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4

馋猫儿星星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上海心理咨询师张军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睡不死也睡

已采纳

人活得为什么这么累很多人一般有下面一些表现:性格脆弱、思想封闭、情绪低沉、郁闷不乐、孤独无助、少言寡语、空虚自卑、任性固执、郁闷不乐、多愁善感、忧思焦虑、失眠多梦、恐惧多疑、悲伤厌世、惊异胆怯、焦躁不安、暴躁愤怒……等等多种情况。除了注意饮食、中西医药物治疗以外,侧重谈一谈心理疗法。产生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有种:经济拮据、住房原因、失业压力、恋爱坎坷、婚姻不幸、家庭暴力、夫妻矛盾、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压力、身体生理、疾病缠绕…等等都是诱发抑郁的因素。不分国籍、不论年龄、不管身份、也不分贫富、性别……几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烦恼和痛苦,只不过痛苦的时间上有长短之别;程度上有轻重之分罢了。没有钱无法生存是痛苦;钱少了有很多东西买不起;钱多了又担心失窃,无法花出去也是痛苦。各种影响和诱惑,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真是让人防不胜防,难以抗拒。简直我们就像在痛苦的海洋里游泳,不知何时沉入海底。人生痛苦,苦不堪言那!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负面情绪;人生最宝贵的是快乐的心情!

上海心理咨询师张军

332 评论(14)

excellentpri

中文著作《中级微观经济学》(主编),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与周黎安合编),2008年,上海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转型、治理与中国私人企业的演进》,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读懂中国经济》,2006年,中国发展出版社。《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级微观经济学》(主编),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2004)《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5)《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200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书里书外的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高级微观经济学》(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话说企业家精神、金融制度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走近经济学》,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市场的微观结构》(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协调博弈:互补性与宏观经济学》(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比较经济模式: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经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经济、社会与文化:张军经济随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我们身边的经济学》,(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微观经济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新版。《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出版社1996年版。《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分析》,立信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公司的理论与经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公共选择》(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法和经济学》(主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西方宏观经济学导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代表性中文论文“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变化研究:1978-2005”(与陈诗一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3与增长模式”,《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中国地方官员为什么要改善基础设施?”(与王世磊合作),《经济学季刊》,2007年1 月(第7卷第2期)。“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10月(第7卷第1期)。“官员的任期限制、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与高远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高远等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首篇。“中国金融深化-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78-2001”(与金煜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中国省国际资本存量的再估计”(与吴桂英等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王祺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与现有的结论”(与陈诗一等合作),《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号。“市场结构、成本差异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与罗长远等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的首篇。“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另一种测度方法”(与章元合作),《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新的发现与解释”,2002,《经济研究》,第6期首篇。“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对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解释”,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1期。“关于信息产品共享的经济模型”(与姜建强合作),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2期。“中国国有工业利润率的变动模式:1980-1997,2001,《经济研究》,第3期。“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经济学分析”(与冯曲合作),2000,《经济研究》,第7期。“中国制造业利润率的决定:来自普查的证据”(与村上直树等合作),2000,《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冬季号。“转型国家的初始条件,改革速度和经济增长”(与Hallagan合作),1999,《经济研究》,第10期。“需求,规模效应和中国国有工业的亏损:产业组织的方法”,1998,《经济研究》,第6期。“改革起点和改革路径:一个可行的模拟”(与Hallagan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1期首篇。“苏联的增长方式:一个综述”(与韩贤旺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8期。“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1994,《经济研究》第9期。“中央计划经济下的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1993,《经济研究》,第5期。“寻求短缺的制度原因”,1991,《经济研究》,第12期。“产权结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企业制度”,1989,《经济研究》,第8期。“改革后中国农村改革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过渡经济学:我们知道什么?”,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转轨经济中的过度进入问题--对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1998,《复旦学报》,第1期。“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1997,《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20卷(秋季)。“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回顾与争论”,1997,《上海经济研究》,第4期。“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1996,《改革》,第5期。“中国的渐进改革为什么成功?”,1996,《经济学家》,第3期。“关系:一个初步的经济分析”,1995,《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信息费用、有限理性和计划的约简:对中国计划经济结构的一个假说”,1992,《经济发展研究》,第3期。“国有企业的货币激励:理论与经验研究”,1991,《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关于企业制度的理论模式”,1991,《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284 评论(9)

晓峰1124

张军教授是当今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转型和增长等领域的研究享有声誉。他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曾参与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欧盟、南非等研究与咨询项目。过去十年来,他是Wilton Park Conference、The Chatham House、The Chicago Societ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World Economic Forum、St. Gallen Symposium, Korea China Forum、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The Forum Asia(CASA)、Mizuho Global Forum等特邀演讲嘉宾。张军教授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East Asia Policy Review、China Economic Journal、China Finance Review International以及《经济学(季刊)》、《经济学报》等20多种中文经济学期刊的编委或学术委员。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以及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 Review等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研究资助国家“985”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项目(2007-2009)上海市“曙光”计划跟踪项目(2006-2008)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4-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1-2003)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基金(2000-2001)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2003)福特基金会/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公共政策研究项目”(2000-2001)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9)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招募基金(1999)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997-199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九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1997-1999)英国科学院王宽诚奖学金(K. C. Wong Fellowships,1997-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4 -1995)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中国学者发展项目基金(CSCC, Washington, ., 1994 -1995)英国文化委员会技术合作奖学金(British Council, 1992-1993)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奖学金(British Cable & Wireless, Plc, 1990)

308 评论(8)

潘潘吃吃吃啊

你有没有做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思前想后,哪怕是发个朋友圈,你都要各种顾虑,你羡慕那些落落大方,自信满满的人,而你就是做不到,你就是想太多,这样的你活得很累。但这不是你的错,不要抱怨、责怪这样的你,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性格,看看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该怎么办。1、容易想太多的人,为什么会产生 “心理内耗”物理世界能量是守恒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那心理世界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些容易想太多的人,他们就更加容易感到心累,甚至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感到疲劳、瞌睡。即使是他们没有去干什么体力活,他们也会感到很累,这说明他们产生了“心理内耗”,我们俗语中的“心宽体胖”,说的也是这一层意思。那些不会想太多的人,他们吃饭香、入睡快,休息的好,因此容易长胖,相反那些容易想太多的人,在这两方面问题很多,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案例:来访者张军(化名),他就是一个容易想太多的人,外观上他身体瘦弱,总是无精打采的,他的奶奶从小就说他“心小”,一点点事情,就会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自述,还容易做梦,经常做情绪激烈的梦,而我们讲过,一个人容易做梦,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越是对自己忠诚,他越是活得真实,他就越是不容易做梦。而想太多的人,他往往是在白天的时候活得不真实,他的内心冲突比较多,一部分心理活动被他压抑了,因此他就更容易做梦。我们上面提到的来访者张军就是这种情况,张军是长辈眼里的好孩子,听话、懂事,也是同事眼里的好人,从来不会拒绝别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事情给别人添麻烦。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经常是无精打采,也不喜欢社交,还经常做梦,休息不好,真实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做自己,他在道德压力,以及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下,扮演着一个别人期望的角色。当他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他就会想,万一拒绝了对方,对方不高兴,会不会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对方生气了,在工作上难为自己,对方从此不再和自己做朋友了。

13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