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8

快乐皇帝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分析孩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朵喵喵ljh

已采纳

以下是我在小鳅订的杂志《读写新天地》上看到的一个上海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文章《我不要上那么多课》: “唉,又到周末了!”我长叹一声。你一定会问周末不好吗?先别着急,听我细细道来。 最近,我因为成绩不好,妈妈给我报了一大堆补习班,有英语、作文、奥数……甚至还有二胡班!这几天,光是做作业就要做六、七个小时,加上课程就更甭说了。每到周末都要起早贪黑,晚上十一点睡觉,已是家常便饭。第二天整一副“熊猫眼”,真是苦不堪言。 作业一多,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写完作文做数学,做完数学读英语,做完英语……是谁剥夺了孩子天真的童年?因为作业多,所以我经常会趴在桌上睡着! 我也常常向妈妈抗议,但是结果不是被妈妈的刀子嘴批评一顿,就是被爸爸的金刚拳扁一次!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我一边埋头做作业,一边听着老妈的唠叨,心里不住地大喊:我不要上那么多课! 看了这个孩子的心声,作为家长,你能了解孩子心中有多苦吗?你是会继续让你的孩子上那么多课还是给孩子减减压呢?以下陈默老师讲座的记录文字,希望能对你的决定有所帮助。 陈默老师每年都会为六七百个孩子做咨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她的数据和观点相当有说服力。据说陈老师的咨询非常难约。 陈老师说厌学的症状是作业明明七点半能完成,可非要做到九点。小学二年级下以后不少孩子开始厌学。孩子整体上的压力非常大,一般高二出现问题,孩子压力太大时就会放弃。 陈老师对学校环境的定论是单调的学校生活、浓烈的竞争气氛和焦虑的教师群。教师是焦虑的高危人群,孩子的情绪是受老师情绪影响的,设想走进教室的张老师是焦虑的,王老师是焦虑的,李老师也是焦虑的,孩子在学校受焦虑老师的影响已经很焦虑了,回家后家长要给她心理上放松,每个家人都要对她笑咪咪的,第二天孩子到学校再紧起来,这样孩子就能走得远。然而现实的家庭环境是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高期望。如果在学校已经紧张了一天的孩子,回到家接着紧张,那橡皮筋终有一天要断的。 陈老师告诉我们:独生子女教育的大原则是父亲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儿子,母亲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女儿,这种孩子的力量会稍微大一些。 陈老师谈到影响学习的因素时,是从生理、心理和生存环境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生理上除了遗传的智力外,还有身体条件。浅睡眠的孩子神经发育弱、注意力弱;刚上学的孩子有的字写不进格子里,是他身体发育不到位的原因,不是他不努力。在学校已经忙碌了一天的孩子,如果老师和家长嫌他写得不好,还要再罚他写,这样就更毁了他。对于孩子家长要等,要有耐心,一般等到小学三四年级时孩子会慢慢赶上来的,不要一开始就把他的心理摧毁,家长要多宝贝他、保护他。 有遗尿现象和哮喘的孩子,中枢神经弱,精力不够集中,这样的孩子最怕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心态就坏了。高中生学不好的原因都是情绪问题,而小学生不是。 心理方面主要体现在焦虑(主要是妈妈的焦虑)、人际和自卑。小孩是背着妈妈的情绪出去的。如果全班同学都排斥你孩子的话,家长要介入,一定时候要找专业人士。还要取得学校的配合,这样的孩子恶梦可以做到五十岁。孩子在小学的心理任务是种上一棵自卑的树还是勤奋的树。这棵树是老师种的。小学老师是不能说评价的话的。如果老师对孩子做了不好的评价,妈妈要做橡皮,把老师对孩子评价不好的话擦掉,鼓励孩子,那么老师的树就种不下去。 小孩心理难受就作(zuo),偷东西,打人,因为他不会用语言表达,他心理有很重的压力源。小孩子是没有品质问题的,小孩子的基本心理危机是恐惧。小孩子要读好书就要心神安宁。 生存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大家庭、三口之家、重组家庭)、父母关系和教养方式。如果我们让孩子参与讨论家里的大问题,如买房,让孩子对父母的观点进行对错评判,那孩子的成熟度会非常高。一个孩子能面对困难是因为这个孩子有安全感,与母亲关系好的孩子安全感好。小孩子是不能怕妈妈的,很多有抽动症的孩子都是怕妈妈的。而妈妈应该是护着孩子的人,在孩子委屈的时候安慰他的人。 一二年级要帮孩子学习,家长的心态是陪伴,孩子做功课家长看报纸。三年级以后家长要脱离孩子的学习了。孩子做作业时分心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只能记住十分钟的注意力,这时,家长可以装作没看见,过会儿摸摸他的头说“做吧!”。孩子的字写不好让它去。如果孩子把15抄成51(是神经性问题),妈妈就帮他擦掉,让他抄上正确的。如果孩子做错是理解问题,那周末再给他讲,别当天讲。做完作业让孩子随便干什么,如再安排别的功课,以后他要拖延到很晚了。提前完成功课可以玩儿的孩子,是有后劲儿的。 小学生是要养的,把身体弄好。孩子发烧要有两周不长。孩子睡觉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大人这么做,孩子长大后也会重视睡觉。 爸爸的作用:一是幼儿园阶段爸爸需要有单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妈妈不要在场,否则孩子容易恋母;二是十二、十三岁的阶段,爸爸需要有单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妈妈不要在场,会给孩子很多力量,爸爸是引领者。 听了陈老师的讲座,我更坚定了原本就已定下的家庭教育方向,即在小鳅的成长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她提供发展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鳅的品性和行为习惯。作为家长,我不需要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进的学校来证明我在育儿方面有多成功,我希望我的孩子一生都能走稳,有能力抗击人生的风风雨雨,而现在正是为她人生打下坚实根基的重要阶段。

