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9

Elena小妞仔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戏精心理咨询师妈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无锡美艺馨

已采纳

作为父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打击教育、贬低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乎,家长们都转为使劲儿夸,希望以此来激励孩子。原本家长的初衷是好的,可结果却往往有时不尽人意。事实上,“赞扬能让人做得更好,但同时也有可能毁掉对方”。这个观点,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里提到的。这是一本写给妈妈们的问题指南。作为妈妈,只有懂心理学,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理清亲密关系中冲突的本质,才能了解自己内心焦虑、恐惧的根源。这本书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自我关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分析了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棘手和关切的问题,提出妈妈们的苦恼应该从“与谁的关系”的角度去切入,只要聚焦于“关系”,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本书适合每一个想要收获幸福的妈妈。而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姜弦植,他曾出版过多本亲子关系的心理学畅销书,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采访和报道活动,举行过很多大众心理演讲,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他将自己在演讲时妈妈们咨询过的问题归纳总结成本书,目的就是彻底解决妈妈们的苦恼和疑问。相信身为妈妈的你看完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本书时最为触动我的一点。正如文首提到的,作者在提到赞扬时,指出有时赞扬可能会起反作用。我们习惯性以为,赞扬会人对方更有动力去积极行事,但其实不然,赞扬有时会让人表现得更差,事与愿违。大多数时候,赞扬就意味着比较,它是相对于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其他小伙伴或周围的人而言的。比如,有时称赞孩子表现好时,我们会说:“你是最棒(快)的,你比其他的小朋友要棒多了…”,这种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拿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较。而这种赞扬,会让孩子觉得“我必须要超越他人”,才能得到夸奖。如果孩子很想得到这种夸奖,或者说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就会陷入“我必须要更努力,要表现的得更好”的焦虑中。那这种由于评价而产生的焦虑就会影响孩子,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慢慢地,这种赞扬会变成一种负担,影响孩子的执行力,让孩子变得消极。我们之所以会做一件事,一定是出于某种动机的。比如,一个学生,他好好学习,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他想学习,他喜欢学习,而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这里,“为了热爱而学习”属于内部动机,“为了得到表扬而学习”属于外部动机。而如果一个学生他的内部动机不够强烈,而仅仅为了外部动机而学习时,可能短期内赞扬会让他更努力的学习,但这种状况并不会持久。赞扬一旦成了行动的原因,那么当没人赞扬时,做事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骤降,行动就失去了动机,即赞扬损害了内部动机。当我们赞扬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时,往往只会赞扬我们所看到的结果。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孩子为了得到大人的赞扬而说谎、欺骗朋友的情况发生。孩子可能会制造出大人所期望的结果的表象,赞扬会让他们觉得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于是乎他们撒谎、舞弊,这种结果就与原本赞扬所期望的效果相悖了。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童年的一段经历,那是父亲在得知他考试成绩后的意外反应,父亲的话影响了作者一生。书中父亲的做法值得所有家长学习。那是上小学后第一次拿成绩通知单的日子,作者忐忑地拿着有排名和等级的通知单给妈妈,妈妈却没有任何反应。这让他更加害怕,原本他想通过妈妈的反应来预测爸爸的反应,但结果不如他愿。当爸爸看到成绩,问了一句话“弦植啊,这一学期,你尽力了吗?”。这句话让作者意外,也让他学会了反思。这句话伴随了他一生,这个问题被他内化了,之后他时常问自己尽力了吗。这件事让作者明白,重要的不是成绩、结果或者他人的认可和评价,而是有没有尽力。赞扬结果,往往寄托的是希望做到最好的期望,而赞扬过程则关乎是否尽全力。当拿到孩子的成绩单时,问“尽力了吗?做的很好”而不是“拿第一了,拔尖儿了,做的好”;当孩子某种能力超群时,说“真努力了啊,为你骄傲”而不是“能力超群啊,好棒”...赞扬过程,是在肯定对方的付出,而赞扬结果,往往会给人一种“你只在乎结果”的误解,无形中给对方压力。赞扬,往往是基于某种期望的结果之上的,是有条件的爱。而比赞扬更能给人力量的,恰恰是激励。激励,是帮助孩子唤醒原本就存于内心的勇气,是鼓励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标准行事。在书中,作者用鲸鱼很好地形容了这两者的不同。“赞扬让鲸鱼硬着头皮跳舞,但激励却鲸鱼选择权,让鲸鱼回归大海”。激励,就是无条件的爱,是用爱默默守护,不管结果如何,我永远都在。而这种激励,则会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无懈可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除了以上提到的关于赞扬的心理学外,书中还有其他大量的关乎亲子、夫妻之间、自我的心理学问题,作者结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可以说,一些常见的困扰和疑问,我们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身为女人,我们既是妻子,也是母亲,但更是自己。怎么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怎么跟自我相处,这些都是学问,而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愿,身为女性的你,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戏精心理咨询师妈妈

358 评论(10)

