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YolandaXYZ
多数人心中的“强者”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自力更生的形象,它更要能独道地平衡内外的“高压”,敢于挑战常人不能接受的困难和极限,以获取较高的成就。社会鼓励人们成为强者,人人争做强人固然是件好事。
但在所谓“强者”路上奔跑时,这一群体却极易忽略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于是我们就看到某些人在即将成为“精英”时,却猝然跌出了承受“内心煎熬”的底线,终只空留下回荡不止的万声悲叹。
意识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需要我们无时不刻地对它提防。积极乐观激情的心态催人奋进、使人斗志昂扬;消沉悲观混沌的状态易让人萎靡、堕落,在这两种情绪的交替中前行,少数人一不小心就会走入其中某种情绪极端化的死胡同,坠落到难以摆脱的陷阱。
扩展资料
首先,心理求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所有的同学具有普遍的意义,既包括隐性的读书、思考探索与彼此的交流、也包括显性的心理咨询等;其次,它是当事同学有意识、积极、主动的行为,是对陌生领域的探索,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挑战性;再次,心理求助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求助的对象上,不仅是外在的同学、老师与心理咨询工作者,也包括求助者内在的自我。
下面我们就心理求助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
1、反求诸己
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告诉我们,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常进行这样一个心理测试,假设在你的生命中遇到一个重大的挑战,凭借以往的经验和认识,自己很难战胜它。
对别人来讲这也是件难以做到的事,现在给自己一分钟时间,找到四个帮助自己的人写在一张纸上。测试的结果显示,求助的对象大部分人都没有“我“——自我意识(有的人称其为真我、超我、大我)。
解决我们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内因就是“我“——自我意识。“我”是最重要的他人。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面对、并相信自己能够解决,是心理求助的核心,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途径。
反思乃是智慧之源。简单的问题立刻付诸行动,复杂的问题交给时间来解决,那么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将无往不胜。
2、读书学习
书籍,是历史的长老,智慧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启悟了智慧;也容纳了峥嵘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与无限的情绪。我们可以借助阅读心理学的书籍,一些名人传记,心理励志的书籍等来认识和了解自我、获得心理成长。
学习其他人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的思想。西方有句谚语说:愚笨的人,熬过痛苦,忘却经验;平庸之人,以自己的痛苦换取经验;聪明的人,借他人经验以自用。但是,一定要警惕,其他人的思想不一定是你的思想。
要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思想,挑选出与你最深的内心发生共鸣的那些思想。吸收他人的智慧,铸造自己真实的规范和原则,并依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3、朋辈、老师
他人是我们的镜子,朋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一条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途径。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是我们的活教材。所需的,就是自我求助的意愿。
4、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就是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营造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咨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主要针对正常人;为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个人在制订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情景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的改变。
心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心理咨询。对于心理问题,人们的行为惯性是:调动一切手段去应对感觉,消灭症状。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疼,问题表现的随时性让我们最终放弃了对问题本质原因的探索。
比如,有的大学生因失恋正陷入烦恼之中,此时有一份的恋情有趁虚而入,而这段新的恋情,即埋没了失恋的感觉,又掩盖了前面情感挫败的实质原因,于是,新的失恋又将被复制。
由于我们为应对感觉而掩盖了问题,于是,当我们再次行动时,问题又将趁虚而入,制造了新的循环,迫使人们为应对问题及感觉而不断的复制错误,空耗人生。对他人而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对自己而言失败却在叠加与倍增。
一个心理问题的存在会至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它将使挫折循环增进,使你付出时间、经济、精神等多重代价。比如当一个大学生陷入情感困境时,思维不清,情绪紊乱,生活杂乱,于是,学业被耽误,择业也失败…,如此一来整个人生的发展就被制约了。
因此,及时有效地遏制、解除心理问题,将最大限度的降低一个人的成长代价,节省发展成本,实现人生价值。
龙真妈妈
当你心情不好,无法控制自己,无聊,迷茫,孤独,压力大的时候都要做心理咨询。在有负面情绪时,做了心理咨询后,心理咨询师会根据你的情况告诉你该怎么做,稍微严重的话会叫你服药来缓解你的心理疾病。你可以在有轻度负面情绪时自我调整,但如果情绪比较激烈或者时间久的话,就需要咨询心理咨询师,来辅助你恢复,恢复方式已经说明。
滋味游龙
全部的心理疾病不需要用药物只有有只制力里就可以,目前很多医院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医生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医院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辅导,看也看不完……本人认为,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原因有三: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辅导来调节;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呢,是不是又得用心灵去调节药物引起的依赖?!3、患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医生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医生,所以,看心理障碍,医生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 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现实中还有不少网友对心理咨询存有一些认识误区。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网下进行了不少心理治疗,也帮了不少人,甚是高兴。 高兴之余,仍有很多无奈……关于心理治疗,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确有许多怪现象,在这里浅说一二: 一、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 很多人把看心理医生等同于得了精神病,所以在中国,还有好多人不愿意看心理医生。有这么一个县级干部,全身莫明其妙疼痛将近10年,到各大医院检查均无问题,这位干部天天吃药,还怪罪爱人,认为是爱人的不好引起的……此种障碍在心理学上称:转换性疼痛障碍,来源于他对生活中压力无法排解的转换。朋友劝他看心理医生,这位干部坚决不去,认为自己搞理论有一套,再说看心理医生那是精神病呀,结果搞到最后和爱人离婚,家庭破裂,疼痛也没有好转……我很想帮他,可他拒我于千里之外,只好作罢。可怜他的爱人,20年来辛苦持家,到中年却无端接受离婚的痛苦。 二、收费越贵,医生越高明? 