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1

angelabaobao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棉花糖儿童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虹阳光

已采纳

儿童心理咨询师需要满足条件后报名参加考试,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初级)报考条件:

1、 持有大专科毕业证书及同等学历,或持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2、 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1年者。

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中级) 报考条件:

1、 持有本科毕业证书及同等学力,或持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

2、 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2年者。

扩展资料:

儿童心理咨询师出现的背景:

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口吃,尿床,上学前焦虑紧张、恐惧,多动,说谎,偷窃,厌学,逃学等。一般来说,儿童问题多和家庭、父母或周围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经由上海人才培训促进中心批准, 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率先开展“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资格认证的培训工作。

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是承担这一重任的伟大使者,因为有了这个群体,我们的父母会减少许多教养儿童过程中的无奈、无助甚至绝望,减少夫妻因孩子问题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更减少了问题孩子,甚至未来罪犯的出现。

棉花糖儿童心理咨询师

198 评论(12)

淡淡默默淡淡

美国心理学家米切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

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一群4岁的小孩子。实验人员每次带一个孩子到房间,向孩子展示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小朋友他会离开房间一会儿,桌上的糖可以随时吃掉。如果能等到他回来的话,就会奖励额外的糖果和饼干。等到实验人员一走,有的孩子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思前想后很久,终于挡不住诱惑,把糖吃了;当然也有的一直坚持到实验人员回来,然后他就有更多的棉花糖可吃了。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如何抵制即时的诱惑,巧合的是负责实验的心理学家自己的女儿也在该幼儿园。若干年之后,心理学家偶尔听女儿讲起那些同学的事情,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抵挡诱惑,与成功会不会有关系呢?他立刻找回当初那些孩子,果然发现,那些抵御住诱惑,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在 情感 、社交方面,明显地比那些性急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做事效率,而且面对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慌乱无措,不会轻易崩溃,容易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持续的跟踪研究发现,意志力强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受同学老师的欢迎,收入更高,不易肥胖,更少吸毒和酗酒问题。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未来。

这个结果一经发表,轰动了心理学界,因为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够在儿童时期就预测到成年之后的事情。于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个超长期的实验,他们在新西兰选取了1000名儿童,从他们出生就一直跟踪调查到32岁。研究发现,自制力强的孩子长大之后,更 健康 、染上性病的几率更低,拥有更多的存款、收入也更高,婚姻也更稳定,更不容易进监狱。自制力最差的那一组,在32岁之前就有40%的人进过监狱。即使剔除了智力、种族、 社会 阶层等因素之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

这些事实虽然震惊了欧美心理学界,但是中国人肯定觉得:“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中国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例如那些读中学就谈恋爱的人, 因此耽误了学业。所谓的女生援助交际,不是因为家贫, 只为吃喝玩乐享受买奢侈品, 就是 马上吃软糖的的一类行为。

这里有篇文章是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李XX犯罪心理问题的分析:

李XX的案情已经非常清楚了。同时,关于他为什么犯罪——网上也有非常多的分析与精辟的见解。我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解剖的个案,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李XX显现的问题在当今 社会 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代表之一:家庭完整。与许多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相比,李XX有着非常爱他的爸爸、妈妈。而且,他的父母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陪伴他成长。这理应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类似于这样的完整家庭养育的孩子出现违法犯罪的并非李XX这一孤立的个案。

代表之二:衣食充足。与许多贫困家庭不同,贫困,常常让有爱心的父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孩子去打工,不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或学习需求,甚至因家庭的贫困,一些天赋极优秀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 社会 栋梁之材,相反,他们放弃学业后去做最简单的打工养家,流于平庸。与他们相比,李XX不知自己有多幸运。

代表之三:教育丰富。有关李XX的成长经历我们看到:四岁参与中国申奥活动(可受到爱国教育),从小跟着父亲唱红歌(可受到正面影响——他父亲的话),四岁学钢琴并达到获奖水平(艺术在熏陶修养),八岁习书法并练到获奖水平(书法可让人凝神静气,也可起到修养作用),十岁练冰球并参加多项比赛,从小到中学的读书学校都是重点学校(属于优质教育),此外,他从小在父母的带领下结交许多朋友,他的 社会 性发展也很好(以至强奸都与别人合伙实施)。如果说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的话(一般“德”是抽象的,而且我们教育中也常以“爱国”、“关心集体”为主要评估点,就此而言,李XX也算具备了),其他四项都是具体的,那么,五分教育,他至少已经占了四分以上。

