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8

战斗鸭鸭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第三课教学目的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独孤道兵

已采纳

胡晓会 中原焦点,高级七期讲师八期中级九期、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坚持分享第1462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自闭,宅男… 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有情绪很正常,只要不影响社会功能就行。 失眠,认知态度怎么看,怎么应对很重 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自己容易心乱有情绪不太中立的时候,是看重的需要觉察的是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 术上容易走得太久,道上磨的不够。 稳是解决问题的定海神针。怎么才能稳得住呢?重。底盘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经验不太够。 孩子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培养成为普通人已经不容易了。都以为自己的孩子不一样。每个人都是自恋的。青春期,自我中心,假想关注。 焦点效应。没有那么多人在意我们,我们都是普通人。好好过自己的,不给社会添乱。帮助一些人就已经不错了。 二、阶段划分 1.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 学习是为了更好教育孩子,不能因为学习不去管孩子。家长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没有时间是因为你认为不重要。 周六不做咨询。不工作。 三、其他划分 1.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包括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社区矫正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主动,主动社会化 强制,强制社会化,监狱看守所。精神病院是治疗症状,不是强制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不是退行。年龄小的对年龄大的社会化。反哺,是子女对父母。 喜当爹。接盘侠。 四、基本内容 1. 掌握生活与生产基本知识、技能 从儿童开始,首先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成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从小有自我照顾的能力。养孩子不要太精细。玻璃罩保护孩子太好了。不接地气。不能很好照顾自己。不知不觉剥夺生活能力,和社会脱节。你剪掉了我的翅膀还怪我不会飞翔。两口子感情不好,妈妈带儿子可能会伴侣精神替代。妈妈死死缠着儿子。儿子约会妈妈参加,儿子结婚妈妈半夜盖被子。 既不压抑自己,又能接纳爱人,保持良好关系,只是单纯为孩子好,不如,和另一半搞好关系来得对孩子好。不要特别希望改变另外一半。 离婚,谁经济稳定情绪稳定,是独立的个体就跟谁。不然,孩子压抑自己或者会成为胖子。 毁掉孩子什么能力,就替他做什么。 咨询师不能比来访者更智慧,来访者觉察领悟成长不能替代。以“不知道的心”对待。 不怕你不懂,就怕你懂。最怕的是不懂装懂。挣得孩子同意 2. 遵守社会规范 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他还是个孩子。人家不把孩子当孩子。该教育教育该惩罚惩罚。若长辈有点护短,隔辈亲可以理解,不要对长辈太多意见。享受长辈带孩子又不想让长辈管。取舍,更想要什么。不要护短。 不只是基因,还有言传身教。家长抱怨社会单位婆婆,孩子也会抱怨。家长抱怨另一半,孩子恐婚。家长对社会不满,孩子也会发表不当言论。 家长积极乐观,有毅力,诚恳,努力向上。不断成长。吸引力法则,你是什么样的吸引什么样的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改变自己重要。 3. 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 空心病。 考试奖励,没有更大目标。 钱多事少离家近。做什么价值条件化。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愉悦,成就感。团伙吸毒,饮鸩止渴。为社会为他人做什么贡献。 无论什么年龄,都可以有自己的理想。永远不要说老了,不成长了。永远别说永远。 4.培养社会角色 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按角色做事。逢场作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个人主义。 五、基本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从出生一直到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 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致持续13--25年。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高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这个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沉默的奶奶不说话的孙子 2.人类的遗传素质 人脑是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经验,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超越本能的能力。脑瘫和智力低下的儿童其社会化就很困难。 六、社会化载体 性格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1. 家庭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亲子关系。言传身教。 2. 学校 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的机构。正式性和管理严格性。 小社会。制度规则领导伙伴。不要几个孩子在家找老师教。维护好孩子朋友关系。出一些状况也有支持力量。有可能就是那些狐朋狗友支撑你家孩子走出阴霾。不要挑剔孩子的朋友。 3. 大众传媒 开阔视野 啥都懂。网络手机,比家长懂。 青春期觉得家长啥都不懂,感觉家长智商低,不懂装懂,脑残。过了这段就可以了。 4.参照群体 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儿童社会化受同伴影响。 七、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个体社会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社会化的开始?? 社会化的完成?? 2.性别角色社会化 1) 性,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遗传、内分泌、解剖、生理差异。 2) 性别,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征、女性特征。 男孩女孩从小就不一样。 3) 性别角色 ,社会对男女的态度、角色、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学校对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 男孩坚强,有泪不轻弹。女孩儿温柔贤惠 不同时代下的男孩女孩也不一样。有一些男孩不太像男孩女孩儿不太像女孩。 男孩儿会做饭的不少。娘炮和女汉子。 自食其力。 女孩追男孩的挺多。女孩厉害着呢。 保护本土文化。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待是不一样的。男孩在一群女性长辈照顾下长大的。 找对象,男孩更容易找妈妈,女孩更容易找像妈妈 3.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道德判断的发展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2)道德情感 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更可能是深层体验。 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 3)道德行为 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4.政治社会化 国家形象阶段。国旗国歌领袖。 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受公民权利。 国家组织系统阶段。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一、定义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承担完成。好多活儿都不干。 二、性质 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他人社会。 三、分类 1.获得方式划分 先赋: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父母,兄弟姐妹 成就: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法官、律师、教师、园艺师 2.行为规范化程度划分 规定性:行为规范化程度稿,个体自由度比较小。公务员,军人,警察 开放性:行为规范性程度低,个体自由度比较大。如,同学、朋友。成年人的断交静悄悄。 3.追求目标划分 功利性: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追求效率 。功名利禄。 表现性: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医生,学者,教授,检察官。光明磊落。 4.自觉程度划分 1)自觉,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演员,主持人 2)不自觉,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习惯的方式行动,性别角色。男人声音。刻意扮演女生的男生。 回到家就是家长,不是老师了。 四、角色扮演过程 1.期待: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不然招致他人的异议和反对。 亏你还是学心理学。你还是老师里。 2.领悟:指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 3.实践:在期待与领悟的基础上,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五、角色失调 在角色扮演中往往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失效。 1.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 角色内: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国家期待老师提高学生素质,家长管理部门要求多提高升学率。 角色间: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老师,权威者的角色,朋友的角色。一个人好几个角色。 2.角色不清 个体:对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会有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咨询师自己不清楚 公众: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社会大众不清楚咨询师角色是做什么。 3.角色中断 自主  中途间断,旧角色退出,新的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来不及建立。退休。主动退学 4.角色失败 被迫  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不得不退出舞台。官员渎职下台。学生开除

