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小郡主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陈滢如老师回答。
在我们身边,会发现有很多很“宅”的人,除了在工作等方面,其他没有什么太多链接;甚至有些兄弟姐妹、亲戚间也是如此,你不主动联系对方,对方也不会联系你。表现出人与人之间 情感 很是淡漠。
不想与人来往,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探究一下:
一是,不想与人来往,也只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由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过伤害自己的人或事,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就会选择不与他人有来往,表现出 情感 的淡漠,对谁都是无所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咨询的案例中,曾经有这样的求助者说,“我不想与同学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因为一毕业我们就该分开了,那让我会久久痛苦着,我不要那种感觉”。这个就是他内在有分离焦虑的心理在作祟。
再有,即便是亲人间,也会有这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他似乎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于一个人的独处。这可能会与他自身的人格是有关系的——疏离型人格。这样的人,他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即便是最亲近的人。
那么如果我们碰到的是第二种类型的疏离型人格的人,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这里可以提供给你两点帮助:
明白他们不是只对你会有抵触和拒绝,长久以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让他们会自觉的产生拒绝行为。明白这一点之后,如果你被这个人所吸引,那你就要尝试去接受他的行为。如果对你来说太难,请你不要去对他的行为进行其他的解释和误会。
二,人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跨时间和情景有稳定性,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信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对一个疏离型人格的人的人格改变是有好处的。
面对“不想”和你来往的人,让我们主动点吧!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我也是这样的性格,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心理问题,是通过几十年的总结,什么亲戚,朋友都是互相利用,可咱们总是不好意思,所以总吃亏,也就看透了,心凉了,而且自己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人家也远离你,你也不要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这十多年我基本不走亲戚,不串所谓的朋友,每天夺步,保持一万步到两万步,也不走那繁华街道,也不走那人太多的公园,心血来潮了自驾游几天,就这样的生活我感到特别幸福,啥都不干,钱不多够花,觉也够睡,身体没毛病,这就是我认为的快乐,幸福。
讲真话,我也是这样的性格,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这样特别累——心累。
一、人生经历。要说什么心理,那就得具体看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了,毕竟个人人生经历磨炼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是在交往中总是回报的比付的出少自然也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兴趣了。
二、背叛。在多次遭受他人的出卖后,心也也就淡漠了,与人交不交往好像不那么有必要了。
三、麻烦。如我这样的人与人交往我认为是麻烦的,需要时常照顾别人的心情,感觉不自由,总觉得一个人才利利索索的。
我不是不愿意跟人来往,感觉自己没有别人聪明耍狡,但我心里清楚,只是不愿意说,时间长了,当然就慢慢退出朋友圈子了!只是偶尔见一下聊一会! 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什么心理!
保持心理上的安全距离,少麻烦。
自由,就是可以群居,也可以独处。
独立,就是可以互助,也绝对自立。
界限感的缺失,对别人的言行有更高要求,是国人易发犯的错。
所以,一个人呆着,挺好。佛性,无是非,只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什么心里,不想受累,和别人相处的太近,会很累,想轻松的活,因为在你很疲惫的朋友来了你要陪着,不陪就不够朋友,还有相处过程中,为了迎合对方很无奈的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我是这心里,别人不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人独来独往,不太喜欢与人来往。
