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8

海派小小甜心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我在美国心理咨询师英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春天里的秋天88

已采纳

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CIPC),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资料来源:上元资格)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完成 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2、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完成 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3、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完成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注册国际高级心理咨询师(CISPC),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完成ACI高级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2、取得ACI心理咨询师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两年以上,完成ACI高级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3、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三年以上,完成ACI高级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4、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完成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AIC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公信度:ACI证书获得全球163个WTO成员政府认可,全球通用,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求职绿卡”,是进入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乃至跨国公司的重要依据。学员可申请获得前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端学府游学深造的机会,与海外零距离接触,拓展国际化视野。获得认证的学员可申请获得美国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公证;获得认证的学员,可申请进入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获得专业人才测评证书,国家官网注册,并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储备,存档供单位人事部门查询,是岗位聘用、任职、加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获得ACI证书的学员,可申请进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海外人才库注册备案,证书在国际人才交流市场领域中可作为人才评定、选拔、聘用、任职、晋升和加薪的重要依据。成绩分成ABCDE五档,C档及以上及格,可获取ACI证书。

我在美国心理咨询师英文

347 评论(15)

夢女孩儿

我之前规划的就是做一个心理医生,但是由于色弱的原因,无法报考,所以选择了其他专业心理医生的职业前景是比较不错的。在英文里是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词汇的而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婚姻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是中国文化语境下通俗的叫法,是欧美范畴里的心理咨询师加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人们一旦遇到诸如情绪低落、情感挫折、环境不适等心理问题,首先就会想到找心理咨询师。美国人把接受心理咨询看的像吃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 美国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发源地,也是心理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有人这样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靠两个人搀扶的,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咨询师。据统计,每5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中国应该是不太容易出现的,由于中国人固有的意识,使得人们对于心理疾病非常的抗拒,大家可以接受一个人在肌体上生病,但是如果有人说是去看心理医生,就会招来很多异样的眼光,近几年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很多人逐渐接受了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去看心理医生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了,心理咨询开始趋于平民化。但是问题也就是在这里,在中国,普遍对于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存在误解,对于其的工作范围有一定模糊认识。这使得心理医生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心理医生对于其自身服务范围的高要求,也就在目前的一段时间里决定了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只有在一部分大城市,或是一线城市才能有心理医生发展的较为肥沃的土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程,我们可以预计心理医生的市场需求应该是逐渐上升的,它的职业前景也是值得肯定的。具体心理医生的职业前景目前还是取决与你就读的学校以及学历。如果在较好学校接受本科教育,并且能够去的较高学历,从而能够进入中国的一线城市,那么你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将会相当可观的,值得憧憬。而且即使不能在一线城市立足,按照目前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可以在较大城市去的你的一席之地。

338 评论(15)

nanami小明

访谈时间:2016年7月8日

余嘉莉,今年5月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心理学专业,今年9月将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of Minnesota)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的研究生,日后计划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相关的工作。

其实嘉莉一开始选择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大三时,在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嘉莉转入心理学专业,辅修了教育学、社会学,并如期毕业。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嘉莉心思细腻、腼腆,但对于新事物,她又勇于追逐,敢于挑战。只要感兴趣的新奇事物,她都会秉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个人的不足。

访谈实录:余嘉莉的故事

1

2009年,我初中毕业,承载着一家人早已萌发的出国梦,我进入了高中的国际班。高中三年是幸福的,因为不用高考,而且中方老师教语文课的时候,还会放一些电影什么的。但在外教的课上,我们需要非常的认真的。

国际班和其他班级的区别在于,国际班上的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都是全英文外教授课,而生物、物理、化学这些课要听懂还是有点难度的。不过我基础挺扎实的,上课基本都听得懂。另外,我们的英语在外教老师耐心地,不断地纠正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觉得国际班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国际班有许多课外活动,比如经常安排我们去做志愿者,因为西方的教育更注重实践,这便成了我之后申请学校的一个优势。另一个优势是你有充分的时间做学校申请的准备,比如我在高三第一学期就完成考了雅思和SAT的考试,准备好了所有申请的材料。

美国大学选择比较多,加上父母也偏向我去美国,所以顺其自然的,我就申请了美国大学。择校是按照我当时考的雅思和SAT的成绩、学校的排名、课余活动和组织多样性、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来考虑的,当时我申请了好几所大学,整个申请下来也挺轻松的。

之所以选择印第安纳大学,是因为我在学校官网上看过这个位于Bloomington小镇的学校,当时就被吸引了。到了学校以后,发现学校的环境真的很美,设施也很齐全,课余活动和组织也很多,与之前校网上看到的相差不大。

大一刚入学,左边是我的室友,右边是室友的姐姐

2

我是个腼腆的、慢热的女生,初到美国的时候,对我真的是个挑战。开始我选的主修专业是幼儿教育,为了历练自己,我入了美国男孩女孩俱乐部(Boys and Girls Clubs of America),当过幼儿园的志工。

在学习和历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国外对小孩的教育方式确实有许多不同,比如小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国内的家长偏向于管教,而美国的家长虽然也会给小孩子定规矩,但总体比较自由。美国的家长更鼓励孩子探索、尝试,也更尊重孩子的想法,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纯粹地“为你好”。

但在大三的时候,我上了一门field experience(现场试验)的课,老师反馈说我比较害羞,有点掌控不住小朋友,但是我心思细腻,建议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的专业。

老师建议我换专业的时候,我不争气地哭了,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幼儿教育,但我也明白,喜欢的不一定是你在行的。在老师的提议和鼓励下,我发现自己是更适合心理学,就改了专业。我很感激这位老师,因为她更新了我很多幼教的观念,也在后来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为我写了推荐信。