心理咨询师第三课教学目的

341 评论(15)

向上七季

每个人都必然拥有天赋天命,这是它的底层逻辑。原因有三: 一、生命的起源 当万事万物被赋予了生命或者生的能量在它体内流动起来时,它不管做什么事情,它背后都有一个终极目的:如何能够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好,或者即使自己不在了,也有延续自己生命力的东西存世,可能是后代,也可能是创造的作品。这是生的本能。 二、基因遗传、父母优点的继承 每个生命都是爱的结晶,都有自己的父母和祖辈,他能够从生命的源头得到天赋天命某些元素的遗传和继承。 三、社会环境与价值判断 与社会环境和价值判断相顺应相一致的方面和部分比较容易发现天赋天命,反之容易埋没天赋天命。但是人是立体的多元的,虽然目前教育体系具有唯一性,不能顺应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保护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天命不被埋没,不要因为不被社会环境和价值判断发现而流失。 作业: Day 6  回到过去找礼物 1、你希望在有生之年,如何运用自己“生”的能量?你想在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生”的能量? 在我有生之年,希望能:1、做心理咨询师,探索自己、父亲生命故事的内在因果与规律(心理疾病的疗愈),从这个层面帮助和自己类似的病友(心理咨询);2、做自媒体,用自己曲折人生的奋斗史来激励和帮助别人(文章、短视频);3、做教育,用演讲和书籍来点亮更多曾经和我有着类似迷惑和迷茫的人(现在正在为这个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生——而做准备)。 2、你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什么天赋?又有那些天赋是你独有的? 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高智商,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写作能力。独有的天赋是口头表达能力与表现欲。 3、社会环境给了你哪些影响?哪些有利于发现你的天赋?哪些阻碍了你发现自己的天赋?从以上思考中你又发现了自己的哪些天赋? 社会环境会肯定我曾经高考取得的成绩(考入北京某211大学),也会歧视导致我中途退学的抑郁症,前者有利于发现我的天赋,多在文科方面;后者阻碍我发现自己的天赋,多在心理学方面。从以上思考中我又发现了自己的感知能力,包括直觉、第六感等。 Day 7   从恐惧入口走进去 1、你最害怕恐惧的事情是什么? 我最害怕恐惧的是孤独无助、被抛弃,没有任何情感支持,被众人非议。最具代表性的事情就是大学退学。 2、如果这里面藏着你的天命的话,你的天命是什么? 想象这个恐惧的事情就是我获取天命答案的入口,它与我的天命有一条管道连通着,从这个管道进去,我看到这个自己害怕恐惧的事情(我的过往患病经历)里面,有着天命的引子——接纳它、正视它,汲取它,丰富和完整现在的自己。 隐隐觉得,自己的天命和疾病、疗愈有关(而不是英语教师推广英语这门语言和技能),我前半生四十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这个病造了,后半生,应该就是把这个结解了。 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知道李兰妮之后,写下“看见你,苏醒我”。因为她在她的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神、命运的分水岭。我们必须安静下来,仔细梳理自己的精神脉络:到底哪个段落出了毛病?究竟哪个区域有暗伤?阻塞是什么?裂痕有多深?”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每个都很重要。无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我的使命就是,得癌症,得抑郁症,不死,老老实实把心得写出来。就像我颈部那块长长的伤疤,头颈科专家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作为手术失败的例子,将在课堂上向未来的医生们展示。目的是,让后来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平安。” 她说的都是我心里想的,只是我没有把这些表达得像她那样好。但我想向她那样,活出生命,分享生命,致敬生命,疗愈生命。

9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