内向是人的一种气质,艾森克个性问卷将典型内向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了挚友),生活规律,严谨,做事靠谱,很少有进攻行为等等。多数人则认为内向是种不好的性格,认为内向的人性格孤僻,心理阴暗……这其实是对“内向”的巨大误解。
实际上,内向只能说是性格的一部分,即一个人的性格可能是偏内向的,或者偏外向的,但不会是完全内向或者完全外向的。性格偏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在挚友面前或遇到感兴趣且可以发挥的话题时,他们通常可以滔滔不绝,甚至有点话痨。
而偏内向的人之所以在多数人面前或者公开场合前显得沉默寡言,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话题TA不感兴趣或者发挥不了,为了保存精力,避免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他们选择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动,以免被过分消耗。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刺激是敏感的,只是选择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好沉思,善内省,避免自己被外界左右。
这类性格的人因为 自我意识较强,不容易被外部世界影响,有的性格寡淡,对外界不太看重,觉得自己过好、不给 社会 添乱就行,有种淡泊名利的感觉,因而很多时候不太愿意与人来往,仅保留几个挚友 。尤其是一些名人,在大众面前看起来侃侃而谈,实际上也是个偏内向者,当他们的心理需要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对外界也就没那么看重了,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一种让人觉得孤僻的错觉。
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成长经历的缘故,性格上比较自我封闭,什么事都自己承受,不太愿意与人交往,而这样的人可能给是一种沉默式讨好型人格 。比如《华胥引》里的莺歌,因为被容浔所救,喜欢上了容浔,而努力地成为“容浔希望她成为的样子”,即坚强,受伤不吭一声,什么事都自己解决,从不寻求帮助,也不与人来往。如果说一个家庭里,养育者以“所谓的什么事都要自己扛,该求助的时候不能求助,不容许孩子有一点点软弱的时候”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成年以后,就可能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不愿意与人来往,或深交,内心极其缺乏安全感,却又无法满足,而这样的性格,一旦陷入绝境,无法自救,很容易崩溃。
回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亲密关系大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回避型人格主要形成于童年。
当婴儿有需要,养育者不重视,认为哭闹一会儿就好,并且经常性地不满足婴儿的心理生理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一种“我不够好”、“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的意识,此后当养育者出现时,婴儿便会渐渐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满不在乎的假象,实际上内心十分渴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长期遇到这类情境和待遇,甚至遭遇养育者的打击式教育,就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
其中, 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 为:
回避型人格对于社交是有意识地回避,自己选择性愿意或者不愿意,但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亲密关系的。
与回避型人格不同,社交恐惧症患者虽然也不主动与人交往,却不是主动选择的。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 ,是一种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表现出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的神经症。患者常担心自己在公众场合会做出一些令自己尴尬的言行而感到十分恐惧,因而害怕与人接触。
其主要症状表现 为:
社交恐惧症患者尽管内心十分渴望参与社交活动,但由于无法自控自己的焦虑与恐惧,因而不得不拒绝大部分的社交活动,有的甚至连与自己的亲人接触,也会呈现社交焦虑,因而不得不回避社交活动,不与人打交道。但他们的行为在其他不了解的人看来,就是不想与人打交道 。
会出现“不愿意与人打交道”表现的,还有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
这是因为, 抑郁症患者 由于大脑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兴奋度大减,甚至降到零点, 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动意志 ,哪怕是起个床,健健身,他们都不会动,像极了一般人口中的“懒惰”,因而抑郁症 也被称为“懒病”,一旦发作,什么事都不想干,包括联系朋友,更别说与人打交道了 。
