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女kelly
话中有话(一)【写在前面】听脱口秀突然受启发,将自己这几年在网上摘录的有心得的东西整理出来,同时也写点自己的感悟,权当加深记忆和消化理解。否则,那些东西就都是死的,白耽误工夫。找时间,干起来! 1.一个人只有与他自己相处的时候才是单纯和真实的。如果一个人和其他人相处,无论怎样他都会失去大部分的自我,他必须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去迎合别人。所以,社会交往是人虚伪的开端。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的确是这样。这些年养成了一个习惯,也不知好不好: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要对一些特别的话语进行一些分析,比如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目的,或者我这样说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等等,不管想没想明白,都给自己增添了诸多的疲累,也在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了面具。这也是基于我对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目的的认识吧。都说,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生的第一大能力,而我总是愿意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给自足,那样呆着舒坦。2.书籍和电视的区别—— 其一,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的当下性,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结论: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 有时候读书读到懒,也乐于看看电视剧电影,或者一些综艺节目、新闻综述什么的,觉得那样既放松了神经,也没太浪费时间,似乎也有所得。也许是自我追求的目标没有那么大吧,在筛选出的一些影视类节目当中也会得到一些成长。我觉得。3.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 读书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和自己呆着的方式,不用考虑太多,只需在文字间和作者进行对话,一切的交流都在默默无声中进行,既不打扰别人,也不搅乱自己,喜欢就多读几页多读几遍,不喜欢就随手扔一边,不用看脸色,不用猜心思,为所欲为,无需任何顾虑。没有功利心,没有读尽天下好书的宏大志愿,所以不急,一切随心,随意;所以舒心,自在。4.聪明与智商是两回事,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后天修炼。要变聪明,首先要控制情绪。许多原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情,可能因为你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几句重话,使它走向了坏的方向。——艾小羊 不是个智商高的人,也并非一个聪明人。其实很多事情表明,许多时候都是因为坏脾气把好好的局面搞砸了。情绪这东西真是叫人头疼!智商就这样了,可是在控制情绪这方面,还是可以努力做得好一些。努力吧!5.群体性游戏对孩子内心有非常好的疗伤作用,它是老天给孩子的一味药;群体性游戏能够帮助孩子遗忘压力、健全人格。一个在群体里乱发火的孩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没人跟他玩。所以孩子玩的过程,是进入社会的演习,他们自己商量着制定规则,然后遵守执行。——心理咨询师,陈默 人长大了,就忘了小时候。只记得对于友情,那时候信奉“友谊地久天长”,如今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至于为什么那么看重朋友情,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所以如今看到女儿与明显不是一类人的同学做好朋友,我就很不理解,且时常为一些小事生和她怄气:“怎么就不能一个人待着”?也许这段话道出了真相,我得理解。6.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是一个同龄人给你养分的地方,是一个不断训练人的思维的地方。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给孩子们构建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让孩子把学校当作一个竞技场,一个证明自己比同龄人优秀的地方。——心理咨询师,陈默 现在的孩子不会合作,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合作。在我们的教育中,一方面强调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一方面又强调必须勇于竞争。小小的脑袋被搞晕了:到底是集体的荣誉更重要,还是我自己赢更光彩?太早让孩子进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去品尝胜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滋味,而不是爱自己爱别人,是不是对幼小心灵的一种摧残?7.所谓成熟是指适应社会现成准则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过于专注于精神世界里的探索,就会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琢磨如何使自己适应社会。 年轻人总是想挑战权威,挑现有制度的刺儿。挑战权威、挑刺儿不是不对也不是不必要,但是要考虑做事情的成本。所谓“胳膊总是拧不过大腿”,不是说不能“拧大腿”,而是要考虑好作为“胳膊”所要付出的代价。只要心甘情愿,那么怎么都可以。否则一切的事后抱怨和“输不起”都是不成熟。8.困难的本质是一种停顿状态。因了某种阻遏,停止在中途。只要你向前走,也许“难”还在,但“困”就已经解除了。 陷于困境中,不是等想好了对策再做,而是马上去做。所谓“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行动力是第一位的。9.教育家怀特说:“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目前的教育,或者说基础教育,就是为了谋生。为了今后幸福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当下的幸福就不重要了吗?10.沉默可以让混乱的心变得清澈,沉默是最后的清高,也是最后的自由。 当不知该说什么好,当情绪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沉默着,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不说,不会更好,但一定不会更坏吧。2017-01
