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zsmz5288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生活不会马上告诉你答案 国王带着大臣们去森林打猎,突遇狮子,狮子猛追着大家发威,国王的小拇指不幸地被狮子咬掉了。回皇宫后国王叫来大臣饮酒解愁,大臣却笑着对国王说:想开一点,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听后很愤怒直接将大臣关进大牢。 养好伤后后国王到偏远的山林出游,这次他们遇到了食人族,将大家全部吃掉唯独放了国王,国王很纳闷问为什么,食人族说他们不吃残疾人。国王欣喜若狂回到皇宫立即叫人将大臣释放,摆酒宴请。国王对大臣说:“你说的对,若不是被狮子咬一口,今天我将丢掉性命。可是你无缘无故在监牢一个多月,这又怎么说呢?”大臣说如果我不是在监牢,那么陪您出游的人一定是我,遇到食人族我也在劫难逃了。 释迦牟尼说过: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当人们遇到情绪问题寻找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有以下的一些处理方法。 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师会与来访者一起探寻他过往经历中的重大创伤,来诠释当前心灵阻滞的根源,然后让来访者在潜意识中原谅自己原谅他人,从而治愈身心疾病。 认知取向的心理师会让你专注于某个事物,体验活在当下的时刻,吃饭的时候就专注地吃饭,睡觉的时候就专注的睡觉,不带任何评判的接纳当前所有,然后最终采取积极的行动。 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师会将焦点根植于个体存在中的关怀,关注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等生命真相,存在先于本质。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创建生命的意义,活得精彩。 佛系取向的心理师认为也许生活很难,但这就它本来的样子。引导来访者即使看到生活的艰难,还愿意一往直前;在最灰暗的日子里,平常心面对,让它们自己来,自己离开。 无论是何种流派的心理师,最终都会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去看见、承认和接纳。 面对面地看着这个曾经历的一切,不再逃避,不再躲藏,不再否认。和自己最深的悲伤和最深的痛苦在一起,不评判、不防卫,全然的臣服。接纳现状,活在当下,不再粉饰太平。 我们可以突破阻抗,接纳地去看待自己的过往,然后对于一些过去的痛苦与执着的事有所释怀。我们可以勇于面对生命背后的真相,迎面相对,向死而生,从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作出自己的回答。 突如其来的大雨耽搁了我们的出行计划,我们可以庆幸至少没在半路淋成落汤鸡;刚吃了一口的冰激凌掉地,我们可以庆幸至少已经尝到了味道;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至少我们遇见了一个让自己温暖快乐的人。 所有的故事总会有一个答案,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我们是否耐得住性子,稳得住初心。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有读者留言: 我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弟弟小我6岁。我恨我的弟弟,因为他霸占了我的一切,夺走了父爱母爱。为了生弟弟,父母把我隐姓埋名,寄养在亲戚家。直到高中才又把我接回到身边,对外称是亲戚家的孩子。就这样,我一直生活在孤独和自卑中。 有一次因为冬天抢棉被,我和弟弟争执了起来。他直接冲进厨房拿了菜刀要砍我,我害怕得躲到房间上了锁。弟弟追过来没命地踹我的房门,咆哮着要杀了我!我躲在房间里,想要拨打110。但又担心惊动警察之后,弟弟超生的身份会暴露,父母一定不会饶了我的,就这么想着,我真想纵身跳下窗去。后来父母赶来,对弟弟的行为丝毫不指责,反而千哄万哄,答应了他一批又一批的条件。然后告诉我说,一定要让着弟弟。 当天晚上我做一个梦,梦见父母和弟弟全部都是妖怪,联合起来要吃我! 读者认为弟弟夺走了父母的爱,事实上他的父母根本没有爱,弟弟只是占据了父母的注意力。而被人格不健康的父母盯着可不一定是好事儿,读者可以感谢弟弟替他承受了父母的注意力。弟弟在跟父母的病态共生中已经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而读者还可以逃离父母,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一个女孩,看到蝴蝶快要破茧而出的时候,用尽洪荒之力地奋力挣扎。出于好意,小女孩用剪刀帮蝴蝶扎破了茧。果然,蝴蝶很容易轻易地爬了出来。但奇怪的是,这只蝴蝶却有个微弱的身躯,且翅膀又小又萎缩。事实上,这只蝴蝶终其一生都飞不起来了。 蛹自茧中奋力拼搏,用尽洪荒之力,才能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因为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才能在脱茧而出之后展翅飞翔。 反问:若命运安排那蝴蝶遇到那人,继而使它一生只能拖着微弱的身躯,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吗? 此茧遇人不淑,好意变成恶意。这种事在此世界中时有发生。大部分人遇此情况,自叹命苦,残疾而终。 然而这世上有很多人,生有残疾,五官不全,四肢不能动弹,却能脱离肉体的限制,最终成就卓然,千古留名。