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岚零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详细分析参考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详细分析
一般情况 :某男,28岁,研究生学历,汉族,某公司部门经理,未婚。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求助者自述情况 :从小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生活在很传统的家庭,父母是中学教师,感情融洽,但对他管教很严厉,从小要求他做一个懂事规矩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的最好,养成了做事情按部就班、追究完美的习惯,遇到做不好的事情,都要重新去做,直到做好为止。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作游戏,只是一心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很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然一次考试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因此,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几乎挑不出什么缺点,令人羡慕。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前两年学习生活如常,在大三时开始出现反复的冼手,有时甚至洗十几遍,考试时总是要反复检查试卷上是否写上姓名,甚至要交卷后还要去找到老师核对姓名,自己知道没有必要,却控制不住,只有做了才感到轻松。自己有一对哑铃,看到它时就想拿起来砸别人,总是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而感到焦虑,为此把哑铃扔到了河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耽误了许多时间,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性格变得孤僻,做事优柔寡断,不愿与人交往,没有要好的朋友,内心非常痛苦,因此来到心理门诊,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消除毛病和不适,改善交往状况。
心理咨询师了解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少年时期部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因为没有洗手就拿起筷子吃饭,被母亲严厉训斥并告诫他,手上有成千上万的病菌,不洗手就会得病,并在母亲的监督下,把手洗干净才被允许吃饭。从那以后,养成了爱干净的习惯,认为若不卫生就会染病。这件事对他的生活未有多大影响。求助者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同寝室的一位同学被查出患了肝炎,因为这件事情就联想到母亲训斥的话,感到很紧张,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自此以后就开始反复洗手,有时要洗十几遍,自己也明白没有必要,但是就是控制不了。为此,耽误了很多时间,学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使这样,成绩依然不错,毕业时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反复洗手次数较前频繁,但仍然免强读完学业。毕业后到一家大型公司任职,尚能胜任工作,由于表现好,两年后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至今已一年。近一年来,除前述症状加重外,还出现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担心做事情没有做好而反复检查,因怕别人知道而尽量减少与人接触,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睡眠很差,做梦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急躁,爱发脾气,工作经常出差错,领导和同事很有意见,为此感到焦虑不安,内心非常苦恼。
根据以上心理咨询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附答案)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10分)
意志方面:强迫意向(想拿哑铃砸人)
行为方面: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检查试卷姓名、反复关门窗)
情绪方面:焦虑
社会功能方面:工作常出差错,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
2、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15分)
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强迫性神经症
判断的依据是:
一、首先使用三原则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求助者的主观体验与客观世界存在统一性,主观世界能够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虽反应的强度偏离正常范围,表现为反复检查试卷上的姓名等,但尚未背离统一性原则。
(2)求助者具有知情意的内在一致性,表现为因担心做不好事而回避与他人交往、并为此感到焦虑痛苦、出现睡眠困难等。
(3)求助者的人格相对稳定,符合稳定性原则。表现为求助者年幼时性格内向、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性格,与其成长后在强迫症状中体现出来的追求完美,害怕自己做不好相一致。
二、区分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1)求助者自知力完好。表现为求助者感到内心十分痛苦,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超出正常范围,属自知力完整。
