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本事
邬先生是外挂级谋士。
邬思道是四爷府中世子们的教书先生,从追比国库欠款开始,邬先生就不断为四爷出谋划策,四爷的性格有一大弱点,就是圣祖爷总结的,性子太急,待人有欠谦和。
在九王夺嫡时,很多时候都是万分凶险,而四爷的这些弱点正是他争夺皇位的最大绊脚石,甚至本剧刚开始时四爷还没有夺嫡之意,只是尽力替朝廷办差罢了。
正是邬思道的鼓励,支持才使四爷决意逐鹿。后面开始刑部大案,一废太子时众人上折子推举新太子,推举大将军王,到最后康熙死时邬思道每一次为四爷出的谋略都堪称外挂的鼻祖,每一个都是字字珠玑,如果四爷错了一步,可能万劫不复。
所以从本剧一开始到四爷登机,邬思道的功绩地位不可磨灭。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
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这则故事见于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语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镜得宠于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华岳,归京直言山西灾情而引起皇帝注意。
其次隆科多的罪状多犯在朝廷京师,外省即使有所耳闻,也不能代疱参劾。尤其奏折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外省大员的奏折乃是向皇帝打的“小报告”,极为机密,必须亲笔书写,不容他人誊抄,再则皇帝也是亲阅亲批,绝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办。
然而,这个故事中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师爷”,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幕僚”。在清朝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与政务,帮助官员处理各项公务。
就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来看,只要每个衙门请四位师爷,全国的师爷总数就当有一两万人之多,形成不亚于正式官僚团队的庞大群体。

闪电小白猫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不仅是夺嫡之争的参谋,也是一位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他辅佐胤禛上位,并不是为自己谋取功名利禄,而是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雍正上位,邬思道主动退出庙堂,到李卫处“半隐”,但从未忘记济世救民的初心,因此才会主动介入“山西诺敏案”。
雍正继位之初,国库存银仅七百万,各省严重亏空,但需要用钱的地方又太多了,西北打仗要烧钱,康熙治丧要烧钱……因此,雍正急急忙忙地想追缴各省欠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隆科多不失时机地推荐了诺敏,让其出任山西巡抚。
诺敏刚上任的时候,估计心里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无奈山西的各衙门积重难返,属于系统性塌方,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整顿的。而朝廷那边,雍正对山西寄予厚望,因为山西亏空最大,如果诺敏能够成功,就可以成为朝廷的一个榜样,其他亏空省份也就没话可说。
隆科多作为诺敏的举荐人,出于立功并借机扩大影响力的动机,利用雍正急于求成的心理,他暗示山西官吏上下其手,忽悠朝廷。于是,诺敏急急忙忙地做假账,然后给雍正报喜。
雍正一听,高兴得不行,立马给诺敏发放“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还将此事告知各省都督。李卫虽然只是布政使,但凭借特殊关系,同样收到朝廷表彰诺敏的公文,可他不识字,只好求助邬思道。
李卫毕竟在基层干过,一听就知道这当中有花花门道。邬思道智商高超,同样能洞察其中的“奥妙”。如果知道内情还坐视不管,将来东窗事发,领导会追究责任的。这两人都是雍正的嫡系部队,看到领导被人忽悠,肯定不能作壁上观。
“诺敏案”纯属虚假工程,一旦在雍正那里蒙蔽过关了,后果不堪入目。
首先,其他省份也会有样学样,你诺敏那点“小把戏”,骗得了雍正骗不了我们。你能上下其手,捞到美名,我们这些亏空省份也不甘落后。各地都做假账,受害的是朝廷,倒霉的是老百姓,占便宜的是贪官污吏。
其次,所有的官吏,都会觉得雍正好忽悠,今天撒了一个谎,明天就能撒第二个谎,再过几天就会有人鼓吹,亩产上十吨,肥猪赛大象,各种“放卫星”事件层出不穷。
再次,大家都忽悠雍正,看着皇帝穿新衣还故意夸他,那雍正的权威何在?以后谁还敢说真话?谁还会替他办事?八爷党、清流派就会趁机搞事情。
邬思道这么有情怀的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绝不会看着江山社稷生灵涂炭。当他得知“诺敏案”时,就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了,李卫想动手,却被他要求再等等。他等什么?等的是机会,一个一箭双雕的机会。
等到田文镜带头出手,李卫、邬思道的机会就出现了。李卫即将出任巡抚,要回京述职。从陕西到京城,必须路过山西,这就为双方会面提供了客观条件。
田文镜智商有限,迟迟破不了亏空案,正在一筹莫展,想着请外援支持。邬思道有的就是智商,一来可以借田文镜之手,戳穿山西的弥天大谎;二来可以趁机“跳槽”,为“全隐”做准备。李卫除了可以帮雍正破案,还能甩开邬思道这个“包袱”,肯定不会有任何意见。因此,各方的合作,有很强的主观基础。
秋媚说:邬思道介入“诺敏案”,并不是巧合,而是一次刻意为之。他只是“半隐”,人在江湖,心在君王。一旦雍正有事,他依旧会挺身而出。搞定了诺敏,他上了田文镜的船,离“全隐”也就更进一步。
山中彩虹
雍正即位后邬先生离开了京城,决定归隐。
详细剧情:
在雍正得大位之后,雍正曾经问过邬先生将来的安排。邬先生拒绝了高官厚禄。给自己一个半隐的安排。所谓半隐就是雍正知道邬先生的行踪。邬先生也能通过李卫、年羹尧、田文镜得到皇帝的消息,跟雍正还有交流。
邬先生在辅佐雍正登基之后,选择了这条退路。邬先生也估计到,凭自己的功劳和雍正的感情,这种退路雍正是不会太为难自己的,自己的后半生也可以得到保全。
离开京城的邬先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老实实。直到雍正彻底确信邬先生不会泄密,才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邬先生原型: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
邬先生事例:
当时,四阿哥雍正已经入宫,明确了帝位,掌握了局面。在正式称帝之前,回到雍王府。此时,邬思道主动辞行,雍正竟然没有热情挽留,显得十分薄情。十三阿哥心有愧疚,于是代为送行。
见面时,十三阿哥表示歉意,邬思道却不以为意,说出了一番与天子交往,共贫贱容易,共富贵艰难的感慨。
当十三爷提出,雍正答应封他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时,邬思道再三强调,希望十三爷入宫力辞封爵,否则难保一世平安。并且暗示,此前那些帮助雍正打探消息,做一些黑活的心腹,都会在当天被尽数灭口。
十三爷大为吃惊,觉得邬思道言过其实,觉得四哥雍正不会那么坏。事实却证明,雍正的举措和邬思道所料几乎一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雍正王朝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