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冒爱雨雨
中新网1月1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从重庆发回的报道称,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报道称,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在街上,你经常能碰到手持蜡梅花的市民,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 束(4支)人民币两元。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鲜花来装饰房间。重庆港务局宣传部长李学勤表示,她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一大束红玫瑰,红色给人热烈和红火的感觉,与春节气氛很相衬。报道还写到,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麦麦舞雨
是不是觉得自己就是烂好人?不懂得拒绝别人,付出了太多却没有回报,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记住这句话。然后要学会拒绝,在损害自己的利益前提下,帮助他人,是愚蠢的,我们没有义务必须帮助他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 ,多为自己想想。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请采纳哦
核桃丫头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家里做饭的,屋里人、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
陳奕婷3144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腊月25: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心菲殿下
1、“身边好人”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到“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发起。推的是群众身边的普罗大众,议的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善举,按照事迹分为五类,即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和孝老爱亲。为了最大限度发动群众参与,这个活动有“三个不限”:推荐主体不限,部门、单位、媒体、社会组织和市民均可自主发掘推荐身边的好人好事;推荐对象不限,不限年龄、不限行业、不限群体,只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凡人善举,都是学习褒扬的道德榜样;推荐渠道不限,信函、电话、网络等多种途径均予开通。候选对象事迹经推荐部门初审、组委会复审后,全部上网供市民投票。这些经由群众亲手评出的“身边好人”,涵盖了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学生、退休干部、社区居民等最基层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事迹最有亲和力,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最有公信力,是名副其实的“平民英雄”。通过群众评,人们知道了重庆巫溪的独腿教师刘坤贤,拄着双拐坚守山村学校18载,送走一批批山里娃;人们知道了重庆铜梁的普通农妇李本淑,赡养已故丈夫的继母30年,带着“婆婆”改嫁的孝心佳话;人们知道了17年带病坚守岗位,被当地居民奉为“山寨守护神”的重庆秀山县派出所民警廖昌进……两年来,“最美”一词,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虽然主角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在奉献爱心的一瞬间,却像一个美丽的天使,照亮了一座城市。2、道德火种广为传递 道德群星分外璀璨“当病人握着我的手说‘医生,你真是好人’时,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4月29日,在重庆江北区“好人在身边”微访谈现场,曾获“感动重庆人物”称号的“白衣天使”徐淑均这一句话,感动了无数同行。徐淑均是位特殊的“白衣天使”,她就职于重庆江北区精神卫生中心四病区,每天接触的都是异于常人的病患。这些人缺乏自制力,思维、行为模式难以捉摸,经常出现伤己伤人倾向。从业31年,徐淑均已经记不清自己挨过多少拳头。已经病愈的杨女士在微访谈现场说,她记得很清楚:“我刚入院那会,觉得医生护士都是坏人,想毒害我。”于是,杨女士每次吃饭、吃药都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她一边喊着“饭里有毒”,一边对徐淑均拳打脚踢。徐淑均一边劝说,一边往自己嘴巴里送饭:“你看没有毒,我都吃呢。”在一次次的拉锯战中,杨女士与徐淑均建立起了信任。如今,病愈离开医院,杨女士对徐淑均万分感谢。“要不是她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这样的患者,很难回归社会。”听了徐淑均等几位好人的故事后,几位观众在现场谈了自己的感受。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尹倩倩一句话代表了不少观众的心声:“以前总觉得好人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他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活动主办单位一直有一个共识——要让身边的微感动成为城市文明的教科书,让平凡的微力量凝聚提升道德的正能量,必须理直气壮地宣传这些动人的事迹、美好的情怀和朴实的民众,引导社会,弘扬正气。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