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2

那些年喜帖街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资深心理咨询师瞿永红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ngbin657501

已采纳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的大火,让我们认识了永远充满正能量的李尖尖,以及暖心又暖胃的“国民爸爸”李海潮,这对父女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也让李海潮这个名字成为最佳父亲范本。在后来的《国剧盛典》上,李尖尖和李海潮合体互动,李爸那句“闺女,饿了的时候,记得回家吃面”,再次把观众感动哭。李爸虽然是父亲,却有着母亲的体贴和细腻,他给了李尖尖最完整的爱和信任。即便成年后的李尖尖,在经历各种不顺心时,也有着疗愈自己的能力,并且,她就像个太阳一般散发着光,同时照亮和治愈着身边的人。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人生是自己的,无论在原生家庭受过怎样的创伤,无论成长的道路伴随着怎样的疼痛,我们都应该加满油,像李尖尖一样过好自己的一生。正如《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一书的编辑寄语:哀悼那些失去的,欣赏那些未得到的,做好现在的,从小我走向大我,毕竟,我的存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         这本书的作者王晓艳,是国内精神分析学派资深心理咨询师,有着十余年的从业经验,她潜心十年著作了这本自我疗愈指南,从人的各个阶段,为大家深入剖析了人们内心的隐伤,并提供了治愈的良方,让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改变自己的勇气。 一、独立、有主见。《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实人格成长之路的困境在于,人之天性受到了太多的压制与扭曲,被各种异化的标准与要求所桎梏,让我们的内心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从依赖走向更自由的独立。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盲从,他们缺乏判断力,不懂得对孩子因材施教,只会用传统的条条框框来要求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主见。还有些父母,喜欢包揽孩子的一切事物,恨不能把孩子的一生都给安排好,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无法独立,什么都不会。这些父母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方法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爱”,其实是在害孩子。而真正独立有主见的人,他们在原生家庭中,跟父母的关系更像是朋友,父母会给予他们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爱和信任,同时会给到他们建议,但也会鼓励及支持他们自己做决定。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以后,自然能够思想独立,有自己的主见。 二、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人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呢?其实都跟早年的经历有关,如果一个人的童年乃至婴幼儿时代,一直都处在不稳定的关系里,内心总是充满着被抛弃的恐惧,那么他就会采取自我防御,来远离痛苦。大学同学小A从小就被轮流寄放在奶奶家、外婆家、姑妈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虽然亲戚们都对她很好,但她却总是没有安全感,因为父母没有给她足够的爱,而寄居生活又一直让她没有归属感。此外,父母在她小时候,为了让她安心待在亲戚家,总是会哄骗她说,只要她乖巧听话,他们很快就会接她回家。久而久之,小A对人都丧失了信任感,很难对别人敞开心扉。另一个同学小美,则跟小A刚好相反。小美从小就沐浴在父母的爱河里,她的父母豁达开明,工作再忙也会抽空陪伴他,温馨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把她培养得善良有爱心,也懂得信任自己和他人。所以,生命早期不同的生活模式,会无孔不入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融洽的亲子关系,才能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坚强乐观,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两岁多的小男孩在与爸爸玩游戏的过程中,按照指令爬到了爸爸的手掌上,并直直站了起来,爸爸赞赏道:世界冠军!小男孩非常开心,举起双手就摆了个世界冠军般的手势。而当他在外面,看到飞机从头顶轰隆而过,吓得哇哇直哭时,爸爸赶紧用强有力的手臂把他搂在怀里,安抚他的脆弱。爸爸对他的理解和接纳,让他形成了健康的人格,使在他成年以后,拥有了迎接挑战的勇气,变得坚强和乐观。此外,当他偶遇挫折时,也能快速调整自己,因为他知道,即便自己表现不好,也不用觉得窘迫,因为这是可以被接受的。试想,如果父亲在他害怕时嘲笑他,在他完成任务时无视他,那必然会影响他的自我价值感,使他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不敢面对失败。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总结你人生经验和表现你人生阅历的,给孩子足够的爱和信任,让他拥有烂漫的童年,才不枉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一遭。是啊,童年,原本是一个美好的词语,它应该是五彩斑斓、让人回味无穷的,不应该被不幸所覆盖。         读完《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孩子为什么哭闹、叛逆、嫉妒,都跟父母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父母子女一场,其实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过程。           米奇·阿尔博姆在《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里说: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希望每一位为人父母的人,都能够如李海潮一般,善待自己的李尖尖,让他健康快乐成长,切莫把孩子摧毁成碎片。也希望每一个被童年影响的人,能够直面原生家庭的伤害,与自己和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

