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菲慢半拍oO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关系极大,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妈妈怎么教育孩子呢,一起来学习吧!
1. 不盲从,不容易被骗,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能够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儿
心理学麻麻们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使我们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不焦虑,也不会把太多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自己的焦虑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 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可能会有什么特点,不急于求成。尊重孩子,顺应天性气质培养,不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在某个阶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这些在没学心理学的人看来,可能是亟需纠正的,可能会用一些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孩子,于是容易伤害到孩子。但学心理学的人,就会少犯很多这样的错误,会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这些阴影在无形中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且,在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也会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3. 带着觉知育儿,会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儿者的行为,知道什么通常是错的,然后尽力避免。
学心理学的麻麻,教育孩子时,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或者不面对问题,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问题更多,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往往是带着觉知的,能很快觉察到自己所做所为可能有什么问题,并从中得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意识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而普通妈妈,有些行为语言都是无意识的,犯了严重错误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较高的妈妈,会举手投足就能对孩子做到尊重、平等与宽容。但这种妈妈是极罕见的。
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惯。有一个学心理学的男生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闹,孩子奶奶就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他接着说,甚至连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会忍不住说两句。“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
当然了,不是每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看不惯别人养孩子的方式,这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性格。
4. 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而不会下意识地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用孩子。
几乎所有的学心理学的麻麻,都很在意身心的谐调、身心灵的整合与统一等等。这会是看不见的标尺引导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长为标准。其他的妈妈可能以:是否讨别人喜欢,是否为自己长面子,是否会让孩子不烦自己……不要否认,这确实是大多数妈妈的现状,他们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这样,因为很多妈妈为别人而活着。
5. 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能比一般人更及时地发现。
如果具有更多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能够及时辨识出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话,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6. 具体方法确实有帮助。
学心理学的人,有一些情绪的安抚、觉察方法,行为的规范方法,确实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明确一些边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些很明晰的认知,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让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
7. 因为深知教养方式的重要,所以会更谦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
其实,学心理的麻麻,并不是每一个都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深刻的钻研。所以,就像是苏格拉底越是了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学心理学的麻麻一旦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就越是谦虚,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
一位当心理咨询师的妈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心理学的知识就好像是个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游的推荐图,可以参考。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还有,根据我这么多年经验下来,知道怎样扣分会少一些。”
另一对学心理学的夫妇说:
“我们也会主动学习的育儿方面的知识。一方面,现代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时肯定需要多多学习。另一方面,以前上学时候更多是给予理论上知识而非实际操作,这是两种知识体系。所以我们有价值观之后,还需要去学习最新的操作经验和知识。这个和普通的家长应该是一样的。”
