是所有资源中最好的资源,解决你自己问题的专家中最好的“专家”。看见与珍惜外在的助力,同时看见与运用自我的力量,这是赢得生命主动性的不竭的源泉。

14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