资深心理咨询师瞿永红

207 评论(15)

猪咩小宝er

今世良缘赶往回靠谱吗?今世良缘的看法是是不太靠谱的,所以这是一种非常迷信的说法,还是不要去相信了

297 评论(13)

FLYINGJOHNNY

任何机构挽回感情都是不靠谱的还是要看你们感情的深度和厚度如果你们没有感情了或者一方绝决的要分手任何机构也是无法挽回的还是要靠你们自己沟通交流彼此宽容和理解

181 评论(12)

我究竟怎么了555

近些年,“学历更重要,还是能力更重要”的争论经常出现。自高校扩招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逐年加剧,一些名企偏好名校毕业生、看重学历,导致名校和非名校之间的话语冲突彻底撕裂,也进一步促使公众追问“学历和能力哪一个更重要”。整体来看,现有的争论大多都是将学历和能力简单对立,但实际上两者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从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出发,学历和能力谁更重要是难以衡量的。学历的含义在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很清楚:是专科还是本科,是硕士还是博士,是名校还是非名校。然而,谈到能力,往往都是空洞的、模糊的、概括性的话语,很难给它下一个具体、清晰的定义,它既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也包括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领导、组织、沟通、交往的能力、技术和本领等),还可以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目前来看,学校教育和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并不一样,学校教育在本科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研究生阶段偏重理论思考、科研创新、论文写作能力;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又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导致校企之间存在一定的断裂,没法无缝对接。学历和能力之所以矛盾对立,根本原因在于招聘阶段企业对非名校毕业生的“歧视”。工作岗位的资源是稀缺的,真正适合的、优秀的人才并非遍地都是。因此,企业在选择员工时是要付出代价的,包括时间和经济成本。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毕业生越来越多、个人求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依靠面试这一简单的环节锁定合适的人选,因此就需要设定一定的选择标准。设定标准的目的本就是要区别对待,为了高效率地获得人才,企业只能缩小范围,从整个群体考虑,将对象聚焦在名校,毕竟,优秀群体出现优秀个人的概率更大。从一些名企招聘的具体岗位来看,对应届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岗位,一般都是自然科学范围内高精尖、科技前沿的工作,这类人才当然需要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层次考虑。不得不承认,非名校也会有科研能力强的学生,但是,重点高校的资源条件、科研实力是普通院校无法相比的,名企青睐名校,不过是为了达成岗位与个人的高效匹配,节约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企业的这种“歧视”代表着一种经济性、工具化的过滤程序。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既然法律没有任何规定,仅从道德上去苛求企业别“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并无现实意义。一般而言,我们对现象的认识、归纳和总结都是不完整的,而是基于一定的规律,有选择性地为自己的论点作出“证成性”辩护。比如,有些文章通过总结一些大企业的总裁和经理人的毕业学校和学历,以得出学历的重要性,殊不知,这种小样本统计的前提就已圈定在名企和高管阶层;还有很多学历不高也能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奋而发家致富的案例,在中小微企业、草根创业领域中出现得更多。换言之,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受到个人、企业、岗位、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总是超出我们的概括能力,人们对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遇到与自己不在一个层面上的讨论,人们总能找出一些漏洞或反例。现实是,不同人才所具有的学历和能力,既可以结合,也可以彼此割裂,并不只是“学历低能力高”“学历高能力低”这两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情况,还有“学历低能力低”“学历高能力高”“学历一般能力一般”等,在大学毕业生“过盛”的时代,最后一种类型的人恐怕占据人才市场更大的部分。吊诡的是,尽管有些话语的争论最终会落到“能力更重要”上,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行为已经作出了相反的选择。每年高考期间,我们对父母送考、全社会为高考打开便利通道早已习以为常,还有“考研热”逐年升温,已经就业的人也会辞职加入考研大军……凡此种种,恰似说明这是个“学历更重要”的社会。

23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