同时因为心理与生理互相影响,在抑郁情绪的影响下,人肝气郁结,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肠胃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两虚。而在中医理论中,气血虚的人往往缺乏精神,显示出疲劳、困倦、乏力等症状,更加不想动。
尤其是对于带有精神病性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而言, 因为伴有被害妄想,精神病性重度抑郁症会产生一种担心被人迫害的恐惧感,为了保证自己安全,TA拒绝与人打交道 。
情感 淡漠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一个名词,属于 情感 障碍的一种,指的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 情感 反应,哪怕这个事情与个体本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是如此 。其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思想阻滞,显得呆滞、迟钝、麻木、毫无生气,看起来好像事不关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一些脑器质性病变类的精神障碍。比如说,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障碍等。
而 不想与人来往,则是人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 。有的人可能因为一些不幸经历,性情上变得较冷漠,但与 情感 淡漠完全是两回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郁郁症。我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和婆家娘家的人有往来。和他她们说话让我很不舒服。总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似乎离我越远越好。我整天莫名感到心烦。悲观想哭。
首先专业上对“ 情感 淡漠”的定义来了解一下: 情感 淡漠是说那些可以引起别人 情感 波动的事情或者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事情,你压根没有相应的 情感 反应。比如,中了500w大奖,别人可能会高兴到飞起,可是你却毫无反应;同样都是最亲密的亲人去世,别人悲痛万分,你也依旧好污悲痛。简单来说,就是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各类表情呆板,极度缺乏内心体验… 情感 淡漠实质上是 情感 障碍的一种,所以别轻易给自己打上 情感 淡漠的标签。
说回不想与人来往的事情。人具有独特的 社会 属性,也是 社会 属性的影响所以产生了各类的人际交往,如:家庭关系、友谊、爱情等。不想与人来往的态度可能是在成长及后天环境作用下,某几次的受挫而导致;也可能是从小在家庭环境下,父母家人的耳濡目染,导致对与人来往的厌恶及回避;或可能是因为在某一段亲密人际关系中的失去给你造成了难以磨灭的打击等等。当然,这一切假设是在排除了你有心理疾病的前提下形成的,某些器质性疾病也是会导致 情感 淡漠的。
每个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模式来生活,如果不喜欢与人来往并没有给你造成一些麻烦和困扰,大可随它去吧!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表象易见,内在难寻。人是最特别的,因有思维 情感 ,故心理更难琢磨。说到不愿与人交往, 情感 淡漠是一种什么心理,问一百个人也许有一百个答案,只是不与人交往, 情感 淡漠是外人看到的表象罢了。我认为这表面下的内心是丰富的,丰富到不需要用过多的交往来填充。因为有些人成长中经历了许多,看透了,看淡了,有点累了,所以选择放下过多的包袱。不是拒绝和抵触交往,而是选择放松的生活。有些人就是喜欢简简单单,不愿为难自己融入复杂难辨的善恶美丑中,不是 情感 淡漠,而是想自由的生活。
不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panasoniccz
很多家长反映,开学孩子就要步入小学,是不是可以推荐一些 从“亲子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的书单。
6-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除了要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还将面临语言和心智方面的发展,这时候也是建立孩子独立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
很多专家都建议,孩子上小学后应该开始从绘本的图像阅读过渡到纯文字阅读,于是就有了“桥梁书”的出现。 “桥梁书”引用了西方国家书目上的Bridging Book的概念,是一种针对低中年级孩子,带领他们从图像阅读顺利跨入文字阅读的出版物。
桥梁书的文字量不多,插图为辅,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通过精心的编辑和设计, 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习惯,享受自己可以独立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并因阅读过程中的乐趣而愿意持续阅读。 今天这份书单以供家长选择。
01 《灯塔上的光》
[美]朱莉娅·L·索尔 著
[美]乔治·施赖伯 绘
董晓男 译
晨光出版社