(2)求助者主动寻求咨询师帮助,有主动求医的动机。求助者迫切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他摆脱困扰,重新恢复正常。
从以上两点分析,求助者不属于重性精神病。
三、求助者症状符合强迫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以强迫意向、强迫行为为主导症状
(3)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二者间的冲突使求助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4)求助者的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
(5)求助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6)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
(7)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3、引发求助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5分)
一、生理原因:无明显生理原因
二、心理原因
(1)性格内向
(2)追求完美的个性特点
三、社会原因
(1)童年时的经历及负性情绪体验
(2)同寝室同学查出肝炎
4、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15分)
通常根据以下几点根据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1)临床症状表现
(2)求助者的自知力
(3)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4)求助者本人的痛苦
(5)问题持续时间
(6)问题是否泛化
(7)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5、依据本案例,您认为需要选择何种量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10分)
针对本案例,选择Scl-90及SAS测验。
6、拟订的咨询目标是什么?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15分)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询目标是:
(1)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上述咨询目标的有效性体现在:
(1)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消除上。
(2)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因此是可行的。
(3)可量化:使用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化评定指标。
(4)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其有效结合。
(5)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情绪、意向、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7、通常从哪些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10分)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3)求助者社会生活状况改善情况
(4)求助者周围人对其改善状态的评价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
8、在使用摄入性谈话法与求助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0分)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出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预言组织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气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
wangmiao1211
我觉得《女心理师》这部剧很好看,而且这部剧拍的也很好,把心理方面的问题完美的展现给了观众。这部剧开播之后口碑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也有很多的评分都是一星。但是小编觉得这个剧的可看性非常高,这一部讲述心理咨询的都市剧。目前看来各种剧情表现的都非常的棒,而且首播就很高,在猫眼的排行榜位列第五。而且在播出之后还有好几条热搜,剧里面的杨紫现的贺顿在出现了危机之后,干预的片段处理的非常的专业,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师的肯定。而且也有很多心理咨询师也发表了相关的看法,表示这部剧拍的很棒,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错误。剧情的节奏也很快,演员的演技也在线,比预想中的效果要好一些。不过有些人觉得这部剧的剧情有些悬浮,在看的时候让人看的并不是特别的明白。男女主的光环而且作为男主和女主两个人的光环过大,让人觉得两个人的能耐太大了。把其他的角色给弱化了,拍了一种似像似不像的感觉。所以小编觉得这部剧非常的有价值以及意义,虽然口碑是两极分化,对这个行业的解释并不多,但是这种题材能够搬上银幕就已经是一个大的突破。不过这个行业涉及了很多隐秘以及限制,所以不适合全部都暴露给观众看。专业性保证目前来看这个剧里面还是有很多惊喜的,而且比意想中的效果要好一些。不过专业性上面还是需要有保证的,小编觉得这部剧值得大家去追。但是在追这部剧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大家应该保持一个平常的态度去观看这部作品,这样才能保证双方的认知。
