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3

Lookiamycm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玫瑾心理咨询师怎么样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明明来干啥

已采纳

十分赞同。

李玫瑾教授是我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也是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犯罪问题的研究,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研究过非常多的课题,有着十分卓越的成就。

李玫瑾教授所说的三岁立恩,这里的恩并不是单纯的恩情的意思,反而是可以理解为要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纽带。孩子三岁以前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没有完整的表达能力,也没有清晰的思考能力,他所有的依靠都是来源于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任何其他家人都无法代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为除了父母,没有人会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以即使再苦再难,最好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至于6岁立威,威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威信,并不是要让孩子惧怕父母,而是要让孩子听从父母的话,以便于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在孩子面前要说话算话,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如何考虑,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怎样对待别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岁是树立孩子性格的黄金期,这个时候孩子没有足够的自律能力,我们要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12岁立价值。这里的价值可以理解为人生价值观,社会观等不同的认知。帮助孩子找到自我认可的价值,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可能都过于在乎孩子的成绩,这当然并没有错,但每个孩子的特长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番更广阔的天空。

李玫瑾心理咨询师怎么样

337 评论(15)

林hui杨65928

不认同,自我认为不应该用恩情和威严来束缚孩子,我们对孩子并没有多大的恩情,相反他们反而让我们的人生更完美;孩子尊重我们比害怕我们更好。

185 评论(8)

么么哒ALICE

知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又因为心理学解读挨骂了。针对日前引发众口汹汹的湖北公安县纪检官员11刀自杀事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进行了专业分析,认为人在极度痛苦、一心求死的情况下,是有可能采取自虐式的自杀方式的。另外,11处刀伤也并不罕见,国外最多有100多刀的案例

260 评论(8)

四叶草人生

这一教育观念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岁立恩,即在三岁之前亲自养育孩子,常常陪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6岁立威,就要给孩子立下各项规矩,还要对孩子实行“克制任性”的训练,通过训练和规矩,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控制;12岁立价值,12岁给孩子建立一个价值体系。乍一听,觉得这种教育理念也没什么不妥,仔细寻味,却感觉有一种有一种恩威并施的感觉在里面,笔者觉得这种教育理念有许多功利成分在里面,就好比,刚开始的“立情”仿佛就是为了后面让孩子依附于家长,家长能够更有效的“制服”孩子。这种做法竟有一种“操控孩子”的感觉。然而孩子不是父母的依附品,孩子是独立的人,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孩子以后情感、品格、价值观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言传身教,需要孩子在不同的情景中不断感知,才能建立起对应的系统,而不是非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想方设法的用一种手段去使之屈服。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天然的爱和自由”,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压制孩子的天性,必要时候“让孩子慢慢来”才是正确的选择。父母不能总是想着去控制孩子,控制孩子会让孩子更有逆反心理,相反,你如果给孩子自由,孩子会还你一个自发的“规则”。而,如果你凡事都想着“我要我的孩子怎样怎样”,最后的解决就是,或者孩子被压制成顺从的的,失去独立意志的“玩偶”,或者孩子起身反抗,认清楚父母的意图,进而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是否是单纯无私的爱,一单这类可怕的想法在孩子脑中萌生,这便成了一个双输的局面。综上所述,对于这一教育年理念,父母不应该盲目的模仿,要了解背后的机制,辩证的去看待。

81 评论(11)

大酸杏儿

李玫瑾说“11刀”或许是自杀,这里面可能有学术之伤,但李玫瑾身后的断裂之殇其实远甚于此,这一点需要被厘清,更需要被放大。深入观察可以发现,断裂并不仅仅在专家与公众之间,也在权力者的态度与围观者的期待之中。“弹钢琴说”也好,“自虐式自杀”也罢,公共事件的发展前期,面对呼之难出的真相,公众往往充满了焦虑,而权力者或司法者却迟迟不回应,这自然会让他们情绪百生,此时李玫瑾再不合时宜地出来表态,也就点燃了公众本来就蠢蠢欲动的愤怒,李玫瑾也就必须被挨骂。我们需要在李玫瑾的被骂中看到这样一个危险的信号:有太多的断裂正在无声无息地产生。没有共识就没有和解,一味地争议与谩骂,只会把不明真相继续引向没有航标的河流

124 评论(11)

blinkblink02

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885天,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在他的讲座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孩子们的性功能发育之前,也就是孩子那时间,孩子身高不够,会感到弱小,那时的家庭中的心理抚养特别重要。 讲了几个大案中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一个是8岁从韩国移民美国,23岁时杀了他的同学32个人,最后自杀的惊天大案。但是最后孩子们献的花束有33束,也有自杀的孩子的。八岁的孩子,他完全可以建立起他的安全熟悉范围,在他原来的韩国的家里,他已经建立了他的熟悉的社交范围:他的邻居,他的朋友,他的同学。他熟悉了周围的居住环境。可是就在一天的时间里,他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环境,这给了他极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带来的创伤一直陪伴着他。到他23岁的时候,忍无可忍。一个人的犯罪跟他以前的经历相关。犯罪行为的滞后性,心理问题的有滞后反应。 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是被动的,父母是决定性的。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就是他在面临复杂的所有的问题的时候,他不把原因归结于他人,而是归为自己的原因。在这里李老师认为,人性的教育重于智力的教育。 到底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期待着人类觉悟。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这种动物与所有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在生命初期就有生命本能,像蟑螂,狼,大像,生下来就会站立,就会跑。可是人类的早期,只能仰面躺着,等待着大人把奶头给他放到嘴里,他才能吃。也就是说最聪明最智慧的人类,在生命早期最无能,最无助。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个人与孩子24小时接触。在这个喂养的过程中,孩子天天感受到你的气味,看到你的面孔,听到你的声音……你的所有的一切就被孩子纳入了他的感知里。孩子180天后就开始认人了,认人是情感的出现,也是他最初信任世界的开始,是她依赖关系开始建立。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成年,最重要的是持续到12岁。所以早期哺育孩子的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这孩子接下来发展为什么样的人的基础。 能力是天生的,但性格的培养是后天的,我们真正关注的就是性格的培养。就是父母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互动模式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父母的思维,父母的感知,父母的观念,父母的沟通模式,都将深深的影响到孩子,被孩子模仿,成为孩子们自己的东西。好多人家的孩子一走出来别人一看,哦就知道这是谁谁家的孩子,跟他父亲一模一样,连说话的语调就类似,那眼神像极了。 在这个讲座里。李老师举了很多的例子,孩子们犯的罪,并不是因为孩子,动机就是恶的。而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父母不但要陪伴孩子成长,还要学会成长自己。要想陪陪伴好孩子,不是说孩子就在我旁边,我一直陪着她,就是陪伴孩子。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找机会去引导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中,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什么时候才是机会,怎么去引导,这是家长需要学习成长的东西。所以有句话说,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28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