——所以,他的父母一定不明白:我们给了他这么好的成长环境,他为什么会出现违法直至犯罪的心理问题?其实,对于这一困惑,极需答案的不仅仅是他的父母。

我从网上看到许多人对李XX罪原因分析时都指出了这点:是他父母对他的溺爱害了他!对此我完全赞同。

问题在于:溺爱怎么能抵消从小学到中学、12年、至少几十位重点学校专业教育家的教育?溺爱怎么能抵消四岁就开始的文艺熏陶?书法修养? 体育 练就?他的心理问题源于什么?出现在他人生的什么环节或时间呢?简单地解释:李天一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性格”出了问题;发生时间是在他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

性格,在心理学上有许多的论述,若以关键词介绍,即后天形成的、终身的、 社会 行为方式。理解性格,最好的比喻是言语。人生下来时都不会说话,言语首先是后天形成。但是,后天的不同年龄其言语学习发展有明显的差别。一般6岁前的言语俗称母语,一旦学会终身不忘。尽管18岁之后,30岁之后,50岁之后我们仍可学言语,但终身性越来越弱,学完了不用就忘记。因此,6岁前的母语不会轻易忘记,同理,也不会轻易被改变、被消失。性格亦同。这一比喻告诉我们:性格教育必须从6岁前就要有意进行培养。

其次, 社会 行为方式不同于人的许多行为,如智力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系统的教育开发;气质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他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而性格则取决于孩子与身边人的互动,即 社会 性的发展。 社会 性的发展基于 情感 、言语。当一个孩子有充分的爱他自然就会有良好的言语发展与 社会 性发展。

但是, 情感 、言语、 社会 性仍不能决定人的性格。决定人的性格的培养取决于父母几方面的有意而为:

一是6岁前对他说不。在孩子刚会说话、表现执意、哭闹时,父母要有意地对他说“不行”。这一时间就在人的2-3岁。找个他任性的事情,狠下心来,看着他,让他哭个痛快。以无声静观让孩子知道:哭闹没有任何用处。这是让他知道你的态度:你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我说不行,你闹就没用!这是有意培养孩子的克制性。

二是在6岁前有意对他进行延迟满足。方法是有意带他去商店,看完一个玩具不要当天买回,要让他知道:这玩具的钱相当于家庭什么样的开支。若要买需要等爹妈上班挣钱,需要家里节省开支,计划后才能买回。延迟满足就是有意地培养孩子的耐性。

三是在6岁之前对他进行诱惑训练。方法是给他两天的零嘴食物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吃,并在他克制后奖励,在他缺乏克制后匮乏,让他知道,面对诱惑要先自我权衡利弊,然后克制自我,这样才有更多的利益。为了明天必须克制今天的欲望满足。

(回想自己,小时候孩子要什么,哪怕刮风下雨都要去买给他,老婆说,我们欠缺的是就是延迟满足的教育,导致现在孩子有点购物癖。)

性格培养主要发生于6岁之前,主要由父母实施。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对他说不,恐怕他大了以后就会遇到法律对他说不; 如果他没有被延迟满足,他大了以后就会随欲望而动;如果他没有经过诱惑训练,他长大后就会不计后果,肆意妄为。

李xx恰恰缺乏的就是这几项基本的家庭教育,缺少了这几点“决定终身的性格培养”。而且, 基础的性格培养一旦错过,人的性格缺陷也就形成。这种形成如同母语一般,不可退回,不可逆转。 这就是他为什么在上次违法行为被劳教后行为方式并没有改变、没有消失的原因;半年后他又一次重演肆意行为。在此补充一个观点:李天一的少年劳教与他第二次犯罪没有因果关系;相反,他性格培养的缺陷与他的犯罪行为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大家会问: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这种性格缺陷怎么办?乐观地说,18岁之前、21岁之前,父母和外界的“有意而为”可能还有“一些改变的希望”,但是,如果到成年,——回答是不容乐观,要做好长期准备。 矫正人格的缺陷如同治疗生理上的慢性疾病。去根较难。 需要医生的治疗、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病人自己的有意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 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是让孩子痛哭一番的经历……

