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0

yiyiling122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余华心理咨询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P的猪窝

已采纳

弃医从文的名人有:

1、郭沫若

郭沫若也曾留学日本,并获医学学士学位,后来,由于青年时期患肠伤寒而造成两耳重听所带来的生理上的限制,更由于“五四”运动给整个中华民族所带来的觉醒,促使他下定决心决心弃医从文。

2、渡边淳一

193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医科大学毕业,医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整形外科讲师,后弃医从文,著作有《失乐园》。

3、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毕业于爱丁堡医科大学,由于对医务并不热衷,于1891年弃医从文,专门从事侦探小说写作,并成功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

4、布尔加科夫

苏联俄罗斯作家。1916年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

1918年回基辅开业行医,1920年弃医从文,开始写作生涯,著作有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1966)。直到逝世,其他著作有剧本《莫里哀》(1936)、传记体小说《莫里哀》(1962)等。

5、约翰·济慈

英国19世纪初著名诗人。他曾习医,后因热爱文学而放弃行医。他只活了26 岁,因患肺病而病逝于罗马。他比较著名的诗,包括《夜莺颂》、《希腊 古瓮颂》《无情的妖女》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郭沫若

百度百科-渡边淳一

百度百科-柯南·道尔

百度百科-布尔加科夫

百度百科-约翰·济慈

余华心理咨询师

215 评论(12)

江秀梅+刘洋

余华 个人简介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主要作品《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文化网站-凤凰城网络: 中的对余华采访余华那张脸,就像他出身于乡镇人家那般朴实,但他回答问题却反应敏捷,实话实说而又不失风趣机智。他看着玻璃墙外的白帆点点,碧波粼粼,常常走神。他坦诚地说,写作本来应该是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时空里进行,悉尼这么一个漂亮的地方,是不可能谈文学的。但他还是应众谈其写作的心路历程,谈得也很文学。 当了五年牙医的余华,被问及为何要改行当作家,便说,他看过一万张嘴巴,都是一样的,他想看不一样的东西。他看见文化馆的人在街上游玩,据说这就是工作,也不用按时上班,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就选择写小说走捷径进文化馆,于是就成了作家。回答得很轻巧,在阵阵笑声中余华的个性品味也跃然而出。 牙医在西方是个高尚富裕的职业,所以有听众不解而发问:你要是当牙医是不是会有更多的钱?“中国的牙医并不富裕。”余华干脆地回答,可能会让不谙中国国情的西方人想老半天呢! 余华的作品大多是写乡镇生活,他说他不敢写城市,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仍觉得是别人的城市。他认为:“一个作家的童年生活才是他最根本的生活。人生就像复印机一样,把童年生活印了下来,成年以后只是在这复印图上增加一点色彩而已。”所以即使是北京的事,他也要搬到小镇和乡村去写。主持人追问:你的读者都是城市人,他们是否喜欢你的作品?余华一脸无奈地说,中国读者是个混乱的群体,他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我的读者大部分是大学生,现在还包括中学生。但他们随时会抛弃我,所以作家不知该如何讨好读者”。 其实余华的“乡镇情结”和“城市读者”并不矛盾。读者在乎的不是你写什么而是你怎么去写。余华的作品虽然是表现乡镇生活但却不乏现代意识,用他的话来说:“我是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他说:“川端康成教会了我怎样细部描写,福克纳教会我心理描写,卡夫卡则让我发现了小说写法的新天地。” 他并不担心成为别人的影子,因为世界上许多作家也是受名作家和各种文化影响的。他认为,一个作家对另一作家的影响,就像太阳对树的影响,树在吸收阳光的时候,是以树的方式而不是阳光的方式在成长。一个作家接受许多作家影响时,只能是更像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谈及作家与翻译的关系,余华说,翻译对他是可遇不可求,若自己去找翻译,肯定是找到最差的,所以听天由命。“在中国我是一个作家,在德国我只是半个,另一半就是翻译”。所以他很尊重翻译家的劳动,到德国访问,不管多远总要去拜访另一半。有听众问,你不懂外文,怎么知道他翻译得好不好?余华说,听别人的反应,若10个人中有七个人说好就行了。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感觉、趣味不同,不可能10个人的感受都一样。他还强调,不能听另外的翻译所说的,因为同行会有门户之见。 当然,西方人最感兴趣的还是余华绘声绘色描述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感受。不仅听众笑声阵阵,连翻译也常常忍俊不禁中断翻译。如同许多出访的中国作家一样,余华也少不了一个“保留节目”,即不失时机地对当前中国政治来一番赞美。发自肺腑也好,例行公事也罢,西方人反应比较麻木,也许是在沉思,也许未能共鸣,这是余华没有引起笑声的一刻。但余华对“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体验,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身同感受。这位才42岁精力旺盛的作家不无感慨地说:“我感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让我感到自己是个世纪老人。” 我不知余华参加今届作家节是否情愿,因为适逢世界杯足球决赛周,他的心思早就飞到绿茵场上了。座谈一结束,他便无心与众寒暄,一边签名售书,一边牵挂着球赛。而早前一晚,放映《活着》,他只亮相一下,便匆匆赶回酒店看开幕式转播。看来这么美好的时刻,这么漂亮的地方,真不该谈文学! 作品梗概《活着》余华的代表作《活着》,用极其巧妙以及成熟的写作手法,用老练的口吻描述了那个主人公的一生。书中的第一人称是一位旁听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叙述者。那位主人公是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家里富裕,又有贤惠的妻子,但是却成天到妓院里去,还去赌钱,最后将家产输尽。不仅如此,他还骑在一位胖妓女的身上,多次大声跟他的老丈人打招呼,使得老丈人感到十分丢脸。他的妻子到赌场里劝他回去,他却打了有身孕的妻子。如此冥顽不灵,油腔滑调的人在家产输尽了以后,走上了一条异常坎坷的路。他因为一个小孩的戏弄,十分偶然地被逼上了战场。当他获得解放军的解救,从而回到家乡的时候,他由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农民。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重创,他的女儿哑了,儿子又因为被护士抽血太多而惨死。他的母亲最后死了,妻子也得了软骨病。他的生命却硬是延续了下来。最终,他站在田埂上面,赶着一头谁都不要的老黄牛,慢慢地耕地。给别人讲述他的一生。余华的作品之所以精彩,在于他将人物刻画得非常完整,非常生动。他站在人民的角度,讲述着人民的故事。