比如耳聋的贝多芬、眼瞎的弥尔顿、全身瘫痪的斯蒂芬·霍金、 耳聋眼瞎的海伦·凯勒。没有所谓的“意外” 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当你努力后遇到挫折时,不要过分沮丧;当你强求感情而不得时,不要堕落;当你浑浑噩噩痛苦时,继续寻找方向。 在痛苦迷茫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未来必有属于我的安排;当我们遭遇到困厄时,当下或许难以接受;但在过后某一时刻会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都是曾经种下的因,即使这个结果不是自己造成的。对于可以改变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让我们看清现实,接纳当下,然后付诸行动。对于不可以改变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这条路本来就走不通,那就快刀斩乱麻,迎接新的开始。 有人说,造物主太残酷,偏偏要作曲的贝多芬耳聋,写诗的弥尔顿目盲。安知如若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两位旷世的天才,才更能尝味那份宁静的甘美,不受世俗声色的眩惑,才能够写出那么绝唱的曲子和诗句。 在生命的实相里,没有所谓的“意外”。因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灵魂的选择,目的是让我们通过经历这些事情而从中获得灵性的进化。 每个情境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件发生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更茁壮、更智慧、更充满爱。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引我们通往至善。某些情境赐予我们良机以释放执着或消弭不必要的情绪。 宇宙最终会给我们答案。当我们的灵性成长了,我们就会深切的了解事情发生的真相,而看出一切事物的完美。我们可以站在今日更明晰的视野,回溯过去。然后会明白,过去我们认为是负面的事件,带给我们的是很多的成长和新契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此,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因由,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世上没有意外。没有什麼事情的发生是偶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要不屈不饶,乐观奋斗,都能创造生命的光辉。 当上帝关起一扇门时,必会再为你开启另一扇窗。不要停留在已经关闭的门前哭泣,要知道如何去寻找找另一扇已经开启的更光明的窗户。不要埋怨,不要放弃,神的安排永远是出乎意料的,而且是最好的! 我们的所谓思想,以及“我”都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都是看似偶然而又必然的在此时如此的出现,那么我们的每一个经历,也就是一种必然。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亦是。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切都不会改变,该经历的一样都不会少,因为少了任何一样,整个宇宙就都改变了。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印度格言)。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米诺很努力
我们常听到“接受自己”这个概念,即接受自己的完美与不完美,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好或坏的所有事情。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接受自己光明美好的一面很容易,接受自己阴暗丑陋的一面却难如登天。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曾接待过许多困惑的咨询者,他们在与我讨论自己的困境时,最后往往得出如此的结论:“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完完全全是一个失败的人!”如果你告诉他们得先接受自己,他们会气急败坏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一个如此糟糕的自己?”道理都懂,但是??很多励志书都告诉我们,接受是改变的开始。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自己目前的困境,接受自己能力的极限,接受自己就是无能为力,接受自己就是不如人,接受自己是如何讨厌自己的??“接受”,就代表有了“觉察”,而不是视而不见、避之不谈;有了接受,便不会再花费大量力气去排斥这些方面不够好的自己。但,为什么有时候“接受”这件事如此困难?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误以为“接受”就是“认同”,从而导致人生卡关。“认同”与“接受”有何不同?“认同”是带有评价的,有是非、对错、好坏之别,符合我们信念/价值观的便容易认同,格格不入的便敬而远之。“接受”,则是不带评价,如实承认某些事物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没有好坏的区隔,没有高尚与低劣的差异。接受,是我们给出了一个空间,“允许”某些状态的发生,无论好坏。举个例子:你可以不认同与你意见相左的人的观点,但你却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确实存在;你可以不认同某些法律的精神,但你却可以接受这些法律在你身上确实发生了影响。所以,认同和接受是有着不一样的含义的。明白了这点,我们便会发现接受的力量。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长期为失眠所苦,想方设法要自己一夜好眠,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越是想着如何能睡着,越是清醒得很。但往往在放弃了设法入睡的企图,同时承认自己就是难以睡着时,失眠的困扰却奇迹似的消失了。