另外,原本修的那些幼教课的学分也没有浪费,因为我还修了两个辅修专业--教育学和社会学,所以那些学分算成了我教育学的辅修专业学分。

3

因为我转了专业,还辅修了教育学和社会学,所以为了如期毕业,我在大三的暑假上了5门课:1门心理专业基础课程,3门社会学课程,1门海洋和全球环境通识课程。在美国,完成一门暑假课程一般需要6-8周的时间,课程的形式和普通的秋季春季学期一样,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课堂讨论,但课程会更加压缩、紧凑,每节课的信息量都是满满的。

我暑假心理课程的作业是实验,由我一个人设计、操作和分析了3个不同主题的实验。我要一个人去招募学生来做实验,在校园里做问卷调查,还要和实验室的同学们讨论实验数据(虚构的数据是不允许的)。心理课程要做的事很多,加上其他课程的作业,我基本是住在图书馆里的,要是图书馆关门了我还没有完成,就带回去继续做。

那个暑假的自由时间很少很少,但因为做这些实验,我变得更开朗了,也不再怕和陌生人交流。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如何更科学地做心理学实验,如何查找相关的实验数据,如何得出合理的结论、诚实完成每个实验,我的分析能力、写论文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些暑假的课程,也帮助我如期毕业了。

如期毕业了,学校的Showalter喷泉

4

在美国,学心理学的中国学生不多,但学心理学的美国学生很多。我们学校的心理专业排名不错(虽然没有特别靠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老师的风格大致分三类:1)老师照课本上的框架讲,然后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会联系到现实中的例子;2)老师没有课本,但有自己的框架,会讲各类具体的、典型的心理学实验;3)老师有自己的讲义,讲义上只是一个大概的课程主题内容,上课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填补空缺,也会放一些案例视频,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1种和第3种。比如教abnormal psychology(异常心理学)的老师用的是第3种教学方式,她上课很风趣,课堂气氛好,不需要用点名的方式强制学生报到,就能自然地吸引学生去上课。我觉得这类老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科学地看待心理学的态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其实学心理学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神奇。对我而言,心理学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新的角度,让人更能接纳不完美,不再非黑即白地看事情,能宽容的接纳不同的人生态度。我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会坚持,而别人的生活态度,我也会尊重。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走过所有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和缺点,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质。

另外,我还辅修了社会学、教育学两个专业。辅修专业有学分要求,大概要15个学分,没有论文要求,也不颁发证书,但成绩单上会显示。学社会学是因为心理学比较微观,而社会学可以给我一个比较宏观的认知,让我对性别、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而辅修教育学是因为我之前幼儿教育的学分都可以归到教育学上面。

今年9月份,我就要去明尼苏达大学学心理咨询(counseling and student personnel psychology),因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专业排名更靠前。今后我想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而美国每个州的心理咨询师证都是不同的。当然不考证书,我也可以做心理咨询,但有了证书就有了资质嘛,我觉得考证书还是有必要的。以后我会回国工作,应该会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相关的工作。

5

其实我也想过,如果在国内上大学可能会更轻松吧。但当初让我克服交友困难,坚持出国的一大动力,就是我想在一个新的环境、文化中学习和生活,想真正学些东西。印第安纳大学让我成长了很多,我的英语能力、独立能力、思考方式、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和四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大一的感恩节假期,我就一个人去芝加哥玩了一周。白天逛市中心、美术馆,寻找各种有趣的书店,晚上住在青年旅馆。去之前我只做了粗略的旅行计划,有时地图找不到路,急得就在路边哭了,现在想想也是好天真,因为不管哭过还是没有哭过,都是要擦擦眼泪继续前行的。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现在回头想想,我觉得出国之前要做好一些心理方面的准备,要能接纳自己犯错和失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和朋友发生矛盾、争执时,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态度,但也要尊重别人,尝试从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学业、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会犯错,也会遇到挫折,但经历和教训是宝贵的。

在留学期间,要努力明确自己的目标,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蕴,也要开放地看待别的文化。独立、自主的能力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小到作业不抄袭,大到决定自己的专业、就业方向,这些都要靠自己。休息好、吃的健康、适当运动、多参加活动和组织,让学业和生活有一个很好的平衡。要是遇到困扰,别忘了和朋友、家人沟通,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最近读到的一句话。朱光潜在《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中写到,“我时常想,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希望和大家共勉。

Bloomington小镇downtown的艺术节表演

小编话干货:

美国作为一个学分制的国家,学分之间的转变和归属是比较灵活的。比如一门课,如果其内容同时符合两个专业的专业课要求(或同时符合通识课要求,和某个专业的专业课要求),那么这门课的学分可以同时算在两个专业类别之下,虽然学分算的是一门课的学分。

例子1:如果嘉莉的幼教专业有一门课为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教育学专业也要求修此课,那么在经过导师的认证后,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这门课可以同时算在幼教专业和教育学专业。

例子2:如果心理学专业需要修基础心理学,美国的通识课程内的科学与研究类(不同大学类别名称有偏差)也有这一门课,那么这门课可以同时算在心理学专业和通识课程内,但学分只算一门课的学分,即如果该课为3个学分,那么修完该课后,总的学分只会增长3分,而不是6分。

学分制的这一特性,展现了其灵活变通,这一点也帮助了嘉莉,让她的许多学分没有浪费,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文章来源:不言理想国,关注我们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不言理想国”(ID:yousayutopia),了解更多各国留学生真实的留学生活。

如果你也是留学生,你也想参与我们的访谈,请关注“不言理想国”在后台回复“找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和你联系。你的留学故事,我们侧耳聆听。

关注微信公众号“留学咖啡馆”(ID:liuxue_edufair),了解更多留学日志,更多国内外热点资讯。

12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