罗尼和玛莎婶婶一起生活。一天,守护灯塔的人前来拜访玛莎,拜托她和罗尼替自己守护灯塔两周,并许诺日子一到便会亲自接他们回来。罗尼像所有孩子一样,对灯塔上的未知生活感到无比好奇与向往。在这段时光中,罗尼渐渐爱上了拍打岩石的海浪、灯塔里弯曲的螺旋楼梯、独自拥有一个房间以及每晚点亮灯塔的工作。
可眼见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守塔人没有遵守承诺来接他们回家,愤怒的罗尼忍不住唾弃守塔人的行为。在婶婶充满智慧的开导下,罗尼渐渐明白了灯塔的意义,也谅解了守塔人的行为。
成长有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有时又发生在一瞬间,偶尔它还会和我们玩捉迷藏,在不经意间悄悄降临。小男孩罗尼就从未想过,成长藏在自己与婶婶踏上的一段旅程中。罗尼不只点亮了灯塔,也点亮了心中的那盏名为责任的灯。
02 《飞越风暴》
[意]圭多·巴达萨利 著
[意]玛丽亚·克里斯提娜·普利特利 绘
乔侨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故事的主角小拉鲁斯,是唯一一只可以在风暴中飞翔的海鸥。他喜欢 探索 新事物,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为了解答内心的疑惑,他独自勇敢地踏上漫长艰苦的飞行旅途去寻找答案。
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感悟,情节跌宕起伏,趣味性与哲理性兼顾。故事向孩子传递善良、勇敢、乐观、坚强等正能量,同时教会孩子在困难中不轻言放弃。
03 《哈里的魔力双脚》
[英]亚历山大·麦考·史密斯 著
[英]山姆·厄舍 绘
朱晔 译
青岛出版社
本书记叙了一个有魔法的印度男孩——哈里,在他跳舞的时候,周围的小鸡、老狗,以及周围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而他的生活也像中了魔法一般,变得险象环生、奇趣无比……
他的正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斗智斗勇,最终他用舞蹈唤醒了人们内心的真善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04 《偷养一只猫》
林淑玟 著 鳗鱼蛋 绘
浙江大学出版社
娜娜小姐是图书馆管理员,有天早晨下着大雨,她在图书馆门口捡到一只被遗弃的小猫。可是,图书馆里不允许养猫,而她自己住的地方,房东先生更是严格规定,绝对不能饲养任何宠物,即使不会发出声音的金鱼也一样……
娜娜小姐只好暂时把小猫安置在图书馆的员工休息室里。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小猫的踪迹。小猫会被赶出图书馆吗?故事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结局呢?这本桥梁书读起来轻松活泼,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
05 《占领果园》
[韩]黄善美 著 [韩]金欢泳 绘
王策宇 [韩]白昌容 译
夏辇生审译
接力出版社
这是一部动物小说,城市的一隅是一片果园,奶奶在果园里生活了一辈子,不舍离去。
果园里一片祥和,成片的梨园、田野和小山坡,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在奶奶的带领下,鸭子们欢快地抓着牛蛙,那些老鼠、虎皮猫、大柳树,还有欧琼鸟都不约而同地奔向果园……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安静的处所。
作品充满安宁、清美与欢笑,从每一种小动物出发,描写它们的细致生活,果园成了一片安宁的净土,奶奶在这儿迎接新的生命。看小动物们如何相处,发现生命的纷繁复杂,感叹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处在大自然中的奶奶一家,也将因此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理解美好就在身边。
06 《长鹿角的男孩》
[英]约翰·尤曼 著
[英]昆廷·布莱克 绘
李梁瑜 译
南海出版公司
本书由剑桥大学文学研究者约翰·尤曼与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昆廷·布莱克联袂创作,讲述了男孩比利的奇幻校园故事。老师说“专注其中,努力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专注和努力真的管用?“那你能通过它们让头上长角吗?”比利决定接受挑战。第二天,他发现头上长出两个鼓包,越长越大,越长越长,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本书将孩子熟悉的校园生活与有趣、天马行空的长幻想故事有机结合,配以简约、充满动感的插图,鼓励孩子用心观察生活,发现蕴藏在平常日子里的不可思议。故事以短章节编排,适合小学低年级孩子自主阅读,在带给孩子欢乐、畅快的阅读体验的同时,让小读者懂得专注和努力的价值,勇敢追梦,积极成长。
07 《卡米朗,大胃王》
[巴西]安娜·玛丽亚·马查多 著
桑大鹏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卡米朗是个大胃王,它很懒,而且非常贪吃,但它不想知道如何工作糊口,喜欢去朋友家蹭饭......这是一本薄薄的童话集,但里面有趣的故事显得特别丰满,充满创意性的语言,以其幽默轻松的品格和出人意料的想象力带给读者无穷的乐趣。
08 《跳绳没有那么难》
[日]福田岩绪 著
赵峻 译
读者出版社
全班的同学都学会跳绳了,可是仓太还不会。这可真让人着急啊,视频也看了,爸爸也帮忙练习了,可绳子还是打在脚上。更让人沮丧的是,友情也出现了问题。仓太最后学会跳绳了吗?他是如何学会的?
