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ielove123
1、故事编得好,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西汉的追忆及同情心。
虽然是新瓶装旧酒,但神棍出身的王郎,显然更善于琢磨人心,更善于编故事。他给人们编造了一个令人伤感的凄婉故事:
“刘妈妈是汉成帝的一个歌姬,曾经受到过汉成帝的宠幸。有一次她走下宫殿时候,不小心摔倒了。这一倒,倒出了灵异事件:一团黄色的气体从天而降,罩在她身上!不久她就发现自己怀孕了,生下了刘子舆。”
“刘子舆”
“这件事被赵飞燕知道了,谁都知道,赵飞燕为了不让其她嫔妃产子,多次制造了谗害皇子的事件,弄得汉成帝临死都没有一个儿子。自然,赵飞燕不会放过刘子舆。关键时刻,有个宫婢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儿子替换了刘子舆。”
“后来,有个叫李曼卿的高人,一眼看出刘子舆有天命,悄悄带他逃出宫,流浪于蜀地生活。二十岁后,刘子舆辗转于长安、燕赵之地,等待天时的到来。”
“燕啄皇孙”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广,无论是谁,都会对赵氏姐妹的歹毒深恶痛绝,自然对这个侥幸逃生的“刘子舆”产生同情。而且这个故事很具迷惑性,当年汉宫确实有个生下来二十几天的男婴不知所终。
汉成帝驾崩后,王政君的弟弟王立,曾经建议用宫奴之子,冒充汉成帝的儿子。这些事件,都给汉成帝子嗣问题,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
王郎逼真的谎言,撩拨起人们对汉宫旧事的怀念,又巧妙地激起人们的“母性”,心理的防御瞬间就会被瓦解。不得不说,这个靠嘴吃饭的神棍,对人性的把握入木三分!
2、天时抓得准,充分地利用了“汉室复兴”的政治谣言。
最具杀伤力的是,王郎的谎言切合了天时。
新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让人们开始怀念西汉的生活。这时候,社会上突然流传出一个谶言:汉室复兴。意思说,新朝要完蛋了,天命大汉又要复兴了!
两汉是一个极度相信天命的时期,刘秀打下江山后,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开国君主,非要把自己过继给汉元帝,说自己是从汉元帝手上继位得到的皇位,否则他的江山就不符合天命。
与王郎同期,自立山头称帝的先后有十个,其中七个号称是刘邦的后人(有真有假),原因跟刘秀一样,也是因为那句“汉室复兴”。
问题是,那么多刘邦的子孙自立山头,为何只有“刘子舆”威力那么猛,连“位面之子”刘秀都无法望其项背?
这就涉及古代皇位继承的宗法制。按宗法制规定,并非只要姓刘就可以继承汉家天下,只有大宗才有这个资格。所谓大宗,简而言之就是嫡长子一系。哪怕嫡长子一系死绝了,也只能从血缘最近的后辈中过继儿子,来继承皇位。
按照这个原则,天下那么多号称“汉室复兴”的刘家子弟,谁符合这个条件呢?都不符合!这就是刘秀后来把自己过继给汉元帝的原因。
老百姓都明白,所有打着复兴汉室旗号的刘氏子弟,不过是打擦边球,其实并不合法,更不符合天明。“刘子舆”则不一样呐,人家是汉成帝唯一的儿子,那就是毫无争议的嫡子啊,由他来复兴汉室,名正言顺,天命所归!
抓住了这个天时,王郎在河北大地瞬间蹿红!
3、形势来得巧,有效地利用了赤眉军北渡的传言。
对河北官民来说,如此迫不及待地承认“刘子舆”,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利害上的急迫需求——赤眉军即将北渡!
赤眉军是新朝末年,活跃在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这只军队人数近百万,像一群蝗虫,所到之处烧杀劫掠,一片赤土!更始元年末,四处传播赤眉军即将渡过黄河,进入河北的消息。
这条消息,让河北大地一片惶恐。后来拥立王郎的赵缪王之子刘林,给刘秀提了个建议:
“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
把黄河挖开,用黄河水淹死丫的!从这个细节就不难看出,河北人对赤眉军的恐惧,连挖开黄河,祸及万民的阴损招都想出来了。
刘秀当然不能同意。刘秀一拒绝,刘林心里慌了,他认为凭更始政权在河北的实力,根本不是赤眉军的对手,怎么办?干脆组织自己的人马,河北的事河北人自己干!于是,刘林宣布拥立刘子舆,建立自己的政权。
刘林的举动,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立刻得到了众多河北豪强的拥戴。对老百姓来说,赤眉军再穷凶极恶,也榨不出油水,损失最大的就是刘林这样的豪强地主。正是他们出于对形势的判断,和自身利害的权衡,匆匆忙忙把王郎推上皇位,让王郎作为凝聚河北豪族势力的代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赤眉军北渡的传言来得正是时候,它就是点燃河北火药桶的导火索,是将王郎拱上皇位的外界因素。
lucifer487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明明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最后不仅输了,还被活活骂死了。
诸葛亮是何人,早在赤壁之战前一人前往江东,凭借三寸之舌,驳倒东吴一群饱学鸿儒之士。诸葛亮的才智谋略不仅高人一等,就连口才也堪称无对手。
王朗所言当然不无道理,但在诸葛亮这个心理学高手面前,没有讨得半点便宜,诸葛亮在与王朗的对吗过程中三段话都字字诛心:
第一段诛心之言: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第二段诛心之言: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第三段诛心之言: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76岁的王朗一向以大儒自居,把名节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儒生,听了如此诛心之语,不死才怪,别说一个76岁的老儒生,就算是反复无常、身经百战的吴三桂,面对南明永历帝的诛心三问,都要面如死灰、汗流浃背:
永历帝得知面前此人就是吴三桂,就连发三问“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听了这诛心的三问,“缄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
所以说吵架最怕诛心之言,而诸葛亮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王朗不知深浅,自己讨死而已。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