一个整日和心理咨询师打交道的,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观察到:
“我所接触的心理咨询师都承认自身问题很多,但他们都在尝试着接纳、直面这些问题,而这,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
8. 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学的熏陶,并有限制地提供一些专业指导。
一位被学心理学的父亲养大的孩子现身说法:
“家里随处可见的心理学书籍,为我开启了心理学的大门。我现在本科的专业就是心理学。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学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解除桎梏心灵的枷锁。
h071232003
前段时间,有一位妈妈说,她家的小女孩因为不喜欢幼儿园的老师而拒绝上学,理由是“老师很凶”。这位妈妈听完孩子的理由,一开始考虑到“老师凶就是认真啊”,便强迫孩子继续上,结果孩子不仅变得郁郁寡欢,还经常做恶梦。后来不得不跟园长沟通而换班,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好转,但没多久后,孩子又开始不愿意上学……再后来,她也陆续听其他家长说,那所幼儿园的老师都比较“严格”,“对小朋友要求过高”……这位妈妈开始有些后悔,因为当初她和丈夫为了让女儿上这所幼儿园而搬了一次家。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幼儿园入园报名期了,最近开始又有不少父母留言,询问应该如何考虑,才能选择出比较好的幼儿园。幼儿说经常建议,学龄前的小朋友不需要学习高深的知识,他们只需要一个充满包容、充满爱的环境,就能发展到最佳状态。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下面几点,能帮助爸妈们筛选出比较优质的幼儿园:1、看教室内的作品墙或展示橱窗一般来说,教室内的作品墙或展示橱窗放了什么作品,能直接反映这家幼儿园的价值观和老师的教育理念。当作品墙或展示橱窗放的全是漂亮、精湛的作品,常常能表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样的幼儿园对“差的”、“弱的”孩子可能不是很友好。并且这些“优秀标准”也是由老师定的,谁说不能画出漂亮画作的孩子就是差孩子呢?这种把“差的”、“优秀的”分别对待的环境,“差孩子”会成长得很压抑。除此之外,当作品墙或展示橱窗放的全是漂亮、精湛的,甚至可与网上商品媲美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反映这所幼儿园的不少家长常常包办,是家长私底下帮小朋友完成的作品,因为4,5岁左右年龄的小朋友,动手能力是有限的。当这所幼儿园的包办风气流行,未来你家孩子进入,也不得不向这样的氛围妥协。相比之下,当教室内的作品墙或展示橱窗既有好的作品,同时也有丑画作或做工拙劣的手工,表明这所幼儿园的价值观或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包容不同的孩子的。他们很可能鼓励不同天性的孩子发展,而不是以某种单一的“标准”评价孩子。这样的成长氛围,对所有孩子都是有利的。知名教育家Ken robinson也说过相似的话,他说,从墙上展出的东西,可以看出学校的整体文化,学校推广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衡量学校的健康活力的合理标准。2、看整体的课程安排有些父母跟我说,“我不要学龄前的小朋友学习算术和语文”,所以他们常常以这样的标准去寻找幼儿园。事实上,这样的标准不全对。正如曾经有一位上一年级的家长苦恼地跟我说:“一个班里大部分小朋友在学龄前已经认字……所以,我家孩子成了班里的差生,被老师排挤!”大环境如此,家长想完美可能是奢望。所以,我在这方面的观察标准是,这所幼儿园是否在大部分情况下,顺应儿童的天性?它虽然有阅读课程、手工课程……甚至偶尔有认数字、认字课程,可是,它把大部分时间都“交还给孩子”,课程安排以“活动”、“玩耍”为主,其他为辅。在这些大部分的时间内,孩子们能自由玩耍、在室外跑跑跳跳,那么这样的幼儿园就是合格的幼儿园。幼儿期的玩耍很重要。当一个小朋友在学龄前缺乏玩耍,他的成长会被“阻碍”的,为什么?美国教育研究基金会曾经有过一项研究,他们通过大规模数量的幼儿园小朋友对比,发现那些从“自由玩耍”类型的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与“有正规课程、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类型的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前者在成年后,整体上表现出社交能力比较好,犯罪概率比较低,人生的挫折感也会比较少。简言之,“自由玩耍类型的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未来更容易获得健康、快乐的人生。3、看卫生间是否区分男女经常有父母跟我说,“我家孩子上的那所幼儿园,洗手间都是男女混用的”,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样的幼儿园是不够了解幼儿的。为什么?一般来说,3岁入园的小朋友,已经初步懂得男女有别,性心理开始成长。另外,在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他们好奇心满满,他们或许会在好奇心下,一同上厕所时触摸不同性别的小朋友的肢体;有时还可能会模仿电视里的不良行为……结果,可能会给小朋友带来一些阴影。为了避免这样的阴影隐患,幼儿园的卫生间如果区分男女,就能很好地保证幼儿的性心理健康成长;同时也表明,这所幼儿园的老师或工作人员,是比较了解或重视幼儿这方面的心智成长的。4、观察上学时间:大部分孩子是否快乐步入园内当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放松的,有爱他们的老师,有友好的小朋友人际,有适合小朋友天性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幼儿园是受孩子们欢迎的,无论哪个小朋友都不会拒绝上学。不过这个考虑因素要排除掉“入学阶段”,因为小朋友初入园的阶段,会经历分离焦虑,很多孩子会哭闹、拒绝上学。所以,你要选择在期末观察,因为在期末,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克服了分离焦虑,如果幼儿园的老师友好、宽容,小朋友间闹矛盾也能被老师很好地引导,那么大部分孩子是喜欢上学的。否则,如果大部分孩子连在期末也是愁容满面,那么只能说,这家幼儿园的环境是不受小朋友欢迎的。5、放学时间:听听接娃放学的家长们的评价相比起送娃上学的那个时间段,家长把小朋友一送到幼儿园就离开了,你如果想跟这些家长聊聊也没机会。放学时,很多家长是提前就在门口等候小朋友放学的,所以,你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听听家长们的评价。一般来说,幼儿园的放学时间是在非周末的下午四点至四点半左右。我有一位朋友,去年就是这样找到她的心仪幼儿园的。她那段时间去了5家幼儿园,有3家幼儿园的家长,对他们幼儿园的老师的评价都不怎么样,剩下的两家还算可以的。在这剩下的两家中,有一家的好几个家长对那家幼儿园的丰富活动有很好的评价,最后一家幼儿园的家长,最多的好评是老师们的“尽责”和“爱心”,有些家长还转述了孩子的话,“老师给我洗脸”,“老师帮我用电吹风吹棉裤”,“老师亲了我的脸”……后来,她就选了那家老师们爱心满满的那家。所以,家长们选择幼儿园时,别轻易相信“宣传”,要相信“眼睛”和“耳朵”。当一个环境真正足够包容、有爱,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土壤……关键字:择园入园、选择幼儿园、入园标准、成长环境、早期教育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