心理咨询师分析孩子

280 评论(12)

佐必林家具2013

做父母的要多跟孩子沟通,尽量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307 评论(15)

寒江之月

现在的孩子把离家出走作为向成人挑战的方式,父母对此束手无策。好像家庭是牢笼,父母是监狱长,唯有逃出去才是幸事。我们这一代,可是二十岁以后才逃离家的。有报道称,孩子离家出走的年龄越来越小。孩子离家出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父母在有了孩子出逃的教训后,总是更加严格、更加小心翼翼地看管自己的孩子。可我们为什么不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呢?一个孩子满脸愁容地揣着成绩单回家了,妈妈满怀欣喜地问:“考得好吗?”孩子怀着忐忑的心情把成绩单递到母亲的手上。母亲一看成绩,立刻横眉竖目,顺手抄起棍子劈天盖地朝孩子打来。孩子哭喊着向妈妈央求:“妈妈,别打了,我求求你,我努力了呀!”母亲依然不放手,孩子突然从地上爬起来冲出家门,三天没有回家。母亲急得发疯,凹处托人寻找孩子,弄得鸡飞狗跳。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孩子越来越多地采取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反抗令他们恐惧、伤心、难堪的人和事。细究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大多是考试没考好,受到父母的斥责,或者害怕父母的极端行为。有些孩子怕父母伤心,觉得有愧于父母,背着沉重的内疚感离家出走。如果父母面对孩子的成绩单,态度平静、反应温和,那孩子离家出走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另一些孩子出走是由于父母伤害了他们。父母把孩子难以接受的字眼用在他们身上,把孩子难以接受的事情强加给他们。他们以离家出走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意图以此重新唤起父母对他们的爱。父母间的纠纷也是孩子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往往用逃避的方式来惩罚父母,父母在家里没完没了地争吵,孩子为家无宁日而深感失望,他只好出去寻找别的朋友。离了婚的父母在重组家庭时应当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孩子可能因为不喜欢他们未来的继父(母)而离家出走。孩子的从众心理也可能引发离家出走的事件。考试成绩不好,具有同样害怕父母责备的心理的孩子,便会合谋出走。孩子在这时作出决定比他个人作出离家出走的决定要简单得多。每年全国都会发生几次孩子结伙出走的事件,最多的一次达二十三个孩子一起出走。孩子一遇事就离家出走,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密切关系,孩子惹父母生气了,父母便说出:“滚!”“你滚吧,我不再认你这个儿子了!”“我不想再见到你,你让我心烦。”之类的话,孩子对这些言语产生恐惧和绝望,很容易离家出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找不到别的方式时,一旦受了委屈就一走了之,根本不考虑启果。通常,孩子很难适应外面的环境,离家在外,孩子得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忍受各种痛苦。所以出逃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噩梦。父母必须冷静下来,正视现实,改造让孩子想要逃离的家庭环境,避免因一点小事就对孩子采取过激的态度。父母争吵时,要避免殃及孩子,也不要整天强迫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出走的心理主要是恐惧、逃避、心神不宁和怨’限。父母应尽量少给孩子增加这些心理负担,孩子出走的事情便会少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离家出走,不要以加倍的自责来折磨自己。由于对外界不适应,缺乏生存能力,大多数孩子出走之后还会回家。父母切不要在孩子面前忏悔,无原则地做一些讨好孩子的事,这有损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还会使孩子认为他的出走是教训父母的有效方法。父母更要避免采用暴力,这会使孩子彻底失望。有些父母采用挖苦讽刺或常用孩子出走之事作为话题来发泄心中的怒气,那么不愉快的事情还会发生。对于出走的孩子,父母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保持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似的,孩子很快也就平静下来了。●父母幽默的态度有助于孩子把悲惨的事情看得轻淡。●跟孩子好好谈一次话,让他把心里的话说出来。●避免把孩子出走后发生的事情怪罪于孩子。

30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