蒋大女儿
以下是我在小鳅订的杂志《读写新天地》上看到的一个上海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文章《我不要上那么多课》: “唉,又到周末了!”我长叹一声。你一定会问周末不好吗?先别着急,听我细细道来。 最近,我因为成绩不好,妈妈给我报了一大堆补习班,有英语、作文、奥数……甚至还有二胡班!这几天,光是做作业就要做六、七个小时,加上课程就更甭说了。每到周末都要起早贪黑,晚上十一点睡觉,已是家常便饭。第二天整一副“熊猫眼”,真是苦不堪言。 作业一多,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写完作文做数学,做完数学读英语,做完英语……是谁剥夺了孩子天真的童年?因为作业多,所以我经常会趴在桌上睡着! 我也常常向妈妈抗议,但是结果不是被妈妈的刀子嘴批评一顿,就是被爸爸的金刚拳扁一次!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我一边埋头做作业,一边听着老妈的唠叨,心里不住地大喊:我不要上那么多课! 看了这个孩子的心声,作为家长,你能了解孩子心中有多苦吗?你是会继续让你的孩子上那么多课还是给孩子减减压呢?以下陈默老师讲座的记录文字,希望能对你的决定有所帮助。 陈默老师每年都会为六七百个孩子做咨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她的数据和观点相当有说服力。据说陈老师的咨询非常难约。 陈老师说厌学的症状是作业明明七点半能完成,可非要做到九点。小学二年级下以后不少孩子开始厌学。孩子整体上的压力非常大,一般高二出现问题,孩子压力太大时就会放弃。 陈老师对学校环境的定论是单调的学校生活、浓烈的竞争气氛和焦虑的教师群。教师是焦虑的高危人群,孩子的情绪是受老师情绪影响的,设想走进教室的张老师是焦虑的,王老师是焦虑的,李老师也是焦虑的,孩子在学校受焦虑老师的影响已经很焦虑了,回家后家长要给她心理上放松,每个家人都要对她笑咪咪的,第二天孩子到学校再紧起来,这样孩子就能走得远。然而现实的家庭环境是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高期望。如果在学校已经紧张了一天的孩子,回到家接着紧张,那橡皮筋终有一天要断的。 陈老师告诉我们:独生子女教育的大原则是父亲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儿子,母亲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女儿,这种孩子的力量会稍微大一些。 陈老师谈到影响学习的因素时,是从生理、心理和生存环境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生理上除了遗传的智力外,还有身体条件。浅睡眠的孩子神经发育弱、注意力弱;刚上学的孩子有的字写不进格子里,是他身体发育不到位的原因,不是他不努力。在学校已经忙碌了一天的孩子,如果老师和家长嫌他写得不好,还要再罚他写,这样就更毁了他。对于孩子家长要等,要有耐心,一般等到小学三四年级时孩子会慢慢赶上来的,不要一开始就把他的心理摧毁,家长要多宝贝他、保护他。 有遗尿现象和哮喘的孩子,中枢神经弱,精力不够集中,这样的孩子最怕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心态就坏了。高中生学不好的原因都是情绪问题,而小学生不是。 心理方面主要体现在焦虑(主要是妈妈的焦虑)、人际和自卑。小孩是背着妈妈的情绪出去的。如果全班同学都排斥你孩子的话,家长要介入,一定时候要找专业人士。还要取得学校的配合,这样的孩子恶梦可以做到五十岁。孩子在小学的心理任务是种上一棵自卑的树还是勤奋的树。这棵树是老师种的。小学老师是不能说评价的话的。如果老师对孩子做了不好的评价,妈妈要做橡皮,把老师对孩子评价不好的话擦掉,鼓励孩子,那么老师的树就种不下去。 小孩心理难受就作(zuo),偷东西,打人,因为他不会用语言表达,他心理有很重的压力源。小孩子是没有品质问题的,小孩子的基本心理危机是恐惧。小孩子要读好书就要心神安宁。 生存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大家庭、三口之家、重组家庭)、父母关系和教养方式。如果我们让孩子参与讨论家里的大问题,如买房,让孩子对父母的观点进行对错评判,那孩子的成熟度会非常高。一个孩子能面对困难是因为这个孩子有安全感,与母亲关系好的孩子安全感好。小孩子是不能怕妈妈的,很多有抽动症的孩子都是怕妈妈的。而妈妈应该是护着孩子的人,在孩子委屈的时候安慰他的人。 一二年级要帮孩子学习,家长的心态是陪伴,孩子做功课家长看报纸。三年级以后家长要脱离孩子的学习了。孩子做作业时分心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只能记住十分钟的注意力,这时,家长可以装作没看见,过会儿摸摸他的头说“做吧!”。孩子的字写不好让它去。如果孩子把15抄成51(是神经性问题),妈妈就帮他擦掉,让他抄上正确的。如果孩子做错是理解问题,那周末再给他讲,别当天讲。做完作业让孩子随便干什么,如再安排别的功课,以后他要拖延到很晚了。提前完成功课可以玩儿的孩子,是有后劲儿的。 小学生是要养的,把身体弄好。孩子发烧要有两周不长。孩子睡觉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大人这么做,孩子长大后也会重视睡觉。 爸爸的作用:一是幼儿园阶段爸爸需要有单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妈妈不要在场,否则孩子容易恋母;二是十二、十三岁的阶段,爸爸需要有单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妈妈不要在场,会给孩子很多力量,爸爸是引领者。 听了陈老师的讲座,我更坚定了原本就已定下的家庭教育方向,即在小鳅的成长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她提供发展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鳅的品性和行为习惯。作为家长,我不需要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进的学校来证明我在育儿方面有多成功,我希望我的孩子一生都能走稳,有能力抗击人生的风风雨雨,而现在正是为她人生打下坚实根基的重要阶段。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