你要知道,负面情绪其实是件“好事”面对情绪,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内在有无限的智能,许多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其实是一些信号,想对我们传达某种信息。当你愿意接受这份痛苦,承认这份痛苦的存在,并允许这份痛苦有存在的空间,你便能客观、中立且不带评价地观察这份痛苦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从这些信息中读取出意义。比如自卑,它是要提醒我们,与他人相比,自己尚有不足之处,激励我们去追求自我突破,获取更多知识、技能与资源,同时也让我们有自知之明,不做无谓的冒险与挑战,知难而退。比如委屈,它告诉我们,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被亏待,权利受到损害,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贬低、被误解,应该采取行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待遇。比如愤怒,它往往发生在我们面临威胁、受到冒犯或伤害时,调动起身心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有能力去反击、抵御自己不想要的,或者获取我们想要的,包括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再比如忧郁,它向头脑亮起红灯:注意!注意!你此时能量不足,请进入省电模式,及时充电。请放慢节奏,修养身心,修复内心创伤,直到充电完毕,再重新出发。每一种令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负面情绪,背后都隐藏着它们的良苦用心:或者提示我们做出改变,以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状况;或者唤起我们的内在潜能,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威胁与挑战。
不妨对自己“同理心”一把然而,很多人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将负面情绪认定为你死我活的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要么被情绪所操纵,感情用事,不可靠;要么就竭尽所能地消灭、压制、化解负面情绪,力求每天正能量满满积极向上。前者自然不为人所乐见,后者听上去很美,但实践起来也是一个坑,耗时耗力不说,还得防备它的反扑。类似天天乐观向上的人突然抑郁自杀,或者老好人暴起伤人的例子,谁不曾听过那么一个两个?负面情绪并不是天生来给我们人生拆台的。它是敌是友,取决于你怎么来对待它。你若视它为敌人,那它也会回报以各种捣乱。而若是我们换一种态度,给负面情绪一个存在的空间,或许就可能将其变成学习与成长的契机。这里,我可以介绍一个方法,“将同理心用在自己身上”。同理心是心理助人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技巧,即是在充分理解对方处境的前提下,主动将对方的情绪感受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这种法子用于情绪低落、沮丧的人时,往往有相当大的杀伤力。而用在自己身上,也是效果卓然。下次,当负面情绪袭来时,别急着告诉自己“冷静”,或者“这种情绪不对,我得克服”,先找个地方,沉下心来,静静地感受下自己的内心状态,低声对自己说出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告诉自己:“我知道我正在生气/委屈/自卑??谢谢你用这种方式让我知道我的感觉。”不要批判、否定,就只是简简单单地描述,就只是平心静气地接受。短短几句话,可能你就会发现,情绪已经平稳了许多。被冲动赶走的理智也重新上线了,你可以冷静地去思考,除了听凭情绪驱使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安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遇到别人言语上的冒犯,盛怒中的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大发雷霆,口不择言,但如果有这一个“自我同理心”的缓冲,他冷静下来或许会发现,其实那并非别人有意,只是自己过于敏感。这时,不言而喻,他的处理方式会截然不同。这,或许才是最省力、最高效的情绪管理方法。作者简介:陈志恒,台湾地区知名心理咨询师,学校辅导教师,情绪调适专家。
图文摘自陈志恒新书《与情绪温柔相处》。一本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绝佳入门书,高效实用的心理自助手册。重新看待我们深恶痛绝的负面情绪:你知道你错过了多少次成长学习的机会吗?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