馋猫儿星星

每个人的妈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曾经,有一次我妈对我开玩笑的说,我觉得我担任了你的医生,老师,谈判师,理发师,厨师,专职司机,心里咨询师,专业造型师等等的角色。我就笑,但是仔细想想,还真的是。 每当我发烧感冒或者是哪里受伤了的时候,我第一个跑上的人就是我的妈妈,似乎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妈妈那里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她总知道怎样对症下药,怎样良药苦口。 记得从小学的时候开始,我妈妈自觉担任起家庭老师这个职务,对我的功课总是写着辅助的作用。她总会买来各种各样的书籍或者搜集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来帮助我学习,提问我单词,帮助我背文言文,和我一起画思维导图。现在想想,那段时光还挺难忘的。 高中的时候,我似乎请完了我一生的假。班主任还特别严,很少同意同学请假。而我的妈妈没事就担任起了这个谈判师的角色,他经常和班主任通电话,但是基本上每一次通电话的内容就是请假。不知道为什么,高中的时候总容易生病,现在上大学了,也没有这些怪毛病了。不在妈妈身边,身体却变得强壮了。 至于理发师吗……就是,我的刘海每次都是我妈替我剪的,哈哈,技术逐渐变得娴熟。专职司机也是一样呀,每天妈妈都会上班,顺路载着我去上学校。坐在妈妈的后座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觉得每一个妈妈都有当厨师的本领,但是我的妈妈绝对是最够格的。无论是早上起多早,她都愿意早起给我做饭,风雨无阻,每天都是这样的。中午她也总是急急忙忙下班,赶回家给我做上饭菜。晚上她也偶尔去给我送饭。高三的时候。晚上总是她,陪我到凌晨。现在身在他乡,经常会想起曾经天天吃着妈妈的饭的日子,总是觉得还是妈妈的饭最好吃。 高中的时候,我被几个男孩子追过,和闺蜜闹掰过,感觉被老师不喜欢过……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妈妈就会扮演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她并不总是直接说人生的大道理,二是由浅入深的为你层层分析原因,解释理由。有的时候真的感觉我的妈妈是一个神奇的生物。 还有专业造型师,直到现在,我的衣服,发饰,鞋子,包包全都是经手老妈。 你们的妈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我觉得无论自己的妈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都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都是我们长大之后渴望能够保护的那个人,都是我们心里的天使,那个永远无法忘记的人。 对,我爱她!

176 评论(11)

惊艳你的眼

首先,我所认为的‘戏精’二字是贬义的。平时看见戏精已经够烦的了,自己家里还上演各种戏码就是哭笑不得了。就在此十一国庆日,我刚刚看完一出戏。不说原因不说细节,就说说这家人成了戏精都会出现哪类表现吧。1、哭穷,只要见面,定点戏码就是哭穷,我家的家庭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从我出嫁后,哭穷成为固定曲目,声泪俱下,烦不胜烦,关键是我自大学毕业后就没再依赖过家人,没伸手要过一分钱!给我哥投资百万千万全家房产抵押他们都是没半句废话的,我更没资格说什么。我明白他们哭穷的目的,对于重男轻女的他们来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结婚了就别再想从家里拿一分钱走了,不仅如此,作为回报,还应当往家拿点什么东西,逢年过节礼品、红包奉上这都是作为女儿应该做的,从出嫁前夕我父亲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过“你要跟他结婚,咱们以后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了”这句话后,我就对父母不再有任何期望了,这个期望不是经济上的,是来自心底心理上的。2、抱怨,我嫂子曾跟我说过我母亲就是一个大号的负能量喷洒器,因为我出去上大学到毕业后自己出去住,都不再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淡忘了18岁之前的那些日子。但只要我去探望家人,固定曲目就有抱怨这一条,抱怨所有能抱怨的一切,我的母亲除了不会对我哥和她孙女有怨言之外,其他所有人,甚至远亲近邻都会遭受不明抱怨,而且这抱怨对象也不分对象。有次母亲住院我去探望,临床阿姨看我的眼神格外奇怪,说了一堆什么隔壁床女儿天天探望就算不来医院也都是外卖水果天天送的话,我听了一会儿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母亲的抱怨对象已经扩散到同病房的病友了。关于这个抱怨,我可以理解,毕竟是家中老九、一辈子没受过什么苦罪的母亲到了晚年,疾病缠身,没有了保姆什么活都要自己做以后,难免觉得心理无法接受,从年轻时那种自私的抱怨变成了年老后苦情的抱怨,天天活在自我催眠的戏码之中。我曾经试图开解她,换来的是眼泪和生气,算了!3、说谎和心计,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的床头常年摆放着两本书,《菜根谭》和《厚黑学》,从儿时教我他们午休时告诉别人‘就说我们不在家’到我外出上学的教诲‘逢人不可全抛一片心’。我从未想到,我的父母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是一对彻头彻尾的利己者,这种用心放在家人身上是让人寒心的,亲情变成了一种利息交换,整日把‘如果你服软说点好听的这些那些……不都是给你的了’这些话放在嘴上,各种各样的演戏和试探让我觉得难受。都不再细说了吧。4、这条说说我那的戏精父亲吧,以前没有觉得我父亲是戏精,自从他退休后性情大变,经常上演让我各种哭笑不得的戏码,并且自认为天衣无缝,别人长的脑袋都是为了显个高的!但是如果家中出现群演戏码,一般都是从我父亲这里露出马脚,或台词上漏洞百出或后来忍不住炫耀自己的小技俩跟我全盘托出。还有种种,不再细说,毕竟家家都不同,我相信有些家庭的戏精是起正面运用和调解家庭氛围的,但我家不是,他们是真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用生命演戏。

173 评论(11)

greenxixi503

你好,我是向先森答疑,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有个戏精父母,家庭生后绝对不会是单调乏味的。

其次戏精父母能更加让自己的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冷笑话中或者段子中得到快乐,对孩子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乐观的作用。

最后有戏精父母在的家庭往往要比其他家庭更能感受到幸福感!在平常的生活里,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能引发全家人的吐槽或者哈哈大笑!这样的幸福感是来之不易而又珍贵的。

15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