日本儿童文学作品在写孩子心理时,总是那么真实又贴切。孩子成长中的小困难、小困惑,看似微不足道,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儿童文学作家总是能帮助孩子保存童年感觉的人。
09 《小刺猬奇遇记: 钥匙 是谁的》
[日]菅野裕子 著
[日]北见叶胡 绘
田秀娟 译
新星出版社
“请_______,拜托。”一道温暖的填空题,填上的是对生命的期许,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渴望。该书充分利用了幼童对世间万物的强烈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演绎出自然而温暖的生命故事,行文在美好温暖的想象力里铺陈开来,且事理逻辑和生活逻辑性很强,译文自然生动温暖,从各方面来说,本书都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10 《找不到校长》
岑澎维 著 林小杯 绘
贵州人民出版社
“找不到校长”让人想起《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校长,哪个孩子不愿意遇到这样一位懂孩子爱孩子各种好玩有趣的创意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好校长呢?即便是纸上的由文字虚构的也足以让人感受他宛在眼前的亲和力、感染力。
11 《步步蛙很爱跳》
林小杯 著/绘
北京联合出版社
本书作者林小杯是台湾著名图画书作家。本书文图都比较多,也可作为图画书推荐。小蛙的名字叫步步,他很爱跳,围绕着他的跳延伸出来好多有趣的故事。
林小杯的故事有一种《青蛙和蟾蜍》式的哲思和有趣,是儿童文学中非常高级的表达方式。例如,步步是小蝌蚪时,游泳就是一种天生技能,后来变成青蛙后,就忘记如何游泳了。林小杯的图画一直都以“稚拙”为特点,这本书延续这一风格,但仔细品读,画中自有奇趣。
12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日]花田鸠子 著
[日]福田岩绪 绘
陈滢如 译
北京联合出版社
撒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现象。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会把撒谎当成品行不端、道德不善的一种,以致于让孩子背负沉重的道德压力,只好用更多的谎言来掩盖谎言。
故事中的悠斗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把自己暑假去爷爷家谎称去了夏威夷,最后在自责中承认说了谎。没想到,所有孩子都承认自己说过谎,连老师都说过谎。“何为说谎”“有没有善意的谎言”,这本书是和孩子讨论上述话题的优秀素材。
13 《带弓箭的小孩子》
在《带弓箭的小孩子》中,程玮毫不避讳儿童成长中的敏感话题,轻轻牵起小读者的手去触摸爱,用辩证的爱情观纠正童稚的行为,进而由狭义的爱扩展到广义的爱,用充满艺术智慧的文学表达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全书篇幅适中,图文并茂,是一本给低年级孩子量身定制的桥梁书佳作。
14 《男孩向前冲》
11岁的“我”报名参加了长跑比赛。在比赛前夕,跟随妈妈拜访了一位迟暮的老人哈利。哈利高兴地向男孩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一次奔向海边的长跑,以此串起了老人平凡而灿烂的一生。
“好好开始,加油努力,你会拥有美丽的人生。”老人的临终赠言不仅是对少年的鼓励,更是本书的文眼。安徒生奖和林格林奖双奖获得者阿尔蒙德,比起他的其他作品来,故事更简洁,也更少奇幻,但表达的哲理却更见深沉。
15 《不信你去问鲨鱼》
[日]竹下文子 著
[日]高畠纯 绘
苏懿禛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不信你去问鲨鱼》是一本桥梁书,可以一口气读完。不过,其中蕴含的哲思,可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明白的。爱睡懒觉的鲨鱼,长得越来越胖,怎么样才能让鲨鱼减肥呢?那就送给鲨鱼一个闹钟呗。闹钟里藏着好多小螃蟹,它们拿着小鼓、小锣或是小喇叭,却吵不醒鲨鱼。最后,小螃蟹们不得不举起小钳子挠鲨鱼的痒痒。
闹钟,到底是发出铃声的叫做闹钟,还是只要把对象弄醒了就叫闹钟呢?
这是个哲学问题。送信的飞鱼,把信和陆地上漂来的树叶弄混了,这封树叶信问谁都没有收下。信,一定要写明收信人和写信人才是信吗?这也是个哲学问题。这本书符合经典儿童文学的标准,清浅的故事加厚重的哲学。
16 《彩虹真好看!》
[奥]蕾娜特·威尔士 著
[奥]莫妮卡·马斯洛夫斯卡 绘
刘海颖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奥地利童话《彩虹真好看!》的故事轻巧有趣,而又蕴含哲理。小不点儿因为偶然看见了美丽的彩虹而开始了他不屈不挠的寻找之旅,一路上邂逅了蝾螈、鸟、獾、蜥蜴、青蛙等动物,几乎每次都能遇到幸福的事,每一段经历都给他带来了一种“色彩”。
最后青蛙告诉他:彩虹开始或结束的地方有一个宝藏,而幸福就是珍贵的宝藏。当小不点意识到拥有朋友、拥有各种色彩时,觉得无比开心,随之看到了彩虹。书中插画色彩明丽,构图夸张,给文字故事增添了生动活泼的奇趣。
— END —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