美食家Kitty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在线吐槽儿子: 都10岁了,还不肯分床睡。
视频里的小男孩抱着被子,站在妈妈的床边,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妈妈再三催促他回自己房间睡,他还是赖着不肯走。
这位妈妈很苦恼,儿子经常半夜过来蹭被窝,有时会跑好几次,所以她睡觉时,得随时留意房间里的动静,只要听到脚步声,发现儿子来了,就得一次又一次地把儿子赶回自己房间。
有的说: 享受这种幸福吧,再过几年,你儿子可能说话都懒得理你了。
有的说: 孩子都10岁了,儿大要避母,再不分床,孩子会早熟,可能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儿大避母的说法,由来已久。
但说儿子跟母亲太亲密,就会导致孩子早熟,出现心理问题,其实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具体还要看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
0-3岁 亲密时光
李玫瑾教授一再强调,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最好陪孩子睡。
李教授身边有很多朋友是博士后,生完孩子请月嫂,一请请两个,一个管白天,一个管晚上,说这样不用半夜起来喂奶,可以睡个整觉。
她对此特别不能理解,一般会建议朋友:把晚上的月嫂辞掉,你自己带着孩子睡,让孩子能记住你的气味,跟你建立起亲密关系。
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孩子发展独立性、适应新环境的基础。
3-6岁 尝试独立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第一次离开妈妈,学着独自入睡。
一般来说,能适应幼儿园,并且能正常入睡的孩子,安全感是足够的。
这种孩子,在6岁前后就能自动地与妈妈完成分离,分床是自然而然的。
但还是建议分床不分房。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好,有的孩子还不如迅速、熟练地穿脱衣服,或是睡觉的时候喜欢踢被子,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或是寒冷的冬季,很容易感冒生病。
如果父母跟孩子同房,可以辅助孩子穿脱衣服或盖被子,最大限度地预防孩子生病。
6岁前后 自我意识萌芽
6岁前后,孩子基本都能生活自理了,穿脱衣服更熟练,睡觉也规矩多了,可以开始让孩子尝试一个人睡。
尤其是等孩子进入小学,他们离开父母的时间变长,跟同学接触的时间更多,自主意识更强。在此情况下,只要父母,尤其是妈妈,愿意跟孩子分离,孩子一般都是能顺利分床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肯分床,跟妈妈的关系很大。
在一些夫妻关系比较差、或是爸爸长期缺位的家庭,妈妈跟孩子的关系会比较粘稠,妈妈潜意识里希望能跟孩子一直保持亲密关系,这会让孩子离开变得非常困难。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一个案例。
她的一位来访者是位妈妈,她的儿子初中毕业后,进入一所职业高中,但到校一个月都没有适应,晚上睡不着觉,就想跟妈妈在一起。
咨询师详细了解才知道,这个妈妈的夫妻关系不太好,丈夫经常外出,平时都是她跟儿子在一起,也一直没有分床,直到后来,她觉得儿子实在太粘人了,想推开,却发现推不掉了。
孩子的成长是有内在规律的,6岁以后,孩子会慢慢走向独立,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独立的时机,以后想要纠正会变得很困难。
而 孩子不与父母分床,就无法在心理上真正走向成熟。
他的内心一直是个小孩子,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会出现问题。
青春期前后 正式分离
青春期的孩子的身体会快速发育,趋于成熟。
此时,尤其母子、父女不宜再同床。
因为孩子已不再是曾经的小男孩、小女孩,而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男性和女性了。
父母一定要有男女有别的意识。
不仅儿子要避母,女儿也要避父。
如果到这个时候,还不分床,就真的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孩子的 边界感、性别意识和处理异性关系 等方面会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未来的婚姻质量。
曾看过一部家庭伦理剧。
剧中有一个特别离谱的情节。
新婚之夜,妻子走进新房,竟看到婆婆穿着睡衣,堂而皇之地躺在小两口的新床上,表示要跟小夫妻俩一起睡。
这个妻子表示他们需要隐私。
婆婆居然理直气壮地说: 儿子从小到大都是跟我一起睡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而最奇葩的是,这个丈夫并没觉得母亲跟他们睡有什么问题。
这个剧情实在很雷人,而现实中比这更雷人的事,并不在少数。
有一位网友就说,老公30岁了,还继续让我婆婆帮着搓澡,而且平时洗澡、上厕所,都不关门,母子俩从不相互回避。
她好意提醒婆婆,无奈婆婆回了一句:这是我儿子啊!
想让孩子顺利分床,前提是,孩子要获得满满的爱和安全感。
这个关键期就在0-3岁。
0-3岁的亲子抚养就好比是往银行里存钱。
不同的是,亲子抚养存入的是“爱”和“安全感”,整个过程就像是零存整取,当父母存入的“爱”和“安全感”积攒足够了,就可以一次性取出一种名为“独立”的东西。
获得满满的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会主动跟父母分离,变得更加独立。
当然,有的孩子,即使你爱他,努力给他安全感,他还是无法分床,那么,也有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
1、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心理。
小孩子有时会害怕一些有阴影的东西,比如,空调、书架的阴影,或是担心衣柜里、床底下会有怪物,他们因为害怕,而不敢独处。
父母平时不要让年幼的孩子看一些恐怖、血腥的电视和书籍。
可以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安稳地睡着。
孩子睡眠质量好了,自然就不会胡思乱想,害怕一个人睡了。
2、有可能是出于 情感 饥渴。
比如在一些二胎家庭,年长的那个孩子可能会特别粘父母,死活不愿分床,还会因为父母去照顾弟弟妹妹而哭闹,就好像前面提到的那个10岁男孩,他也有一个妹妹。