记得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他有件商品标价50元,一直卖不出去,眼看马上要换季了,朋友急了,干脆标价500元,结果当天就以400元的好价钱卖出去。晕啊,中国人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啊!在心理治疗中,很多人也有这种观念,收费越贵,医生医术一定高明。 三、名头越多,心理医生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医生越有经验? 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医院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文,作为说明。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 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 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 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 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 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 6、年老的人: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也很难做到共情~~~ 误区一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误区二 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师 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咨询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咨询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尚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只能降低标准启用一些热爱心理咨询并基本具备心理咨询素质的人才,逐步培养心理咨询高级专业人才,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误区三 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的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的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的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 误区四 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 有人犯把心理咨询简单化的错误,也有的犯把心理咨询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的错误。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现在市场上有利用电子计算机打着心理测验的幌子进行骗人,有的人故意让心理医生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医生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医生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医生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医生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咨询必须有科学的思想。 误区五 去做心理咨询丢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区别。对心理咨询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咨询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加以科学解决,造成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捂”着、“瞒”着的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实在悲哀。心理咨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诚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咨询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医生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咨询室,充满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来。 误区六 心理咨询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 心理咨询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咨询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医生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误区七 心理咨询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许多初次心理咨询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医生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医生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咨询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咨询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 在我国心理咨询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咨询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有广大的市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 追问: 您的回答最切实际。你是做什么工作啊?
哆啦Y梦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并不是只有得了抑郁症、焦虑症的人才会做心理咨询。越来越多的来访者会因为一个具体或模糊的心理困扰、生活习惯来找荣教授做催眠心理咨询,这些问题可能会是灯光强迫、口水强迫,痛苦记忆、烟酒成瘾的问题等等,而大多数不了解催眠、心理咨询的人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疑问:
①、“心理咨询是做什么?聊聊天就能解决问题?”
②、“心理咨询是我在躺椅上自言自语,治疗师多半只会听吗?”
③、“只是聊一聊会有效果吗?问题还不是没解决?”
④、“催眠心理咨询是不是只是让你舒服地睡一觉?”
其实,心理咨询(或称作心理治疗)的做法有很多种,不同治疗师的擅长也会不一样,催眠也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方式。对于心理咨询和催眠,了解这四个关键问题可以让你明白心理咨询、催眠的作用,它们是不是能解决你的问题。问题一:如果你有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希望快速找到解决之道。建议你试试“焦点解决治疗”。催眠师会试着挖掘你的潜意识,潜能力,会试着发掘你早已具备的能力,引导你想出解决方案,并测试效果。问题二:如果你希望改善一个特定的症状(如恐慌,抑郁,强迫症)。建议你选择“认知行为治疗”和“催眠疗法”的结合,治疗师会引导你分析与症状相关的惯性思考,行为表现与身体感觉,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善症状。问题三:如果困扰你的是人际关系。你可以选择个别治疗,也可以考虑“团体治疗”或“家庭治疗”。治疗师会邀请“相关人等”一起进入咨询室,观察你们的沟通方式,理清观点或感觉的差异,尝试调整彼此的期待,改变互动的惯性。问题四:如果你希望探索自己,认识自己为何会如此痛苦,迷惘?你可以选择“动力取向”或“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治疗师会充分地聆听,或许邀请你谈谈童年、梦境、幻想,陪伴你认识心灵的全貌。
当然,以上分类无法涵盖所有的期待与治疗方法,很多时候的心理咨询都是多种心理咨询治疗方式的结合。这里,分享一个近期多种心理咨询治疗方式结合的案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