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再也不吃了
大家好,我是李培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有二宝,对于儿童心理颇有心得。孩子表现想告诉父母的是:她感觉自己无法胜任,人在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的时候,就很想退缩。她的压力来自于自己做不好的羞耻感。我们需要从这件事情上跳出来,不直接解决“怎么引导她录好”的问题,这样只会加重她的压力感。增强信心的方式是:消除失败的羞耻感,带她去寻找“她之前克服恐惧的英雄事件”,唤起她的回忆,生发出自豪感。我摘一段我的课程《21天情绪密码》上的例子,给你感觉一下。《如何帮助孩子超越恐惧》乐乐四岁时在海边浴场玩的非常开心,甚至敢在比较深的地方玩水。可四岁半时,他穿着一件充气泳衣去露天游泳池,却害怕地抓住妈妈不妨放,说:我害怕,抓住我。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妈妈可以这么说,“我知道你害怕,你已经好久没有体会下水游泳的感觉了。”接着,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能量。“你还记得在青岛玩水吗?你穿着充气泳衣在海里玩的多开心啊!我们游了很远,你还放开我自己游呢。”这句话,不是指责的口吻,而是赞美的口吻,不要让他产生挫折感。因为语气不当,可能会让她认为自己很笨——毕竟她曾经那么自如地在水里游过。我的目的是让她回忆过去,重新找到以前的勇气,找回曾经体验过的快乐感觉,并且让她产生下水的欲望。乐乐还在欲望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定,勇气还不足。于是妈妈开始从他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其他动力。“你记得曾经有一次你很害怕,后来却战胜了恐惧吗?那天,你是怎么战胜恐惧的呢?你还记得那时你有多么骄傲吗?你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的自豪感吗?”妈妈和乐乐分担恐惧的感觉,让她感到踏实。“你知道吗?妈妈也会害怕玩那种非常大的滑梯。你看到了,爸爸去玩了,我就没有去。我实在太害怕了。可是我很清楚,那没什么危险,就好像你带着救生圈也不会有危险一样。”鼓励 激励她战胜恐惧。看到他的恐惧感有些下降了,妈妈接着说,“有时候我们会害怕,但我们还得坚持着。我们可以有害怕的感觉,然后超越它。我们俩可以互相鼓励。如果你战胜了你的恐惧,你就可以穿着充气泳衣在大游泳池里游泳。而我呢,如果我战胜了我的恐惧,就去大滑梯那边玩。”乐乐依然坚持“我不下水,我要去换衣服。”这是很困难的一步,对妈妈来说,我已经表达的如此清楚了,为什么你还是不明白呢。妈妈自己会有挫折感,我的很多学员家长会反馈:老师,我按照你说的去做了,可是不管用。我想,他们误会我了,我不是再教他们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去顺从自己,而是在邀请他们去感觉孩子的感受,永远不要带着期待去对待孩子,去对待身边的亲人。接受乐乐的建议,永远都不要坚持己见。乐乐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真正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未来取悦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对大滑梯表现出来的恐惧感越真实,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越简单,因为妈妈更能真实的体会到乐乐的感觉。她知道,如果他去大游泳池,就会让自己也去面对某个对我来说很难克服的问题。恐惧是一个消极的暗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转换成行动的欲望,也就是积极的暗示。这种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只有在孩子有自主选择的体会时才能实现。乐乐还是脱下了泳衣,妈妈给他擦干了身上的水。过了一会,乐乐说:你给我穿上吧,妈妈。从根本上说,是乐乐自己决定要下水的。“我要下水”这个决定就像一根魔法棒,把起抑制作用的恐惧变成了起促进作用的恐惧。妈妈帮乐乐穿上泳衣后,他非常坚定的向泳池走去。他勇敢地 显然没有太大困难地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从泳池的扶梯走了下去,向泳池中间游去。他在水里摆动双腿,挥动双臂划水。他游了起来!显然,他游的很开心。过了一会儿,他对妈妈大声发出指令:现在你去滑梯那吧,妈妈。“好的,到我了”妈妈大叫着从高高的大滑梯上冲到水里,觉得自己很勇敢。妈妈跟乐乐交流了她的感受,乐乐说:我也是,我为自己能够在大泳池里游泳感到很开心。现在我喜欢大泳池了,我们还会再来玩吧?”自豪感是成功和自信的根基。让孩子对自己的胜利产生自豪的感觉,着非常重要。要让一个孩子有安全感,并不是要他周围的人都不害怕;恰恰相反,他需要知道的,无论什么人,即使是成年人甚至是父母,有时也会害怕。一个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会害怕的人,而自己的爸爸和妈妈都没有这种感觉,他就很容易认为自己“不正常”。这当然也会增加他的不安全感。这个案例就讲完了,让我们在根据案例,回顾下陪伴孩子整理情绪的几个阶段。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