这类孩子不肯分床,极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跟孩子互动太少,让孩子感觉到被冷落,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了,所以,他们会更加粘父母,以此来确认父母还爱自己。
父母只要增加跟孩子的互动,多陪伴、多鼓励、多拥抱,让孩子感觉到被爱,那么,孩子就不用再通过粘父母来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孩子的问题,解决的关键钥匙往往都在父母身上。找到了那把钥匙,父母改变了,孩子就会很快成长起来,主动与父母分离,走向成熟。
solomuse2012
每个人背后都是不见底的深渊,是我几年前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深渊,就是形塑我们当下人生面目的过往各种经历、事件、情感、想法等等。深渊就是人生,人生也就是深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深渊。 要了解一个人,就是要探究一个深渊。然而,深渊是如此曲折、深邃而隐晦,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一个人,那怕你是他/她最近亲的人。 以上想法,在我读完了《催眠师手记》之后,更为强化了。因为觉得这本书不错,所以搜索了作者——高铭,才发现他就是写了畅销书《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人,接着就又把早闻其名却还未曾读过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一口气读完了。 《催眠师手记》一书阅读感很好,读起来像是在看美剧。全书15个案例故事,3个知识性的番外篇,语言简洁,要言不繁,文字中暗藏机锋,耐人寻味。 所谓心理分析,就是探究每个人背后那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分析的框架是佛洛依德以来的各种精神分析理论,而分析的主要工具是催眠术。 《催眠师手记》一书中的两个心理咨询师,“我”是个催眠师,负责对咨询对象进行催眠;另一个是我的“搭档”,天才型的精神分析师,细节把握敏锐,思维逻辑严密,推理洞察人性。工作流程大抵是,先对催眠进行基本问询,之后确定是否进行催眠;如果要催眠,商量确定催眠问询的重点与框架;之后对咨询对象进行一次或者数次的催眠,进行潜意识探询,获得了案主的潜意识信息后,搭档进行心理深度分析。 15个案例故事都很精彩,就像15个短篇心理侦探小说。两位心理咨询师为每一个咨询对象寻找真相,即找到让自我迷失的凶手,让其现形,从而重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我。 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在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真相,然后接纳自己。这一使命早在2000多年的希腊神庙就已经铭刻了,这就难怪西方社会把心理咨询师比作现代社会的祭司了。 读完全书,得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感想:人真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啊,我们都是在深渊里迷思的羔羊! 这个世界谁才是最了解你的人呢?你自己! 这个世界谁对自己的误解最深的人呢?还是你自己! 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对自己总是处于了解与误解的状态之间。 在自己与自己独自相处时,我们对于自己欲望、能力、情感、憎恨、欢喜、悲伤都是知道的,我们可以清楚感知到。 但是把自己放置到人群之中,处于社会关系里,我们都带上了面具,极力掩饰自己,隐藏我们认为的“恶”,放大我们的“善”。恶会让自己不容于社会,于己有害,善让我们受到他人的欢迎,于己有益。 尽管善与恶的界线大多数时候可能是比较明晰的,但在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善与恶往往不那么容易分清楚。于是自我常常困惑其中,受困于善恶的模糊,受困于善恶的纠缠。 这也是我们当代社会,心理问题频发的根源所在。要没有心理问题,就要有着自己极为清晰的人生价值标准。而有这种特质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所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为普通的你我,总是会被滚滚红尘的繁杂所困,各种权衡,各种纠结。心理上的各种问题也就在这个土壤上疯狂生长。法国思想家福柯早就宣判过,最正常人的人,其实就是最不正常的人。 人要认清自我的本质何其难哉!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从来都是自己在欺骗自己,直到这种欺骗严重偏离了轨道,无法控制,影响到了所谓“正常”的人生。这个时候,精神分析师就可以出场了。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与咨询对象心理博弈的过程,是隐藏自我真相与揭示自我真相的斗争过程。书中的15个案例非常清晰的揭示了这一点。 心理问题的触发的机制,简单说来就是, 真实自我在所欲与真实处境之间的严重背离 。以书中第一个案例,案主希望自己是一个经济独立的现代女性,以避免自己像妈妈那样,一生仰赖男人过活,造成人生的不幸。而现实中的自己,却是别人的小三,过着被人包养的金丝雀生活,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悲剧。所欲与现实之间严重的背离导致了噩梦,痛苦异常。 心理问题的解决的方案很简单,就是找出真相。不过过程很困难,需要心理分析师具有极好综合素质,比如同理心、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透过案主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迷雾,把本质和真相找出来,告诉案主真相,让其接受真相,接纳自我。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需要时时反省自我,不要让深渊吞没。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