93 评论(8)

小野妹渣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285 评论(9)

崔若若11

鲁迅,郁达夫,契柯夫,冰心,郭沫若等

344 评论(12)

毛毛球英子

1.鲁迅。

毕业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师从藤野先生,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来怀念恩师。

鲁迅因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文章的原话是这样写的: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2. 孙中山

中华民国国父,先生曾就读香港西医书院,是名肄业生,后弃医投身革命,成立中国同盟会,领导发动辛亥革命,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创中华民国,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

3. 余华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获得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他父亲曾是一名外科医生,也是一名防疫站医生。受他父亲影响,余华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人送外号“余拔牙”,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2008年创作《兄弟》。

4. 罗大佑

华语流行乐教父,出生于医生世家,毕业于台北中华医学院,而且曾在台北一家医院执业,放射科医生。但最终因对音乐的热爱难以割舍,辞职成为职业音乐人。创作出《童年》、《光阴的故事》、《你的样子》《恋曲 1990》、《亚细亚的孤儿》、《东方之珠》、《明天会更好》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每首歌都是经典。

5. 窦唯

音乐家,歌手,作曲家,音乐制作人。曾在 1985 年进入职高,学的是精神病护理专业。所以你在窦唯的不少音乐里能感到医院的神秘气氛也不奇怪了。

6. 冯唐

有着多重身份的冯唐,一个重要身份是当代作家。代表作《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不二》。冯唐原名张海鹏,是个不折不扣的医学博士。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

7. 毕淑敏

出生于1952 年,当代作家。曾担任内科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46 岁的时候攻读心理学博士未能毕业,后考取注册心理咨询师。看了她的经历感觉真是很了不起,因为这么长的从业经历,毕淑敏的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代表作品《红处方》。

8. 池莉

弃医从文的女作家中,较为人熟悉的另一位,是池莉。池莉于1957年生于湖北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79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初出茅庐之作《烦恼人生》就是基于在武钢当医生时的感受。代表作有《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话说,《生活秀》还曾被拍成电影电视剧,一度火的不得了。

9. 张洪量

台湾歌手、音乐家、词曲创作人、牙科种稙牙专科医师、历史学社会人类学作家、未来趋势思想家、电影导演。出生于台湾新竹,幼年曾定居苗栗。毕业于台北医学院牙医学系(现称台北医学大学),以及纽约大学电影学系电影制作硕士,主修导演。

10. 邰正宵

1966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安徽当涂(今属马鞍山)人。毕业于台湾高雄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中国香港男歌手。1988年参加校园民歌比赛获奖,因而进入歌坛成为歌手。1994年起相继以《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千纸鹤》、《一千零一夜》一曲曲令人心动的情歌走红于歌坛,被誉为情歌王子、玫瑰王子。

11. 费翔

1978年从台北士林美国学校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念医科。一年后改学戏剧,后考入纽约专攻舞台表演的史丹佛大学戏剧系求学。1987年费翔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以《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而一唱成名。

还有杨千嬅、许嵩、费孝通、郁达夫、冰心、郭沫若;国外的名人还有渡边淳一,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奥委会主席罗格,英国作家毛姆,俄国作家契诃夫,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等,他们都有过学医经历。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79 评论(12)

justjoshua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主要作品《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23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