问题在于,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幸亏2005年写这本书,孩子6岁以后我就知道延迟教育,我经常对孩子说“不”, 我经常有意识不去满足孩子的稍微过分的需求,我常常对孩子说:“我不会满足你的一切需求”, “我可不是要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不是你要买的就去买!”)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比如小时候,夏天孩子口渴要喝水了,着急,要哭,要抓碗。有时候正好没有合适温度的水,你不必像许多妈妈那样找出好多碗来,大碗倒小碗,忙得无暇顾及其他,不停地用嘴吹,还不断安抚着孩子:就好了,就好了。你可以对孩子说:别着急,慢慢等一会……他还急,没关系,让他在等待中急呗。下次,还这样对他说,再下次,还是这样……重复多遍,就形成了习惯。不是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重复20多遍吗。)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面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打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 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 ,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 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看看那本有名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父母的做法吧:

我坚信,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变成孩子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开始形成的几天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要婷儿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让婷儿做,以后也从不迁就,怎么哭都不行。

有的父母看见孩子一哭心就软了,以后孩子稍遇一点不顺心,就靠哭来解决。以为一哭大人就会满足他,以哭来作为要挟大人的条件。我从婷儿离开姥姥家起就提前打好招呼:任何时候都别想用哭的办法来换取任何东西。婷儿体验了一两次就明白了,哭是没有用的,只有按要求办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

为了防止婷儿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我从不轻易满足婷儿的物质要求,以免她习惯于不劳而获。而且,为了培养同甘共苦的好品德,我从不让她独自一人吃任何好吃的东西,尽管那时候我的工资还不够母女俩都吃水果,我还是硬着心肠每天和她分享一个水果,让她觉着“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独吞”是不正常的,可耻的。

为了强化她的自制力,我经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婷儿带到商场门口,然后让她选择:“如果你不喊我买东西,我们就进去逛,如果你喊我买东西,我们就不进去。你选吧。”婷儿每次都说:“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我就带着她在商场里到处逛,教她认识各种物品。

我们留连最多的地方就是玩具柜和食品柜,玩具柜的售货员叔叔每次都让婷儿试用一下各种新玩具,这是婷儿逛商场最愉快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大概就是逛食品柜了。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包装越来越漂亮的新食品出现在柜台上,别说是婷儿,连我都很想品尝一下,但是婷儿始终忍着,从来没有要求我买过。 长期多次地重复这种克制欲望的过程,对于培养婷儿的自制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从小到大,婷儿很容易做到抵制大大小小的各种诱惑,坚持按照理性的选择去行事。应该说,正是这种强大的自制力帮助她有效地减小了走弯路的概率。

天底下少见不爱儿女的父母,对于中国人来说,爱不爱的,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爱得太多。多少年都是一对夫妇一个孩,两个人,有时还要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团队对付一个小孩,一般都是爱过了头,爱汁四溢。看上去似乎要在爱的海洋里淹死的孩子,其实真的未必幸福。

253 评论(9)

喵喵:小妹

1.

怎么还不去洗澡,怎么还不去写作业,怎么还不收拾玩具,在孩子快被催死,你也快被他烦死之前,看一幅图。

看,拖延症患者脑中多了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这毛猴最爱做的事就是与理性计划的大脑指挥官争夺指挥权。这只及时行乐的猴子只关注两点:简单和开心。

孩子也一样,当你想让他做任务的时候,他只想让及时行乐的猴子来占上风,玩玩小汽车什么的,所以你需要一只惊慌怪兽来吓跑孩子脑子里爱玩的猴子。

TED拖延症演讲者说到惊慌怪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但当临近截止日期或者有当众出丑的危险时,或者出现灾难或者其他恐怖情况时,他就会突然醒来并且最重要的是,他是猴子唯一害怕的东西!

所以在面对孩子因为不喜欢做而拖延的时候,要给他一个截至时间,过了这个截至时间就会发生不一样的结果。比如过了时间不收拾玩具你来收拾,但下次他再玩玩具的时间要等到一周以后。

2.

《微习惯》里提到创造性思维技巧中一个叫“假面具”,按照这个方法,如果你想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从他的对立面思考,看会有什么创意迸发出来。

举例,如果盖一座摩天大楼,就反过来想如果造一座深入地下的建筑会怎么样。这样可以强迫大脑拓宽思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激发更多的创意。

那么同理,对服孩子因为不喜欢做的事情进行拖延,台湾心理咨询师童利菁在她的书《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提到一个实用的方法:不喜欢?那奖励如何!反其道而行之,出乎孩子的意料。建立奖励规则,制定奖励清单!如果这样正面鼓励还无效时,让孩子 “选择结果”。

3.

那如果不是因为不喜欢拖延,而是其他原因呢?

其实,每个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他们也担心做不好招来责罚,影响自己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一天之中,总有些事是孩子必须要做,但他却不想做而一直在拖延的。孩子不是成人,没有那么成熟的规划,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上,而是要先从孩子的情绪入手一步一步来。直面孩子内心的焦虑与恐慌,先平息,然后为他做个小铺垫。

一说起拖拉,是不是孩子拖拉的模样都历历在目。也许你会想起孩子早上去幼儿园前总是慢吞吞的吃饭;也许你会想起带他上培训班的时候,他站在门口费了老半天劲才进课堂;也许你会想起你让孩子去在餐厅里问服务员要个小碗,他却找各种借口最后别别扭扭拖了许久才去。

他不是胆小怕事,他不是懒癌上身,他只是对待他不熟悉的环境有紧张和焦虑的感受,而这让他觉得恐惧。

这时候我们需要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孩子,妈妈会一直在你左右。妈妈也有很多一个人面对的时候,你的害怕妈妈也有过。妈妈相信你慢慢可以去尝试,而且越做越好。”

跟孩子谈论恐惧,有助于将恐惧从潜意识中转移到意识中,并减轻它对孩子的控制力量。

慢慢的,他的恐惧会慢慢平息下来,如果他还是觉得害怕,你可以放张家庭照片在他的口袋,或者再抱他一会给他力量,又或者陪他一起经历一次,让他逐渐过渡接受不熟悉的人和事,这样孩子的安全感会越来越强,下次再经历就会好很多。

微信公众号:Cissy育儿思考

264 评论(10)

錵小寶圓滾滾

“素心,个人观察和经历都需要批判性思考,那引用科学研究成果可信吗?”小白询问。 小白是一位刚入职场1年的产品经理,想要增强沟通力,前来咨询。 “对,我们现在看到有些广告也会用科学研究成果,对此,我们仍然需要提出问题。” @素心人生设计:《学会提问》一书认为,科学研究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首先,科学方法追求的信息是以公开证实过的数据的形式出现。 这些结果已经被复制过,也就是被重复得到过,也可以被证伪。它不像“特异功能”,只是个案,所以,具有可验证性。 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可控性。 它会使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出现的错误或偏见。 第三,语言的精确性。 科学方法力图在语言运用上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 这些都会让它成为可信度较高的证据来源,但研究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有些研究能登上国际《科学》期刊,但有些就不行。 例如,前段时间国内有位教授说能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误的,新闻后面就有人评论让他发表在权威国际期刊上,这其实正是想检验他的研究质量。 所以,我们需要追问:研究的质量如何?有没有发表在公开刊物上?是什么级别? 第二,研究的成果常常会相互矛盾。 一旦脱离了调查某一具体问题的科学研究的大环境,单一的研究所呈现的常常会是引起误导的结论。 例如,早上吃鸡蛋配牛奶到底好不好?其实,只是空腹吃鸡蛋对身体不好,如果能在吃鸡蛋前规避空腹就没有什么影响。如果不表达“不要空腹”这个前提和环境,就会引起误导。 我们可以追问:这些成果在哪些地方有矛盾?他们各自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各有什么环境和条件才能成立? 第三,研究发现并不能证明结论,只能支持结论。 很多研究发现其实并不能证明结论。例如,心理上常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就是检测一群孩子对棉花糖诱惑的抵抗程度,用来证明意志力从对人生有决定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发现它更多是支持结论。 所以,我们可以追问:研究结果是在证明结论还是支持结论? 第四,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 例如,上面谈到的棉花糖实验,很多后面的研究者发现它只能证明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影响。这就是时间变化之后发生的改变。 所以,我们需要追问: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时间发生了变化之后,结论会产生变化吗? 第五,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很多药物的研究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背后常常有药厂支持研发,研究者就可能更会让成果去达到药厂想要的结果。 甚至在放射性元素镭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会用它的发光性盈利而选择没有看到这种放射性元素对身体的影响。 当时的研究结果就为了商业利益更支持它的使用,最终出现了很多身体留下残疾的人群。 所以,我们需要追问:这个研究的背景是怎样的?背后有没有什么相关利益? 第六,表达者也常常会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就可能会把限定条件拿掉,引起他人的误解。 所以,我们需要追问:这个结论有没有被简化?有什么限定条件吗? “对,虽然平常我们引用研究较少,但我们如果要形成批判性思维,对待任何证据都需要严谨,不断提问。”小白总结。 亲爱的书友,你有什么收获?欢迎分享和交流。#每天一个职场故事# DAY 280 @咨询师素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 个案时长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

13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